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大学语文教育;职业教育;发展前景
一、关于大学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认知误区
(一)大学语文只是一种工具,与职业教育无任何相关
多数人认为大学语文仅是一种锻炼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工具,觉得它仅是对于中学语文知识量的补充,未曾关注到大学语文实际上是整个人类的所有文明瑰宝,而大学语文教育实际上是教授学生懂得文明的延续历程与真善美的真正含义。可见,大学语文教育所教授的文明与培养的品格无疑都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大学语文是一门人文课程,无法在职业生涯中解决实际问题
多数人过分强调大学语文是一门人文属性相当强的课程,过于强调其理论价值,即便在职业生涯中遇到某些问题,也并不从实际出发,而是引用大学语文中的某些理论泛泛而谈,使得理论与实际脱离,最终解决方法也仅是纸上谈兵,未能得到实效。长此以往,导致多数人都认为大学语文教育并不能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但实际上,使用大学语文所教授的理论去联系具体实际,是能够处理职业生涯中所出现的那些问题的。
(三)大学语文是一门文学课程,对职业生涯不具实际效用
许多人都觉得大学语文是专注于文学的课程,而在真正的职业生涯中很难遇到文学中那些“伤春悲秋”的事情,而且也并非所有人都能对文学予以深入研究,因此许多人都认为即便是学习了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对于自身职业的发展也并无多大帮助,反而还需要花费不少的时间,甚至还有人认为倒不如将学学语文的时间去多记几个英语单词或是多学门技术。但事实上,大学语文并不专注于研究文学,它旨在于通过文学理论,教授给学生为人处事的品格以及自己动手的能力,而这些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都大有助力。
(四)职业教育是技能教育,与大学语文教育无作何关系
当前,由于职场上过于关注技能的培养,多数人认为职业教育就是技能教育,只要自己具备一技之长, 就能在职场上混得风生水起、如鱼得水。但事实上,职业教育并非只是指技能教育,真正的职业教育除了职业技能的培养外,还包括职业素养的培养与职业品格的培养,而素养与品格的培养与大学语文教育是完全分不开的。可见,职业教育与大学语文教育二者是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的。
二、大学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发展前景
通过对大学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二者之间关系认知误区的分析,尽管由于大学语文具备着人文属性,其相较于一般的自然科学或是应用科学,对于职业的影响并不那么直接,但是笔者认为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大学语文教育,而大学语言教育的革新又需要职业教育的发展,二者相结合不仅具备着重要性而且还具备着必要性。那么,大学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又具备着怎么样的发展前景呢?
(一)职业至上说在高职院校中占据主导地位
当前,随着教育理念由原来的普通教育理念与精英教育理念逐步转变为专业教育理念,大部分高职院校所设置的教学科目开始大都以职业准备为导向,职业至上说在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中占据着主导地位,高职院校的教学开始更多地趋向于职业化。由于工业及科技的迅猛发展,导致社会需要越来越多的高级技术人员,如果不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对于技能的提升将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职业教育的步伐开始迈入高职院校的教学之中。由此可见,对于当前的就业市场与职业结构来说,一旦职业教育与大学语文教育相结合,就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真品格、技能水平强的人才。换而言之,职业教育的发展又反过来能促使大学语文教育的内容加以革新,以便既保有其原有魅力,又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知识是第一生产力,职位升迁离不开知识基础
新世纪又被称为知识经济时代,而知识经济需要具备知识基础,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知识既是最最基础的资源,同时又是生产中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由于知识在经济中所占比例的日益升高,导致经济已逐步从传统的物质投入转变为知识投入,知识开始成为第一生产力,成为经济发展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面对当前的经济发展现状,如果只是单纯地培养技能而忽视知识的累积,那么将很难在职场中找到立足之地,因此,一旦职业教育与高职院校中的大学语文教育相结合,便能顺应时代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最终使高职院校学生在将来的职场中拥有一席之地。
(三)社会需要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所培养的人才
对于中国当前的国情来说,如果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育仍旧困锁在象牙塔之中,那么就会与社会以及经济的发展脱节,而一个国家想要真正地保有竞争力,那么具备一批高级地知识型人才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对于当前的社会发展现状而言,只有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为社会与国家培养更多的专职人才,才能确保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才能确保中国一直沿着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迈进。换而言之,只有国家富强了,经济腾飞了,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育以及职业教育才具备持续发展的基础。
三、结语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的开展是为了对一个人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以及职业品格所进行的培养,尽管专业课程可以提升职业能力,但是如果只专注于专业课程而忽略人文课程的学习,那么这样的职业教育势必是不成功的,所以要想对一个人的职业素养与职业品格加以培养,那么大学语文教育的学习就是必不可少的。当前,我国经济正处速发展的时期,为了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现状,只有将大学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二者相结合,才能给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级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江灏主编.大学语文[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一、正视当前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
近两年来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无论是招生数还是在校生数,都有所下降,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传统的职业教育,没有向现代职业教育转化。因此,改变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原有的教育观念以及教育的发展策略,是加速实现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趋势。
二、看清当前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所面临的困难
目前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突出的反映在两大问题上,一是受“普高热”的冲击,职业学校招生难。二是毕业生就业难。最根本的的原因还是受整个经济发展形势的影响。近年来,各地都在进行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加之受国际经济的影响,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当然,也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如:①认为学生进了职业学校就没有了前途;②不少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较差,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等。
我们正确地分析当前职业教育所面临的形势。认为可喜的主要有几个方面:①改革开放20年来,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初步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发展职业教育的路子,为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②农村中等职业教育领域在办学体制上打破了过去单一由政府办学的格局,民办职业学校有了很大发展。在职业教育发展的运行机制方面也进行了改革,许多学校实行双证书制度。③在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方向上,始终坚持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方向,实行产教结合;在培养目标上,必须始终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④我们有一批十分热爱职业教育事业、奋发向上的职业教育队伍,这是职业教育工作的基础,也是职业教育能够得以发展的根本所在。
三、明确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
