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尼斯共和国位于非洲大陆最北端,北部和东部面临地中海,隔突尼斯海峡与意大利的西西里岛相望,扼地中海东西航运的要冲,东南与利比亚为邻,西与阿尔及利亚接壤。突尼斯人口1100万,90%以上是阿拉伯人,信奉伊斯兰教,属逊尼派,其余为柏柏尔人。
突尼斯是世界上少数几个集中了海滩、沙漠、山林和古文明的国家之一,是悠久文明和多元文化的融和之地。突尼斯地处地中海地区的中央,拥有长达1300公里的海岸线。
在突尼斯3000余年的历史中,大约经历了柏柏尔、腓尼基、古罗马、阿拉伯、奥斯曼、法兰西等几个阶段。柏柏尔人是突尼斯的原始住民。公元前14世纪腓尼基人在地中海东岸地区建立了一系列小城邦,公元前 9世纪进入突尼斯建立了迦太基城,并逐渐发展成为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公元前146年罗马人打败迦太基,突尼斯被划入罗马帝国成为一个省。600多年后阿拉伯人进入突尼斯,建立了凯鲁万城,随着大批阿拉伯移民的涌入,柏柏尔人和腓尼基人逐渐与阿拉伯人融合。从16世纪下半叶开始,奥斯曼帝国统治突尼斯300年。19世纪突尼斯又沦为法国殖民地至1956年3月20日独立。1957年突尼斯废除君主制,成立共和国。
本次跟团旅游主要是冲着突尼斯的五个世界文化遗产去的,它们是:迦太基遗址、埃尔杰姆斗兽场、凯鲁万圣城、突尼斯老城和新城。 由于是跟团游,无需自己操心,因此基本没做功课,但是对于突尼斯,还是充满着陌生,疑惑,不安和误解。虽然免签为所有的旅行者出行带来了很多便利,但也要考虑当地的安全情势。突尼斯经历了长期的政治动荡及部分地区的战乱,虽然现在已经从动荡中逐步恢复,但是当前的治安状况仍然令人堪忧。所以担心多少还是有一些的。
这里是突尼斯哈马马特东北部著名的旅游区。 是一处有着宽阔的白色沙滩和许多掩蔽于桔林与柠檬树林中的现代化饭店的现代度假胜地。
令人感到惊喜和意外的是,我们抵达突尼斯后第一晩旅行社就安排我们入住海边的一家超级豪华酒店。曾有人说,出门在外,入住一个好的酒店是旅行成功的一半,似乎有些道理。客房不仅给客人以便捷舒适的居住环境,更重要的是给客人一种平和、安静以及放松的感觉。这让我对接下来的行程也充满了期待。酒店距离海边仅几步之遥,洁白的沙滩、蔚蓝色的大海,这是个令人着迷的地方。
这个遥远而神秘的千年古国,东邻地中海,南接撒哈拉沙漠,古老的迦太基遗址、神秘的撒哈拉沙漠以及迷人的地中海风光,在这个国家动荡之前,早就吸引了众多世界各地的旅行者造访。
清早起来,不经意间被酒店前大海美丽的自然风光所陶醉,阳光透过高大的棕榈树照射进来,新鲜自然的空气让人心情舒畅,放眼望去,周边的美景也让人倍感愉悦!
走到酒店前面的沙滩上,旖旎秀丽的地中海风光,举目远眺,蓝天、白云、碧海,景色美不胜收。恍惚之间好像做梦一样,这就是非洲吗?这离我的想象的突尼斯相差太远了,可又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我已经站在了地中海边,细白的沙滩将宝石般的蓝绿色的地中海海面映衬得无比妩媚动人。
哈马马特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海湾既无礁石,也不见涛天巨浪。海滩上白色的沙子细腻、柔软。海边绿树成荫,这里的气候四季皆宜,没有酷暑,也无严冬。
今天旅游第一站,参观哈马马特古城。这是突尼斯东北部的一座古城和著名的旅游区。全城分老城和旅游区两部分。老城仍然保持着几个世纪以前的格局,遭毁坏的部分建筑也都被按原样修葺。老城由居住、经商和游览三个部分组成。居住区多为低矮的一层建筑,呈储黄色或白色,窄小的胡同曲曲弯弯,有的地段窄得只容两人擦肩而过。
古老的哈马马特老城是由腓尼基人创建的。老城的最高建筑是古堡,呈正方形,边长40米,墙高15米,墙顶宽约3米,只有一道门可以进人。
北非突尼斯保存着大量迦太基文化遗址,而哈马马特老城,便是由曾经雄霸地中海的腓尼基人所建。腓尼基人是历史上一个古老的民族,自称为迦南人,是西部闪米特人的西北分支。生活在今天地中海东岸相当于今天的黎巴嫩和叙利亚沿海一带,他们曾经建立过一个高度文明的古代国家。公元前10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是腓尼基城邦的繁荣时期。腓尼基人善于航海与经商,在全盛期曾控制了西地中海的贸易。” 而公元前12世纪初,腓尼基达到极盛时期。
这些双鱼,无比生动灵秀地彩绘在白墙上,在北非特有的彩色门的一侧,那么灵动欢跃,每一道门都不一样,每一幅双鱼也都不一样。我相信这是哈马马特居民的自发行为,毕竟,这座老城是曾经的地中海霸主腓尼基人建的啊!
