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民生银行假理财事件引发关注和热议。150名私人银行高端客户,通过民生银行购买了总规模高达30亿元号称“保本保息”的理财产品,后来却发现该产品压根就不存在,也就是业内所说的“飞单”。对于一向追求稳健的投资者来说,这种乱象的暴露无疑是当头一棒。
对于大部分老百姓来说,银行理财产品一直是投资首选,但是,随着飞单事件的频频发生,银行理财也不再是可以放心买的投资品种,在纷繁复杂的众多理财产品中,投资者如何分辨飞单?如何避免买到假理财呢?合肥银行业内人士表示,最简单的辨认方式就是看收益,飞单产品收益大幅好于正规银行理财产品,投资者切勿贪图过高收益而导致血本无归。
民生银行30亿假理财引发热议 (图片来源:网络)
事件:民生银行30亿假理财被曝光
近日,民生银行北京管理部(分行)航天桥支行被曝出高达30亿元的“假理财”,150名投资人在该支行购买的理财产品并不存在,而是由支行行长张颖等人伪造。该理财产品被描述为“原投资者急于回款,愿意放弃利息,一年期产品原本年化收益率4.2%,还有半年到期,相当于年化8.4%的回报”。
暴露在民生银行航天桥支行的“飞单”事件并非是第一例。2012年末,华夏银行逾1亿元“飞单”案发,轰动市场;2014年6月,平安银行上海松江新城支行中两个客户经理销售“飞单”,替外来项目非法集资近亿元。
不仅如此,2015年,农业银行北京分行副行长陈英顺因违规代销一单5亿元理财产品被免职;2015年7月,广发银行被曝“飞单”,资金损失达767万元;2016年,平安银行北京分行个别员工代销私募理财案发,涉资逾4000万元……
痛点:银行内控失范 监管亟待加强
随着经济下行,防范金融风险、抑制资产泡沫,央行货币政策转向稳健中性,以及监管的全面加强,风险正在向理财产品等尤其是高收益、缺乏风控的“飞单”传导。与快速膨胀的银行理财规模不相适应,银行的管理、内控却未能及时跟上。近年来银行“飞单”事件可谓频发。
某银行业人士表示,这类案件都有着一定共性,如高收益、客户经理服务多年投资者已经异常信任等。但该人士亦坦言,其中也不乏明知是“飞单”,为了高收益还要买的客户。
另一方面,购买理财产品的,多数为上了年纪的用户,他们的共同特征是缺乏专业理财知识,更容易听信销售人员的推销和劝诱。所以,针对银行理财业务,除了目前实施的双录(录音、录像)外,还应有更严格的规范和监管措施,以切实保障用户的权益。
对此,安徽果儿金融风控副代明明强调,首先投资者要明白银行理财没有绝对的安全,另外,还在于规范制度上的完善。
支招:四大招避免在银行买到“假理财”
对于频频爆出的银行飞单事件,合肥业内人士也给出了应对的四大招数。
首先要询问产品是否有登记编码。理财产品登记编码是全国银行业理财信息登记系统给每款银行理财产品的标识码,但凡银行自营的理财产品都有唯一的产品登记编码,询问该产品的编码后,登录中国理财网查询到产品的相关信息,如果是“飞单”就不会有记录。
其二则是仔细看合同的信息。分清理财产品是自营还是代销,主要看公章:银行卖的自家理财产品,在理财产品的投资合同上,是有银行公章的;如果是银行代销的理财产品,理财产品发行机构会在委托银行代理销售的理财产品的投资合同上加盖公章,银行则会在汇款等业务凭证上加盖公章。
第三注意汇款账户是否第三方。如果投资资金不是该银行直接扣款,而是要转账给其他个人账户或第三方机构的账户,就很可能遇到“飞单”,甚至可能遭遇诈骗。
最后则是风险收益匹配,过8%须当心。根据监管部门的要求,每一款银行理财产品都要有相应的风险等级,并与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切勿贪图高收益而损失巨大。
何谓“飞单”
借助银行内部平台,私自销售非本行自主发行的或非本行授权和达成委托销售关系的第三方机构理财产品,这也被称为理财产品中的“飞单”。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联系QQ:276037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