我们还必须看到当前农村职业教育也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①社会上鄙薄职业教育的传统根深蒂固,这其中有社会的问题,也有教育部门的问题。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是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因。②投入严重不足,特别是职业高中更显突出,很多学校还缺乏必要的实习、实验设备,缺乏高素质的教师。③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布局、专业布局不合理,资源浪费严重。④专业课和文化课教师的结构不合理;教师年龄结构也不尽合理,因而造成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少。年轻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职业教育所要求的知识结构不相适应,缺乏必要的工作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技能。⑤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有不相适应的地方。
四、选择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人才的需求非常广泛,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与操作技能,能运用新型农业机械从事农业生产,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农业生产者。②能研究、引进、开发和推广应用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新技术,能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环节的技术指导与推广者。③具有现代经营与管理知识;市场意识强;有开拓精神;懂经营、会管理的农业产业的经营者与管理者。④能不断开发和应用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与包装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农产品加工者。
五、加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措施
1.明确培养目标,调整专业设置。
农业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要适应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农业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一线工作的应用型、创业型人才和新型农民。
2.调整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内容。
农业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围绕当地农业主导产业,注重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实用性和灵活性;在传授给学生以先进的知识和实用的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适应能力,以提高其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本领。
3.加强实践教育,注重能力培养。
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师生共同承担实习基地的生产,学生既学习知识,又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使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既掌握了知识和技能,又培养和提高了生产经营能力。
4.推动教师深造,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应不断更新职业教育新观念,积极探索和实践农业职业教育的新方法、新形式,积极参加农业生产实践与专业学术交流活动,密切关注教学与专业发展新动向。
5.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农业职业教育应把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提高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职业技能和良好的身心素质;使学生具备创新意识、竞争能力、适应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
六、展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前景
一、汽车应用与维修专业建设发展前景
华亭县隶属于甘肃省平凉市,位于甘C省东部、关山东麓,地处甘肃、陕西、宁夏三省(区)交汇处,华亭素有“煤城瓷都”之称,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甘肃省煤、电、化、运一体化综合产业开发的核心区和工业重镇,是全国十三个产煤基地、西北三大产煤基地之一,也是陇东重要的能源供应与货运集散基地,我县属典型的资源型县域,工业基础雄厚,农业特色鲜明,县域经济发展前景广阔,投资兴业环境良好,交通便利发达。在此基础上,为了巩固和不断提升、扩大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全县上下着力倡导发展转型,在发展中求突破,在转型中求发展,以激活和滋生更多的特色产业,从而摆脱对单一产业的依赖,夯实经济基础,率先实现新型工业化发展,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建设。
在此过程中,交通运输和服务对县域经济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交通运输推动和激活了县域经济的循环发展,同时也影响着县域经济的宏观调控,而运输和服务人员是确保交通顺畅和和谐的主力军,也是体现行业服务质量和专业水平及素质的载体,更是推动行业经济发展、带动专业发展转型的支柱力量。再加之我县煤炭资源的大量储备及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经济收入的不断提升,汽车的保有量逐年迅速增加。尤其近几年,我国汽车的产、销量迅猛增长,作为汽车消费后市场的汽车维修业从车源、车型、服务对象到维修作业形式等诸多方面都已经或正在发生新的变化。汽车保有量的大幅度上升、高新技术产品和装置在汽车上的不断引入和普及与汽车维修业高素质从业人员不足之间的矛盾显得日益突出。
当前汽车维修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文化程度、综合素质普遍不高的问题,已成为制约汽车维修业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从业人员中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不多,接受过各类高等教育的就更少,大量未经任何培训的人员进入汽车维修行业,人员总体素质偏低,导致劳动生产率低、管理水平低、服务质量低。而现代汽车维修服务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从专业能力分析,要适应汽车维修及相关工作需要,就必须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 ,具有较强的专业基本技能和与生产过程相关的基本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态度。
从以上关于汽车维修现状及汽修从业人员现状分析得知,在我县经济跨越转型发展的重要阶段,抢抓机遇,大力发展汽修服务专业前景广阔,势在必得。
二、学校目前专业设置及发展现状
华亭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其性质属职业中专学校,发展的主体方向和职能是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培训及就业培训,突出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业技能与就业服务相接轨、能力水平与岗位需要相匹配,发展与需要相持续。学校在不断探索发展的过程中,为了扩大办学规模、巩固办学成果,创建了驾驶员培训学校,其性质是事业单位下属的校办企业。驾校之所以能够存活和发展下来的主要原因就是融入了市场经济,并且适应了当前我县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要求。由此可见,职业教育要发展,必须面向市场发展,适应和提高现代化建设,从实际出发,主动与社会经济相结合,以产业技术带动经济发展,在经济发展中创建特色技术专业求得长足发展。
三、建设和强化汽车应用与维修专业的必要性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的办学宗旨,立足华亭现状,面向周边县域乃至全市,做大做强汽车应用与维修专业,强化学校专业建设,推动专业更新和发展。
以驾校为依托,我们要培训会开车、能开车、开好车、更懂车、会修车的具有综合专业素质的全能型汽车专业人才,扩大办学规模,扩大培训经营范围,增设培训专业种类。
以2012年中央财政项目支持的400万元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为基础,将汽车专业作为学校重点专业来建设,购置汽修专业维修检测设备,开设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相应技能专业,深化校企合作,主动与企业接轨,紧密联系汽车行业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专业转型为突破口,以发展支柱产业求得长期发展为目的,推行多元一体化教学机制,满足不同学生的更多需求。
把汽车应用与维修专业建设成为“办学理念超前、培养目标明确、改革思路清晰、师资队伍精良、设备设施先进、办学效益一流、专业设置全面、专业技能突出、实践技能高超、专业素质过硬、就业门路宽广、经济收益明显”的精品专业;建成具有真实工作现场,集教学、生产、社会培训、技能鉴定、综合性能检测和市场营销、技术服务就业为一体的即可对内实训也可对外经营的汽车维修实训综合基地。
融入县域社会经济发展,强化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发挥本专业的师资、实训基地、技能培训的潜在作用,大力开展企业员工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和新技术推广应用,开展多项汽车专业技能鉴定服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使本专业成为我县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的汽车维修领域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四、师资队伍建设: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师资建设重在观念转变和知识更新,以“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为重点,突破现有体制,构建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以专业教研室为载体、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动态组合、团结合作的、既有坚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又有熟练的操作技能,兼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双师型”专业师资队伍。