后来在突尼斯城的博物馆看到很多与腓尼基人有关的马赛克壁画,很多描述彼时生活场景的精美壁画里,都有腓尼基人在船上撒网捕鱼的画面。既生活在地中海边,又要靠海吃饭,鱼儿们自然自古以来就应该是哈马马特人日常生活的主题。
民宅的外墙涂刷成白色或米黄色,门窗漆成各种蓝色,既清新又显整洁。
在哈马马特老城安静空荡的小巷里随意穿行着,虽然老城的的街道不宽,但感觉这里清新、宁静又纯朴,每一缕在地中海边流动着的空气与日光,都仿佛在告诉我们,这是古老的腓尼基人修建的麦地那,是他赖以生存的家园。
走出古城,现代时尚的喧嚣扑面而来。同苏塞的海港一样,这里是温暖的地中海气候,吸引欧洲以及周边国家游客度假、旅游。从满街奔跑的不同国家车牌的私家车就能感受到这个城市的繁忙与热闹。地中海沿岸宜人的风光,老城的历史人文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人们光顾。尤其是近几年,突尼斯对中国游客免签后,大批中国旅行团出现在这个地中海沿岸城市。
突尼斯的凯鲁万,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它位于突尼斯中部偏东地区,北距首都155公里,是突尼斯的第四大城市。公元670年兴建,公元800-909年,阿格拉比德王朝在此定都,凯鲁万自此名声大噪,成为伊斯兰四大圣地之一。城内街巷曲折、店铺林立,有80余座清真寺,100余处陵寝,数十座蓄水池和穹顶室内市场。著名建筑有凯鲁万大清真寺、“三大门”清真寺和阿格拉比德大蓄水池等。
凯鲁万的阿格拉比特蓄水池。凯鲁万位于内陆,水资源比较贫乏,一千多年前人们修建了很多蓄水设施,解决居民饮水问题。阿格拉比特蓄水池是子母池,一个大圆水池配一个小圆水池,从山上流下的水经过小池子沉淀过滤后,流进大池子储存起来供饮用。现在蓄水池已失去实用价值,只保留了两个池子作为观光景点。登上楼顶可以俯瞰池子全貌。
奥克巴清真寺,位于北非突尼斯的凯鲁万城中心,是伊斯兰教在北非建立的第一个清真寺,有1000多年历史,寺院长130米,宽80米,墙高4米,外表像一座巨大的城堡。院内大理石铺地,三面由300根石柱顶托的拱形长廊环保。寺西北的宣礼尖塔为四方形3层梯形,高35米,是凯鲁万城最高的建筑物,也是北非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建筑物,与麦加、麦地那、耶路撒冷齐名的世界四大清真寺之一。突尼斯人认为,在此做七次礼拜等于到麦加朝圣一次。院内用大理石铺地,大殿大门采用橄榄树木料,很结实。
奥克巴清真寺是伊斯兰教在北非建立的第一座最大的清真寺,由伍麦叶王朝的一个总督奥克巴·伊本·纳菲尔于公元670-675年间在兴建凯鲁万城时同时兴建,并以其名字命名。
大清真寺占地9000平方米,从外面看是一个四边形的堡垒式建筑,里面是一个长135米,宽80米的巨大的空间,包含一个柱式祈祷大厅,一个大理石铺成的巨大庭院和一个巨大的方形宣礼塔。清真寺的庭院和走廊可容纳5000人同时进行礼拜。
奥克巴大清真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突尼斯沙漠里的绿洲,椰枣之乡——托泽尔。托泽尔位于突尼斯西部,与撒哈拉沙漠相连,因此有着“沙漠的门户”之称。是撒哈拉最著名的绿洲城市。它是仅次于圣城凯鲁万的突尼斯第二大穆斯林城市,是杰里德地区的交通枢纽。托泽尔的中心地带是面积达1000公顷的椰枣树林,共有20万棵椰枣树,被称为“棕榈之乡”。托泽尔如同一块美丽的翡翠,镶嵌在浩瀚无垠的撒哈拉沙漠中。
这里是托泽尔的切比卡峡谷,从高处俯瞰,周边都是黄褐色的石头山,唯独山沟里椰树成林绿意葱葱。这处绿洲背靠亚特拉斯山脉,再过去就是一望无际的撒哈拉大沙漠,几个世纪以来,这个绿洲里的居民都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农作物就是绿洲盛产的椰枣。
