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评议
作者:白杨 穆童
责任编辑:杨天东
版权:《当代电影》杂志社
来源:《当代电影》2022年第11期
白杨
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暨南大学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媒研究中心研究员
穆童
暨南大学文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
2022年9月30日,由宁海强导演,刘烨、林永健、韩雪等人领衔主演的工业题材影片《钢铁意志》在全国院线公映。这部改编自真实历史的影片,讲述了被誉为“新中国钢铁工业摇篮”“共和国长子”的鞍钢在解放初期恢复生产、支援抗美援朝前线和推动中国工业建设的光辉历史。在共和国生日来临之际,影片以创业史、奋斗史和奉献史为叙事线索,回溯钢铁工业与祖国共同成长的历程,聚焦共和国工业精神内核,向第一代钢铁工人致敬,从创意、主题表达到美学风格的呈现都具有时代契合性,成为国庆档颇受关注的影片之一。
如果将记忆的时针向后拨动63年,1959年9月共和国国庆前夕,也曾出现过一部以鞍钢为原型的工业题材小说《乘风破浪》,在向共和国十年庆典献礼的作品中产生了广泛影响。作者草明为了体验生活曾在1954—1964年的十年间进入鞍钢工作。小说以历史的“在场者”身份展示共和国第一代钢铁工人的思想意识和精神面貌,成为当代工业题材创作中的代表作品。《钢铁意志》中塑造的劳模人物孟泰当年曾与草明共事,并成为其笔下工人形象的人物原型。从《乘风破浪》到《钢铁意志》,历史的脚步跨越了一个甲子。在沧海桑田、世事巨变之间,鞍钢的面貌在改变,文学艺术中关于鞍钢以及由鞍钢扩展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讲述也在变迁。后工业时代出现的《钢铁意志》这部影片,跨越时空,凝视中国工业起步时期的历史,以对集体记忆的寻唤、重塑和意义的再生,表达对共和国工业精神及其传承的理解,由此延展出的话题值得我们思考。
一
在后工业时代如何讲述钢铁工业的故事?这不仅涉及到对“工业”意义的理解,而且需要面对因为历史变迁而带来的思想认知和情感变异等问题。当这个问题与东北老工业基地等话题联系在一起时,情况就变得更为复杂。
大多数青年人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认知呈现出一种矛盾状况。一方面,在历史文献中看得到东北老工业基地对中国当代工业发展的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东北成为共和国最重要的重工业基地,钢铁、煤炭、石油、机床、汽车、火车、飞机、造船、动力等都在全国居前列,还为各地输送了大量人才”。(1)工业强大的背后,是民族国家的强大,因此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光荣历史值得铭记。但另一方面,当下东北的面貌却不容乐观,从计划经济时代的工业骄子经历了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国企改制对老一代产业工人生存状况的影响。在社会转型的阵痛中,东北老工业基地不得不面对经济衰退、人才流失、观念亟待变革等紧迫问题,如何适应新的时代变化而成功转型,成为社会各界关注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近些年来,文学创作领域出现了以双雪涛、班宇、郑执等为代表的“新东北作家群”现象,其写作主体是辽宁作家。他们多是第一代工人的后代,在青少年时期见证了父辈的际遇,其写作从“子一辈”视角审视父辈的生命状态,在审父、尊父和逃离意识的复杂交织中,传达着“工人”群体在特定历史时期中的生命体验。有研究者分析说:“‘新东北作家群’所体现的东北文艺不是地方文艺,而是隐藏在地方性怀旧中的普遍的工人阶级乡愁。”(2)
《钢铁意志》剧照
在电影创作中同样出现了讲述东北老工业基地工厂及工人生存状态的作品,经常被研究者提到的影片包括《钢的琴》和《白日焰火》等。电影在这里呈现出时代影像志的意味,它们记录了社会转型期一个群体的集体记忆。不过,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在这种有关生命困境的记述中,除了晦暗的遭遇,讲述者也在努力呈现一些美好而温暖的情愫。《钢的琴》中的主人公陈桂林要赢回对女儿的抚养权,前提条件是需要有一架钢琴。财力困窘的他决定自己造一架“钢的琴”,这个看似戏谑却不无浪漫意味的想法得到工友们支持,他们重返几近废弃的厂房,从设计、选材到零配件加工尽显专业精神,这个一度滑向生命谷底的群体在重返工厂的过程中再次显示出劳动热情和创造智慧,工人阶级“往日的荣光”照进现实而使影片具有了感人至深的力量。