(1)做到每年能从对口高等院校招录1到2名优秀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毕业生,更新本专业的师资结构。
(2)坚持每个学期选派1到2名专业教师到企业或高校进修,认真落实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让专业教师参与学生实习管理,进车间、进企业,进行就业岗位的操作锻炼,了解企业的最新动向,在第一时间内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提高“双师型”教师的自身含金量。
(3)积极开展以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培训,培养一批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
(4)对现有专业教师的培养和使用一定要做到量体裁衣、学为所用、专业对口、专业管理。
关键词:高尔夫教育;研究现状;发展策略
一、我国高尔夫教育的研究现状
随着我国高尔夫球运动的发展壮大,相关的高尔夫教育文献资料也越来越丰富,高尔夫研究领域也越来越广。
《中国高尔夫教育和科研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一文中提到:在中国近二十年的高尔夫发展历程中,尤其是近年来,高尔夫需求越来越大,高尔夫产业的迅速发展引起了不少社会争议,加之政府干预等,有许多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
谢芳的《中美高尔夫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从学科归属、培养目标、就业方向、科目种类和课程量、教材内容、课程实施条件和课程效果等方面对中美高尔夫管理本科专业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比较和分析,并对我国相关专业的课程改进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吴克祥、张驰的《中国高尔夫高等教育的基础建设与实践》以深圳大学高尔夫学院的实践,指出高尔夫高等教育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建议。
王鹏飞的《我国高校高尔夫专业教育现状及发展前景的研究》主要将我国高校开展高尔夫教育的学校数量及开设专业课程等现状进行了统计,得出我国目前高尔夫人才稀缺,相关高等院校开展高尔夫教育势在必行的结论。
王晓钧的《中国高尔夫教育的一项基础工程和特色工程》文中说:“我国高尔夫高等教育与我国高尔夫产业的发展速度不匹配,高尔夫教育明显滞后,不能跟上当今高尔夫产业的发展。
黄登峰、陈才发在《美英高尔夫管理专业教育研究及其启示》指出: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高尔夫教育应该强调专业教育与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相结合。
陈明在《高尔夫教育之我见》认为职业技能培训是高尔夫教育的关键。
还有一些学者针对我国高校开展高尔夫教育给予了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建议。主要是在课程设置、开设高尔夫专业可行性及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阐述。
从上述关于高尔夫教育的科研成果来看,高尔夫教育者正积极、主动地探索高尔夫教育的途径与思路,这些为本题研究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为了迎合高尔夫产业的飞速发展,应该根据高尔夫球运动的现状及以后发展趋势对高尔夫教育进行更深入、全面的研究。
二、我国高尔夫教育的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的高尔夫教育发展时间较晚;地域分布很不均衡。高尔夫教育其硬件基础设施较为简陋;校企合作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尔夫适用性人才的主要途径;招生专业类别还不够明确,课程设置缺乏相应的规范性,课程之间协调不够;高尔夫书籍种类繁多,但真正能作为学校教材的还需要实践检验;高尔夫人才的紧缺,进一步导致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难度。
针对我国相关院校高尔夫教育目前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以保障相关院校高尔夫教育健康的发展。
(一)有效利用现有资源,解决教学场地问题
在现有的情况下,我国开展高尔夫教育的相关院校中普遍都存在教学场地缺乏的现象,教育基础设施不完善必然会影响教学功能的实施,成为教学过程最大的困难和障碍。
1.校企合作与高尔夫球场或练习场共建教学基地
利用学校周围的社会资源,租用社会场地,来满足高尔夫教学训练的需要,这是一种资源共享的合作方式。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学生能接触到社会上高尔夫球运动消费者,了解高尔夫球场、练习场的经营状况。从教学管理的角度出发,也有许多需要注意的地方:第一,学校与教学场地之间学生的交通问题;第二、学生和社会人员容易引起摩擦等难以预料的情况;另外,到校外进行教学训练给管理带来不便,而且每个学期还要支付一定的场地费,这样加重了学生的经济负担。
2.利用学校体育场馆改造或者建造成高尔夫练习场
学校购置一批高尔夫练习球、练习球杆、高尔夫打击垫、击球目标靶和保护围网,将打击垫布置在体育场的一边,留下较空旷的一边设置击球目标靶,很多开设高尔夫选修课的普通相关院校都采取了这样的方法。可是这种简易的挥杆练习场不能练习长距离击球和推杆,也不能直观感受击球后小白球在空中飞行弹道,更不能让学生真正体验到高尔夫球场地的乐趣。因为不是球场的实践练习,学生基本上感受不到高尔夫的礼仪要求。
3.招商引资建造高尔夫场地并给予优惠政策
学校和企业合作办学将来是一个发展趋势,吸取部分学校成功经验,引进企业来学校投资建高尔夫高尔夫练习场。学校在满足本校教学之后,可给予企业一定年限的经营权,并给予运营、养护、管理等优惠政策吸引企业来学校投资兴建高尔夫练习场,同时学校也为企业不断输送高尔夫人才,为企业的发展壮大培养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开展高尔夫教育的相关院校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很难在短期的时间内使专业师资力量得到提高;“名师出高徒”,培养优秀的学生条件之一就是拥有优秀的教师。
1.提高教师的自身理论水平
高尔夫教育是否能健康的、稳定的开展与教师的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除重视教学外,还要重视自身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重视相关院校教师的在职培训高尔夫教育知识,如参加中国高尔夫协会举办的培训有教练员、裁判员的培训,同时教师还应该积极参加相应的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
2.丰富教师的高尔夫相关专业技能
安排教师进行高尔夫教育技能实践培训。通过引导教师组织对高尔夫俱乐部参观学习,使教师了解高尔夫俱乐部的实际工作环境和整体情况,提高高尔夫教师对高尔夫的兴趣。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加强学生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模式
大力推行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向,是深化教学改革、促使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开设了高尔夫教育的相关院校教育只有加强校企合作的办学形式,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尔夫专业综合应用型性人才。
(四)加大科研力度,统一规划教材
中国的高尔夫科研方面还没有整体的规划和专业的研究机构部门,高尔夫相应的教材也缺乏统一的规划;随着近几年的发展,高尔夫相关书籍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加。高尔夫协会和教育部门相关组织应该举办高尔夫类的专题高尔夫科研会议,要求相应的社会部门对高尔夫的长远进行统筹规划,相关院校对编写出来的教材认可性还有待考究,我们应该经常组织行业科研会议,完善教材规划。可以请行业人员整理和翻译国外优秀的论文、专业书籍等科研资料,供行业学习、参考,从而加快我国高尔夫理论体系建立。
(五)审查办学资格,制定认证体系
高尔夫专业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新专业,使得开设高尔夫专业出现一定的盲目,特别是高尔夫办学机构,在师资,办学条件都不满足的情况下对外宣传招生,导致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社会用人的基本要求。
中高协应该联合教育部门,建立高尔夫裁判员、教练员认证体系,在教学大纲中将相应的考试内容和知识安排进去,对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颁发高尔夫裁判证,高尔夫教练员证。
三、结语
高尔夫球运动在我国作为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出现,在相关院校中暂时还没有把高尔夫球运动作为象其他体育运动项目一样为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之一,而是作为体育类或者旅游管理类别下面的一个招生专业。
高尔夫球运动的快速发展对我国相关院校高尔夫教育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高尔夫教育己经走进我国相关院校,学校应该有效利用现有资源,解决高尔夫教学场地的问题;社会行业组织、学校应该积极开展各类培训,教师要积极深入行业了解高尔夫,丰富行业经验,提高理论水平,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学校要深化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方式;加强科研建设、完善教材体系;规范办学资质,建立认证体系。
参考文献:
[1]韩烈保.中国高尔夫球运动和科研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A]. 全国首届高尔夫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
[2]安铁民.高尔夫特色专业实训墓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04).