1969年的一场大雨引发洪水,冲垮了这里的罗马村落。住在这里的居民不得不搬至别的地方。如今能看到的,是裸露的橙色土地与石块,一层层仿佛波浪。
走在切比卡的峡谷中,凉风习习,泉水清澈,每年9月至次年5月的雨季,峡谷深处的小瀑布水量变大,不少游客还在此游泳。
四周的戈壁高坡几乎寸草不生,却见几缕不大的水流从不高的山坡上流下来,形成一条小溪。
因为有了水,周围就有了树,戈壁滩上形成了一小片绿色,被突尼斯人誉为沙漠绿洲,山脚下的切比卡便成了沙漠中的伊甸园。
高大的椰枣树挺拔多姿,每一片椰枣林的规模都相当可观。阳光透过枝叶,形成斑驳的光影,使繁茂的椰枣树林产生出一种迷离的光彩。
德斯大峡谷是在突尼斯与利比亚和阿尔及利亚三国交界处,7公里长天然形成的大裂谷呈独特的岩层纹理,深陷在山顶之下。米德斯山顶绿洲曾是三国骆驼商队的一个重要驿站,如今,这里也是三国经济贸易的交流中心。
突尼斯是个地貌多样的国度,米德峡谷距阿尔及利亚边界只有一公里,这是一处地壳运动形成的大裂谷,峡谷两侧的崖壁如斧劈刀刻般陡峭,一条溪流从谷地流过,俯瞰峡谷很是壮美。
米德峡谷长约7公里曲折宛转横亘在突尼斯与阿尔及利亚边境,昔日的河流已经干涸,只剩下峡谷依旧,曾被村庄用作自然防御的一部分,裸露的岩石与赤黄的山谷呈现出苍凉的美。米德峡谷还是美国大片《英国病人》的拍摄地,《英国病人》的热播使米德峡谷被外界所知。
突尼斯特产——沙漠玫瑰石,它由细沙在漫长的时间长河里雕塑而成,外形酷似盛开的玫瑰。
去传说中的撒哈拉大沙漠深处走一走,骑骆驼,看异国风光。这是我们在突尼斯撒哈拉沙漠的旅游景点之一。
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面积接近整个美国的国土。撒哈拉沙漠横亘在非洲北部,把整个非洲大陆分割成北非的阿拉伯地区和南部黑非。撒哈拉沙漠也被周边几个国家瓜分。
三毛笔下的撒哈拉沙漠吸引着无数的游客前往探秘,到突尼斯的第一件事就是想到撒哈拉去看看,体验骑着骆驼走进撒拾拉沙漠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站在撒哈拉沙漠的沙丘之上,眼前所看到的撒哈拉如三毛所说的:“对懂得欣赏它的人,它是无价的,对不懂得的人,它一文不值”。
撒哈拉在突尼斯的南部,这里是柏柏尔人的居住区,骆驼是柏柏尔人赖以生存的工具,在骆驼的交通运输功能逐渐淡化的现代,骆驼成了供游人骑乘进入沙漠的工具。
我们下午的活动項目是骑骆驼去撒哈拉沙漠观日落,为了让我们更好的体验柏柏尔人在沙漠里骑骆驼,当地的柏柏尔人为我们裹上头巾遮面来抵御风沙,穿戴好后,我们向撒哈拉沙漠深处进发。
沙漠与骆驼向来是绝配,骑着骆驼徜徉在茫茫的沙海中,会有一种非常独特的体验。我们骑着骆驼向沙漠腹地进发。北非的骆驼和我国的骆驼不同,这里都是单峰驼。据说单峰驼更加高大也更耐高温,适合在撒哈拉生活。
按照柏柏尔人教我们的方法,牢牢抓住架在驼峰上的铁架子,身体随骆驼的步伐摆动,完全不用担心会摔下来,每个骆驼的前面都有一个年轻人帮我们牵骆驼,让我们感觉这是一个安全有趣的活动。
骆驼停在沙漠的一个至高点沙丘处,骑在骆驼上的我们有了俯视沙漠的视觉高度,真正体会到沙漠的漫无边际,明白人在大自然的面前是多么的渺小,不由得升起敬畏自然之情。
玩沙是到撒哈拉周边国家旅游必不可少的项目,对于平时很少见到沙漠人来说,到世界最大的沙漠玩玩沙还是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对于热衷环球旅行的背包客来说,突尼斯南部的马特马他地区并非陌生的地方。对于不熟悉突尼斯的人来说,马特马他稍显“遥远”,但当听到以下消息的时候,可能会恍然大悟,曾经一度风靡世界的科幻系列电影《星球大战》的拍摄地就位掩藏在马特马他的沙漠中,天行者的家乡达度尼星球的外景就取自于此。
