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与教育是迈向未来的解方教育科技人才融合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嬿钰 健美知识 2024-12-19 1 576

人才与教育是迈向未来的解方教育科技人才融合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全国两会落幕已有数日,但这一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留给我们的思考远未结束。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涉及经济、教育、科技、环保等众多领域,每一项议题都关乎国家未来和人民福祉。 教育对外开放一直是我们深耕的领域,我们也一直关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安排部署的最新动态。综合来看,教育为基础,科技为引领,人才为核心,三者相互促进,共同支撑国家发展的未来。今年两会再次凸显了三者的重要地位。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清晰看到,国家对于这三个领域的重视程度,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明确规划。 全国两会期间,“新质生产力”这一热词备受关注。其实,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更离不开教育、科技、人才的一体化部署。两会代表委员的热议中不乏有这样的结论:只有通过改革创新,加大对教育和科技的支持力度,培养和引进各类人才,我们才能实现新质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同时,我们也认识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因此,必须要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 总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教育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人才的培养与交流,以及不断加快的教育对外开放步伐——这些关键词正引领着我们的时代前行,也塑造着我们共同的未来。 新质生产力引领教育开放 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的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指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进一步增强科教兴国强国的抱负,担当起科技创新的重任,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放在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的首位。 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又反过来成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和支撑力。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如何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也成为一道重要的时代命题。 劳动者是生产力三要素中的主导因素,要加快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就要打造一支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新型劳动者队伍。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因此,加强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就成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不论是人才培养还是科技创新,都离不开教育的有力支撑。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的,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政府工作报告》也将“坚持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体统筹推进”列为仅次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第二项任务。 三者之中,教育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一方面,教育培育了新质生产力人才,提升了全社会人力资本和全民素质,提高了全社会的生产效率;另一方面,教育又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科技创新的数量和质量。”在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杨德才看来,发展新质生产力,教育具有基础性作用,“没有教育就没有新质生产力,教育是基石。”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作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决策,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 近10年,全国800多个研究生培养单位共培养了60多万名博士和650多万名硕士,中高职学校(不含技工学校)累计培养毕业生7900多万人,为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输送了70%以上的新增从业人员,持续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人力支撑。神舟飞天、北斗组网、羲和逐日、高速铁路、港珠澳大桥……一系列大国工程中,有数百所高校在突破“卡脖子”问题的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方面作出突出贡献。 如今,我国教育已由规模扩张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23年5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专门研究我国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怎样建设教育强国这一重大课题。今年1月召开的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也把组织实施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作为工作主线。 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其对外开放程度也直接影响着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历史的经验教训已经告诉我们,自我封闭只会落后于世界,只有秉持开放的心态互学互鉴,才能共同进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国际国内重大场合宣示我国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决心和态度,中国教育也正以更加开放、自信、主动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 教育对外开放不仅仅是单向的知识传播,更是双向的交流与合作。