[3]王鹏飞.我国高校高尔夫专业教育现状及其发展前景的研究[D].湖南大学,2010.
[4]贺瑛.我国高尔夫专业教师培训的实效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
[5]刘香.高职相关院校高尔夫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6]杨华峰.我国高尔夫球运动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J].企业家天地,2010.
[7]余存华.浅析我国高校高尔夫运动教育的前景[J].鄂州大学学报,2011(09).
[8]刘慧英.中国高尔夫产业发展前景透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06).
[9]魏忠发.中国高尔夫高等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前景[J].教育教学论坛,2012(36).
【关键词】旅游专业 就业现状 对策
据世界旅游与旅行理事会(WTTC)预测,中国将在十年内成为世界上第二大旅行和旅游经济强国?然而,在中国旅游业发展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形下,旅游产业出现了一个发展瓶颈,旅游专业人才的流失十分严重。本文就改变旅游专业职高生的就业现状提出一点浅见。
一、旅游专业职高生的就业现状
1.旅游业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
国家旅游局“十一•五”规划发展目标中明确指出,每年旅游业新吸纳就业人员50万人,到2010年旅游直接就业人数将达到1000多万人。可见,旅游业发展前景广阔,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缺口大。目前,随着大部分省份把旅游业作为本省的支柱产业来发展,旅游企业增长的速度很快,需要大量的旅游专业人才。
2.旅游院校人才供给状况
据统计,2004年底,全国共有高、中等旅游院校(包括完全的旅游院校和只开设有旅游系或旅游专业的院校)1,313所,其中高等院校574所,中等职业学校739所,在校生达578,622人,其中旅游高等院校274, 701人,旅游中等职业学校303,921人。截至2007年底,全国共有旅游院校1,641所,其中高等院校770所,中等职业学校871所,在校生为773,757人,其中旅游高等院校397,365人,旅游中等职业学校376,392人。可见,我国旅游院校的规模不断在扩大,旅游专业学生数量稳步增加。从理论上讲,旅游业的人才市场是可以达到供需平衡的。
3.旅游专业职高生就业动态调查
近年来,酒店、旅行社、景点等旅游企业对旅游服务专业职高生的吸引力逐渐下降,学生不愿从事旅游服务工作,实习结束后选择行业外就业;或者即使一开始在旅游行业就业,但对旅游企业的忠诚度低,工作一两年内跳槽的现象十分严重。
二、旅游专业职高生就业因素透析
1.行业认知模糊
由于职高生年龄比较小,对社会了解不多,对职业了解甚少,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缺乏认真的思考,刚初中毕业的他们在面临选择就读专业时会产生茫然、困惑、不知所措的心理状态。一小部分的学生是家长或亲属朋友为其选择就读该专业的;另有一部分学生就读旅游服务专业是消极、被动的,因为升学分数不理想,理想的专业录不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失落感;喜欢旅游专业的学生,觉得这个专业游山玩水好,酒店很豪华漂亮,又有高收入,当发现不完全如此时,就一直抱怨选择失误,对专业没有兴趣,更不认真学习,甚至荒废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活,到毕业时就马上转行或失业。
2.对旅游行业认同感差
笔者通过对学生的个别访谈,总结出很多学生不意愿选择旅游服务工作有以下几个原因:旅游工作辛苦、社会地位低、收入不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因为家长反对,认为旅游行业是“青春行业”,前景难以预料。传统的、社会上的看法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学生在就业观念上容易出现偏差,导致很多人不愿意从事旅游服务工作。
3.培养模式与行业需要的背离
由于传统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缺乏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常常导致旅游人才的职业忠诚度不高、诚信度下降,影响了旅游人才市场的稳定性。部分学生即使在旅游企业就业,也并不十分珍惜自己的岗位,或怕苦怕累怕受气放弃了旅游工作,或在岗位上不脚踏实地,左顾右盼,时时刻刻寻找“跳槽”的机会。而最佳东方网的最新调查发现,76.08%的酒店认为,事业心和责任感是一个合格的酒店从业人员必备的条件,11.04%的酒店认为酒店
从业人员必须有“艰苦创业的精神”。
三、旅游专业职高生就业现状的研究对策
1.渗透服务文化教育,改变传统落后观念
长期以来,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服务工作被看成是伺候人、低人一等的简单劳动。其实服务是社会生活联系的纽带,是文化情感的交流和沟通,服务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我们在教育学生时要把服务提升到文化的层面,使学生真正理解服务的内涵和实质。
首先,要加强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让学生意识到每一个人在社会上都是平等的,都扮演着服务与被服务的角色。其次,要把服务文化渗透在课堂教学中。
2.加强职业指导,合理规划生涯
对职高生进行职业指导是中职院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缓解当前旅游业人才供需矛盾的关键。通过职业指导,引导学生合理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在自己兴趣?爱好的前提下及认真分析个体性格特征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专业特长和知识结构,对将来从事工作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而职业指导在学生心灵中的内化,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应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开展。
3.借鉴德国“双元制”办学模式,实行“校企结合,产学结合”
促进职业教育很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实现学校、社会的无缝对接,是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德国双元制作为目前人成功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之一,其核心思想就是通过促进学校、企业双元的有机结合来充分发挥它们对人才培养的合力。推广实施“双元制”职教办学模式是脱胎于基础教育的传统职业教育的挑战。目前,在我国双元制办学大环境尚不完全成熟的条件下,构建旅游实习基地网络体系,组建旅游职业教育发展集团,成立办学指导委员会是贯彻“双元制”思想精髓,实行“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有效途径。具体做法是:(1)在完善旅游实习基地网络体系的基础上,组建旅游职业教育发展集团,发挥其在学校与企业间的纽带作用。(2)成立职业教育办学指导委员会。
4.重视情商教育,培育“旅游情结”
传统的旅游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上重智商,轻情商,忽视了人文教育,而这正是能使旅游业具有美好未来的根本。一些作用于学生思想深处、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事业心的塑造却不直接与知识、技能相关的教学内容被人为的忽视,很多毕业生缺乏敬业、乐业、勤业、创业精神,然而旅游服务不需要高知识含量,故而相比智商而言,企业更重视员工的情商。因此旅游职业教育更应有意识地培育学生从事旅游的热情、灵感、理想和事业心,我们这里称为“旅游情结”,这对一个人后天在其职业生涯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要创造一种旅游服务的氛围,让学生在环境中得到熏陶。其次,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竞争性和创造性的职业活动,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从而领悟旅游服务是一项创造美、传播美和享受美的事业。学生在快乐的创造中陶冶情操,体验成功,对旅游行业产生强烈的“旅游情结”。
参考文献:
[1]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2004年全国旅游教育培训统计情况[EB/OL].中国旅游网,2005-05-1.