好莱坞大片《星球大战》外景地。 这里地势起伏不平,寸草不生,宛如月球表面,这就是这片沙漠的写照。一眼望去,视线之内尽是沙丘起伏,或许这就是当初《星球大战》的导演选择此地作为外景的原因之一。掩藏在沙漠中的《星球大战》拍摄场址占地不大,约有1公顷左右。
因为这里的地貌奇特,岩石古怪,蜿蜒的峭壁上没有植被,宛如外星球一般,所以被选作《星球大战:新希望》的拍摄地。人工砌筑的方底圆顶房屋完美地构筑了《星球大战》所需要的场景村落,但经历了三十多年的风吹沙蚀,许多房屋如今已出现破损。
漫步在这个小村落,感受着其独特而质朴的气息,突然对《星球大战》中的场景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一些早有准备的游客甚至备好了经典的暗红色披风,身着这一装束徜徉在村落间,来寻找那已经失去已久的 “星战” 记忆。
这张就是当年《星球大战》的电影海报。 依沙丘而建的村落,为当初的拍摄工作提供了极佳的拍摄位置。为了打造这一景点,突尼斯政府经常将一些重要的音乐会等大型活动的举办地安置于此。
在突尼斯的马尔马特,我们参观游览柏柏尔部落的地下村,这里展示了土著人的穴居住宅和他们的日常生活。马特马他是北非原住民柏柏尔人部落的总称,突尼斯的马特马他现在依然是柏柏尔人的聚居地。柏柏尔人是突尼斯真正的主人,历史上多次遭受外族侵略,逐渐变成了穆斯林,他们信仰伊斯兰教,但是却顽强地保存着自己传统的生活习俗。
众所周知,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但柏柏尔人用智慧在这严酷的环境里生活了上千年。由于该地区长期受阳光直射,且受撒哈拉沙漠的影响,故气温很高。聪明的柏柏尔人开凿洞穴作为房屋,形成了环境舒适,四季不受气候影响的地下村庄。柏柏尔人穴居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现今多数原住民已经迁居到现代化的楼房,但依然有居民居住于此,部分洞穴也改为酒店以招揽顾客。
穴居式住宅更是柏柏尔人智慧的体现,不仅能遮挡酷热的烈日,还可以防止风沙的吹袭,是北非建筑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眼前是一处露天小院天地,整个院落是在丘陵上先向下挖一个大坑,再沿坑壁挖一个个类似窑洞的洞穴,坑底的中央便成了一个露天庭院。一道道在壁上凿成的倒U形门,错落有序,把沙漠的风沙、炎热和冬寒挡在门外。靠山丘一侧挖成上下两层房间。大间深两三米,小间仅可容身,分厨房、卧室和仓库等。二层靠一根粗绳攀上去,是存放谷物、椰枣和橄榄等食物的仓库。
柏柏尔人的生活大大出乎了我们的意料,他们也懂得艺术懂得生活,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憧憬和幻想,他们同样向往蔚蓝的地中海,墙壁上鱼就像地中海一样的蓝,柏柏人认为鱼能给他们带来富足的生活,所以会在门楣上方或挂或画一条鱼。
居室里,除了毯子及一些简单的生活必需品,很少有其他家具,多利用土壁垒桌造床。卧室里最多的装饰是他们手工编织的毡毯,挂在墙,铺在地。有的房间里装饰讲究一些,在壁上凿出一个高台,上面放床垫,底下中空正好摆放家中衣物等。在门洞入口、卧室床头,都用蓝色颜料画上鱼和手的图案,这是柏柏尔人的“吉祥符”。鱼的图案象征“吉祥”,手的图案表示“平安”。
这个是主人的客厅。虽然柏柏尔人生活在大漠中,在一座座看似地坑窑洞的民居里,却能住上冬暖夏凉的窑洞,生活用水靠打井取水,住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柏柏尔人的生活是如此的丰富多彩,在蔚蓝的天空与黄色的大漠之间,柏柏尔人选择了更加丰富的色彩,丰富的色彩点亮了柏柏尔人的生活气息,让生活变得更加的美好!
