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在实践的过程中,会遇见各种意想不到的案件,也会遇见形形色色让人颠覆认知的犯罪分子。
在不同的时代因素下以及特定的历史条件,上层对于法律落地的政策是有着属于自己的深层考虑的。
1983年,在全国范围内,
中央开展了关于严厉打击犯罪活动的行动
,这场行动影响深远,对于树立司法权威,提升公安部门公信力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这场行动有个极为容易记住的名字:严打。
当时的公安部部长
刘复之
,后来在自己的回忆录中有描写关于这段历史的经历,肯定了这场行动的正向意义。
他认为,
正是
邓小平
同志独有的魄力和敢作敢当的手段,才能让“严打”成功落实
,也是邓小平同志的正确领导,让此次行动对于维护社会秩序稳定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刘复之在书里还提到,
邓小平同志当时在面对公安部上交的文件中,毫不顾忌的指出公安部当时存在的根本性问题
,刘复之更是坦言:邓小平同志说得一针见血。
“严打”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时代背景呢?为何采取的手段会如此严厉?这场行动中有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呢?
治安堪忧,中央出拳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社会秩序和社会治安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因为正值改革开放初期,
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许多新旧的东西在这个年代不断碰撞交织,各种问题层出不穷。
这是任何处于社会转型期间的国家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很多地方上具有黑社会性质的社会团体,在自己的家乡无恶不作
。
1983年2月份,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震惊全国的第一起大案
,而制造这次要案的还是俩亲兄弟,东北人,人高马大的。
他们趁夜色进行盗窃,为了不被人发现开枪杀死了小卖部的老板,然后怀揣着赃物进行潜逃。
这两人凶残至极,所到之处必定引发一场血腥风雨
,这对于当时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起到了巨大的威胁。在他们畏罪潜逃7个月以后,两人在江西被军警枪毙。
他们在被击毙的时候,身上已经背负了9条人命
,他们就是残暴无边的
“东北二王”
。这整起事件给社会秩序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1983年除了有这次影响全国的持枪杀人案,
还有其他许多对社会有着广泛负面影响的社会治安事件发生
,屡禁不止。
同年的7月,
邓小平同志对时任公安部部长的刘复之进行了约谈
,约谈地点是在邓小平同志的住处,刘复之为了这次的谈话,专门准备了相关的文件。
其中仔细说明了,
公安部对于最近社会上出现的各种治安事件打算采用的处理方法
,里面也披露出了公安部后续打算采取的政策。
邓小平同志坐在椅子上,认真看完了这份报告,
谁知道他看完以后却面色沉重
。刘复之有点摸不着头脑了,他不知道是不是什么地方出现了差错。
刘复之紧张的看向邓小平同志,想要解读下他眼神里的信息,随后,邓小平同志忽然放下手头的文件报告看着刘复之。
“复之同志,我仔细看了你们的报告,你们公安部的这个文件解决不了问题!”
当时在场的还有其他官员,大家都觉得这句话振聋发聩。
刘复之正想要开口问得更加清楚,邓小平同志便指了指那份文件。
“我们现在这个整顿社会秩序的压力很大。复之同志,你比我更清楚,光是今年就出了多少恶劣的治安事件?人民群众个个担惊受怕的。打、砸、抢、杀,这些事情竟然层出不穷!依我看,其实治理这些事情关键还是在于手腕要硬嘛,你不狠心打击一下,这些人就不会害怕的!”
刘复之一边听着邓小平同志的建议,一边去打开文件看。
他知道邓小平同志在说哪一段,这段的相关总结他是熟悉的。
而后,邓小平同志继续批评着。
“你们在文件里面说不要‘一刀切’,其实这就是典型的没有下决心解决问题嘛,对不对?你们要打击犯罪活动是最重要的,手段太温和了就起不到作用。”
“那您的意见是?”
“复之同志,我认为非常有必要开展一场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的行动,这种特殊时期得用特殊手段嘛。而且这场行动你们公安部要严格落实下来,人民群众天天都害怕得不敢出门像话吗?什么叫做人民民主专政,这就叫做人民民主专政!”
随即,中央立即召开了相关会议,公安部那边也开始行动起来,为彻底落实“严打”的方针、策略做对应的部署。
相关的决定明确说明了,
要在三年内组织三场战役,让犯罪分子无处遁形
,让犯罪活动不再随意发生!
“严打”登场,没有特权
在中央做出了关于开展“严打”的决定以后,公安部向中央进行了有关完善公安装备的申请。
同时,为了配合这场行动的顺利推进,国家的立法机关也在不断召开关于推进法律修改的会议,
既增减了法律条目,也对适用于死刑的犯罪范围进行了调整
。
这所有的一切动作都是为了“严打”行动的开展
,全国上下对于这场行动都抱有势在必得的心态。
在“严打”期间,
“流氓罪”这个罪名被提高了量刑幅度
,相关的规定不是很细致,没有明确的分界线。
正是因为如此,
“流氓罪”在当时用来囊括了许多的犯罪分子
,惩罚程度不一。
民众对于这场“严打”的开展也是有着许多的担忧的
,大部分人民群众会担心,“严打”会不会对于高干子弟是没有成效的?
