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大多数仍处于概念规划阶段;现代化新型物流基础设施、多式联运配套基础设施和项目缺乏统筹规划布局,中老铁路已开通运营,但集装箱中心站、公铁联运中心、铁路货运专用线等配套物流基础设施均缺乏统筹布局和规划;西双版纳(磨憨)陆上边境口岸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缓慢,除中国磨憨国际物流中心、中汇国际物流园等少数重点项目处于存量提升阶段,其余物流项目仍处于建设前期阶段,枢纽功能
(2)枢纽建设与发展主要做法及特色经验
①乌兰察布—二连浩特陆港型(陆上边境口岸型)国家物流枢纽
乌兰察布、二连浩特地理毗邻、交往密切,位于“一带一路”中蒙俄经济走廊前沿,其中乌兰察布是中欧班列铁路枢纽节点城市、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二连浩特是面向蒙古的国际陆路口岸、陆上边境口岸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两市发挥各自区位、交通优势联动发展,共同打造集口岸、海关监管、物流仓储、中欧班列、保税业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乌兰察布—二连浩特陆港型(陆上边境口岸型)国家物流枢纽。2019年9月,枢纽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
枢纽建设与发展主要做法及特色经验:
一是积极融入国家物流枢纽网络,强化协同效应。乌兰察布与二连浩特联动建设国家物流枢纽,依托高效的运营方式和完善的物流设施,在搭建高效区域分拨网络的同时,结合优越的区位交通优势,打造成为国家物流枢纽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向东面向京津冀、环渤海地区,重点围绕矿石、煤炭等大宗商品的贸易合作,结合天津港、曹妃甸港在乌兰察布内陆港建设,连接天津、唐山(曹妃甸)等港口型枢承载城市,打通多式联运物流大通道,构建跨境双向物流服务体系,也为蒙俄两国发展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打通出海口;向南面向华中、华东地区,重点围绕轻工业品和快消品,连接太原、石家庄、郑州、临沂、义乌等生产商贸型枢纽承载城市,构建北方集散分拨中心以及内陆腹地通往俄蒙欧的主干陆路物流通道;向西面向呼包银榆经济区,重点围绕重工业产品,连接包头、鄂尔多斯等生产型枢纽承载城市,同时沿京包、包兰、兰新铁路实现华北、西北的枢纽衔接。联动枢纽特别是乌兰察布枢纽在区位上有着连接东南西北的鲜明特点,对于推进不同类型枢纽间的合作,加快建设高质量的干线物流通道网络将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是加快向北开放打造面向俄蒙欧的国际物流通道。乌兰察布、二连浩特联动物流枢纽紧密结合“一带一路”建设,全面推进向北开放,有力凸显了口岸和国际通道的辐射带动作用,助推相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节点建设方面,在乌兰察布、二连浩特两个主体枢纽节点的基础上积极推动相关运营企业在俄蒙及西亚、东欧等国家进行节点布局,为国际合作在贸易集聚、物流集聚、资源集聚等方面提供支撑。目前,已通过多种投资合作方式建设了蒙古国乌兰巴托物流园、北方陆港乌兰乌德国际物流园,莫斯科向日葵国际物流园。铁路通道建设方面,加快推进铁路集二线扩能改造,提高中欧班列中通道运输效率,加强国内铁路干线网络与西伯利亚铁路干线通道的对接能力,形成乌兰察布—二连浩特—乌兰巴托—乌兰乌德—莫斯科华沙的中蒙俄欧国际物流大通道。公路通道建设方面通过建设无车承运信息平台和中俄蒙国际物流信息平台,依托信息化方式实现货物与车辆的最佳组合,使乌兰察布—乌兰巴托—乌兰乌德“三乌”国际公路通道成为运输成本最低的中俄蒙运输通道。乌兰察布、二连浩特联动枢纽,在向北开放的过程中,也为国家北向物流通道建设进行了积极探索,对于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与蒙古“发展之路”和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计划”对接,支撑印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是全力建设物流、贸易、产业联动的新型示范基地。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度实施,国内国际双向产能合作面临巨大机遇。