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星
日前,京津冀区域实现健康状态互认,津冀来京人员不再实行14天的居家观察。三地产业环环相扣、人员往来频繁,实现一“码”通行,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健康小码关乎抗疫大局。复工复产不断推进,可大量的流动人员健康状态如何确认?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的“健康码”,巧妙化解了这一难题。亮“码”出入、见“绿”放行,三色健康码连接起了城市“城门”、企业“厂门”、小区“院门”。过去,由于标准不统一、数据不共享、疫情形势不同等原因,健康码还存在互认梗阻,客观上造成了一定现实问题。如今京津冀因时制宜调整政策,回应民生需求的同时,更为区域复工复产复商复市进一步赋能。
除了健康码,助力战疫的数字手段还有不少——在机场、车站、码头,用大数据实现旅客行踪可追溯;五色疫情图让各地疫情形势一目了然……从疫情信息统计分析,到流动人员健康监测,再到疫情态势研判,越扎越密的“数字防控网”,为精准识别、科学防控提供了有力支撑。现如今,复工复产提速,最大限度化解掉其与疫情防控之间的现实张力,同样需要技术助力。继续优化、丰富“云端”抗疫技能,让大数据等持续跑出速度、力度和温度,提前疏通企业申请复工、产业链条对接以及人员通行等存在的潜在断点、堵点,就能更快更好实现防控与复工“双战双赢”。
技术在疫情防控中释放出的巨大动能,无疑启示我们,科技力就是治理力。城市发展日新月异,空间增长、运转加速,面对的挑战纷繁复杂。很多时候,问题一箩筐,又分散在各时、各处,人力、物力常捉襟见肘、鞭长莫及。当此之时,亟须革新管理机制,激发治理效能。其中一个重要抓手就是提升智慧城市的水平,用好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和云计算等新技术。从这个角度讲,这次疫情就是一场城市数字化管理能力的试炼。当然,技术不是万能的,从这次“突击考试”中不难发现,将技术嵌入、融入到城市治理中去,不可避免会出现资源难共享、个人信息泄露等“水土不服”的情况。如何在提升效率时保障安全,如何利用技术之针绣好治理之图,的确是需要好好思考的现实课题。
治理的精细化没有尽头、智慧化不设边界。我们要借助疫情防控、复工复产的契机,让城市治理站上“云端”。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联系QQ:276037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