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银监会密集发文,在银行业开展多个专项整治行动。通过银行业金融机构自查和监管部门检查的“双查”方式,全面排查风险。其中,银监会近日发布《关于开展银行业“监管套利、空转套利、关联套利”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于6月12日前将自查报告报送监管部门,于11月30日前全面完成自查、“上查下”以及监管检查发现问题的整改和问责工作。整顿范围为2016年末有余额的各类业务,必要时上溯或下延。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今年势必是银行业的监管大年,各类违法违规、资金套利的金融乱象将被严厉整治,尤其是过去两年快速膨胀的同业业务和理财业务,将面临去链条、去杠杆的强监管。
纵观《通知》,其主要原则还是防风险,对当前银行业存在的套利行为进行了全面梳理。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董事会切实负责同业、理财等通道业务的风控工作,对本机构通道类业务近年的发展情况进行梳理和总结,检查是否存在过激或与本行风险管控能力不相适应的发展战略及规划。通道类业务发展速度和规模过高且风险管理能力明显跟不上要求的机构,应制定切实有效的整改计划。
本次专项治理行动针对三方面套利行为展开。具体来看,针对监管套利,重点梳理规避信用风险指标、资本充足指标、流动性风险指标等违规套利行为;针对空转套利,重点梳理信贷空转、票据空转、理财空转、同业空转等套利行为;关联套利则主要涉及违规向关联方授信、转移资产或提供其他服务、违反或规避并表管理规定的操作。
值得注意的是,针对过去两年快速发展的同业业务,《通知》对其中存在的违规套利行为重点提及。其中,《通知》要求对于同业融入资金余额占负债总额超过三分之一的情况进行梳理。一城商行人士表示,此举意味着同业存单也需计算在内,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银行大规模扩张同业存单。此外,《通知》还表示严禁同业存单空转,要求机构和监管部门检查是否通过大量发行同业存单,甚至通过自发自购、同业存单互换等方式来进行同业理财投资、委外投资、债市投资,导致期限错配,加剧流动性风险隐患,延长资金链条,使得资金空转套利,脱实向虚。
“上述规定都表明监管已经注意到同业存单前期爆发式增长带来的潜在风险,同业存单的扩张可能会显著放缓。不过,这对市场的冲击有限,因为市场对加强同业存单监管已经有预期和准备,在经历了过去两个月同业存单的冲量后,最近同业存单开始量价齐跌。”上述城商行人士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
华创证券债券分析师屈庆认为,过去两年快速发展的同业链条将面临非常严格的监管。具体来看,一是负债端同业存单的发行将受到更严格的管理,未来发行规模将被动下降;二是委外投资的资产端将严格执行穿透管理,表外理财的资产端将进一步“表内化”管理;三是通过资管产品的多层嵌套延长同业链条进行监管套利的行为将受到严格限制;四是债券投资的杠杆操作将受到严格管理。
“监管的严格执行将使银行去杠杆速度加快,未来会有更多银行压缩同业链条,资产端也将同步承受抛压,近期银行委外产品已经出现收缩趋势,这对债市来说是利空。”屈庆说。
“针对这个通知,我们负债部门已经组织开几个会了,目前比较关注的是流动性管理。毕竟监管都把发行同存(同业存单)进行理财投资列入‘空转套利’了。可以预见的是,同存的发行规模肯定得掉下来。表外理财要收缩,又不让通过同存拿负债,我个人的看法是,监管是不是下一步得准备降个准?”一家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告诉证券时报记者。
该负责人说的,是指3月28日银监会非公开下发的46号文。在这个重申穿透式监管原则、混业金融风险防控的专项治理工作通知里,银监会以“监管套利、空转套利、关联套利”来形容目前跨市场、跨行业交叉性金融产品存在的问题,剑指同业、投资、信贷、理财等业务板块。
