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一份《2022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显示,一线城市商业魅力排行从北上广深调整为上海北京广州深圳;15座新一线城市依次为成都、重庆、杭州、西安、武汉、苏州、郑州、南京、天津、长沙、东莞、宁波、佛山、合肥和青岛。这些城市体育产业发展的魅力是否也同步?第七届SportIN体育产业大会暨体育BANK颁奖盛典现场发布的《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2021-2022)》通过对这些城市及所在省/直辖市的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相关内容整理分析,省市体育产业总值排行中,广东、福建、江苏遥遥领先,城市体育产业总值排行中,泉州、广州、上海、深圳、南京及北京体育产业发展成果斐然。
2021年作为“十四五”开局之年,各省/市体育“十四五”规划陆续出台,体银智库综合整理了部分省市体育十四五规划内容,并对比分析了部分核心省市“十三五”期间体育产业总值与十四五产业发展目标。
13省/直辖市体育产业总值已超千亿
广东、福建“十四五”体育总产值向9000亿元迈进
“十三五”期间,除北京外,有13省/直辖市体育产业总值超千亿。广东省以总产值5149.94亿元,增加值1743.2亿元居总量榜首,福建省以GDP占比超4%居占比榜首,按2020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总产出)27372亿元计算,两省体育产业总值接近总规模的40%。紧随其后的是江苏、浙江、山东、上海、四川、湖北、河南、江西、安徽、湖南、辽宁。且这些省/市十四五体育产业总值目标都超2000亿元,广东、福建“十四五”体育总产值目标都将奔9000亿规模发展。
《广东省“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2020年广东省体育产业报告》显示,2019年广东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5403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1884亿元,占GDP比重达1.75%,相关主要数据高居全国首位,总规模占比近全国的1/5。2020年受疫情影响,广东省体育产业总产出(总规模)为5149.94亿元,增加值为1743.2亿元,总产出与增加值较2019年分别下降4.68%和7.47%。2016-2019年,广东省体育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180亿元、1321.86亿元、1655亿元、1884亿元,占广东当年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46%、1.47%、1.7%和1.75%,均位居全国前列且逐年壮大递增。据统计,广东省体育产业主体(包含法人和产业活动单位)超过44208家,其中广深两地占比超六成。同时值得关注的是,广东省也是最早接触到职业体育运动的地区,珠三角区域职业联赛发展领先全国,不仅广东省十大体育场馆中的九席来自珠三角区域,中超赛场上,深圳、广州、广州城三支球队使得珠三角成为拥有中国足球顶级联赛球队数量最多的区域。CBA方面,珠三角同样坐拥广东东莞大益、深圳马可波罗、时代中国广州三支季后赛级别球队。
《福建省“十四五”体育产业发展规划》显示,2019年福建省体育产业实现总产出4982.81 亿元、增加值1704.16 亿元,比2015 年增长46.56%、47.61%;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的4.02%,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88个百分点,对地区国民经济贡献率为4.7%,高出全国平均水平 3.1个百分点。《福建省“十四五”体育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的目标是,争当全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到2025年,体育产业增加值3000亿元,增加值占全省 GDP 的比重保持在4%以上;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体育产业增加值30%以上,体育消费规模超过1000亿元,体育产业从业人员突破100万人;同时争创国家体育产业创新试验区、国家体育产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国家体育消费示范城市、全国体育赛事名城;新增国家体育产业基地20个、省级体育产业基地50个,国家体育旅游精品线路、精品景区、精品目的地、精品赛事50个,新增一批省级体育旅游休闲基地。规划重点项目一览表中还公布了100个项目,总共预计投资超过840亿元人民币。
除广东、福建体育产业发展高光,江苏体育产业近年来的成绩也斐然。2019-2020体育产业统计总值可以看出,广东以5149.94亿排在首位,福建、江苏分别以4982.81亿元、4881.8亿元的较小差距紧随其后,领先排在第四位的浙江2776亿元超2000亿。《江苏省“十四五”体育产业发展规划》显示,“十三五”时期江苏体育产业发展的主要成效,体育产业总规模从2016年的3154.09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4881.80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1.7%;体育产业增加值从2016年的1049.54亿元提高到2020年的1641.79亿元,2020年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1.60%;全省城乡居民体育消费总规模从2017年的1628亿元提高到2019年的1971亿元,增长了21%,人均体育消费从2017年的2028元提高到2019年的2442元。《规划》明确到2025年,全省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7200亿元,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2%以上,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体育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70%;城乡居民体育消费总规模超过3000亿元,人均体育消费达到3500元;新增3至5家体育类上市公司,创建一批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动态评定100个以上体育产业基地,新增60个以上体育服务综合体等若干发展目标。