[2]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2007年全国旅游教育培训统计情况[EB/OL].中国旅游网,2008-05-1.
关键词:高职生;就业率;原因
中图分类号:G717.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9-0109-01
随着经济的繁荣发展,全社会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职业学院发展加快使得毕业生的人数急剧上升,职业教育的高等化使职业教育的功能从原来的为受教育者提供技能培训转向了技能训练与学历教育并举。功能的拓展使得高等院校职业教育的发展空间更为广阔,但学生在毕业时都很难找到令人满意的工作。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更是如此,因为专业和定位的特殊性,使得这些学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中国高等教育是一种教育形式,需要根据不同的岗位需求进行专业的设定,这样才能保证高职生在毕业时找到满意的工作。
一、当前高职生就业现状调研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职业学校在社会上的发展也越来越快。职业教育本是成功的,能够为教育者提供更多的技能培训机会,并授予学生一定的学历证书[1],这使得其在职业上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此外,高职院校也有很好的校源。但是就是毕业率不高,这就说明教育在实践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纰漏,只有分析其中的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高高职生的就业现状。
很多高职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有所了解,也能够在学校就采取一些措施,保证自己在进行就业时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目前的情况高职生还是有很大的就业压力。高职生可能会选择降低预期的薪酬,让自己参加更多的职业训练,从而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也有同学愿意到基层工作,想要将自己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但是其中也存在问题,例如高职生在选择就业时,首选基层的学生仍占有较小的一部分比例,他们没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对于发展前景和物质上的需求不明确,只有一部分的高职院校的学生会选择自主创业等。
二、影响当前高职生就业率的原因
1.教学实习实验设备与场地不足
如今,国家在倡导职业教育,高职院校也在逐年扩招,这样就需要比较大的建房占地面积,这些都需要资金,从而导致教学的实习设备不足。无论是在场馆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没有本质的提升,这样就会影响高职学生的学习情况,无法让学生提升自己的机能,进而在就业过程中无法满足预期的效果[2]。专业不能满足社会的基本需求,教学又没有明显的特色,这样必然就会导致就业率低。
2.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之间的矛盾
高职院校在蓬勃发展就是意味着科技在不断发展和进步,但是也会有深层次的社会因素。例如,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高职院校不如高等院校,不愿意接受高职教育。但是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没有较高的门槛,可以将其作为进入本科院校的通路。这样,高职院校就成为专升本的踏板,很多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热情就会大打折扣,学校为了迎合现状,就会将职业技能的培训放在较低的位置,进而让高职教育失去本质优势,无法对就业率有所保障。
3.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社会需求,学生就业率低
高职院校在专业的设置上没有考虑到社会的需求,因而出现学生就业难的情况,以及与市场的需求出现脱离情况。高职院校在办学宗旨和人才培养模式上都在遵循传统的办学思路,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而且在很多的招聘会上,用人单位都会拒绝使用高职毕业生,进而导致学生就业率低。
虽然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率不高,但是在最近3年,就业率仍旧有提升。应根据就难出现的原因,进行方案的制订,帮助高职毕业生脱离目前的状况。
参考文献:
根据我市当前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来看,农民工职业教育具有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无论是农村发展的城镇化趋势,还是农民增收的巨大压力,都明确显示出职业教育广阔的发展空间。虽然近几年在农民工职业培训取得了很多成效和经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培训资金投入不足;培训组织实施和培训效果有待提高。农民工进行职业教育培训,应根据市场的需求和企业的需要设置专业,但目前一些针对农民工的培训,在培训内容和培训模式上不能够完全适应农民工的需求,同时培训完成后缺乏相应的后续服务,使得培训工作不能实现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造成培训资源的浪费,这些都削弱了农民工参加职业培训的积极性。
二、城乡统筹下农民工职业教育模式改革思路及对策
(一)农民工职业教育模式改革的发展思路
政府要出台一系列关于加强农民工职业教育,促进就业等政策和法律法规,使职业教育培训通过建立长效机制实现农民工提高自身素质并在城镇长期稳定地安居就业。同时以新生代农民工为重点的新一轮农民工职业培训,尤其在培训主体、培训重心、培训模式、培训机制等方面需要有新的认知和新的实践创新。使这一群体较快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适应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要求,适应融入城镇成为市民的要求,这必将同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有效促进扩大内需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农民工职业教育模式改革的对策研究
1.完善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法律机制
国家和当地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政策,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能够有效规范职业教育培训工作,以制度化的形式明确培训标准,以及企业、培训机构应承担的责任,确保农民工享有发展和受教育的权利,真正实现依法培养高素质的农民工群体。
2.建立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融资渠道
当地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扶持力度,强化在培训中的主导作用。根据国务院办公厅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的要求,各省(区、市)要将农民工培训资金列入财政预算,进一步加大农民工培训资金投入,统筹安排农民工培训资金。同时企业作为农民工劳动技能增强和综合素质提高的直接受益者,应当积极配合政府参与到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中,增加对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投入。同时通过社会舆论,鼓励社会的慈善组织团体为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筹集善款。建立全方位的资金融资渠道,为农民工职业教育的稳定有序开展保驾护航。
3.改革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模式
针对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培训,应在教育理念、培训手段和培训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要树立以人为本、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因人施教的培训理念。
第一,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要以市场的需要为导向,坚持以城乡统筹、就业导向、技能为本,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企业需要什么学什么,加强实践训练,举办针对行业企业特点的专业技能培训。
第二,针对农民工的工作性质,有的放矢进行教学。对于综合素质稍高的农民工,可以加大一些属于精密技术工种和经济管理方面的系统培训。对于文化素质水平偏低的,没有稳定收入的农民工可进行一些容易操作的技术工作培训。同时要结合参加培训人员的工作特点,采用集中授课和现场指导的方式进行职业培训,可以把课堂设在工地、车间等方便农民工学习的场所。在培训形式上可多样化设计,合理授课时间。可以实行长短期培训相结合、脱产与半脱产相结合的培训方式,还可以提供夜校、函授等多种方式。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 现状分析 对策
1.现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1.1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
