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防疫政策的优化调整,中国在2023年或将全面进入后疫情时代。对于亿万中国家庭来说,在这个社会背景、经济形势与过去三年截然不同的新时代里,是要延续过往的投资理财策略,还是要打破惯性,重新进行资产配置?如果答案是后者,家庭又该如何优化?毫无疑问,这是一个亟待探索解决的问题。
为助力的金融资产配置的优化和改善,近日,网易财经、嘉伦咨询和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研究院牛耕研究团队联合发布了《后疫情时代家庭投资理财策略分析以及资产配置优化建议》(以下简称《研报》),面向大众全面分析解读全球和国内宏观经济趋势、中国家庭资产配置特征、全球高净值家庭资产配置策略,以及各大细分类别的投资主题和机遇,为如何投资理财提供有益的借鉴。
《研报》指出,相比于欧美发达国家,我国家庭配置缺乏多元性且占比过低。在即将到来的后疫情时代,由于权益类资产具有较大的波动率,家庭仅单独持有权益类资产会承担较大的风险。通过搭配一定比例的其他资产,可以有效降低持有过程中的风险,平滑收益率曲线,实现资产的稳健增值。其中,储能、军工、海上风电、影视院线、航空机场、互联网平台或将成为高景气赛道。
值得一提的是,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作为一种特定的金融工具,不仅其投融资功能具有独特的个性,而且具有一般金融工具所没有的优势,如低运行成本、公司治理优势、管理分工优势和价值创造优势等,成为高净值家庭资产配置的优先选择。
三大关键因素支撑宏观经济形势向好
所谓资产配置,指基于投资者的特定目标,将不同比例的资金投资于多种类型的资产上。由于中国金融市场日益完善,大类资产和宏观经济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毋庸置疑,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实现合理的资产配置,将帮助投资者实现财富增值;假如对社会和经济形势置若罔闻,盲目跟风,则可能造成一定的损失。
当前,中国的宏观经济走势如何?2022年,疫情反复、房地产市场调整、美联储加息成为了压制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的三大关键因素。面对着这些因素超预期的冲击,中国经济在二季度大幅下行后,三四季度仅实现弱企稳,经济复苏进程较为缓慢。
不过,随着2023年的到来,压制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的三大主要因素均获得边际改善。其中影响最强烈的,莫过于后疫情时代的到来。在亟需刺激经济、提振内需消费的背景之下,中央高层在2022年底发布了“二十条”和“新十条”,结束了持续近三年的疫情严控政策,拉开了后疫情时代的帷幕。
与此同时,作为中国家庭资产配置的“重头戏”,房地产市场近年来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商品房销售规模大幅下降,房企也频现债务危机。在此背景下,近期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先后出台稳楼市政策,形成了信贷、债券、等三大融资政策支持体系,房地产由此迎来困境反转的政策拐点。
将视野放宽到全球,被称为“全球央行”的美联储,在连续四次加息75基点、加息至4.5%之后,终于放慢了加息步伐。目前,市场普遍预期的加息终点在5至5.5%之间,这意味着美联储未来进一步加息的空间不大,本轮加息周期渐近尾声。
在国内进入后疫情时代、房地产面临政策拐点,全球加息周期步入收尾阶段的时代背景下,尽管宏观经济形势更加复杂,却也是优化投资理财策略、改善家庭资产配置的良机。
中国家庭资产配置策略亟待优化升级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家庭资产规模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从2004年的20万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170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接近15%。不过,在令人眼热的增速背后,却存在三大不易被察觉的天然缺陷。
第1, 中国家庭大类资产配置存在严重的重房市轻金融市场的现象。过去二十多年来房地产市场的火爆,导致我国家庭在资产配置上以房产为主。根据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CHFS)数据,房产资产占66.3%,金融资产仅占比为12.8%。随着我国经济增长由量向质的转变以及“房住不炒”政策的长期贯彻,房地产的吸引力越来越低。
第二,中国家庭金融资产配置偏向存款等无风险金融资产,股票等权益类风险资产配置较少。来自CHFS的调查数据显示,将我国家庭金融资产按风险类型划分,发现无风险金融资产持有率达到91.4%,远高于风险金融资产26.1%的持有率,如股票、基金等权益类金融资产占比均不足10%。
第三,风险金融资产参与率随年龄的增加而降低。同样是CHFS的数据,我国16-34岁群体风险金融资产参与率近五成,老年群体由于其本身风险承担的局限性,其资产更多配置于房产和现金存款类金融资产,其中65岁以上群体房产的配置比重约为八成,75岁以上群体现金存款类金融资产配置比重更是达到68%。
黑格尔说,“存在即合理”,中国家庭资产配置中的上述现象,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乃至国民性格等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身处其中的我们来说,这是正常的,也是合理的。不过,放眼全球,与欧美发达国家进行对比,会发现情况截然不同。
从大类资产配置来看,美国家庭房产仅占比15%,欧洲占比46%,相较而言中国家庭房产投入过高。从金融资产配置方式来看,美国家庭金融资产占比高达51%,欧洲占比28%,相较而言中国家庭金融资产配置比例在国际上处于较低水平。
当曾经的全球化倡导者和先行者纷纷“退群”和“关门”,中国却扛起全球化大旗一路向前,防疫政策的改变便是最有力的证明。中国的金融资本环境,也正在与欧美市场进行对接。对于中国家庭而言,资产配置已经到了改变的时候。
中国家庭资产或向金融资产转移