此外,海南虽未对体育产业总值进行独立统计,不在此排名中,但海南近年来大力推动体育+旅游融合发展,建成国家帆船帆板海口体育训练基地等9个国家级体育训练基地,培育了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环海南岛国际大帆船赛、海南(三亚)国际马拉松、海南高尔夫球公开赛、国际旅游岛帆板大奖赛5大自主品牌国际赛事,儋州马拉松、亲水运动季、沙滩运动嘉年华成为全民健身新品牌。体旅融合在海南旅游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加,而海南“十三五”期间旅游产业收入已达4364.91亿元。
各级城市加速布局体育产业
泉州、上海、广州、深圳、南京产值逾千亿
从体育产业总值地域数据可以看出一线城市, 体育产业已经全面崛起, “十四五”期间,体育产业将成为城市经济增长新的风口,各级城市体育十四五发展目标中不仅仅对体育产业总值提出目标,对体育消费也提出了明确发展要求。
以上排名城市体育产业发展统计北京不包含其中。但作为首都北京体育产业发展也不容忽视。一方面作为“双奥之城”,北京已经具有丰富国际重大赛事的举办经验,近年来国际赛事举办不断,另一方面北京也聚集了众多体育产业上市公司经营总部及相关体育企业资源。北京市体育局和北京市卫健委共同编制的《“十四五”时期健康北京建设规划》明确,以“大体育”推动“大健康”,实现体育和健康的深度融合,以融合体现体育的重要地位。《规划》目标突出体育强市重要地位,锚定2025年和2035年两个重要节点,确定到到2025年,北京全市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53%;到2035年把北京建设成为国家全民健身典范城市、国际体育名城。同时推进京津冀体育产业协同发展,共同建设“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促进体育消费增长,发展体育经济。
体育产业市场总值排名第一的城市不是北上广深,而是福建泉州,泉州聚集了中国体育用品制造业的核心输出,目前有超100亿元企业1家、50~100亿元企业2家、体育产业链省级龙头企业24家、市级龙头企业61家、体育产业链数字化车间项目14个。2020年泉州上市企业实现产值约3500亿元。体育产业总产出(总规模)3049.10亿元,体育产业单位数量和体育产业规模均居全省第一;同时,泉州还拥有获批国家体育产业基地1个、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单位7家;省级体育产业特色基地1个、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单位10家、省级体育产业示范项目6个。泉州市还推行体育“多元化”办赛改革,推动CBA男子篮球职业联赛、WCBA女子篮球职业联赛、全国女子排球超级联赛福建主场落户泉州,球场上座率稳步提升;环泉州湾国际公路自行车赛赛事级别逐年提升至UCI2.2级,成为国际自行车联盟重要年度赛事之一。
泉州体育“十四五”发展目标是,到2025年,建立健全以体育用品制造业、竞赛表演业和健身休闲业为引领的产业体系,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体育企业为主体的市场体系,以产业集聚区和体育服务综合体为载体的空间体系,以产业政策和营商服务为重点的支撑体系的现代体育产业体系,力争体育产业总产出(总规模)4500亿元,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体育产业增加值比重逐年提升,人均体育消费规模位居全省前列。“十四五”时期,泉州将形成“两核引领、两带串联、四群集聚”的产业空间布局。以泉州中心城区(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为核,发挥世界遗产效应,以世界遗产点、华侨未来园区为载体,打造世界遗产泉州体育旅游发展中心;以晋江市为核,依托雄厚的体育产业资源优势,加快运动鞋服等制造业向尖端体育装备、竞赛表演、体育服务运营、体育会展、健身休闲等服务业融合延伸,让产业“动”起来,让群众“乐”起来,让城市“活”起来,打造知名国际体育城市。
广州、上海作为一线核心城市,体育产业资源聚集,近年来发展成果也非常乐观。广州2020年,全市体育产业规模为1980.62亿元,实现增加值465.66亿元,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9%。十四五时期,广州明确到2025年,基本建成世界体育名城,积极创建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建设冠军培育发展名城,推动亚洲足球名城建设;打造体育品牌赛事名城,创建体育消费贸易名城,建设国际体育消费中心城市,同时锻造体育跨界融合名城,培育体育历史文化名城,共建湾区体育交流名城。体育产业发展目标方面明确提出到2025年实现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2500亿元,增加值超过600亿元,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比体育产业增加值超过60%;体育彩票销售额超过230亿元,筹集公益金超过55亿元。
