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写:史亚娟 编辑:李靖
本期中外管理观察家:李建军(创客总部/创客共赢基金创始合伙人)
潮水褪去,有人及时上岸,有人还在裸泳。
2018年年底,创业领域的最后一个重磅新闻是:摩拜“精神旗帜”、创始人胡玮炜功成而退。至此,摩拜褪去创始团队基因,彻底“美团化”了;但共享单车另一标志性人物——ofo创始人戴威,处境就没那么好了,不仅被媒体揪住轮番报道,还登上法院的“老赖名单”。即便如此,他依然选择坚持,苦苦寻找着救赎之路。
曾几何时,创始人出局似乎成了被收购后互联网企业的惯例,在“戴威式死撑”与“胡玮炜式放手”的鲜明对比下,我们不禁要问:那种把个人梦想与企业紧紧捆绑的创业,才是真正的企业家精神吗?面对风口骤变后的投资遇冷,创业者的观念、心态应作出怎样的调整?
为此,本期“中外管理观察家”邀请创客共赢基金合伙人李建军独家解读。
1、“企业家精神”也要看时势
《中外管理》:商业人物联合创始人张友红曾评价“摩拜一定不是胡玮炜的全部,ofo却一定是戴威的青春和命。”那种把企业当孩子养的传统才是真正的“企业家精神”吗?
李建军:任何想干一番事业、想留名青史的创始人,或许都会站在戴威的立场,认为创业者就该“跪着也要活下去”,只有这样才能不丧失控制权,并成就一家伟大的公司。认为执着、坚持才是真正的“企业家精神”。
这种想法本身没有错,错在时机不对。
2018年资本市场整体资金匮乏,一级市场已经没有多少钱了,这是资本市场本身的问题。投资人早没有了2014、2015年投资滴滴时的疯狂与冒进。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戴威的梦想只能中断了。所以在当下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点去评判创业者该“坚持”还是“放手”真的很难。
但不能否认的是,共享单车对社会和整个创投圈都有非常大的转折意义——资本盲目相信通过烧钱就能烧出一个庞然大物,幻想着只要不计盈利地持续砸钱,等规模做大再去垄断市场、再去涨价,就能成就另一只独角兽,这种创富神话已不复存在。特别在模式创新领域很难再出现一个“滴滴”。以后大多数资本将不会再疯狂抢滩“模式创新”项目,而逐步聚焦能深入解决一个问题或解决一个技术进步的科技创新模式。
对创业者而言,尽管风口疾速转变,但创业的初心、本心永远不变。一定要回归商业的本质,思考如何构建一个财务模型、打造一个向客户收费的商业模式并形成自己的闭环循环,不要总幻想着靠资本去输血。这才是企业家最核心的事情。
2、创业者要学会选择退出的最佳时间点
《中外管理》:就在胡玮炜宣布卸任摩拜CEO一天后,摩拜就传出了裁员消息,市场部几乎全部被裁。裁员完成后,摩拜现有财务、人事等部门直接由美团对应部门接管。怎么看待摩拜创始人离任和随后的美团大裁员事件?
李建军:创始人离任及后续裁员都是正常的。不管是初创团队,还是发展中的公司,一旦被巨头或上游公司并购,都有一个“去创始人化”过程。创业公司要被并到收购平台的业务中去。
不过“去创始人化”会有一个“润滑”的过程,原班人马通常有半年左右的过渡期。胡玮炜八个月后才离开,或许因为美团发现整合摩拜的难度超出了预期,需要更长一段时间去进行业务梳理。
裁员与摩拜一直的亏损也有直接关系。美团最新一季财报中尽管没有直接提及摩拜的表现,但包括摩拜在内的整个美团新业务板块产生了13亿亏损,很大比例应来自摩拜单车的运营及折旧。美团毕竟是上市公司,开始还可以讲故事,但终要给市场一个正向的盈利报告,证明是可以为股东带来回报的。
所以,财务压力是美团的一个重要考量,通过人员优化让摩拜提升效率,减轻亏损,都是必然的事。
3、胡玮炜把握住了摩拜生死存亡的关键性节点
《中外管理》:胡玮炜的退出,无疑是一个最理性的选择,创业者在退出时间点上应如何判断和把控?