同20世纪50—70年代工业题材主旋律叙事相比,《钢的琴》等影片表现出艺术观念与叙事策略的时代性变迁,从重视社会进程、英雄塑造到关注个体命运、心灵世界的感受,后工业时代中工业文化的内核、境遇需要重新审视。在这样的历史脉络基础上,《钢铁意志》的出现表达出对50—70年代工业精神、思想信念的回归趋势,对革命年代火热的斗争生活和工人阶级自力更生、忠诚奉献精神的艺术化再现,以对集体记忆的寻唤,重塑共和国工业精神,并在对历史的观照中重新发现、诠释“传统”的意义。
《钢铁意志》的故事开端于危机时刻。在解放战争进入最后决战阶段,从东北撤退的国民党残部企图炸毁鞍钢厂区。这座始建于1916年、在东北钢铁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工厂,成为敌我斗争的又一个焦点。战斗英雄赵铁池(刘烨饰)临危受命,带队击退敌人并克服重重阻碍,在最短时间内恢复了钢厂的生产。影片还原了共和国建设初期复杂的历史形态:破败的工厂急需重启以满足国家建设需求,暗藏的特务伺机而动导致革命战士的牺牲,抗美援朝前线同敌军的较量对我国钢铁技术的提升提出紧迫要求······在困境面前,共和国第一代钢铁工人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以钢铁般无畏的意志投入祖国建设事业。
《钢铁意志》拍摄的场景被设置为东北地区的冬季。寒冷的气候、纷飞的雪花、黝黑高耸的高炉管道,与火红奔流的钢水形成鲜明的色彩反差,带给观众视觉震撼的同时,也以意象化手法表达了建设者克服外部困难、将生命融入祖国建设熔炉的思想主题。通过对共和国第一代钢铁工人生命故事的塑造,影片艺术化地传达了三重主题意蕴:一是对中国钢铁工业创业史、奋斗史的历史回溯与再现;二是通过对孟泰、王崇伦等劳模事迹的再阐释而强化的科技革新意识;三是对鞍钢无私支援全国钢铁工业建设的奉献精神的礼赞。在很大程度上,这是一部面向历史而对当下发声的作品。由这三个向度所构建起来的共和国钢铁建设的集体记忆,在向历史致意的同时,还承担着为新时代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思想动力的功能。
二
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从事记忆的社会学研究。在论著中,他探讨了集体记忆的产生机制,“集体记忆不是一个既定的概念,而是一个社会建构的概念”。(3)社会群体和机构中的成员通过共享过去的经历或成就而形成集体记忆,“如果在很长的时间跨度内,我们与一组特定的曾经很重要的人不再保有联系,那么,关于他们的记忆就会渐趋丧失。在这种情况下,只要经历长时间的间隔,记忆就可能会完全丧失”。(4)因此,哈布瓦赫相信,“现在的一代人是通过把自己的现在与建构的过去对置起来而意识到自身的”。(5)对集体记忆的寻唤既具有确认主体身份意识的作用,也以重构方式推动着社会记忆的延续。从这个视角考察《钢铁意志》的叙事特点,可以领会其在历史重构过程中的现实指涉。
影片对共和国工业精神的体认是通过对钢铁工人集体记忆的回溯和重构达成的。其中一个突出的细节是,影片中多次出现“咱们工人有力量”这句富有年代感的话语。在历史的现场中,这是对工人阶级政治立场、社会贡献极具褒扬性的评价;在计划经济转型时期,对陷于经济窘境中的工人群体而言,它有时是缅怀过去、唤醒集体记忆的载体,有时也成为对现实状态的一种反讽;而在当下,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时代召唤需要工人群体重振力量,这个口号成为一种新的时代号角。对过去的建构是由现实的关注所形塑的,因此通过对集体记忆的寻唤,影片也传达出对工业精神传承的当代思考。影片以多个细节表现了钢铁工人塑造其身份认同的过程,从钢厂复工初期工人们对自己的定位是“做苦力的”,到以主人翁意识重建工厂,他们的主体意识在建设中日益强化,并在淬炼中走向成熟。从完成国家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设任务,到支援抗美援朝前线、制作国徽等行动,工人阶级以奋斗表达家国情怀。这些经历凝聚为国家记忆,在当下的社会语境中被重提和强化,对应着新时代重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时代使命,成为一种内在的情感推动力。
