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体教融合在青少年教育与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习近平总书记长期重视体育与教育的融合与协调发展,在2020年9月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曾强调“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同样,作为“清华体育的一面旗帜”和“全中国最健康的人”,马约翰教授在《体育的迁移价值》中也曾指出,“运动中形成的良好品质可以迁移到人的意志品格,体育运动的教育价值,不只限于运动场上,且能影响整个社会”。而我们所熟知的清华大学“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号正是高校体教融合探索与实践的最佳案例和写照。
中心长期关注国内体教融合发展,值此清华大学112周年华诞之际,特发布体教融合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中国体教融合发展报告(2023)》(上、下篇)作为校庆献礼,旨在通过对相关政策、实践与困境的研究与分析,为未来国内体教融合发展建言献策。今天发布的是报告下篇,主要介绍各地体教融合实践情况、现存困境及未来发展建议。
四、各地体教融合实践情况
研究中共整理完成80篇强调体教融合实践的特色案例,按照特点主要可分为学校体育改革、体育后备人才现状与模式、青少年健康发展、多部门协同推进、突出地域特色和综合发展等六类(详细情况请扫描文末二维码获取更多信息)。
经过分析,上述六类案例呈现以下特点:
学校体育改革类案例方面,一是以掌握体育技能为“出发点”,引入各种体育项目的课程、培训,首先充分给予学生们尝试各项运动的机会,其次再通过聘请专业的师资,引导学生们逐步掌握锻炼的运动技能,培养自己的体育兴趣,提高自己的运动专长,完成从“学会”到“勤练”的过渡。二是以举办体育赛事为“检验场”,将参加比赛作为对学生团队意识、责任感的训练,通过组织不同级别、规模的赛事,学生们从“会”逐渐走向“专”,完成了从“勤练”到“常赛”的过渡。三是以打造专项运动为“高目标”,不少学校积极推广“一校一品”和培育“一校多品”的校园体育模式,重点发展足球、击剑、网球、冰雪等体育专项,对学校体育发展起到引领作用,完成从“勤练”到“技能”的过渡。
后备人才培养类案例方面,一是后备人才“反哺”校园体育发展,高水平竞技人才在为国、为省争光添彩的同时,优异的成绩也在反哺校园体育发展。二是形成“传统校”、“基地校”进阶式布局,除专业体校外,目前体育传统项目校(简称“传统校”)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校(简称“基地校”) 也开始逐步分担着后备人才培养输送的任务。前者重在校园体育普及推广,后者则在普及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传统校”固本强基,“基地校”“跃起摸高”,作为专业体校的有机补充,三者相结合,优化了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布局,代表近年来体教融合在向着系统化、精细化的方向迈进。
青少年健康发展类案例方面,一是使体育成为“生活一环”,假期当中,学校和社区通过布置“体育作业”、开展体育课程“配送”的形式让体育锻炼不缺位。二是体育从“幼儿时期”抓起,在幼儿阶段即开展相关教育、监测与改善。
多部门协同推进类案例方面,一是治理部门通力合作促进政策落地实施,各地按照“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原则,通过加强以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为主的多部门紧密合作,完善政策保障,降低沟通成本,为推动体教融合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指引和宏观指导。二是政校社“三联动”全面提供支撑保证,多方共同发力共同促进体教融合发展。
突出地域特色类案例方面,一是因“城”制宜打造体教融合城市模式,将体教融合纳入城市发展战略,而不仅限于体育教育层面。二是因“省”布局探索体教融合地方模式,同一省市不同地区在全省政策的统一指导下,依据本地特点开展多方位尝试与探索。
综合发展类案例方面,着力全面破解制约体教融合发展难题,集结全国各地体教融合落地实施的优秀经验,从学校体育课程设计、“一条龙”式的后备体育人才培养体系、体育竞赛体系的建立等多方面推动体育与教育的融合,全面深化体教融合发展。
图3 青少年校园体育运动(图片来源:网络)
五、体教融合落实中的现实困境
(一)认知困境:建立终身体育意识“道阻且长”
当前在国内,青少年终身体育意识的建立尚有待加强。以成绩为导向的体育发展观念人为地将体育从普通人生活的环节中“切割”了出去,不参加体育锻炼、没有体育兴趣爱好并不影响正常生活的开展,体育未成为生活的“必需品”。如果社会、家庭无法达成共识,不能共同帮助青少年建立终身体育意识、运动习惯并持续给予鼓励监督,体教融合将只能停留在校园层面,而无法真正将体育贯穿于青少年完整的人生。
(二)治理困境:治理机构改革效果“有待观察”