《上海市体育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本市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为增强上海城市竞争力、影响力和吸引力提供重要支撑。产业规模方面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比2020年翻一番,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2%左右。体育消费方面,人均体育消费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保持4%以上,提高体验性消费比例。同时产业优势进一步增强,国际著名体育机构数量全国领先,年度重大体育赛事经济贡献达到200亿元左右,基本建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适配的国际体育赛事之都。
值得关注的是,从这份城市体育产业总值统计中可以看到,不仅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体育产业发展数据可观。南京、苏州、成都、青岛、宁波、杭州、天津、重庆等城市体育产业总值也都越过500亿元大关。南京更是已经突破千亿大关,《南京市“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明确到 2025 年,到 2025 年,建成公共体育服务优质均衡、竞技体育实力不 断增强、体育赛事品牌特色鲜明、体育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体育科技文化影响力彰显的世界体育名城,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 体育强市,形成“名城引领、五城同创”(以建设世界体育名城 为引领,打造国家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城市、国家竞技体育先进城 市、世界体育赛事知名城市、国家体育消费示范城市、国家体育 科技文化名城)的新发展格局,体育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体育对“创新名城、美丽古都”建设的贡献度显著提升。具体数字目标方面包括,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 2000 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重达2.5%,人均体育消费达 4500 元,体育类市场主体达 1.6 万家,规模以上体育企业达 455 家,新增 1~2 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
苏州2015年至2020年,体育及相关产业总规模由701.36亿元扩大至985.02亿元,增幅达40.44%,年均增长率为7.03%。2015年至2020年,全市体育及相关产业完成增加值由208.16亿元扩大至295.3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5年的1.44%上升至2020年1.50%。2015年至2020年,全市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完成由108.83亿元扩大至161.76亿元,增幅达48.63%。苏州市体育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也明确努力将苏州市打造成为体育产业联系点城市建设的“标杆”和体育消费试点城市的“样板”,全力打响“苏州制造”“江南文化”等品牌,加快构建现代体育产业体系,构筑体育品牌文化引领新高地。
事实上,体育产业发展与城市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在长三角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体育产业市场规模提升更为显著,但随着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加速,以成都、重庆为代表,近年来体育产业增长显著提升。成都作为西部崛起的代表城市,《成都市“十四五”世界赛事名城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提出,成都将对标国际一流、全国领先的著名体育城市,到2025年,建成世界赛事名城。每年举办国际和全国赛事达到50项以上,体育赛事对相关产业的拉动效应超过300亿元。体育产业方面,到2025年,成都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1500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2%。全市体育消费总规模突破800亿元。
此外,西部地区陕西2021年乘十四运会东风,体育产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十四五”时期的体育产业总产值目标也达1500亿。西安更是紧紧抓住了十四运会的历史机遇,加速体育产业换挡提速,制定出台《西安市体育产业中长期发展 规划(2017-2025)》《西安市体育旅游发展规划(2018-2025)》 等十多项产业发展规划,推进打造赛事名城。《西安市建设世界赛事名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世界赛事名城体系基本形成,实现全市50%的区县、开发区拥有社区全民健身中心示范项目,体育产业总营业收入超过500亿元。
来源: 体育BANK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联系QQ:276037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