虽然住的是古老的洞穴,但柏柏尔人目前的生活已有了极大的改善,有的不仅在屋里摆上了家具、装上了电灯,而且还通了煤气和使用现代灶具,更有人家还使用上了自来水。
随着观念的改变,愈来愈多的年轻柏柏尔人开始迁离洞穴,进住城市。突尼斯政府也在马特马塔附近的平地上为柏柏尔人盖上了新社区,希望他们搬出洞穴,但老一辈的柏柏尔人很念旧,他们已习惯了冬暖夏凉的山洞,始终没有离开他们的家园。
突尼斯的埃尔杰姆斗兽场,建于公元3世纪初。它是古罗马帝国在非洲留下的一座著名的辉煌建筑。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好的古罗马斗兽场之一。
斗兽场可以容纳近四万观众,椭圆形的竞技场,用一块块由奴隶们从数百公里外开采搬运而来的巨石垒筑而成,石头上仍见艰辛的斑斑印记。目前场内所有区域都对游客完全开放,上上下下漫游在这经历了千年风吹雨打的斗兽场内,感叹其雄伟壮观,也感慨历史的血腥残酷。古罗马帝国,辉煌散尽,遗迹犹存……。
150米长,124米宽,36米高,周长457米。可容纳近4万观众……,这一串数字无不说明了埃尔 杰姆斗兽场的庞大。但真正身临其境,方能感受到斗兽场的恢弘气势。拱门、廊柱和雕刻的特点让埃尔 杰姆斗兽场时时刻刻诉诸游客,自己身上所印下的罗马印记。
走进杰姆古罗马斗兽场俯瞰椭圆形斗兽场地,环顾四周高大的拱廊围墙时,被这座宏伟的建筑所震撼。从外面看三层高大的拱廊形成坚固的弧形围墙,它层层拱廊相连,宽阔高大,构筑典雅,屹立一千多年不倒,至今仍雄伟壮观,真佩服古人的建筑才华和能力。
穿行在建筑其中,好像是进入了古代石柱雕刻艺术的宫殿,用手触摸那千年的石壁,所感受到的是残垣断壁带来的历史沧桑感和曾有的辉煌。
说埃尔 杰姆斗兽场见证了古罗马帝国的兴衰成败并不为过。在1700多年前,古罗马帝国在非洲大路上留下了这一建筑——如今被誉为世界三大斗兽场之一,其规模仅次于罗马斗兽场。随着古罗马帝国的没落和分裂,对这个非洲小国的统治也日渐式微直至消亡,但埃尔 杰姆斗兽场却成为古罗马人留下的浓墨重彩的一笔。
但最能体现历史的,是埃尔 杰姆斗兽场的真正用途——角斗。站在场内仰望四周高耸的看台,仿佛依然能够感受到当初王孙贵族的呐喊声,以及野兽和角斗士的怒吼声。经历了千年风吹雨打的斗兽场,如今似乎仍然冲刷不掉那段历史的血腥味道。
1979年,埃尔 杰姆斗兽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而这个小镇也因为这座被誉为 “罗马帝国在非洲的标志和象征” 的斗兽场,正吸引着越来越多众多的外国游客的光顾。
坐在观众席的最顶层向下望,斗兽场凌空而立,犹如一座高大的城堡要塞,让人极具压迫感,思绪也仿佛穿越到了千年前,看到人与人厮杀、人与兽缠斗的场景。
古罗马斗兽场随着人类走向文明,走向进步而早已消亡,它留下的宏伟建筑是人类历史宝贵的遗产,是世界建筑史的杰出代表。
这里是苏塞最骄傲的地方,地中海最美丽的花园港口——坎达维港。
苏塞是突尼斯第三大城市,距突尼斯市130公里,被誉为“地中海的花园港”。苏塞始建于公元前9世纪,由腓尼基人修建,后来分别被汪达尔人、拜占廷和阿拉伯人占领,最终发展成一座典型的阿拉伯城市。老城由2300米城墙环绕,山石块垒成,基本保存完好。城内保留下来的主要古建筑有大清真寺、卡莱福塔、修道院和储水池。1988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一座崭新的仿古城门立在港的进口。城门的边圆形堡垒就是商场。苏塞,意思为“海上的珍宝”。濒临地中海,得天独厚景色怡人的海滨堪称是“地中海花园港”,吸引着无数观光客来此度假。
湛蓝天空下的坎达维港显得格外美丽迷人。
海港内的游艇、帆船密集的停靠着。港内有游艇、潜水中心、游乐园、花园酒店,还遍布着大大小小的咖啡馆、酒吧。导游给我们二个多小时让我们在这里游览,好好的品味一下地中海人的休闲方式。
这里温和的气候,恬静美丽的海滩,静怡和煦的港湾,长期以来令外来征服者迷恋。腓尼基人、罗马人、拜占庭人以及阿拉伯人都曾在这里休闲和享受,流恋忘返。
我们在布雅法尔海滩旁蜿蜓曲折的滨海大道漫步,迎着海风,欣赏着迷人的港湾风光和异域风情,前面是洁白林立的桅杆和波光粼粼的海面,一份温暖的情怀在心中流淌,望着仿古海盗船,想象着水手、海盗的故事……
这是来塞斯的当晚入的海边五星级酒店,周边环境优美,景色怡人,又有绝美的海滩风光,大家安排好房间,立刻奔向海滩上游泳、拍照、嬉戏。
海上的日出太美了,当太阳整个浮出海面,绚烂的阳光照亮了大地,也照亮和温暖着我们的内心。
阳光透过葱郁的棕榈树透进来光影,泳池上的水纹被风吹过后整齐地在水面上跳舞,惬意无比,又是一个美好的清晨!