首先,由于大多数高职院校是中专升格而来的,中专学校的教师普遍存在学历层次整体水平偏低,具有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的教师比例很低,缺乏基本的学术理想与追求,教育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能力较弱的现象。并且大多数新的专业教师来自普通高校的应届硕士毕业生,甚至是本科毕业生,从普通高校到高职院校,缺乏企业背景,教师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不强,专业实践经验和教学基本功相对薄弱,导致高职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难以得到有效的落实。其次,高职教师的学历水平不高、实践能力又不足,也严重制约了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具体表现在学生已经不满足于传统的讲授方式,希望教师能在教学方法方面做出改进,但是教师不能有效推进“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改革,不能有效开发专业课综合性的实践项目,不能有效开展技术推广与社会服务。高职师资总量相对不足也是突出问题,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生师比都超过20:1,使教师不得不疲于应付教学工作而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由于课程负担较重,创新训练不够和参与科研项目较少,造成师资队伍整体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
1.2专业设置不尽如人意。
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两张皮”现象。专业的建设发展难以适应职业结构频繁变动的矛盾,专业需要一个成熟期是教育的内在规律,由于只是条状的、线性的结构,院校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就需要不断调整和开办新专业,这必然严重影响专业的发展水平,从而影响学校的办学水平,最终影响院校的持续发展。此外,教学计划忽视学生实践能力和人文素质的构建。有些院校照搬学科型大学的模式,仅仅是课时删减或课程的叠加,没有真正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教育三大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由此造成专门人才视野不宽、底蕴不厚、动力不足、功力不深、后劲不大、个性不强、品位不高的现象,这种状况将难以培养出新时期所需要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1.3校企合作有待提高。
产学研三者是互为一体的,然而,各方之间的合作力度不大,究其原因,主要是现在企业处于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情况下,缺乏足够的动力参与学校人才的培养。学校与企业之间缺乏天然联系,又不可能实行行政干预,研究经费紧张。在产学研结合方面,由于缺乏动力,缺乏政策支持,缺乏长久目标,造成企业界和学校双方不能相互深度介入,未建立双方相互促进、互惠互利的“双赢”机制,使得产学结合的实际运行只是某一点和某一时段的成功,远没有良性循环,对其运行的效果也没有建立适用的体系。
2.高职人才培养对策
2.1明确以教师为中心地位的职业教育思想。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是师生与实际劳动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充分认识到高质量“双师型”教师是高职教育师资的主流。首先,要在干部中改变长期以来“重科学,轻技术;重管理,轻实践”的思想,并带动全体师生员工确立教师是学院办学主体的观念,形成尊重教师、服务教师的氛围,为教师业务提高创造条件。其次,教师也须了解和研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基本特征、发展前景,提高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办学观和教学观,增强责任感,提高事业心;最后,要扩大职业教育在社会上的影响,加大宣传力度,把加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有关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2.2加强“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全国的高等职业院校在”双师”师资队伍建设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虽然说每个学校的师资都能达到80%以上的数量,但是,其中大部分教师都不具有“双师”教师的能力。教师队伍建设应以培养具有真正“双师”素质的师资为目标,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不但具有教学水平和经验,而且有扎实的加工能力和丰富生产实践经验。同时应该广泛邀请社会上的同行专家作为行业代表参加课程的开发、教学大纲的审议,以及专业教材的编写工作,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2.3突出特色性与灵活性。
灵活性、科学性、职业功能性是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体系所共有的基本属性。严格按照职业群集或行业、企业的特点与需要确定课程,根据社会变革对人的知识、技能及品质要求,按个人发展的需要进行课程调整。在理论够用的基础上,增强课程的弹性,广泛增设选修课数量,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职业适应性的需要。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专业技能,并在毕业后能立即投入工作。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坚持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组织教学,突出职业活动能力的培养。
2.4提高校企合作的层次,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高等职业院校要全方位规范管理,引入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标准,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树立自己的品牌,在管理制度上与企业进行了对接,实现了学术标准与工业标准的融合。企业获得了合格的员工,学员实现了优质就业,学院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三方共成长、同进步的实践使学院坚持不懈地走校企合作之路,以企业管理流程——ISO质量认证体系为依据,建立起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校企合作逐渐走上良性循环。
3.结语
总之,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变化,我国高职教育环境的改善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在学校、企业和政府的不断努力下,办学模式不断改进,加强和校企合作国际化办学特色,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形势必将好转,这同样也有利于促进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M].教高厅[2002]5号.
[2]刘兰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特色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文/胡颖森陈力
【摘要】本文立足于湖北经济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及“十二五”规划期间湖北省高职发展现状,着重分析了湖北地区经济发展轨迹与高职发展互动关系中的合理选择,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与高职人才培养的携手共进的路径选择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基础性研究。
关键词 高职教育;地方经济;发展轨迹;互动关系;合理选择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3 年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职教集团框架下区域经济与高职经管专业人才培养的互动性研究”(2013B254) 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胡颖森,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经济、区域经济;陈力,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经济、区域经济。
一、湖北经济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十一五”至“十二五”期间,湖北业已步入经济高速发展轨道,其生产总值突破两万亿元大关,跃入全国前十之列,牢牢占据第一梯队,年均上涨速度达到两位数。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增长幅度依旧稳定在相对高的水平,超过全国平均水平4%左右(见表1)。而且湖北省的发展优势还在不断强化,“一主两副”(武汉带动襄阳、宜昌) 发展明显加快,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提高了5.1个百分点。
湖北省“十二五”规划设计了清晰的发展思路,即重点扶植和促进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成长壮大,助力现代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充分挖掘现有潜力,创造条件提高第三产业的现代化速度,将科技因素注入现代农业等,三次产业格局的合理化演进将被视作湖北省产业结构重新布局的核心目标。
二、“十二五”期间湖北省高职发展现状2014年,湖北省有一般高职(高专) 院校总计55 所。2014 年高职(高专) 院校招生16.7 万人,同比增长0.5万人。2014 年上半年在校生大约45万人。基于利好政策的倾斜,高职教育已然成为人才输出的中坚力量,社会地位日益上升。在与地方经济发展要求相匹配的专业布局方面也取得实质性突破。以2012~2013学年度为例,湖北省55所高职高专院校共开办专业343 种,大致能够对接省内各行业基层岗位群,符合人力资源的总体需求。在政策扶持与院校自我发展双重驱动之下,高职教育的教学设施硬件水平大幅提高。与此同时也建立了一个符合教育规律的专兼互补的教学团队。
在此基础上,湖北省立足于长远目标,基本完成了与《职业教育法》等相适应的省市级职教法规,有力地推动了价值取向趋同、培养目标趋同的校企合作,实现了工学结合培养人才的实销对路。在这个过程中也涌现出了一批精进创新、适应社会发展、示范作用突出的领军高职。
