京体群字〔2023〕3号
各区体育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社会事业局、燕山体育运动中心,市体育局各直属单位、机关各处室: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和《北京市全民健身条例》《北京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市体育局对北京市2022年群众体育工作进行了总结,制定了2023年重点工作安排,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参照执行。
北京市体育局
2023年2月20日
(此件公开发布)
北京市群众体育2022年工作总结和2023年重点工作安排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年,也是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成功举办之年。全市群众体育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国家体育总局和市委市政府要求部署,发挥“双奥之城”优势,乘势而上、持续发力,在各区的共同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一、2022年工作总结
(一)聚焦冬奥举办,群众冰雪运动迈上新台阶。高质量完成2022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火炬传递活动。成功举办第八届北京市民快乐冰雪季系列活动,开展冰雪赛事、知识大讲堂、公益体验课、冬奥知识答题、发放冰雪体验券等各级各类、线上线下赛事活动9075场,参与人数达1690万人次,线上关注量达12.3亿人次。加大冬奥会和冰雪运动知识的宣传普及,开展“我与北京冬奥同框”“我和我的冬奥故事”“追寻冬奥足迹 跑向双奥辉煌”等系列活动,为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在首钢滑雪大跳台、国家体育馆、五棵松体育中心、国家雪车雪橇中心举办市民定向越野赛、轮滑公开赛、冰球公开赛和自行车联赛,让市民感受冬奥场馆魅力,推动冬奥场馆四季运营。组织开展徒步、登山、自行车、马拉松项目体育旅游线路征集评选活动,打造10条兼具冬奥冰雪文化、民俗风情的主题精品路线,促进体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二)细化任务分工,推动《北京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落实落地。发挥市全民健身工作联席会议协调机制作用,制发《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北京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任务分工方案,明确全民健身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和各区人民政府职责,细化工作时间表、路线图。研制完成新周期全民健身评估指标体系,开展年度业务评估工作,突出区域统筹、联动发力,为“十四五”时期全民健身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在国家体育总局首批“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区)”评选中,东城区、西城区成功获批“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区”称号,全国共有12个市、区获此殊荣,充分展现了北京市全民健身工作的扎实基础和深厚底蕴。
(三)紧扣群众需求,全力落实市政府体育公共服务领域重要民生实事任务。紧紧围绕“七有”要求、“五性”需求,超额完成市政府重要民生实事任务,创建38个全民健身示范街道和体育特色乡镇,《全民健身示范街道建设规范》《体育特色乡镇建设规范》成功获批北京市地方标准。市体育局会同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市水务局等市级部门和各区人民政府,充分利用各类空间资源,多规合一、因地制宜,新建足球、篮球等106处体育健身活动场所,维护和更新1019处室外公共体育设施,并充分发挥市级实事项目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各区积极推进群众身边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为市民就近就便参与健身创造条件。
(四)靶向施策发力,落实接诉即办“每月一题”专题任务。深化“吹哨报到”“接诉即办”改革,主动治理、未诉先办,将社区体育健身设施建设与管理纳入市政府接诉即办“每月一题”7月份专题,深入研究社区体育健身设施建设与管理问题,制定“一方案、三清单”,搭建集市民“一键报修”和室外公共体育设施安全巡检于一体的健身设施监管体系,完善体育设施维修管理三级联动机制,推动基层体育设施管理主体责任落实,促进社区健身设施建设管理诉求量整体下降,重点区域健身设施管理明显好转。落实《关于印发加强公共场所全民健身器材配建管理工作的意见》,组织开展全民健身室外健身器材排查整治,共更换130件不符合国家安全标准和9395件达到或超过安全使用寿命的室外健身器材。
(五)打造层级体系,不断丰富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供给。2022年全市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6135项次,参与人数达1414万人次,线上观看量达2.7亿人次。市体育局、市总工会、市直机关工委、市残联、市农业农村局等部门积极打造全民健身“龙头”品牌,圆满完成第十六届市运会群众组比赛,举办第十四届北京市体育大会、第十六届“和谐杯”乒乓球比赛、市直机关第六届运动会、第十一届残疾人运动会、农民丰收节、美丽乡村健康跑等各行业、各人群赛事活动。发挥“社区杯”足球赛、篮球联赛、公园半程马拉松等品牌引领作用,推动社会足球、街头篮球、羽毛球、气排球、广场舞、定向越野、自行车、轮滑等项目蓬勃开展。立足传统节庆假日,广泛开展登山、龙舟、拔河、舞龙舞狮等民族传统体育休闲活动。举办首届飞盘、露营、桨板新兴潮流项目赛事活动,继续举办健身瑜伽、冰球、儿童滑步车、射箭等小众精品赛事活动,发展时尚新兴体育项目,拉动体育消费。主动向副中心、回天地区报到,举办43场以亲子、青少年、冰雪运动等为重点的赛事活动和8场线上科学健身指导活动。