乌兰察布—二连浩特联动枢纽充分发挥区位、能源、土地、物流等多方面优势,承接京津冀等地区中高端制造业产业转移,对接国内国际双向市场需求,携手打造国际贸易现代物流、进出口加工产业联动的新型示范基地。建设能源供应保障基地。在承担蒙古国及鄂尔多斯等地煤炭发送任务的同时,积极引进煤炭清洁高效转化技术,提高煤炭洗加工程度,稳步实施煤炭液化、气化工程,加快推进煤炭深加工与利用,带动以煤炭为基础的能源化工产业发展。新能源方面,依托风光资源优势,积极构建风电、火电、光伏发电等多元发展的能源基地产业格局,重点保障京津冀等地区能源供应。建设矿产品交易和高端化工产业基地,深度开展同蒙古、俄罗斯矿石产品进口贸易,持续做大铁合金这一支柱产业,重点发展石墨化工、硅化工、氯碱化工等高端化工产业,进一步提升资源转化水平,积极向附加价值领城的高产品拓展,构建循环经济精细化工产业集群,成为重要的化工、新材料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建设木材交易加工基地,依托二连浩特对俄木材进口贸易及乌兰察布市北方木材家具产业园,形成集原材料加工、技术研发设计、成品生产制作、内外贸易合作等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建设装备制造业生产基地,推动承接产业转移和化解过剩产能,重点围绕能源设备、大型工程设备,积极引进国内各类装备制造企业,完善装备制造业生产加工产业链,并依托中欧班列对俄蒙欧地区开展机械设备出口贸易。建设大数据产业基地,全力建设国家级大数据产业基地,打造“草原云谷”。积极引进国家、行业、区域数据资源,提升大数据产业集聚化水平。以大数据+物流为核心,推进大数据在各领域应用,构建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电子商务为一体的信息化产业格局,为国际间各领域合作提供信息化服务和保障。
②满洲里陆上边境口岸型国家物流枢纽
枢纽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西北部的满洲里国际物流园区内,主要依托铁路和多式联运优势以及陆上边境口岸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要求,并考虑满洲里及俄罗斯、蒙古国优势货源,重点设置铁路集装箱货场、能源储运物流基地、口岸国际物流中心、综合储运物流基地和海关监管服务设施5大功能区及预留发展用地,采取“企业主体、政府支持、铁路参与”的开发建设模式,致力于打造成为欧亚陆路大通道重要的国际物流枢纽、中俄蒙经济走廊建设的前沿枢纽、东北部地区枢纽经济创新发展的新引擎、区域产业供应链服务平台、口岸发展的基础性支撑。2020年10月,枢纽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
枢纽建设与发展主要做法及特色经验:
一是高标准、高起点规划枢纽,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内蒙古自治区先后出台《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口岸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沿边重点开发开放的实施意见》等意见措施和政策,对满洲里物流业和物流基础设施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同时,枢纽又编制了《满洲里国际物流产业园区总体规划(2014-2030)》,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各区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各专项规划的要求,对枢纽核心区各项功能进一步细化,科学划定园区功能边界,避免同质化竞争,形成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功能分区,为枢纽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打通国际国内物流通道,支撑双循环新格局建设。近年来,枢纽强化与满洲里市以及分布在蒙东、东北三省的其他类型物流枢纽之间的业务协同,巩固与中东部地区国家物流枢纽之间的业务协作,拓展与西部地区国家物流枢纽的业务合作,共同开展对外贸易物流服务,推进枢纽国际国内物流通道建设,为新发展格局构建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是多措并举提效率,不断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近年来,枢纽主动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通过应用新技术、创新模式、优化组织等方式,不断提升枢纽通关水平,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新技术应用方面,枢纽结合进口木材特点,引入铁路板材材积在线智能检测系统,并在全国率先上线运输工具系统铁路子系统和舱单系统铁路子系统,极大提升铁路口岸的货物验放效能。