三、湖北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的合理选择湖北经济对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专业内涵、人才培养层次与规格等方面大体有如下要求。
1.以省内产业重新布局为指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为经济发展输出急需的高素质人才。现在以及今后的一段时期,湖北经济格局尤其是产业布局处于重构的阶段,经济构成以及产业布局的破旧立新必定是颠覆性的。在此背景之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学科发展和配套的教学资源一定要和这种革新保持同步协调。
2. 对接重大工程项目人才需求,为湖北发展提供大批高技能型人才。在湖北省传统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发展的背景下,全省钢铁、汽车、光电、造船等产业已超过千亿元,重大工程项目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然而,高技能人才培养却未能跟上发展需求。根据《湖北省紧缺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为缓解人才紧缺状况,湖北省计划未来5年培养开发紧缺技能人才50 万人,其中紧缺高技能人才10万人。重点包括新兴行业工种在内的44个紧缺技能工种,既有车工、钳工、电工等传统行业工种,又有数控车工、汽车装调工、光伏电气安装师、电控部件工等新兴行业工种。
3.图谋地方经济以及产业布局的发展, 推进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调整。湖北省“十二五”发展规划显示,未来湖北将以汽车、钢铁、石化、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纺织、建材、能源、有色金属、节能环保、新材料和生物制药等13个领域为重点发展目标。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高新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发展无疑给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带来了新的影响。
4.高职教育的类型组成要满足地方经济的发展需求,多元化培养人才。职业教育的类型组成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全方位、多维度的培训教育能有效解决群众需求与学历教育供给的矛盾,并提高学历教育的专业化程度。与此同时,要根据地方经济成长与产业格局的变动,将高等教育的职业性与培训的技能性有机融合,延伸高职院校服务领域,面向市场、面向产业、面向企业,充分发挥其推进分流员工二次上岗、企业职工不断学习以及农村居民迁徙培训的关键作用。
5.湖北省内不同地方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呈现出非均衡性,因此,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呈现鲜明的层次性特点。“1+8”城市圈所包括的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在武汉的辐射和带动下,生产力水平稳步提升,部分城市的产业升级甚至已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在承接武汉市产业链的配套与转移过程中,技术应用型的高职人才存在巨大缺口,而武汉市作为辐射极城市不仅需要大专水平的高职人力资源,更需本科水平的高职人力资源,因此高职人才培养的规格也必须晋级到本科层次才能与之相适应。
6.顺应社会的教育发展,引导大学生择业的正确定位。高职人才培养的过程,非常关键的最终环节是学生完成三年学业后的工作方向。在着力培养技术过硬、脚踏实地的实用型人力资本的同时,应帮助其拓宽就业渠道,提升就业质量,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当下,武汉、宜昌、襄阳、黄石等省内社会经济发展较快的大城市依然是大学毕业生工作的主流区位选择,要引导毕业生深入基层,扎根生产前线,走进广大新农村。
参考文献
[1]孔康伟, 陶济东. 加快湖北高职教育改革服务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J].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2]宋小杰, 曹晔. 广东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研究[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4).
[3]戴国强, 易元红. 武汉城市圈高职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10,(22).
[关键词]CBE教学模式;教学设计;职业教育;图文表混合排版
一、CBE教学模式简介
CBE(CompetencyBasedEducation)教学模式源于加拿大职业教育,其含义是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能力本位的教学模式的核心是由职业岗位的需求,确定能力培养目标,设置相关课程,组织教学内容,并严格考核最终是否达到培养目标。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理论上是以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的“掌握学习”“反馈教学原则”和“目标分类理论”为依据的。CBE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重视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认为学生学习成绩有高低之分的原因不在于学生自身,而是由学习环境的差异造成的;每个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都可以熟练地掌握学习内容。CBE教学模式中的能力(Competency)是一种综合能力,并不仅仅是某一项操作能力。这种综合能力包含四个方面,分别是知识、态度、经验和反馈。CBE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针对有一定的职业需求、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较强的自我意识的职业教育。在CBE教学模式中,课程模式要求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目标,体现出对职业所需的综合能力的培养,目标具体、可操作性强;教学设计,要根据教学目标,分模块进行;学习以学生为主,教师实施辅导;教学信息及时反馈,动态监控;减少教学时间的限制;重视实际能力的培养。教学难度,对教学和课程资源的要求较高,教师实施教学管理的难度增加。
二、CBE模式在计算机教学设计中的实现
CBE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和职业教育计算机课程的特点决定了CBE模式在计算机教学框架中实现的特点:(一)在课程教学模式着力点上的实现对于职业院校计算机课程,目前已经具有成熟的教学体系、系统的教材用书、完善的教学观念,然而却仍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学更加侧重于教师的“教”。使用教师先教授理论知识、学生再模仿操作的教学模式。显然,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了计算机课程本身的实用性,也忽视了职业院校教学应以就业为导向的宗旨。CBE模式的引入,正好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上,采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以任务为导向启发式教学,调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使计算机课程更加丰富有趣。(二)在课程教学方法上的实现职业教育计算机课程教学突出了其内容实用性强,应用领域广泛、难度逐步增加的特点,决定了该课程教学方法的特性。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满足课程本身的需要,也难以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需求。CBE模式引入项目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从项目的设计到项目的实施,再到项目的完成和项目的评价无不体现出项目教学的优势。学生从模仿操作转变为自主探究主动学习,学生从单打独斗转变为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从唯一的答案转变为创造性的思维学习。(三)在课程教学关键点上的实现CBE模式引入的项目教学方法,重点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合作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的教学活动。在职业教育计算机课程教学中,项目即是任务,是一个针对特定教学内容,为达到特定教学目标,由学生独立完成的教学任务。这种教学方法的关键是采用了“以项目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培养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职业相关的技能。