李建军:创业者的退出时机在于自己的心态和对创业关键节点的把握。
胡玮炜在摩拜被收购时就认识到了摩拜已进入一个瓶颈期,再坚持也很难扛下去,不如顺从资本的力量,同意摩拜被收购。胡玮炜恰到好处地把握住了摩拜生死存亡的关键性节点,也很清楚公司未来的方向在哪里。
那什么时候才是创业者退出的最佳时机呢?当创业者面对险恶、激烈的竞争环境,尤其是向线下落地需要大量烧钱,又看不到任何盈利前景时,就是考虑退出的时候了,且要用平常心去对待“出局”。竞争对手之间为拖垮对方而烧钱,将是更大的浪费,还会让整个市场陷入恶性竞争。当年滴滴就是在此种市场形势下快速完成了与快的、优步的合并,停止了烧钱,是非常明智的。
4、创业者,要学会选择自己的“操作波段”
《中外管理》:创始人的创业梦想就是看着自己创办的企业越走越远,所以也有人说“没能陪企业走到最后的创业者,是‘成功的创业者,失败的创始人’”,是这样吗?
李建军:我们要从创业的不同阶段去衡量创业者的“成与败”。
一个普通创业者把项目做好,让股东和投资人都能有收益,自己也能实现“财务自由”,就算是一种成功了。
但是,目前背负巨额债务的戴威,他创办的ofo因为有太多问题不能解决而陷入生存窘境。而创始人和自己创立企业的关系就在于此:创始人不能把公司和自己永远捆绑在一起,不能因为你是创始人就认为这个公司是自己的,公司失败了你一个人担着就可以,并不是这样。
而胡玮炜,最初充当了摩拜品牌的启蒙者和开创者角色,如今离开,不仅能让摩拜这个品牌延续下去,她个人也从中收获了大量经济利益。
再如,同样强调独立性、控制权的饿了么原CEO张旭豪,在被阿里巴巴全资收购后逐渐淡出了饿了么。他曾公开表示借着这笔中国互联网史上最大规模收购,饿了么正式成为“超级独角兽”。但他也承认自己在管理上的在短板,不再执著于亲手敲钟上市。所以从短期来看,以上创始人的“成功与失败”很容易界定。
但从创业的长期看,一个伟大的创业者能不能被定义为“成功”,取决于他能不能坚持做下去。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团CEO王兴,王兴在创业途中失败了很多次,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失败,直到他把美团做起来。并不是说美团上市成功就一劳永逸了,它还在路上。这种创业者是资本最尊重的,他打不垮,有他坚韧的地方,不会因某个阶段性失败就影响到整个创业的前途。
5、胡玮炜们的创业环境远比以往残酷
《中外管理》:为什么同样是一度被看好的独角兽型创业公司,美团经历多次失败后终能上市,而摩拜、ofo这样的企业只能“从0到1”,不能“从1到10”、“从1到100”?与当下创业大环境是否有关?
李建军:与创业者本身和创业的大环境都有关。
从大环境来看,现在风口的转换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快,市场没有多少时间留给创业者去慢慢思考战略,一步步试错,一个决策失误就会失去入场券。异常残酷。
在这样的背景下,现在互联网公司都发展得超级快,以前5年、10年走完的路,现在两三年就要走完。整体大环境对创业者个人的要求又是那么高,他们的成长很难跟上节奏。所以有些创业者,只是实现了“从0到1”,却很难“从1到10”、“从10到100”。
但这不代表他们就此失败了,创业是有阶段性的,年轻创业者很难说以后不会再崛起。所有能坚持走下去的企业家,无不都有着丰富的创业经历和复杂的人生阅历,经历过残酷的失败。比如:乔布斯,一手创立了苹果公司,却一度被赶出团队,最后还是回归并实现了改变世界的梦想。
6、对创业者的终极忠告:先留在牌桌上!
《中外管理》:有舆论嘲讽胡玮炜套现离场,像一个投机倒把的商人,反倒是“跪着也要活下去”的戴威,却成了很多创投圈大佬点赞的对象,他们认为戴威身上有创业者少有的坚持。哪种选择更值得赞誉呢?
李建军:站在资本的角度,评判一个创业项目,只是看它是否创造了价值,是否能盈利。所以从商业本身来看,摩拜是一个比较灵活的公司,ofo原本也可以用其他方式去延续自己品牌的生命,但戴威高估了2018年,以为会像2017年那样在一级市场上能找到那么多钱。当有头部公司想收购ofo时他拒绝了,后来又错失与摩拜合并的最佳时机。
一个创始人在主张独立性的同时,也要给自己留在牌桌上的机会。先思考怎么让自己辛苦创立的品牌生存下去。比如:王兴,他引领美团崛起前失败了很多次,但并没有影响他个人的创业声誉,留在了牌桌上。资本都会认为他是一个持续创业者,会赌他能起来而不断为他补充弹药。
创业者要明白的,在如今的大环境下,没有谁能一个人就把事情做了。一个强势的公司可以标榜独立,但处于劣势则先要想怎么活下去。尤其项目本来就是依赖资本输血的,创始人就应作好最坏的心理准备——与同行合并,这也是对投资人负责任的表现,to AT(阿里、腾讯)也是投资机构所乐意见到的“退出方式”,未来创业者开启新项目也会有机构愿意跟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