还有许多仗着自己有权有势的人,不断触碰法律的底线
,让当地的居民敢怒不敢言,形成了十分恶劣的社会风气。
针对人民群众的这份担心,有关部门其实算是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当时,上海市有力落实“严打”的一系列政策,根据公安的抓捕情况和实际处理,顺势召开了公审大会。
大会上集中审问了一批对社会产生极大负面影响的犯罪分子,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三位高干子弟:陈小蒙、胡晓阳、葛志文
,民众对于他们的意见很大,民愤很重。
这三人都是高干后代,从小就养尊处优
,加之没有受到正确的教育引导,三人长大以后都变得不思进取,而且都抱有各种坏心思。
他们伙同其他人,利用大部分女子的单纯、善良,以找工作、调动工作等理由,引诱了大批的女子,甚至在受害者被侵犯以后用各种手段要挟,民间对他们十分痛恨。
在公审大会上,这三人因为屡次触犯了强奸罪、流氓罪,严重破坏了社会秩序,加上他们“特殊”的身份,相关部门依法重处三人,
他们都被判处了死刑,且立即执行
。
这样强有力的手段令人无不称快,
死刑的判处方式也让民众看见了此次中央的决心
,对于坚决要严厉打击犯罪活动的信心。
在如此高压的模式下,没有“特权”可言
,也没有人可以在触碰法律以后全身而退。
不仅仅是高干子弟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这次的“严打”行动可谓是真正做到了铁面无私
,没有任何周旋的余地。
开国元帅的称呼够大了吧,
朱德
元帅有一个最小的孙子,叫做
朱国华
。
朱国华小时候是很听话的,性格上也十分讨喜
,在学习中也是属于那种努力的孩子。相对于其他几个孩子,朱国华已经算是很棒的了。
正因如此,他在成长的过程中一直备受朱德元帅的宠爱。
后来,朱国华有了分配好的工作,
当时朱德元帅也已经去世
,家中自然也就没有了可以约束他的人。
因年轻气盛,
朱国华逐渐迷失了自己的方向
,开始沉迷于各种享乐主义之中。
同时,因为他的家庭身份极为特殊,
朱国华对于自己做的不好的事情感到不以为然
。他自信的认为,就算是自己做的事情被揭发,有关部门也不会拿自己怎么样。
果不其然,朱国华的事情逐步败露,社会影响极其负面,
相关部门对朱国华进行了逮捕
,在最终的调查追究下,基本掌握了朱国华犯罪的事实。
最后在公安机关、司法机关的联合研判下,
朱国华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了应有的代价,被判处了死刑
。
朱国华的死,让大家相信,此次的“严打”是真实有效的
,有力的体现了法律的宗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严打”收尾,争议纷纷
“严打”是整个过程分为了三个战役的,也就是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针对的主要人员有区别,同时三个阶段的法律判决也是有着不同之处的,
这场行动用时3年零5个月
。
“严打”期间被判处死刑的人没有办法进行具体的统计,上万人肯定是有的。
而且当时有个政策很详细的说明了,对于判决许多案件,要做到从快从严,
一来是保证司法的效率,二是对民众起到一个震慑的作用
。
因为需要贯彻落实“从严从快”的方针,在“严打”期间,
有关的公安和司法机关处理判决了许多的大案、死刑犯
。
在当时,被审判为死刑的犯罪分子,不仅仅需要承受极大的心理压力,
还需要面对一个极其羞耻的环节——游街示众
。
这个环节是被宣判为死刑犯的人员必须经历的环节
,这也给犯罪分子带去了极强的精神侮辱。
同时,游街示众是会被安排得“声势浩大”的,
这些犯罪分子会被用专门的绳子捆绑起来,站在一辆辆的大卡车上
,现场会有很多警方人员进行秩序的维护,防止有人趁乱引发不必要的麻烦。
为了让围观的人民群众可以更直观的接受到教育
,并对藏于人民群众的犯罪分子起到震慑作用。
这些被游街的犯罪分子身上都会被挂上自己“独有”的牌子,
上面会详细记录犯罪分子的罪行、年龄、性别等
。
这种方式会对犯罪分子起到极大的侮辱,让他们的心理防线不攻自破。
在游街的过程中,
警方会用大喇叭播放关于“严打”政策的宣传标语
,所到之处必然会引起许多民众的围观。
“严打”期间的力度、媒体宣传强度、落实态度等都属实是罕见,
当时在学生的校园里,许多犯罪分子被执行死刑的照片会在布告栏贴出来
。
学校里面也会进行“严打”政策的宣讲,
还有各大工厂、单位里,关于“严打”的宣讲无处不在
,以此来鼓励民众对于自己身边的犯罪行为进行检举。
不得不承认的是,在如此的高压政策下,
不法分子的确受到了严厉的打击,犯罪团体也遭受了前所未有重创
,让人民群众重新恢复了对于社会秩序的信心,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人民的生命安全。
不过,“严打”期间的极高强度的打击犯罪活动,
造成了一批本不应受到严厉惩罚的人受到了过重的惩罚
。
例如在四川,就出了这么一件让人唏嘘不已的事情。当时有个小伙子和同伴无聊,于是就索性玩个游戏,
他们怂恿小伙子去亲路边一个女生的脸
,小伙子照做了。
结果,这个男生因为这件事被公安机关抓获,后来竟然被叛了死刑。
1983年的“严打”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住了犯罪率的直线上升
,也在短时间里对犯罪分子进行了有力的打击。
但是因为强调力度和效率,也导致了有部分人蒙冤,
还有部分人罪不至此,却用了较高的惩罚去打击他们
。
前面说到的“流氓罪”成为了当时公认的“口袋罪”,很多人被扣上这种“莫须有”的罪名。在
1997年,流氓罪被正式废除,退出了历史舞台。
“严打”距离现在已经过去了很多年,这其中的争论也随着时间而逐步走远,不变的是,党和国家维护社会安定的决心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联系QQ:276037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