除了重房市轻金融、偏爱无风险金融资产、年龄越大越偏向房产和现金存款等特征外,中国家庭的资产配置还存在高学历群体持有相对更多的风险类金融资产、中等收入家庭持有无风险类金融资产占比更高、对商业保险的总体参与率较低以及养老金总资产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家庭养老意识尚未大规模形成等现象,与欧美存在明显差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自2020年初疫情爆发以来,接近三年的严格防疫政策,对我国家庭资产配置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据《研报》介绍,一方面,房产先是被视为避险资产,但“房住不炒”政策导致房产的配置对家庭财富的贡献随之下降,即使因为LPR下降、房产税、限购等的松动,使得家庭对住房资产需求短暂上升,但总体来看,由于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下跌,房产热潮有所减退。
另一方面,金融市场配置意愿有所回升但波动频繁。2020年受到疫情影响,全球金融市场不确定性增加,为了避险,中国家庭纷纷减少对金融资产的配置,因此金融投资对家庭财富增加的贡献不断减少;2021年随着房地产投资热度下降,权益类资产的热度有所上升;2022年,中国家庭对金融投资的配置意愿有所回升,如二季度金融资产增加贡献就由一季度的26.8%回升至29.3%。
综合来看,住房资产和金融资产对家庭财富的贡献存在相互背离。《研报》认为,中国家庭资产或将从住房资产向金融资产转移。同时,随着风险意识的提高,避险类资产深受中国青睐,如2022年,由于不确定因素增加,家庭避险类资产配置意愿指数升至100以上,投资者更青睐保险年金产品以及抗通胀类贵金属资产。
相对而言,在全球范围内,高净值家庭在资产配置配比上总体保持稳定,近三年来的战略资产配置以金融资产配置为主,占比近七成,不动产、商品、艺术品和古董不到两成。同时,其资产配置组合呈现出更加多元的特征,并没有较为单一地配置不动产、股票等,而是将资产更加分散化地进行配置,尤其热衷于股权投资。
根据瑞银集团2021年的报告,在全球高净值家庭的资产组合配置中,传统资产配置了57%,32%的投资组合配置了股票,15%配置了固定收益,10%配置了现金;非传统资产配置了43%,其中21%的投资组合配置了私募股权,对冲基金则占4%。
“100-年龄”配置法提高收益降低风险
在《研报》中,对各类资产近6年来的收益率情况进行了统计,并结合全球和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对中国家庭在后疫情时代如何优化资产配置提出参考建议。
首先,尽管近期出台了多项稳楼市政策,但在居民购房信心和能力尚未明显恢复的情况下,地产价格难以复制过去的疯狂,预计各地房价更多是以横盘为主。此外,贵金属资产一般作为避险资产,在资产配置中不应配置过高的比例。
其次,货币基金的收益率大幅下滑,很多货币基金的收益率不足2%;短债基金的年化收益率约为3-4%,在货币基金的收益率不断下行的当下,是不错的替代品之一;中长债资金的风险性大于短债基金,收益率也相应更高,表现较好的中长债基金可以获得4%-6%的年化收益率;二级债基的风险和收益也相对短债基金、中长债资金和一级债基更高,甚至可以获得6-10%的年化收益率。
最后,股票型基金的收益率近年来都优于中证全指指数,表现优异的股票型基金能够获得15%以上的年化收益率,证明国内的股票型基金具备创造超额收益的能力。2022年股市再次迎来调整,未来两年股票型基金的市场行情值得期待。
《研报》建议,家庭里长期不用的资金,可以按“100-年龄”的比例配置权益类资产,其余的资金配置非权益类资产。例如,对于平均年龄为30岁的家庭,由于有着较高的风险承受能力,可以分配70%的资金配置权益类资产,30%的资金配置非权益类资产;而对于平均年龄为50岁的家庭,对风险的承受能力较弱,可以分配50%的资金配置权益类资产,50%的资金配置非权益类资产,以降低投资组合持有过程中的风险。
不仅如此,《研报》还总结了近期市场重点关注的行业:储能、军工、海上风电的增长前景较为明朗,属于高景气赛道;影视院线、航空机场作为受疫情影响较为严重的行业,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放开,行业预期逐步改善,或将迎来修复良机;互联网平台迎来了从“强化反垄断”到“支持平台企业大显身手”的政策转变,平台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值得期待。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差异化优势值得关注
所谓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是一类专业的、面向少量高净值个人或机构以非公开方式募集并封闭运作的、投资于未上市企业股权,以求获得企业发展的股利与股份增值回报的投资基金。近年来,私募股权基金快速发展,已成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力量
《研报》指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不仅具有独特的投融资个性,而且具有低运行成本、公司治理、管理分工、价值创造等一般金融工具所没有的优势,在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与证券投资基金相比,私募股权基金投资于实体经济,是货币资本、管理、技术、实物资本在实体经济层面的整合,而实体经济下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正是价值创造的表现形式。同时,高投资回报率也进一步证明其价值创造优势。
近年来,私募股权投资行业蓬勃发展。数据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全国共新募集5305支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同比上升7.8%,披露募集金额16674.82亿元,同比上升11.0%。这些资金将为企业提供营运资金,帮助投资者予力新科技、收购新企业,助力现存组织扩大资产规模。
据《研报》介绍,在经济增速放缓、市场短期波动加剧和投资难度加大的背景下,高净值人群愈加重视财富的长期稳健增值,具有穿越周期、长期回报较为可观等特点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高净值人群的青睐,成为高净值家庭资产配置的选择之一。
由于后疫情时代宏观经济形势的复杂和多变,家庭资产配置的优化和改善刻不容缓。投资者需要加强金融教育,提高家庭金融认知水平,重构价值增长逻辑,同时主动扩大社会活动范围,拓展社交圈,并通过互联网拓宽信息获取渠道,进而拓宽线上网络涵盖面,不轻信、不盲从、不跟风,如此方能在不确定性因素中发现确定性,在新的时代里找到新的机遇。
了解更多家庭理财投资策略分析及优化建议,可扫描以下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