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老龄化趋势日益显现,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占总人口比例18.7%,高达2.64亿人。在老龄慢性病患者中骨质疏松症及其引发的脆性骨折作为一种增龄性疾病,日益得到各界关注。
健康骨骼作为“三减三健”专项行动的重要工作之一,近年来持续受到国家政策重视。在《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方案(2017-2025年)》等重要文件中,都强调了“健康骨骼”的重要性——健康骨骼是促进公众健康、助力健康中国的重要支撑。
北京协和医院专家夏维波教授就不同人群提出特定健康骨骼建议,倡导公众重视骨质疏松症及脆性骨折防治。
老龄化日益加深
骨质疏松症危害中老年人健康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骼脆性增加、骨折风险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骨病。
脆性骨折,是指在受到轻微创伤后或日常活动中发生的骨折。骨折是造成老年人失能的重要原因。一旦发生脆性骨折,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与健康寿命,同时带来巨大的医疗和照护成本。除此之外,再发骨折风险是一个更为严峻的问题。脆性骨折患者是未来再发骨折的极高危人群,骨折后第一年是再发骨折的最高危阶段。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权威数据,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占总人口比例18.7%,达到2.64亿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3.5%,达到1.9 亿人。
如果按照2018年全国首个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推算,65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达到32.0%,目前我国65岁以上人群中约有6100万人患有骨质疏松症。
此前,中国发展基金会发布的《中国发展报告2020: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政策》曾预测,中国在2025年、2035年、2050年,65岁及以上人口将分别有2.1亿人、3.1亿人、3.8亿,分别占总人口的15%、22.3%、27.9%。
如果按2018年全国首个骨质疏松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推算,2025年、2035年、2050年65岁以上骨质疏松症患者数量将分别达到6700万人、9900万人、1.2亿人。
北京协和医院夏维波教授
针对不同人群,提出特定健康骨骼建议
针对骨质疏松症及脆性骨折防治工作,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夏维波教授,就不同人群维持骨骼健康,提出了特定建议。
夏维波教授表示,骨质疏松症是慢性疾病,虽多在老年人群发病,但其发生、发展通常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人的全生命周期都应关注骨骼健康。
对于青少年儿童来说,在年轻时获得最佳骨量,有利于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获得最佳骨量的基础,是均衡营养,摄入足量的钙,充足光照以促进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同时坚持适量室外活动和体育锻炼。
除此之外,夏教授强调早发现、早诊断是预防骨折的保障,建议40岁以上开始进行骨密度检测。如确诊患有骨质疏松症,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化治疗,并进行必要的药物干预,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一旦发生骨折,应开展骨健康状况评估,并根据情况进行抗骨质疏松症治疗,同时调整生活方式和减少骨折危险因素,重视防范二次骨折的发生。
加强骨质疏松的规范化诊疗
逐步构建配备完善的骨质疏松防治体系
为应对骨质疏松症高发病率、低知晓率的现状,夏维波教授表示,基层社区医院应对老年慢性病如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建立医院-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健康服务模式,广泛推广骨质疏松症及脆性骨折的防治知识,积极引导社区居民关注骨骼健康。
对骨质疏松症的高发人群,如60岁以上老龄居民、有过骨折史、糖尿病等内分泌患者,可在基层社区就加强早期筛查与识别;对于初筛为骨质疏松症的患者,则可通过分级诊疗上转至上级医疗机构,进行诊断和规范化治疗,之后回到社区长期管理以逐步实现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之间的双向转诊及患者的有序诊疗。
夏维波教授表示,骨质疏松症需要多维度的防治策略,除了调整生活方式和基础的钙质和维生素D的补充以外,还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启动抗骨松药物的治疗。在基层医疗机构和二、三级医院之间做好患者上下转诊的同时,要保证用药衔接,将一些疗效显著、安全可靠方便可及的抗骨松治疗药物及时的纳入基药,完善基层药品配备,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水平,实现骨质疏松症患者“医院-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防治目标。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联系QQ:276037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