模式创新方面,实现了审像模式创新和货运监管模式的创新,在有效节约人力资源的同时,实现了卡口车辆、货物系统智能验放。组织优化方面,采取“三并二”“四并三”等集并运输方式,降低运输成本、提升口岸通过能力,并将海关监管嵌入铁路作业环节,实现海关监管与货运列车调度无缝对接,促进班列快速通关。
四是延长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提供全链条供应链服务。枢纽在“干支配”业务组织、仓储配送、国际物流、冷链物流等基本业务功能的基础上,通过拓展供应链服务,延展枢纽服务的深度与广度,为商贸、制造等产业提供供应链库存管理、生产线物流等供应链服务,有效促进了相关产业跨境、跨区域开展供应链协同,并提升了枢纽供应链发展水平。
③阿拉山口陆上边境口岸型国家物流枢纽
枢纽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州阿拉山口市,由综保区铁路物流主体功能区和公路物流拓展区两个片区组成,致力于打造成为大宗商品跨境物流组织中心、亚欧大陆国际供应链服务平台、双向开放的跨境产业合作组织中心、基于陆上边境口岸型国家物流枢纽为驱动的边境地区枢纽经济集聚区。其中,主体功能区位于阿拉山口综合保税区,以跨境铁路物流供应链组织功能为主,包含国际干线运输组织、公铁联运组织、口岸通关一体化服务、保税物流、冷链物流、供应链组织、跨境电商物流服务和生产物流八个细分功能;拓展区位于阿拉山口产业配套区内,以国际进口物流分拨组织功能为主,包含区域物流分拨中心、公路运输服务、城市配送中心、非保税物流仓储和生产物流五个细分功能。枢纽采取“政府推进、企业主导”的开发建设模式,博尔塔拉州、阿拉山口市政府主要在推进枢纽建设、要素保障、配套工程建设和部门协调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枢纽功能设施则由企业主导建设;枢纽运营则采取单一运营主体,由金港公司负责统筹协调,实现枢纽一体化运行。2020年10月,枢纽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
枢纽建设与发展主要做法及特色经验:
一是推动国内外通关一体化,提高国际运输通行效率。积极推进中欧班列集结副中心建设。阿拉山口综合保税区货物的集结和分拨都需经过多次转运,然后在阿拉山口口岸进行编组,该模式导致货物向外无法实现直达哈国多斯特克,向内无法直达兰新线。为了做强做大中欧班列标志性品牌,提升口岸编组能力,枢纽大力推进中欧班列集结副中心建设,推行中欧班列集拼集运,发挥中欧班列出境集结、入境分拨功能,吸引国际货物在阿拉山口集散中转,实现中欧班列高密度、常态化运行。同时,在深入推进通关便利化改革方面,紧贴企业实际需求,建成综保区海关室内查验货场,复制推广14项自贸区监管创新制度,对一线人区动植物产品检验项目实行“先人区、后检测”,创新二线申报“预检验”制度,推进“四自一简”,叠加“便利货物流转”“简化进出区管理”“汇总征税”“一次案、多次使用”等监管制度创新,实现单证无纸化、管理规范化、监管智能化、通关便捷化。此外,为了落实疫情管控措施,阿拉山口综合保税区已启动建设国际联检检验检测中心,实现海关、铁路、边检、报关企业一站式办公的同时,也规避了疫情感染风险。
二是加强枢纽运行组织协同,助力枢纽实现网络化运行。在全国通关一体化的背景下,通过加强与乌鲁木齐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的协同,实现返程国际班列在乌鲁木齐进行本地内贸箱加挂,以及出口方向未满列班列编组。同时,在优化监管模式,推进国际货运班列“重去重回”模式,并在加强与内陆枢纽、沿海港口枢纽的协同与合作方面均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三是创新跨境电商服务模式,推动数字化枢纽经济发展。枢纽建设了全国面向中亚、西亚的跨境电子商务一站式全程综合服务平台,目前平台已与500余家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平台交易规模突破5亿元。同时,在此基础上通过资源整合的方式,搭建了博州阿拉山口综合保税区信息化平台,为出口电商企业提供外贸代理、出口通关、国际铁路物流、保税仓储管理、场站管理等一系列服务。