《钢铁意志》剧照
对劳模精神的再阐释也赋予影片特定的时代意义。以往对鞍钢的讲述更重视其历史成就,其作为共和国钢铁工业起点的身份,从第一炉钢水、第一根无缝钢管的生产,孟泰、王崇伦、雷锋等劳模英雄的孕育,到向全国输送了超过12万名专业人才的成绩,被各种文献、报道记载使用,由此生发出的工业精神特质同忠诚、奉献和家国情怀等思想意识密切相关,这也成为《钢铁意志》塑造共和国第一代钢铁工人形象的主体内容。影片中表现孟泰经历的一些细节契合了这种主题,如他因常年打磨零件而伤痕累累的双手;他将女儿们挖野菜喂养的猪拿去改善专家伙食,只留下猪尾巴给孩子解馋的事情等。于家国情怀而言,他选择趋大义而舍小家,奉献是不容置疑的;然而在家庭内部的亲情关系中,面对妻子的埋怨、女儿们委屈的目光,他不能不陷入伦理的困境。正如导演宁海强所概括的,“他们并非天生钢筋铁骨,他们也有困惑、有苦恼,但为了钢铁强国的坚定信念,这些普通人不但克服了外界重重困难,更完成了自身的淬炼”。(6)客观地看,这样的细节刻画同20世纪50—70年代的红色经典模式极为相似,它以集体记忆形式同现实形成对照,虽然情节设置略显模式化,却能很好地呈现有历史感的社会生活。由林永健饰演的孟泰师傅给这些艺术表现加分不少,他朴实自然的表演得到观众的认可。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仅仅停留在对历史记忆的复现,影片在当下重拍的价值就会受到削弱。我们对历史资料的重审,真正的意义不是在于换一个时空的重新复述,而在于重看过程中的再发现和再问题化。《钢铁意志》对劳模形象的塑造强化了“工匠”精神的内涵。这个侧面使影片对工业精神的开掘具有了意义再生效应,并在历史和现实之间找到了对话的路径。
鞍钢博物馆至今保存着“孟泰仓库”的历史资料。1948年底辽沈战役结束后,面对被严重破坏的钢厂,孟泰跑遍厂区搜集、修复废旧零件,短短几个月内积累了千种材料和上万种零配件,没花国家一分钱而促成了高炉的恢复生产;此后,他又组织工友进行技术攻关,先后解决了十多项技术难题。孟泰以及“孟泰仓库”的存在,彰显了共和国工业建设中第一代钢铁工人的精神特质。这种特质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精神内核,以创造和发展为实践效果,奠定了共和国钢铁工业发展的良好开端。王崇伦在鞍钢历史文献中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他两次获评全国劳模,是青年工人中技术革新的代表。在他的技术创新成果中,包括1952年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加工飞机副油箱拉杆而制造的特殊卡具,极大地提高了生产速度;也包括在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过程中,多次攻关夺隘,设计出包括万能工具胎等在内的多种技术革新工具。在与时间的赛跑中,他体现出青年一代的活力与主人翁意识,不保守、肯钻研,以工匠精神参与了祖国钢铁事业的发展。
三
本片导演宁海强在拍摄主旋律电影方面多有收获。从其作品《弹道无痕》斩获当年金鸡奖最佳导演处女作奖、国家政府华表奖、“五个一工程奖”、解放军艺术奖等荣誉以来,他长期关注军旅英雄和重大历史事件题材,相继推出了《百团大战》《勇士》《决胜时刻》等影片和《新四军》《中国兄弟连》等抗战题材电视剧。对主旋律创作,他有自己的见解和实践经验,认为“一个国家没有深厚的精神底蕴,没有昂扬向上的主旋律,一味地消遣娱乐必然导致整体的精神空虚,那是很可怕的”。(7)他希望把主旋律影片拍得好看,在重视思想性的同时也具有观赏性。这些思考在《钢铁意志》的拍摄中得到有效的实践。
《钢铁意志》剧照
宁海强出生于军旅之家,16岁参军,成为一名战士。这种特殊经历使他对军旅题材情有独衷。他曾表示,要“用自己的影视作品拍遍解放军所有兵种,为那些不同军装下的普通士兵们立传”,(8)发掘与弘扬他们身上流淌的伟大精神。迄今为止,他基本上已经实现了自己的诺言。《钢铁意志》在题材上转向工业历史,但他熟悉的军人形象被有机融入故事,从军人精神到钢厂建设都契合了片名《钢铁意志》,具有相得益彰的效果。在宁海强以往导演的作品中,他就强调对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塑造不必拘泥于史实,艺术创造中适当地使用虚构因素,“用虚线结构故事,以虚构的人物为中心串引整个历史”,“把松散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纳入一个完整的历史体系”,(9)能够成功地拓展审美表达空间。在《钢铁意志》的拍摄中,这种艺术理念再次得到体现。