突尼斯的西迪布赛义德是突尼斯北部一座滨海小镇,位于突尼斯市东北部,是突尼斯隔海望向欧洲的门户之一,这个坐落在地中海边峭壁上的镇子,充满着西班牙和阿拉伯风格的建筑,房屋大部分表面被涂成白色,窗户涂为蓝色,故也被称为 “蓝白小镇”。它还被评为“世界十大世外桃源”。
古老的路面刻着岁月的印迹,艳丽的鲜花在墙头热烈地盛放,这里就是闻名世界的十大浪漫小镇之一,西迪·布塞小镇。一座座白色的房屋依山而建,错落有致,而所有的院门、窗户和楼梯扶手全部漆成天蓝色,那蓝色,与头顶上天空的颜色没有两样,清澈,明净,山下便是同样湛蓝的地中海,浑然一体。
这座突尼斯的蓝白小镇,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列的 “世界文化遗产”,也是《国家地理杂志》评为的 “世界十大浪漫小镇” 之一。
蓝色的遮阳伞就像一朵朵绽放在白房屋上的牵牛花。最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童话的,是那白色墙上镶嵌着的蓝色的铁窗和蓝色的木门。阿拉伯式的蔓藤涡卷展现在铁窗窗棂,对称而迷幻。这是一个充满艺术灵感的世界。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会被小镇的美景所震撼,流连忘返,舍不得离去。
蓝色小镇的房屋建在山坡和硝壁上,屋顶和墙壁是纯白色,其他的部位,包括院门、窗户和楼梯扶手全部是天蓝色,那蓝色与头顶的天空、远处的大海相映成趣,清澈、明净,浑然一体。单纯的色彩,简洁的组合,让这座梦幻小镇成为诸多旅游者心目中的浪漫之地。
除了蓝与白,鲜花也给这个小镇增添了艳丽的色彩。
这些建筑色彩虽然简单明快,样式却几乎没有重复,高高低低依山而建,一直通往山顶。而且家家都种植了许多花草树木,五颜六色的点缀在蓝白建筑中,丰富了色彩。小巷无论宽窄,都非常干净,仿佛被刚下过的雨水清洗过一般。
曾经,欧洲的罗马人、西班牙人、土耳其人不断以外来者的姿态入侵,想要占有这片撒哈拉沙漠以北最肥沃的土地;而如今,这些历史上的入侵者,则以和平姿态来此度假,看中的是便宜又休闲的氛围。
这里原是一座海边悬崖上不起眼的小村落,中世纪时,躲避宗教迫害的西班牙原住民从伊比利半岛渡过地中海,逃到了这里并在此安家,小镇的房屋因此多了浓浓的安达卢西亚味道。至于为什么青睐蓝白两色,因为在突尼斯人眼中,蓝色象征着和平、安定。据说1916年,当地政府就发文规定,此镇建房,一律只能用此两色,近百年来,家家户户恪守不渝。
在绵绵细雨中,我们告别了突尼斯的西迪布赛义德浪漫的蓝色小镇。
迦太基,在腓尼基语意中是“新城”,由腓尼基人于公元前九世纪兴建,是为国都,曾是北非及地中海地区的政治、经济、商业和农业中心。
迦太基,坐落于非洲北海岸,与罗马隔海相望。最后因为在三次布匿战争中均被罗马打败而灭亡。这个是到突尼斯旅游的必游之地。位于突尼斯城东北17公里处,濒临地中海,是奴隶制国家迦太基的首都。 今天看到的迦太基残存的遗迹多数是罗马人在罗马人占领时期重建的。从残存的剧场、公共浴室和渡槽等遗迹可知当时工程之浩大,设计之精确。在迦太基古迹附近有一座新落成的现代化博物馆,馆内保存并陈列着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1978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将迦太基遗址列入第一批“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名单中。突尼斯政府在这个遗址建立了国家考古公园。
突尼斯位于非洲大陆的最北端,与意大利西西里岛隔海相望,是悠久文明和多元文化的融和之地。公元前814年,迦太基在此建城,从此一个横贯欧非大陆的璀璨文明登上了世界舞台。迦太基凭借着强大的海军称霸西地中海,成为了西地中海的贸易中心。但再璀璨的文明也抵挡不了历史的车轮,在经历三次布匿战争后,迦太基文明还是被罗马所灭国,成为罗马帝国的一个省。
古罗马人灭掉迦太基后,又灭了柏柏尔人的努米底亚王国,突尼斯成了古罗马阿非利加省一部分。古罗马建构的西方文明以空前强大张力,延伸到此。古罗马人在迦太基古城的废墟上,建成仅次于罗马城的第二大城市。今天还能从其遗址看到它繁华兴盛之时风貌。罗马时代的斗兽场和浴场的遗址,印证罗马式文明生活所达高度。每一块残存的石碑,都仿佛在向世人,讲述着一段沉重而传奇的历史。