近年来,许多地区将教育和体育管理部门合并,旨在破除体育与教育领域割裂的困境,深化体教融合。对于合并完成的地区而言,要想真正把教育和体育的资源“合并”起来,“实行一条线的教育和体育经费计划,把体育教学和比赛的结果纳入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和管理,以及体育考核的内容”[1],是必不可少的。但合并后的部门如何发挥体育与教育的协同效应,还缺乏普遍的例证,体教融合是否能够随着部门合并发挥应有作用,其效果还有待观察。
(三)目标困境:中考体育已催生出“应试培训”
由于中考体育应试制度的存在,不少学生将“通过考试”作为体育学习的主要目标,“应试培训”受到热捧,却往往忽视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同时,当前应试考核标准不利于促进学生对于体育内在意义的理解和养成参加体育活动的主动性与自觉性。此外,部分体育教师将“考什么”作为“教什么”的功利性源头,弱化了学校体育的功能。另外,不少地区一线体育师资质量的不均衡也使得正确的体育理念难以有效地向学生传递。
(四)评价困境:学校体育评价体系“仍不完善”
从目前的体教融合案例来看,学校体育教学中各类专项运动技能教育内容极大丰富,但有关运动技能评价标准和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评价规范仍然存在空缺。另外,从建立学生日常参与体育运动评价规范的角度来看,“体育过程性考核”也有待完善,实践中缺乏相关案例,各地对于体育教育过程性评价的尝试与探索尚处于起步阶段。
六、未来国内体教融合发展建议
(一)构建“家校社共育”模式,助力青少年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社会是体育教育延伸的场所, “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共育”,对于青少年树立终身体育意识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首先,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家校社共育”模式的强调与指导,强调“家校社共育”的地位和价值,形成“学校体育为主导,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资源为补充”的合作共识。
其次,应明确家庭体育教育是学校体育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推动家庭转变观念积极配合,使体育成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
第三,充分发挥社会体育资源作用,用好社区体育、社会组织、社会培训机构等资源,在多主体、多领域实现资源共享与协同。
图4 青少年校园体育运动(图片来源:网络)
(二)创新多层次政府治理机制,完善跨部门合作发展模式
实施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过程,也是多部门共同参与治理,跨部门合作发展的过程。
首先,国家部委、基层政府和各社会单元作为多层次政府治理机制的组成部分,应当各司其职,协同配合落实体教融合各项工作。
其次,构建体教融合政府协同工作机制,加强横向跨部门之间合作关系。
第三,发挥各方优势,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涉及体教融合的部门间可通过取长补短方式,优化资源投入。
(三)用好“中考体育”政策工具,制定灵活多元的体育考核机制
首先,要正确发挥体育中考在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参与体育运动及掌握运动技能的政策效应。
其次,因地制宜,灵活组织体育中考内容及形式。更多地关注青少年对运动技能的掌握,引入更为丰富的运动项目作为考试内容。此外,中考形式可以考虑体现一定的灵活性,如可采用“必考项目+选考项目”的形式,主动地去适应不同身体素质条件的青少年人群,帮助他们实现“自己与自己比较”的目标,而非“只用一把尺子去衡量”。
第三,强调体育教师在学校体育中的位置和作用,提升体育师资的质量。
(四)确立体育技能评价标准,结合实际纳入过程性评价体系
首先,主管部门应尽快明确学校体育有关运动技能评价标准,并会同各体育运动协会为不同的体育项目制定青少年运动等级评价体系。
此外,应鼓励各地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学校体育的过程性评价规范。过程性评价工作的具体实施可以通过设置专职机构、人员或指定第三方机构的形式来完成,以形成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闭环。
参考文献
1.教育体育局什么时候合并的?教育局和体育局在哪一年合并,科普动起来,点这里 [EB/OL]. (2022-4-17)[2022-8-25]. https://www.lstx8.com/tyh/42592.html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联系QQ:276037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