随着国际间的交流日益密切,各国之间的教育资源开始共享,教育合作项目不断涌现。学生和教师均可以通过留学、国际交换项目等方式,直接接触到不同国家的文化和技术,拓宽视野,增强国际竞争力。跨国界的人才交流,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与此同时,对外开放的教育环境还能推动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起合作关系,共同推进科技创新,直接服务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但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教育领域合作共生与冲突竞争此消彼长。”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教授张水波说。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充满不确定性的外部环境,参加今年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也从不同角度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针对我国教育在“走出去”方面受到不少阻碍,如欧盟、美国等先后出台针对我国的诸多限制政策,全国人大代表、西南大学副校长赵玉芳建议,要支持高等教育以中外合作办学、国际联合实验室等为平台,培养高素质国际化人才。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进入第二个10年,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职教出海’已经成为新时代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突破口,在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背景下,进一步推进高质量‘职教出海’势在必行。”全国人大代表、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马玉霞建议,在政府统筹指导下,汇聚行业相关院校组建海外办学联盟,通过高度组织化的产教协同机制有效服务“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绵延分布在2.2万千米中国陆地边境线上45个沿边境地级市内的80余所国门大学,无疑是开展教育交流合作的宝贵资源。“应把国门大学建成区域教育高地和文化制高点,这对扩大我国教育的辐射力影响力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针对国门大学在学科专业设置、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合作机制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李孝轩建议,实施“国门学校”质量提升行动计划,把“区域性国际化”作为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导向,加快探索九省区国门大学“区域性国际化”特色发展路径,提升国门大学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3月17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闭幕后不久,高水平教育对外交流合作座谈会即在广东省深圳市召开。会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强调,要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大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促进基础研究、知识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使高等教育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和重要社会财富;要扎实推进高等教育对外交流合作,开辟教育对外交流合作新路径、新赛道。 以高水平教育开放推进高质量教育发展,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良性循环,我们已经在路上。 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 以硬实力迎接新未来 今年全国两会后首次地方考察,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湖南长沙。3月18日,在巴斯夫杉杉电池材料有限公司考察时,强调“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是企业不断成长壮大、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3月20日,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时,指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3月21日,在听取湖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要求“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上,科技部部长阴和俊表示,“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推动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有力支撑”。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持续提升,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在加快壮大,发展内生动力在不断积聚。过去一年,我国科技创新实现了新的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了丰硕成果,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持续提升。 面对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以及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快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是完善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应有之义。全国政协委员、常州市副市长蒋鹏举2007年在英国获得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在他看来,科技自立自强与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国际合作是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而科技自立自强是国际合作的基础和保障。“科技自立自强意味着一个国家能够在关键领域实现自主可控,减少对外部技术的依赖,从而在国际竞争中保持独立性和主动性。” 