三、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采用了个案“使用图文表混合排版”,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等方面展示了一个完整的职业教育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设计,体现出CBE教学模式在职业教育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实现,突出该模式在构建教学设计框架中的优势。职业教育计算机课程融合了CBE教学模式,提出的教学目标主要从知识、能力、情感和安全四个方面制定。知识目标体现出对学生掌握图文表混合排版相关知识要点的掌握,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提炼知识要点。能力目标注重对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学习过程,要求多样化教学,避免唯一性答案。情感目标注重学习成果,通过成果作品的展示和评价,让学生感受成功,获得成就感。安全目标旨在按要求操作计算机,杜绝危险事故的发生。结合教学目标的四个方面,突出了知识和能力方面的重点和难点。知识方面首先是对新知识的掌握,包括插入图片、艺术字、文本框;其次是对旧知识的融会贯通,包括页面设置、字符和段落设置、分栏等,综合运用知识,完成项目。能力方面首先要求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学习,具有创新意识,高质量地完成项目;其次还要求学生举一反三,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和职业生涯中,学会解决实际问题,在个案中这种能力体现在课后项目的延伸作业中。这些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决定了学生接受指导的方式,也就是教学方法。CBE教学模式中,教学方法强调两个方面:怎样“教”和“教”得怎么样。怎样“教”的重点在于教师“示范教学”结合学生“任务驱动”学习;教师“分层教学”结合学生“分组练习”;教师“讨论交流”结合学生“总结深入”。“教”的怎么样表现在学生在内容上从简单到复杂,学生在技能上从单一到综合,学生在态度上从被动到主动。一个好的教学设计一定是从对教材的认真分析开始的。通过对教材版本、教材定位与定性、教材编写依据、教材编写指导思想、教材编写基本理念、教材编写特点、教材内容组成和教材体系结构八个方面的分析理解,才能吃透教材,准确地把握教材,更好地运用教材。职业教育开展计算机课程已有数年,已经形成了系统的教学用书。个案中的教材是《计算机应用基础(Windows7+Office2010)》,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本教材是零起点,对学生计算机基础和学校机房配置要求较低,而所学内容又广泛适用,适合大部分学生学习。教材体现出公共基础课程的功能定位,要按照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服务学生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功能来定位。突出能力的培养,包括基本能力(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应用能力(解决实际问题,为职业生涯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和信息素养(学会运用信息工具、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生成信息、创造信息,发挥信息的效益),体现了教学改革理念——“做中学、做中教”,体现了项目课程的教学设计,项目是重要的学习载体。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培养信息素养,表现为学会使用计算机,有意识地将计算机与所学专业联系起来,并运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提倡教与学形式的多样化,注重建构式的教与学,让学生为实现任务目标而感到成功,为实现任务过程而进行感情的调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关注信息技术的前沿发展,注重与专业学习的联系。建立新的评价体系,增加学习活动中的参与体验。计算机信息技术能力发展与素养提升相结合,体现出技术应用与人文关怀;学习领域与学习任务、学习主题合理安排,提出教学内容的分解与组织教学的关系;实践知识要和理论知识有机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体现了教学过程是一个双向建构的过程;教学资源整合,有效提高学习效率。教材在内容上体现出了连贯性和渐进性,教学内容之间彼此联系互为因果,难度逐渐增加。每个教学内容都设计了若干与学生学习、生活和即将从事的职业工作接近的、有实际意义的具体项目。完成这些内容,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而且可以在教学中按模块处理教材内容,以配合学校实行学分制,有利于不同的专业选择内容。教学设计的另一个重点是学情分析,它是决定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职业学校的学生其身心发展有独有的规律和特点,只有做好学情分析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学,完成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任务。个案中从授课专业、年级班级、学生现状、计算机课程基础和学生心理特征五个方面展开分析。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提出了教学策略。加强学习目标教育,使计算机技术和职业生涯联系起来;加强学习习惯教育,使学生自我探索、学会学习;加强自信心教育,让学生在课堂上体会到成就感;用真实的任务引领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教学方法上提出怎样“学”,采用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知识迁移法、集体讨论法和角色扮演法让学生边学、边做、边练。在教学实践过程中,CBE教学模式的关键是以职业需求为核心的课程开发体系,即DACUM(DevelopingACurriculum)体系。根据这个体系确定教学单元,即教学模块(module),根据教学单元制定与实际生活和工作相结合的项目。在个案中,教学模式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首先创设情境,提出任务。结合学校医学院校的背景,创设出电子板报在医学领域中的实际应用。通过教师精心选择的四个素材:“急救常识”电子板报、“流脑的预防”电子板报、“心肺复苏概述CPR”电子板报、“近代‘自然医学’”电子板报,使学生进入一个美好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有针对性地学习完成任务。紧接着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学生往往会惊讶于计算机在医学方面的运用,也让学生第一次深深地意识到计算机信息技术与他们的专业课程、职业生涯息息相关,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同时,学生往往会被这四个精美的素材深深吸引,素材中的表现方式、排版技巧、色彩搭配等,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还会发现这些素材的不同之处,文字排版、格式设置、背景选择、图片结构等都有各自的个性,使学生明白一个“好”的电子板报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它们各有千秋,使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能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增强创新意识。最后,提出本次课的教学任务———制作“雷锋精神代代传”电子板报。教师用真实的学习任务,引领教学设计。第二个层次是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和培养。教师点拨知识点,详细讲解并演示具体步骤,使用投影仪让学生形成直观的印象,在不破坏板报可读性的基础上,突出实用精神,注重板报制作的可观性。接着,让学生观看“雷锋精神代代传”电子板报完整的制作微课,展示各个知识点的综合运用,让学生仔细观看,模仿操作,完成任务。学生分组完成任务,教师指导工作,注意学生的高原现象,在指导中注意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第三个层次是项目教学,结合前两个层次中学习的知识开展与实际生活工作相关的项目。突出了“通过做学会做”(Learningtodobydoing)和“在工作中学习工作技巧”(Learningjobskillsbydoingthejob)。个案中项目的完成,是CBE教学模式的延展。CBE教学模式注重学习的成果,体现出职业教育关注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个案中采用独特的能力评价体系,评价形式包括学生自评、组内互评和教师评价。评价内容上从作品大小、作品风格、作品内容、图片操作的熟练程度、文本框操作的熟练程度、艺术字操作的熟练程度、合作交流和完成任务八个方面进行评价,评价等级分为初级、基本、良好和典范。通过完成评价表的填写进行评价,体现出对能力的要求与培养。
四、CBE模式教学设计前景展望
虽然CBE模式已从加拿大引入我国多年,但当前职业院校的现状仍然反映出课程教材的知识相对落后,教育与职业脱节的问题严重。近几年,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从CBE教学模式和上述的个案分析可以看出,职业教育成功的关键因素是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和职业教育的开展紧密结合起来。DACUM程序很好地诠释了以行业需求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正有效地指导着我们的教学设计和课程的实施。我们的学生是否能顺利地从学校进入职业角色,取决于是否能通过行业制定的职业资格考试,例如,医学类院校的医师资格证或护士资格证等。职业教育的职责就是帮助学生获得相应的职业能力,最终能顺利地进入职业角色。CBE教学模式一开始就从职业能力出发,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宗旨,完美地诠释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该模式在加拿大的职业教育中取得了丰硕成果,也再一次印证了它良好的发展前景。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对中国的职业教育起到了促进作用,使中国的职业教育更好地与世界接轨。发展的主要问题还是要把CBE模式中的DACUM委员会制度落到实处,真正做到使本行业的有着丰富经验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专业学者、专业教师来进行职业目标、职业技能的分析,完成DACUM表的制定。在这方面,中国的职业教育仍然有缺失,这里面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如何克服这些因素,将CBE模式确实执行下去,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关键是教学设计,随着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型的教学方式不断涌现,微视频、微课程、翻转课堂等创新模式的教学方法充实了我们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