四是强化物流要素规模化集散,促进枢纽经济快速发展。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党委高度重视口岸发展,将口岸作为全州最大的资源、最大的优势、最大的潜力、最大的希望所在,专门研究制定出台了《自治州推进“口岸强州”战略实施意见》。同时,阿拉山口推动实施以“保税+”为核心的“1234”产业发展战略,即全力打造一枢纽(阿拉山口陆上边境口岸型国家物流枢纽),集中构建两片区(综合保税区和产业配套区),重点建设三平台(中哈现货交易平台、跨境电子商务平台、边民互市贸易市场),积极形成四集群(农畜产品加工、林木加工、装备制造、医用纺织耗材集群),全力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开放前沿产业枢纽,融入欧亚产业分工供应链组织中心和开放型加工制造产业创新发展高地。
2. 物流降本增效综合改革优秀案例
(1)江苏省
推动物流降本增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为认真落实国家赋予的物流降本增效综合改革任务要求,江苏省发展改革委加强探索创新,切实发挥智慧物流在降本增效中的重要作用,着力形成“江苏范例”,打造“江苏样本”。
一是发挥“创造性”,落细落实国家试点任务。会同交通运输厅印发《关于大力发展智慧物流推进降本增效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提出包括推进智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运输智慧化水平、推进智慧供应链创新与应用、推进智能物流技术装备研发与应用、加快智慧物流标准和诚信体系建设等“六大主要任务”,以及智慧物流城市试点工程、物流园区智慧化改造试点工程、网络货运平台示范试点工程、关键物流技术突破试点工程和智慧物流主体培育试点工程等“五大试点工程”。
二是聚焦“科学性”,规范遴选试点示范主体。会同交通运输厅先后认定2家智慧物流城市试点、4家物流园区智慧化改造试点、2家网络货运平台示范试点、7家关键物流技术突破试点和10家智慧物流主体培育试点,通过召开专题推进会等方式了解企业遇到的困难问题,支持试点主体结合自身实际开展创新性、引领性、探索性实践。
三是坚持“系统性”,整合优质资源协同推进。发挥省物流业牵头部门作用,会同省现代物流协会、省交通物流协会、省物流与供应链研究院等协会机构,推进各类型试点评选标准、考核评价、工作总结及可复制可推广经验总结等。积极争取省财政资金100万元作为试点工作推进经费。
四是立足“精细化”,做好亮点特色复制推广。会同新华网定期采访试点单位,及时总结试点经验及亮点成效,就智慧物流降本增效的“江苏案例”“江苏经验”和“江苏模式”进行系列报道,形成良好宣传效果。
(2)重庆市
重庆市地处内陆,不沿海、不沿边,近年来通过深入推进物流降本增效综合改革试点,着力破解物流降本增效的瓶颈制约,国际物流通道联通全球130余个国家(地区)、400余个城市,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降至14.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有力支撑了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和口岸高地建设。
一是完善物流发展政策。印发《关于新形势下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重庆市物流降本增效综合改革实施方案》《重庆市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实施方案》《重庆市加快推进多式联运发展工作实施意见》等文件,支持构建集通道、枢纽、网络、平台于一体的物流运行体系,全方位推进物流领域创新改革及发展工作。
二是推动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建设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市内基本形成“1+1+N”枢纽集结体系,通道线路达到33条,覆盖26个国家71个城市。建设中欧班列境内外集结中心信息化平台,延伸中欧班列集结分拨体系,增强中亚、西亚、欧洲沿线物流集结分拨能力。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川渝两地共同开行中欧班列(成渝)号。整车进出口产业规模不断提升,累计进口整车2.5万辆,奔驰、奥迪整车保税项目相继落户重庆,博世(中国)零部件分拨中心常态化运行。助力长安、小康等本地车企出口欧洲,累计运输整车2万余辆。