当前,国际合作已成为科研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大势所在。例如,中国在国际太空合作领域的“朋友圈”越来越大。作为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能够建造空间站的国家,中国在推进空间站建设的同时,已开启相关科研项目的国际合作。中国空间站是此类项目中历史上首次向所有联合国会员国开放的项目,目前已有瑞士、波兰、德国、意大利等17个国家、23个实体的9个项目成为中国空间站科学实验首批入选项目。此外,目前正在筹建中的国际眼科学院已形成联动亚太、亚非眼科学会成员国的国际导师团队,并吸纳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优秀学员,将实施国际标准且因地制宜的全球眼健康培训、开展防盲公共卫生领域重大难题的国际联合攻关等。为进一步突破和创新眼病基础研究和诊疗技术,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高松建议,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依托国内高水平眼科中心,创建世界一流的“国际眼科医学中心”。 开放的中国吸引了多国科学家来华开展科研,创新的中国吸引着各国企业来华投资合作。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漳州市委书记王进足介绍,2月19日,福建省迄今为止一次性投资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中沙古雷乙烯项目主体工程全面动工,进入全面建设阶段。蒋鹏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国际合作园区在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中国以色列常州创新园、太仓中德创新园、苏州工业园区等,所取得的成功及其发展经验值得研究推广。 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当今世界的科技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和教育的竞争。要想推动科技创新取得更大进步,就需要人才和教育来作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坚持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体统筹推进”。科教兴国,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手。 教育是人才涌现和科技发展的先导。高等教育肩负追求卓越、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使命,在科教兴国战略中发挥着重要引领作用。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关键交汇点,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为发展科技、培育人才、增强创新不断作出贡献。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趋势新挑战,来自科教一线的代表委员都在以各自的方式积极履职、建言献策,为实现新时代科技自立自强战略目标贡献力量。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金力曾在美国留学工作10余年。今年,他带来了一份《关于建立金融安全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提升金融科技能力的建议》,建议尽快建立金融安全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 全国人大代表、苏州大学党委书记张晓宏始终关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发展战略,关注新一轮科技革命趋势、全球科技创新态势以及我国科技自立自强战略形势。他曾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分别在香港城市大学COSDAF研究中心、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去年全国两会上,张晓宏曾提交《创新引才机制吸引更多海外高科技人才来华工作》等建议。今年,他关注到加强高校在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的重要作用,认为面向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高校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从工作模式和体系建设两方面改革创新,强化有组织基础研究、推进有组织产教融合、深化有组织人才培养。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厅长高鹰忠,于1991年获巴黎国家高等技术科学学院工程硕士学位,1996年获法国国家道桥理工学院工程科学博士学位。他结合浙江实践,为今年两会准备了《关于构建市场化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体系的建议》,建议充分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和完备产业体系优势,加快建设三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以及涉及国际发展和安全重大领域的技术转移网络,增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对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的支撑。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教授艾玎,2009年从北大博士毕业后,赴美国从事博士后研究。回国后的10余年里,她与团队专攻代谢性心血管疾病机制研究,为促进我国人民健康事业发展和人类防治心血管疾病作出了重要贡献。自2023年当选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后,艾玎提交了《关于优化科研人才队伍结构,全面推动青年科研人才建设》等建议。“我愿和团队一起,怀抱着对科学的热情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切期盼,融入到祖国科学技术高质量发展的步伐中,以实际行动诠释人大代表的责任担当。”艾玎说。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环境错综复杂,随着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已是大势所趋,更是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今年全国两会勾画了一幅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硬实力迎接新未来的宏伟图景。从强化核心技术研发,到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再到构建有利于创新的政策环境,每一步都体现了国家对科技创新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和坚定决心。 