大约在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6世纪,迦太基开始向非洲内陆扩展,并控制了北非的大部分 腓尼基人殖民地。与此同时,迦太基亦向西 地中海进发,占领了西班牙南部海岸及其附近岛屿、撒丁岛、 科西嘉岛及 西西里岛西部等,开始称霸西地中海,与希腊分别控制着地中海的西东两边。
这里每一块残存的石碑,都仿佛在向世人讲述着一段沉重而传奇的历史。
从迦太基古国的建立,到成为罗马帝国的附庸;从被阿拉伯人征服,到沦为法国的殖民地。回顾突尼斯的历史,你会发现,它在历史的长河中曾经留下过浓墨重彩的过往。
古城内发掘的腓尼基时代的遗物,大多是坟墓、石棺、墓葬品等。有几具公元前400年的石棺,棺盖上有死者的雕像,大小和真人差不多,陈列出来的墓葬品有水壶、陪葬者石雕像和装饰品等。为保存古城残留下的遗物,突尼斯政府在这里新建了一座博物馆。馆内保存并陈列着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人们可从中了解古代突尼斯人对世界文化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迦太基,是地中海地区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它象一个文明汇集的橱窗,透过它可窥见历史的丰富多彩。但作为突尼斯市的一个住宅区,古城遗址的完整性正受到城市高速发展的威胁。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了一项拯救遗址的活动,迦太基被列入其内。1979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突尼斯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于1985年宣布迦太基和西迪塞伊德村方圆600公顷土地为保护区,基本上禁止新的建筑工程。政府也正筹划把整个迦太基古城建成一个"国家考古公园",以保全这一伟大的古迹。
明天就要结束突尼斯的行程,这是在突尼斯入住的最后一晩。迷人的海滩景色为这座五星级酒店更增添了无穷的魅力。不能免俗,这么漂亮的景色一定要拍照几张留作纪念。
清晨的地中海,海滩一片宁静,只有的碧蓝的海浪轻轻拍打着白色的沙滩。最后再看一眼地中海,再享受一次这海边的空旷和宁静。
最后一天的行程是参观游览突尼斯的首都突尼斯的新、旧老城,这是一座景色秀丽的海滨城市,海滩绵延20公里,每年吸引数以百万计的外国游客。
突尼斯城是一座融合了欧洲文化与阿拉伯文化的千年古城,在这个城市里,既能找到阿拉伯人特有的民俗风情,又能找到欧洲文化的缩影。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突尼斯城命名为 “世界文化之都”。
突尼斯城的卡斯巴广场周边是国家的行政中心,很多政府部门分布在广场周边,这座独立纪念碑是国家独立时所建 。突尼斯独立后废除了国王施行总统制共和国,很多政治制度效仿法国,突尼斯是阿拉伯世界中最开放的国家,穆斯林的很多禁令在这里有所放松。
来到突尼斯,不得不去的首选之地就是突尼斯市的老城麦地那,它不仅将当年普通百姓的阿拉伯生活保留了下来,还在1979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由于突尼斯曾经属于法国保护国,所以虽然这里的国语是阿拉伯语,但也通用法语,对于教育极其重视,如果父母不让儿童上学将要受到刑罚,所以整个国民的素质也就可想而知的高了。
穿过卡斯巴广场,就进入了突尼斯城的老城区。老城麦地那是突尼斯城的主要景点之一,因其古城堡和大清真寺而出名,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 这是一座充满阿拉伯风土气息的旧城和欧化新城合璧的城市。老城麦地纳基本还保持着古色古香的阿拉伯东方色彩。
老城麦地那是集住房、手工业和商业功能于一身,商品种类很丰富,小商铺一家挨着一家,手工编织的挂毯、银器、饰品、花瓶、烛台及刀叉等餐具,应有尽有。麦地那的传统手工艺和商业面向旅游者,有的商品如铜器、金银手饰和古董等收入的90%来自旅游者。