三是创新航运物流组织模式。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低物流成本优势,探索开行“沪渝直达快线”,通过江船中途不停、互换舱位,港口限时作业,三峡船闸快速安检、定时过闸等方式,将外贸运输时间控制在下水10天、上水12天左右。实施智慧长江物流工程,开发智慧船舶调度系统,实现长江水运全程可视化、三峡过闸安检和调度前移、港航作业无缝联动,单船装载率提升12%、发货量增加27%。
四是优化口岸营商环境。制定《重庆市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工作方案》,深化口岸通关改革创新,优化“离港确认”模式,单票货物转关办理时间压缩90%以上,重庆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较2017年均压缩60%以上。
五是推进物流信息化建设。重庆“单一窗口”上线三年来,建成了涉及智能通关、智慧物流等五方面56项功能,报关单量保持中西部第一,主要申报业务应用率保持100%,创造性提出并落地全国首个“单一窗口”国际合作项目。企业使用重庆“单一窗口”通关环节优化30%以上,通关时间缩短30%以上,企业综合成本下降20%以上。
六是强化物流用地保障。鼓励通过“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多种方式供应物流用地,强化物流用地规划管理,对企业利用现有厂房改造建设,增加容积率用于仓储、包装、运输装卸等物流功能,不增收土地出让金。
(3)河南省
河南省以构建降本增效的长效机制、便捷高效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和审慎包容的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生态为抓手,深入推进物流降本增效综合改革试点,积极探索易推广可复制的“河南经验”。试点期间全省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降低了1.9个百分点,年均降幅明显扩大。
一是创新“政府+平台”新型行业服务模式。搭建了全省仓储物流公共服务平台,通过“互联网库房数据(线上)+智能选址技术+经纪人服务(线下)”,实现全省园区和仓库资源在线开放和租赁交易,打造物流订仓新模式。同时,对标国家经验做法,以国家和区域物流枢纽、示范物流园区为重点,于2020年底组建全国首个省级物流枢纽(园区)联盟,推动物流枢纽(园区)业务对接、设施联通和资源共享。此外,建成中欧班列(郑州)多式联运综合服务平台,通过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行多式联运电子化统一单证,实现货物运输、仓储、保险等状态和数据实时登记和全过程追踪。
二是建立物流大数据统计监测制度。通过实施物流大数据统计矩阵计划,建立物流统计信息数据直采机制,在快递物流、冷链物流、仓储物流等细分领域,研究建立物流大数据统计标准及指标体系,开展相关指数调查工作。2020年疫情爆发后,依托前期研究成果,在全国率先发布“物流复工指数”,让河南70万物流从业人员,像查看天气预报一样方便了解全省物流复工情况。
三是创新物流金融服务模式。重视物流金融服务产品创新,组织相关银行业金融机构结合物流企业特点推出了发车贷、运费贷等融资服务,放款时效缩短至7天以内,授信放款规模超过50亿元。同时,支持中原资产公司“信豫链”平台在全国首创供应链确权融资服务,为100余家中小微企业提供确权融资25.6亿元。
四是建立高效的多式联运衔接机制。依托中欧班列(郑州)运行模式,研究制定了河南省国际陆路多式联运规则;出台了《河南省多式联运标准体系(2020)》,支持郑州国际陆港研制45英尺新型冷藏集装箱;推动洛阳一拖研制拖拉机重型机械设备专用双层铁架,有效提高了重型机械集装箱化运输水平;引导河南顺丰加快“上车上机”,积极发展高铁快递货运,推进快件公铁空联运组织模式创新。
3. 多式联运发展优秀案例
(1)湖南省:积极建设铁路“无轨站”
湖南省首个港口铁路集装箱无轨站,于2020年4月13日正式运营,实现了铁路箱可以走海运、海运箱可以走铁路的无缝对接。“铁路无轨站”指的是铁路货运部门把集装箱运输服务从铁路货场向港口货物集散地延伸,把铁路空箱提前配置在港口。这样,铁路货运业务咨询、集装箱需求提报、安检查危、检斤验货、装载检查、提还箱体以及集装箱箱务管理等业务,就可在港口办理。无轨站的启用,意味着岳阳港口和铁路的腹地将延着铁路和水路多式联运物流链,向华南、西南、华东地区延伸,并将岳阳港口腹地延伸至云、贵、川等地,为湖南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2)天津市:着力推动“公转铁”运输结构调整