影片中的赵铁池形象不像孟泰等劳模具有生活原型,是采取集众多英雄特征于一身而塑造的典型形象。他耿直、实干、有股闯劲,在专家断言“这里只能种高粱,恢复重建至少需要20年”的情况下,他立下军令状,与工人们一起不分昼夜地铲除高炉中的废弃铁块,为快速恢复生产奠定了基础。他是影片中体现“钢铁意志”的关键人物,无论前路有多少阻碍,他都以钢铁般的意志勇往直前。对他而言,钢是外在的精神气质,而忠勇则是内在的思想信念。影片着重描写了他两次面对抉择的态度,从不同侧面展示了革命战士的思想情感。第一次抉择是从辽沈战役中的“战斗英雄”转变为后方的工厂管理者,他泪别战友,把对战斗的热情、对战友的不舍都被压抑在内心深处,“党叫咱扎在这儿咱就扎在这儿”。刘烨以富有层次感的眼神和肢体语言,将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传神地演绎出来,很能激发起观众的共鸣。第二次抉择是赵铁池被派往四川支援新建的钢厂,这不仅意味着他将告别已走上正轨的鞍钢投入新的战斗,而且需要舍弃内心中对孙雪飞(韩雪饰)萌生的爱意情感。在个人情感与国家需要的抉择中,纵然心有遗憾,他还是毅然选择服从组织安排。值得注意的是,影片中还设置了一些类似的情节来突显抉择的意义,如渴望与新媳妇团聚的老兵祝贺,发现特务破坏钢厂时毅然选择与敌人同归于尽;沉浸在幸福情感中的周刚,告别家人去抗美援朝前线,最终牺牲在敌人的炮火袭击中······这些英雄群像以无私无畏的奉献牺牲精神,从不同侧面丰富提升了赵铁池所代表的英雄意涵。他们将生命融入祖国钢铁建设的事业中,以血肉之躯铺筑了国家工业发展的道路,也为那个时代或英武或平凡的无私奉献者们在历史的天空中造影留像。
作为一部成功的影片,《钢铁意志》在情节设计上也略有可商榷之处,如赵铁池与孙雪飞的感情戏,原本是在刚性风格中有意融入的柔性因素,但探病和吃酸菜两节的表演中,因铺垫不足,使刘烨的表演显得用力过猛;此外,对技术人员在工厂复产中的作用有所忽略,知识分子在工人阶级钢性气质的比照下显得保守而懦弱,这种现象在那个特定年代确曾存在过,但站在今天的视角回望历史,我们的判断可以超越时代局限而有更客观的表达。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百年台港澳及海外华人作家传记中的集体记忆与民族叙事研究”(项目批准号:20AZW017)的研究成果。
注释:
(1)李宝群《工业题材剧本创作的一些思考》,《新世纪剧坛》2022年第3期。
(2)黄平《“新东北作家群”论纲》,《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0年第1期。
(3)[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9页。
(4)同(3),第42页。
(5)同(3),第43页。
(6)王彦《国庆档期待值走高,好故事藏在真实底色中》,《文汇报》2022年9月24日。
(7)(9)彭宽《主旋律一样具有观赏性——访电视连续剧〈新四军〉导演宁海强》,《中国艺术报》2003年8月8日。
(8)路斐斐《宁海强:铸造人民英雄的辉煌》,《文艺报》2020年7月31日。
更多精彩内容等您共享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请点击图中二维码
d
d
d
y
z
z公众号
投稿信箱:dddyzztg@163.com
发行部电话:010-82296104/82296101
编辑部电话:010-82296106/6102/6103
官方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1686032783
官方微博:
http://weibo.com/contemporarycinema/home?topnav=1&wvr=6
微信号:dddy1984
若需深入交流,可添加我们的微信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联系QQ:276037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