事实上,从3月28日至今不足15天内,监管已经连发四文、启动两个专项整治与一次问责处罚。不少业内人士称,强监管节奏已然加快。
同存遇冷板上钉钉
46号文和10日发布的6号文(《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均有大量表述剑指同业业务。
46号文关于监管套利的“规避信用风险”表述里,明确“同业融入资金余额占比负债总额超过三分之一”为“监管套利”;在“规避流动性风险”的表述里,将“通过同业业务倒存,将同业存款变为一般性存款”定义为“监管套利”。同时,46号文将“通过同业存放、卖出回购等方式吸收同业资金,对接投资理财产品、资管计划等,放大杠杆、赚取利差”、“通过同业投资等渠道充当他行资金管理‘通道’”、“通过同业绕道,虚增资产负债规模、少计资本、掩盖风险”等三大现象,定义为“同业空转套利”。
也就是说,46号文一下子列出了至少五种现象,对同业业务冠以“监管套利”和“同业空转套利”的两顶帽子。
而在6号文里,监管明确指出,将“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对同业存单等同业融资的依赖度”,“督促同业存单增速较快、同业存单占同业负债比例较高的银行,合理控制同业存单等同业融资规模”。
同业存单作为此前急速膨胀的扩表利器,已成监管整顿的重点。
据恒丰银行研究院商业银行研究中心统计,目前已有416家商业银行公布2017年同业存单发行计划,合计规模逾14.56万亿,超过去年全年12.99万亿的实际发行量。但是,同存发行的节奏却在大幅放缓,从3月的最后一周开始,出现了“量价齐跌”。有分析人士告诉记者,“公布发行计划不代表能发,跟市场和监管都有关系,今年的同存应该会遇冷”。
从3月末开始,同业存单各期限品种利率开始调头。以AAA评级的同业存单为例,Wind数据显示,1月期的同存利率已从前期4.76%的高点降至目前的3.9%,恢复到今年2月初的位置;6月期的从4.63%降至4.35%;1年期的从4.40%小幅降至4.25%。
不少银行业内人士认为,季末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考核正在生效。也有银行金融市场人士在一些固收论坛上公开直呼——“要发同存的快点发”。
他们的一致观点是,监管已经向银行(尤其是股份行和城商行)通过同业获取负债的经营模式,发出了收缩信号。
激辩“理财空转”
46号文为“理财空转”归纳了四种形态:1.以理财资金购买理财产品;2.非银机构利用委外资金进一步加杠杆、加久期、加风险等现象;3.理财资金为各类监管套利提供支持;4.利用同业理财购买本行同业存单。
但是,有银行资产管理部人士还是表示了不同的看法。“理财资金的唯一目的,是为理财客户赚取收益。从这点看,投向的关键是产品的安全性。一棍子打死说这是‘空转’,我想这还是有待商榷的。”一位银行资管人士告诉记者。
但也有其他行的资管人士表示理解监管初衷。“也能算是一种空转,因为同业理财对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简单意味着八个字,‘大进大出,快进快出’。它对银行资产配置以及流动性管理的要求是很高的,而这样的要求,恰恰是很多热衷于用同业理财撑大表外理财规模的银行不一定具备的。”该人士说。
该人士还告诉记者,银行将不在少数的理财资金大体量投放于委外理财,这很大程度上也属于一种空转。主动管理能力的缺失、对市场研判能力的缺失、同业理财的扩张,共同促成了银行将大量资金委托给私募等机构管理,而后者在管理的过程中,并不一定做到了按合同的穿透式投资,甚至还自行添加了杠杆。
“我们目前在推‘融合型委外‘的新方式,即银行和资产管理机构共同主动管理理财资金。”该人士说。
对于目前一行三会正在紧锣密鼓制定的资管新规,记者采访发现,表外理财转表内计提风险资本和表内资金购买同业理财真实计提风险资本最为重要。
民生证券固收研究团队认为,前者可能会令信用债面临抛压,表外理财的扩张也将受到表内资本充足率的约束。而一位城商行资管人士告诉记者,后者会使理财的增速显著放缓,规模巨大的保本理财,从新规实施后将“全盘砍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