在巷子里穿行,遇到几个走在上学路上的小学生,孩子们用那天真无邪的笑脸友好地给我们打着招呼,那可爱、阳光、腼腆的笑容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走出老城区,一座黄褐色的古城门立于突尼斯的新城与老城之间,城门的一侧是充满着欧洲风情的布尔吉巴大街,而城门的另一侧则是保留着古老的阿拉伯色彩的老城。
到了新市区,眼前则豁然开朗,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宽广明净的林荫大道、清爽明亮的咖啡店、商场和饭店,将市区装扮得多彩多姿。
漫步市区,浓郁的地中海气息,迎面扑来,悠扬的音乐,从咖啡厅溢出,不时还会有身着长裙、眼戴墨镜、脚穿高跟鞋的时髦女郎,从远处款款而来。
市中心繁华热闹的街道两旁绿树浓荫,书亭、花摊点缀其间,大街东头是共和国广场,矗立着布尔吉巴总统的铜像;西头为独立广场,有突尼斯古代历史学家卡尔敦的铜像。
突尼斯曾是法国的殖民地,法国人给突尼斯留下了很多现代建筑。这是法国人建造的圣文森特德保罗主大教堂。自从1956年突尼斯脱离法国独立后,天主教徒的数量急剧下降,毕竟这里是一个伊斯兰教国家。
布尔吉巴大街是突尼斯市区最繁华的街道,用前总统哈比卜•布尔吉巴的名字命名。由于这条大街是法国人修建,所以布尔吉巴大街也被誉为突尼斯的 “香榭丽舍大道”,道路中间是人行道,树木四季常青,两旁建筑可谓 “东西合璧”,银行、商店坐落其中。
几个阳光帅气的年轻人与我们擦肩而过,友好的与我们打招呼,虽然语言不通,但我们能感受到他们的微笑与热情。
突尼斯国家博物馆,建于1882年,是历代皇宫所在地。馆内有40多个大厅,分史前期、腓尼基时期、罗马时期、基督教时期、阿拉伯伊斯兰时期及希腊艺术品。上万件展品都是从全国各地搜集而来,展品中数量最多也是最享有盛誉的,是突尼斯各个历史时期的马赛克镶嵌画。
参观突尼斯埃尔.杰姆博物馆,终于见识了什么是马赛克壁画,真是精美绝伦,图案是用不同颜色的方形的小石块拼成的,而且颜色搭配非常柔和。古罗马的壁画大都体现的是希腊神话的各神的故事。
博物馆第一大厅迎门就悬挂着世界上最大的一幅镶嵌画《海神波塞冬的胜利》——1888年出土于苏斯,面积137平方米,画面中左手拿着三叉戟的波塞冬(Poseidon-又名涅普顿Neptune)站在一辆由 4 匹海马拉着的战车上,周围镶嵌着56 幅椭圆形或六边形的各方神圣。在这幅镶嵌画旁边还陈列着一尊巨大的波塞冬白色花岗岩雕像,可惜支离破碎,头脚分开,如果完整的话,按比例足有10多米高,实在让人惊叹。
这些马赛克上面的颜色都是浑然天成未经过任何染色加工的,根据石头颜色一点点拼接成这样一幅幅伟大的艺术品,真是让人叹服啊!
马赛克镶嵌画据说首创于伊拉克两河流域,以烧上、粘土块、卵石、贝壳为材料,被称为“洗不掉的壁画”、“踩不烂的地毯”。这种永久性的图画由腓尼基人带到北非,装饰于迦太基宫殿、神庙、浴池的墙壁和地面上,反映了古代人们的宗教信仰、神话故事和狩猎、航海、竞技、戏剧歌舞、祭祀等生活、礼仪。
整个博物馆是历代皇宫所在地,是一座高达的三层建筑。馆内有40多个大厅和长廊,展品分6个时期:史前期、腓尼基时期、罗马时期、基督教时期、阿拉伯伊斯兰时期和希腊艺术品,馆内珍藏的突尼斯各个历史时期绚丽多彩的镶嵌画量居世界首位。
在迦太基的历代统治者时期,突尼斯的阿拉伯人,继承发展了这种工艺,将材料扩展到色石、碧玉、天青石、红玉、玛璃、珊瑚和有色玻璃;色彩越来越艳丽。突尼斯因此被誉为“镶嵌画之都”。迦太基的建筑物不复存在,但地面的一些镶嵌画却奇迹般地保存下来了。
结束了突尼斯之旅,突尼斯人的热情好客让人印象深刻,难以忘怀。世界上最美的,从来都不是风景,而是人。对于突尼斯而言,她的魅力也正是如此。很少有一个地方的人民会像突尼斯人那样,善良热情,尊重传统,享受生活。他们对待生活的方式让我心生羡慕,知足而幸福。在我所去过的几十个国家当中,突尼斯人无疑是最淳朴热情的。
朋友,如果你从来没有去过非洲,就把第一次的非洲之行献给突尼斯吧!她会刷新你对于非洲的所有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