(六)深化体卫融合,提高全民健康理念和健身意识。积极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推进健康关口前移,与市卫生健康委共同深入实施体医融合战略合作协议,举办运动处方培训班,培训各级各类医护人员、健康管理人员422名。依托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积极推进智能社会治理典型应用场景搭建,探索智慧体医融合健康促进科学模式。丰富科学健身指导资源供给,以空中、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加大指导服务,根据季节、时令以及各类人群的实际需求向市民推广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理念。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和年度注册工作,累计举办国家级、一级、继续教育培训班20期,培训3409人。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进校园、进基层志愿服务超百场,推送科学健身视频150期,线上直播总观看量超1460万人次。“西城区通背健身功—活背八法”“海淀区自行车运动协会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骑跑活动志愿服务项目”等9个项目入选2022年国家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项目库。
(七)优化组织网络,推动全民健身组织健康发展。加强体育组织建设管理工作,顺利完成市体育总会换届工作,完成11个体育协会和基金会年检审核,推进14家体育社会组织换届,成立北京市飞盘运动协会。加强对基层体育健身组织的指导帮扶,持续开展基层健身团队备案和星级评定工作,西城区白纸坊街道新安中里社区白猿通背拳武术队等85支基层健身团队被评选为2022年北京市星级全民健身团队。完成国家体育总局2022年中华体育文化优秀项目推介工作,北京市传统舞狮表演、冰蹴球、抖空竹、南窖水峪中幡等8个项目荣获2022年中华体育文化优秀项目称号。
(八)强化科技引领,推动全民健身智慧化发展。改革传统体育互动模式,利用信息化技术创新形式、整合资源,拓展智慧健身新空间。积极推广居家健身和线上活动,形成了运动风采“云展示”、品牌赛事“云上办”、科学健身“云课堂”特色模式。将AI技术与运动健身融合,开展AI智能线上私教体验课、线上体能王挑战赛,与京东运动联合举办京东618线上运动会。依托“北京健身汇”小程序打造国家智能社会治理线上平台和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智能管理平台,搭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智能管理体系。与广播电视台、歌华有线等合作推出体育健身节目课程,累计提供音视频超1000小时,受益人次超1.2亿。
(九)加强责任担当,统筹全民健身发展与安全。严格落实疫情常态化防控要求,坚持动态调整,加大线上健身项目研发和居家健身指导力度,加强对全市体育健身场所检查抽查,紧抓疫情窗口期和防控阶段性调整期推动复工复产,促进全民健身工作平稳有序发展。印发《北京市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安全指引(2022年版)》,建立熔断机制,制定赛前、赛中、赛后的安全风险防范措施,确保安保、应急和疫情防控万无一失。强化赛事保险服务和意识,开展北京市全民健身“安心体育行动”,切实保障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安全。加强体育组织管理,严格落实重大活动事项报告制度,将专项抽查工作推向纵深,注重解决体育社团实际存在问题,将矛盾化解于萌芽阶段。
二、2023年重点工作安排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全市群众体育系统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一系列重要讲话和对体育工作重要指示为根本遵循,按照国家体育总局和市委市政府要求部署,认真落实各项任务,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入实施健康中国、体育强国战略,聚焦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推动北京市群众体育工作全面发展,持续稳步提升首都市民健身意识和身体素质,营造全民健身良好氛围,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一)提高政治站位,坚持党对群众体育事业的全面领导
1.以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深刻领会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重要指示和党的二十大关于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体育强国战略等重要论述,在北京市群众体育工作实践中深化转化,推动全市群众体育系统以昂扬饱满精神状态跟党走好新时代新征程。
2.全面贯彻《体育法》《北京市全民健身条例》,落实《北京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北京市贯彻〈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任务分工方案》,深化改革创新,强化政策保障,健全工作机制,持续扩大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推动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3.加强组织领导,主动将全民健身工作不断融入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充分发挥市全民健身工作联席会议议事协调职能,定期会商、密切合作,共同研究解决全民健身工作的难点问题,形成齐抓共管合力,不断完善“部门合作、市区联动、社会参与、全民共享”工作格局,全面提升全民健身工作治理水平。
(二)聚焦群众需求,办好2023年体育领域重要民生实事
1.以“吹哨报到”“未诉先办”工作理念为指引,持续做好2023年全民健身示范街道和体育特色乡镇创建工作,推动重心下移、力量下沉、资源下放,主动参与、帮助、服务街乡开展各项工作,对已创建的全民健身示范街道、体育特色乡镇进行延续性帮扶,不断提升基层全民健身工作治理创新化、建设规范化、管理精细化和服务精准化水平。
2.深入挖掘城市空闲地、边角地、疏解腾退空间、公园绿地等空间资源,加大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力度,改扩建10个体育公园,新建70处足球、篮球等体育健身活动场所,新建或更新3000件室外健身器材,为市民提供形式多样、举步可就的健身场地设施。
3.积极发挥市级民生实事示范引领作用,聚焦市民需求,引导各区将市民身边健身设施建设工作纳入区级实事任务,市区联动、科学布局、多层发力,进一步丰富和提升“15分钟健身圈”的服务内容和品质。