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 充分释放人才红利 高素质劳动者众多的人才优势是我国四大优势之一,也是支撑我国经济发展及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信心和底气。同样,高素质人才队伍也是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巨大优势。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围绕人才问题作出深入论述,提出“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的目标任务及相应举措。这一论述再次表明,人才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坚实支撑,我们既要走好人才的自主培养之路,更要铺就成才坦途,让人才成为“真金”。 全国人大代表、锐科激光副董事长兼总工程师闫大鹏在年近花甲时回国创业,带领团队研发出系列高功率光纤激光器,打破国外垄断,带动超过千亿产值终端应用市场。近年来,国际格局的加速演变让他深刻意识到,要实现光纤激光器产业百分百国产、完全自主,需要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中高级专业人才。为此,他建议,一方面探索实行人才柔性引进机制,广泛吸引高层次人才和高校院所优秀人才及团队;另一方面,鼓励企业与高校建立长期人才培养合作关系,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研究、能创新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解决光电子信息领域相关企业在用工方面的燃眉之急。不仅如此,他还提出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产学研用人才互动新模式,通过产学研用合作,突破瓶颈制约。 闫大鹏的建议道出了近年来科研领域“卡脖子”问题的核心。如何打破科技资源垄断和霸权,铸就“科技硬剑”,夯实支撑科技自立自强的人才根基是关键。 “我们还是要有信心,这些东西都是人干出来的,别人能干出来,我们中国人也一定能干出来。”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说道。 高文曾赴日本研修,正是这段经历让他萌生了出国学习的愿望。在获得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第一个计算机博士学位后,高文赴海外攻读第二个博士学位,开启了医学图像处理和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的交叉研究。回国后,他在图像处理、多媒体、人机交互、虚拟现实、计算机视觉、大规模人工智能系统等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并为人工智能领域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研究骨干。 谈起青年人才培养,高文表示,稳定的科研支撑和完善的配套政策更能激发青年人才的科研热情,让青年人才更能为攻关国家“卡脖子”问题贡献力量。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迅猛发展下,全球经济结构正在重塑,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的活跃期。人才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也具有决定性力量。《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全球创新指数总体排名第12位,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跃居世界第一。报告显示,过去10年来,中国成为全球创新指数排行榜上攀升最快的中等收入经济体之一。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邓鸿森表示,一些新兴经济体排名的不断攀升也表明,关注创新生态系统可以带来改变。 如何将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协副主席袁亚湘认为,改善科技创新环境最为紧要。 袁亚湘2018年就曾在提案中呼吁为广大青年科技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并提出减少“帽子”工程等建议。当年,这一发声不仅引起众多科技工作者的共鸣,也得到有关领导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随后,减负行动1.0、减负行动2.0、减负行动3.0陆续推出,力求解决青年科研人才的不合理负担。 然而,在近两年的调研中袁亚湘发现,不少青年科技人员反映,“破五唯”似乎越“破”越“唯”,科研工作中的繁文缛节依然存在。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为11234.1万人,继续保持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科技人力资源优势。在年龄结构上,39岁以下科技人力资源约占3/4,年轻化特点和趋势明显。科技人力资源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人力的储备水平和供给能力,其规模和素质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而青年科技人才作为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主体力量,其发展直接影响着国家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如何真正减轻青年科技人才负担,最大化发挥人才作用?袁亚湘建议:第一,切实减少“帽子”的类型和数量。第二,提高广大青年科技人员的待遇,使他们不必通过“帽子”来提高收入。第三,简化基础研究类型基金的申请和结题流程。比如,由于基础研究项目具有不可预见性,可以不要求给出项目的技术路线、不提供经费预算。第四,允许高校和科研院所里担任中层干部的学术骨干选择是否要行政级别。对于那些不要行政级别的“双肩挑”的科技人员,按普通科技人员管理,不纳入干部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海归人才对中国的现代化和全球化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当前,各地也竞相出台政策举措,大力吸引海外人才回国创新创业。但引进的同时,如何真正用好人才,发挥好这一群体作用尤为关键。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副院长张文明调研发现,目前留学归国人才引进政策同样存在重视引进忽略评价、重视供给忽略使用、重视成果忽略发展等问题。 为此,张文明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出台指导性意见或政策,推动留学归国人才政策体系从“筑巢引凤型”向“以才育才型”转变、从“需求型”“供给型”“环境型”向“评价型”转变,并丰富引进留学归国人才的评价政策建设,加入“团队建设”的相关评价条款。 科学合理的人才激励和评价机制,公平竞争的良性生态是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的实现路径,也是用好人才、有利于人才发挥作用的有效支撑。让人才的创新活力和潜力充分释放,让人才更有归属感和认同感,才能加快实现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战略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同样需要我们在拔尖创新人才的自主培养上发力。 “人才培养既是民生,更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我们有信心,将会坚定不移地走好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之路,让更多拔尖创新人才涌现出来,为培养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战略支撑和先导力量。”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的民生主题记者会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进行回应。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先后启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即“强基计划”)等多项人才培养计划,各高校也承担起人才培养主阵地的责任,围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探索形成各具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024年1月3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4年“少年班及创新试点班”招生简章》发布,将“少年班”和“创新试点班”进行并轨招生。这一改革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基于如何更好选拔人才的实践。虽是并轨招生,但“少年班”和“创新试点班”的选拔标准完全不一样。“少年班”采用特殊方式选拔,致力于发现有天赋的、早慧的少年;“创新试点班”则更多面向高二年级招生,经由高考选拔让他们可以提早一年进入大学深造。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包信和表示,发展离不开自主创新,高校尤其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特别重视拔尖创新人才的自主培养,通过潜心立德树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回应国家发展的迫切需求。如同“少年班”和“创新试点班”这些改革举措的背后,实际上都是学校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实践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相结合。 从优化招生与选拔、高校“少年班”贯通式培养等模式的涌现,到呼吁立足大中小学各学段衔接构建贯通式、长周期的拔尖创新人才选育机制都可以看出,社会对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而各级教育部门和高校也在不断探索。 近年来,不少学校贯彻和发展因材施教的理念,探索如何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精度与效度。哈尔滨工业大学以“创中学、学中创”为理念的本科4年科研全贯通培养模式,从大一开始为学生设立由浅入深、逐级挑战的创新创业项目,同时推进课程与项目双驱互融的教学模式。 2024年1月,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两名2020级本科生通过了学院专门组织的本科综合设计(论文)答辩。答辩委员会专家一致认为:两位学生理论基础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所设计的机器人理念先进、构型新颖,各项性能在大赛中得到了检验,实现了机器人从设计、制造到应用的闭环,满足了本科综合设计(论文)的要求。以本科综合设计(论文)课程代替传统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该校加速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进行的全新探索。这一举措不仅促使学生在将理论知识与创新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也为通过答辩者预留出更多时间深入研究和学习,未来产出更多成果。 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意味着我们将建立起人才资源的竞争优势,在世界人才竞争中赢得先机和主动。党的十八大以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伟大实践不断书写新时代中国的发展传奇。当前,我们更要“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许人才以梦想,方能使他们不负国家、不负时代。(本刊记者 刘晓蕾 季昕 伍依然) 来源:《神州学人》(2024年第4期)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联系QQ:2760375052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嬿钰

这家伙太懒。。。

  • 暂无未发布任何投稿。
  • 深度解析,新华保险,稳健经营下的投资机遇与挑战
  • 深度解析,岳阳兴长——稳健投资的绿色能源旗舰
  • 深度解析扬农化工,一份稳健投资的绿色化学指南
  • 探索002486的财富秘密,一部稳健增长的蓝筹力量指南
  • 深入了解161601基金,投资策略与实用攻略
  • 探秘钢铁巨龙的涨跌起伏——深度解析河北钢铁股票行情的魅力与影响
  • 掌握今日美国股市行情,全球经济的晴雨表,您的投资指南
  • 拥抱阳光,把握未来,探索阳光电源股票的绿色动力与投资机遇
  • 探索创新引擎,解开002450这只股市明星的面纱
  • 深度解析,三一重工600031,引领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巨头力量
  • 深度解析,600276恒瑞医药,创新药巨头的崛起之路与未来展望
  • 探索黄河旋风,揭秘大自然的神秘力量与民间智慧
  • 深度解析,丹邦科技——电子行业的隐形冠军与投资潜力分析
  • 探索财富绿洲,揭秘股票600567的迷人魅力与投资攻略
  • 凌云股份600480,揭秘制造业的隐形冠军,投资与成长的深度解析
  • 深度解析氯碱化工股票,投资攻略与未来展望
  • 深度解析,600825——探秘股市中的稳健蓝筹力量
  • 深度解析002069,挖掘这只潜力股的投资攻略
  • 探索300148天舟文化的艺术魅力与创新力量
  • 深度解析,600367,一只值得关注的蓝筹股的投资攻略
  • 探秘海鲜界的绿色明珠,獐子岛002069——一场海洋生态的奇妙之旅
  • 揭秘美达蓝筹,探索000782美达股份的时尚制造魅力
  • 深度解析600652股票,投资攻略与策略解析
  • 深度解析,探秘002095股票的投资价值与策略
  • 深度解析,泸州老窖的百年传奇与现代转型之路
  • 女硕士走失13年,收留者家属的深情发声
  • 探索罗牛山的绿色智慧之旅,揭秘深圳股市绿宝石的投资魅力
  • 专家建议,设立医院直播禁区,守护安宁与隐私
  • 探索物产中大600704,一家深耕产业链的领导者
  • 揭秘两枚萝卜章,著名商人诈骗300亿的真相与启示
  • 掌握未来海洋经济的航标,深度解析600150中国船舶的投资机遇与挑战
  • 鸿茅药酒事件,当事人的近况揭示与启示
  • 探索金属界的璀璨星辰,云海金属——从矿石到科技引领者
  • 李子柒又营业了,美食背后的故事与文化传播力量
  • 深度解析,银星能源股票的投资攻略与未来展望
  • 深度解析,纳川股份——一只潜力与挑战并存的股市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