一是完善铁路枢纽规划布局。将天津通往西部、北部的铁路货运大通道纳入规划,市域内规划形成“北进北出、南进南出”的C字型集疏港货运环线。天津加快港内铁路集疏运通道建设,完成南疆矿石铁路专用线、港俊货场专用线建设。
二是优化铁路运输组织模式。针对天津港疏港铁矿石增量,优化列车运行图,共停运客车7对、增加货车17对,提高了铁路运输效率。
三是积极改善铁路运输营商环境。开展铁路运输减费降费,进一步降低了企业物流成本;大力推行“散改集”铁路集疏港,利用35吨敞顶箱运输煤炭、矿石等大宗散货,探索新型运输方式,按照“一企一策”的原则,基本实现铁路、公路运输价格持平,成功促成了多个“公转铁”项目落地。
四是打通铁路“最后一公里”。加快推动铁路专用线和集疏港铁路规划建设,打通铁路“最后一公里”,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实现铁水运输比例的最大化。
五是积极打造“轨道+仓储+新能源汽车配送”新模式。与国家铁路局集团和北京局集团充分对接,用好闲置铁路货场,开展城市生产生活物资公铁接驳配送试点,形成4个城市配送中心、5个商品车运输基地、3个集装箱物流基地,实现“轨道+仓储+新能源汽车配送”的城市物流配送新模式。
(3)哈尔滨市:打造“龙海号”铁路冷链运输品牌
较公路运输、航空运输、海运等运输方式,铁路全程冷链物流业务起步较晚,相比以往“站到站”运输模式,全程物流中新增的“前端”“后端”业务具有挑战性,尤其“后端”最后一公里因其异地性、环节复杂性、气候多变性、站场条件制约以及客户仓库原因等条件限制,成为影响客户满意度、制约全程业务壮大发展的一大因素。在此背景下,哈尔滨市积极打造“龙海号”铁路冷链运输,有力破除多式联运最后一公里瓶颈。
“龙海号”是俄运通公司打造的专业铁路冷链运输品牌,能够充分发挥铁路运输不受天气影响、安全快捷、运输能力强等优势,为满洲里与俄罗斯间的蔬菜运输增加新通道。为保证果蔬新鲜抵达,俄运通公司组织调运了符合国际联运标准的新造40尺油电一体冷藏箱。此箱体是目前最先进的自体供电冷藏集装箱,可根据不同货物的需要调节适合的温度,符合各种果蔬的运输条件和要求。随箱配备北斗导航,实现24小时全天候箱体位置全球定位,运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远程控制冷机的运行状态,让冷链运输全程“可视化、可控化”,客户可以通过俄运通公司的运易达监控平台全程知晓货物状态。
(4)防城港市:加快推进大宗物资“散改集”
大宗物资“散改集”即将原来散装运输的煤炭、焦炭、矿石、粮食等大宗货物装入集装箱进行运输,其具有环保、高效、降低成本、便捷等优点。为加快推进大宗物资“散改集”,防城港市铁路部门联合码头公司成立集装箱上量攻关小组,开展货运营销攻坚活动,对管内重点企业原材料、产品运输情况进行调查摸底,深度挖掘集装箱货源,通过“一对一”服务、“量身定制”运输方案等,吸引适箱货源通过铁路运输;围绕市场变化需求,灵活运用价格政策,积极引导粮食、金属矿石等货源入箱运输,新增铝矾土、石膏等货物入箱运输,首开防城港至云南马龙(曲靖市)、青龙寺(安宁市)的金属矿石集装箱班列。同时,充分发挥广西北部湾地区首个铁路冷链基地的优势,路地联动加强冷链货源上路运输,积极扩大冷链物流“朋友圈”,组织开行防城港至重庆、广安等地的海铁联运集装箱冷链班列,首开防城港至达州的“冷链+普货”集装箱班列。
(5)四川省:注重跨境区块链平台打造
2019年9月,全国首个基于多式联运“一单制”的跨境区块链平台—“中欧e单通”在四川率先展开试点。“中欧e单通”为实现“一单制”与贸易金融高效而畅通地接轨而生,通过创新将区块链技术与多式联运“一单制”各业务环节相结合,将各参与方链接起来,通过数据的联通和互相验证,能实现互信互认、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贸易物流信息支持。
2019年10月,四川省南充工行、阿布扎比工行分别录入了平行进口车商进口信用证项下“一单制”单据,包括成都国际陆港运营公司签发的多式联运“提单”等信用证议付凭证信息,并通过“中欧e单通”跨境区块链平台实现信息核碰一致。首笔测试业务的成功标志着基于多式联运“一单制”的跨境区块链平台正式上线。同时,成都国际陆港运营公司与工商银行四川省分行合作,并联合华沙、莫斯科等工行海外分支机构分别测试了基于中欧班列(成都)进口俄罗斯木材、意大利家具,出口华沙的印刷材料、俄罗斯的鞋靴。目前已开展的五笔业务均测试成功,涉及货值金额折合人民币约900万元。
“中欧e单通”是工商银行以数字驱动自贸改革创新的有益尝试,以科技金融手段推动中欧班列普惠金融和跨境贸易发展,助力四川自贸试验区青白江片区打造更有影响力的区域性国际物流产业集群。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联系QQ:276037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