(三)破解健身难题,加强健身设施建设与管理
1.继续将健身设施建设与管理列入市委深改委“接诉即办”2023年“每月一题”专项任务。进一步夯实工作责任,不断完善清单式管理、项目化推进工作方法,突出重点区域加强协同治理建立长效机制,下大力气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的健身设施不足与管理不到位的难题。
2.在全市范围内常态化开展室外健身器材“一键报修”工作。对新配建和更新的室外健身器材安装“二维码”标牌,实现报修信息实时传送、及时推送、限时维修。巩固2022年工作成果,不断优化报修信息通报响应机制,进一步提高室外健身器材维护管理水平。
3.持续开展全市室外公共体育设施巡检工作。全年安排两次市级巡检,并推动各区、街道乡镇开展常态化巡检,进一步加密巡检频次,不断压实街道、乡镇体育场地设施管理属地责任,为广大市民提供安全可靠的健身活动场所。
(四)优化活动体系,开展丰富多样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
1.开展全市各级各类全民健身系列活动,丰富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供给。办好全民健身体育节、北京市体育大会、“和谐杯”乒乓球赛等品牌赛事活动,继续打造帆船、卡丁车、攀岩、滑板、飞盘、露营、桨板等户外潮流项目赛事,广泛组织健康走跑、骑行、广场舞等群众参与度高的赛事活动。加强优秀传统体育项目的保护、推广和创新,宣传传统体育项目文化,积极开展龙舟、空竹、风筝、武术、健身气功等项目赛事活动。
2.发挥“双奥之城”优势,加强冬奥遗产传承工作。发挥冬奥场馆、人才、文化优势,弘扬奥运文化、传承奥运精神,借助群众参与冰雪运动热潮,加快推动群众性冰雪运动蓬勃开展,持续打造品牌,提升北京市民快乐冰雪季系列活动影响力和覆盖面,线上线下、室内室外相结合,不断扩大冰雪运动人口规模。
3.加强国际和区域交流,打造高水平群众体育赛事名片。加强京津冀体育交流合作,打造区域性品牌赛事,促进地区间全民健身运动协同发展。持续开展北京国际山地徒步大会、北京国际风筝节国际风筝邀请赛、北京国际钓鱼友谊赛、北京国际航空航天模型邀请赛等品牌赛事活动,提升国际体育交流合作水平。
(五)深化体卫融合,推动科学健身与健康生活融合发展
1.推动健康关口前移,与市卫生健康委共同深入实施体卫融合工作,举办2023年运动处方培训班,试点开展运动促进健康示范项目。建设好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加强与天坛医院等合作,促进体育与医疗研究成果广泛转化与应用。
2.加大科学健身指导服务供给。创新指导形式,加大空中、线上、线下融合指导力度,利用新媒体技术,打造优质网络直播课、线上视频课。拓宽科学健身指导渠道,加大频次向市民推广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理念,吸引更多群众参与全民健身。
3.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和服务,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组织培训、交流展示、项目推广等志愿服务活动。强化全民健身激励,积极开展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国民体质监测等工作。
(六)强化组织网络,发展壮大各级体育社会组织
1.加强北京市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建设,完善覆盖城乡、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发挥各级体育总会枢纽作用,扶持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发展,关注新兴体育社会组织成长。
2.大力发展基层健身团队。持续开展星级健身团队评定和监督检查工作,推进社会组织评估和信用评价,完善健身团队地图。发挥各人群和各行业体育社会组织作用,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全民健身活动,为百姓健身提供服务。按照体育总局要求,继续组织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项目库征集工作和中华体育文化优秀项目推介工作。
3.推进体育社团和基金会年检以及换届工作。坚持党建引领,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抓好社团专项抽查,定期进行安全、应急等专项检查,持续提高体育社团管理水平。
(七)坚持科技助力,推动全民健身智慧化发展
1.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化技术,汇聚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育场地设施、体育组织和科学健身指导等资源,为群众体育事业发展提供新动力。
2.持续扩大信息技术应用,发挥直播、短视频等网络平台互动优势,扩大全民健身活动影响力。举办线上走跑、广场舞、广播体操等线上赛事活动,建立线上预赛线下决赛的比赛机制,开展AI智能私教体验课,拓宽大众参与健身运动空间。
3.强化“北京健身汇”小程序、“安心体育行动”平台作用,落实赛事活动安全指引,促进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保险意识提升,为安全有序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提供保障。
(八)加强风险防范,统筹全民健身发展与安全
坚持极限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筑牢“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的风险防范思想底线,加强对群众体育各项工作安全监督,排查风险隐患。压紧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加强体育组织管理,落实重大活动事项报告制度,做好风险研判、应急处置工作。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牢记纪法底线不可逾越、纪法红线不可触碰,深化“以案为鉴、以案促改”警示教育。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实施细则、贯彻落实办法,驰而不息纠“四风”、树新风。紧紧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开展各项工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