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期
广州市番禺区政协学习和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二〇一六年八月
目 录
抗日豪侠…………………………………………黄健波 黄健伟 李名方 李星彗()
黄大侠之歌…………………………………………………………铁 群 张新合()
黄啸侠生平简述……………………石碁镇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区政协办公室(5)
黄啸侠宗师练手拳……………………………………………………黄啸侠拳会(8)
黄啸侠拳法的形成和传承……………………………………………………………
…………………番禺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石碁镇文化体育服务中心(9)
浅论黄啸侠拳法…………………………………………………………袁耀南(14)
黄啸侠拳艺的特点………………………………………………………冯继宇(17)
抗日大刀法的特点及解读………………………………………………李文权(20)
铁臂鸳鸯手 刀法震日寇………………………………………………屈巨贤(22)
黄啸侠“抗日大刀法”及精神传承…………………………………………………
………………………中共番禺区委党史研究室、石碁镇文化体育服务中心(30)
黄啸侠与香港罗汉门……………………………………………………冯锦仪(35)
黄啸侠在莲塘村…………………………………………………陈晓洁 曾紫韵(38)
广州体育学院第一任武术教师…………………………………冯锦仪 陈晓洁(41)
黄啸侠与广州市武术协会………………………………………………冯锦仪(44)
德艺双馨 世为师范………………………………………………………陈昌棉(48)
“老好人”黄啸侠………………………………………………黄纪垣 梁 谋(50)
小忆黄啸侠拳会周年庆典………………………………………………卢汝堃(51)
“侠叔”黄师傅…………………………………………………………卢汝堃(52)
关于教授抗日大刀法及证书的发现……………………………………卢汝堃(54)
关于黄啸侠与大刀法袖章………………………………… …黄纪垣 黄健波(55)
少年从师晚年感悟………………………………………………………麦志良(56)
黄啸侠在军体院教授棍术和切磋武艺…………………………………朱应渔(59)
我的爷爷黄啸侠…………………………………………………………黄健波(61)
和黄师傅相处的一些回忆………………………………………………黄纪垣(63)
黄啸侠师傅的点点滴滴…………………………………………………陈德健(65)
发扬黄啸侠宗师武术精神………………………………………………梁锦炫(68)
我和黄师傅的认识是缘分………………………………………………朱应渔(72)
梅花香自苦寒来…………………………………………………………朱应渔(74)
饮水思源念恩师…………………………………………………………钟秉权(77)
黄啸侠二三事……………………………………………………………黄纪垣(79)
黄啸侠印象………………………………………………………………朱 甜(80)
我认识的黄啸侠先生……………………………………………………屈慎宁(81)
…………………………………番禺区政协办公室(84)
黄啸侠宗师故居与《归牧园拳语》……………………………………梁 谋(85)
浅谈黄啸侠故居…………………………………………………………钟志平(87)
以武养德 全面发展……………………………………………杨勇刚 罗显胜(89)
黄啸侠武术文化在石碁镇小龙小学的推广与传承……………………李康桂(92)
发掘和传承黄啸侠精神培育番禺文化品牌………番禺区政协石碁镇工作室(96)
挖掘整合爱国武术家黄啸侠资源培育番禺文化品牌……番禺区政协办公室(99)
清代禺南武举之乡——石楼……………………………………………陈铭新(106)
能文能武的武举人陈大元………………………………………………陈铭新(115)
南拳醒狮大头佛——番禺新桥醒狮代表性传承人周珠仔访谈记录………………
……………… …………………………………………朱光文 李梓豪 李 博(118)
佛山蔡李佛鸿胜馆第三代先贤——汤锡……………………朱光文 周珠仔(124)
禺南武林史话四则………………………………………………………莫兆棠(137)
番禺钟村白家拳历史与现状简介……………………………李汉杰 朱光文(142)
编后记……………………………………………………………………编委会(147)
□ 石碁镇文化体育服务中心
番禺区政协办公室
黄啸侠宗师练手拳
黄啸侠拳会
□ 番禺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石碁镇文化体育服务中心
广东地处岭南亚热带、热带地区,岭南人身材一般较矮小粗壮,下肢略短,所以南拳比较注重手法,特别是桥手的硬度和力量,而腿法则较少。而珠江三角洲为西、北、东三江汇聚之地,河网交织,自古以来以舟为主要交通工具。因为船上的活动范围有限,加上颠簸,在格斗中如立足不稳就有被击倒或落水的危险,故南拳注重下盘功夫,自古就有“未学功夫先扎马”之说。
另外,清代广东省城广州就凭借着优越的地理位置而成为我国重要的通商口岸,吸引了大批来自各地的人士到穗谋生,包括一些民间的武术家。黄啸侠拳法受岭南自然气候、地理环境等影响,与南拳特点一脉相承。黄啸侠拳法主要在粤、港、澳地区传播,因众弟子侨居国外也在澳洲、美洲、新加坡等地流传。
一、黄啸侠拳法的形成过程
奠基起源阶段(晚清-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罗汉拳”起源于河南嵩山少林寺的“罗汉十八手”,因模仿五百罗汉的形态而得名。河北景县人孙玉峰得罗汉拳于拳师马香(马香师承元通禅师),任职于北平“威镇镖局”。后因镖局变故及政局混乱,孙玉峰南下广州在广东精武体育会任教,后来黄啸侠得以在精武体育会师从于他。
初步形成阶段(1921-1935年)。黄啸侠自小在广州就得到各派武术的熏陶,师从多位武术大师潜心苦练,包括广东本土武术家洪拳的程华、蔡李佛的陈官伯,以及广东精武体育会的北派武术家赵连和、陈铁笙、王凤岗等学习北派武术;稍后更仰慕河北籍著名镖师孙玉峰的武功、武德,向孙学习罗汉门拳械十二载,尽得其秘,武术修为有质的提高。后来在教授武术中逐步形成自己的套路。
发展完善阶段(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建国后,黄啸侠开始融汇贯通平生所学中外武技,创编出“练步拳”、“练手拳”。随后,黄啸侠在不断改善“练手拳”和“练步拳”的同时,也不断充实他的拳术体系,创编了“五形拳”等拳术套路、双头扁拐以及连环剑等器械套路。1981年,黄啸侠逝世后,“黄啸侠拳法”被国家体委确认为一个独立拳种。黄啸侠拳会成立后,不断挖掘整理、传承发扬黄啸侠拳法。
二、黄啸侠拳法的内容
基本拳法:冲拳、弹拳、斫拳、劈拳、扫拳、撇拳、勾拳、圈拳
【冲】臂由屈到伸,成直线性的运动为冲。
【弹】臂由屈到伸,成弧形的突然性弹击为弹。
【斫】以肘为轴,用拳或爪从上而下,形成弧形的运动为斫。
【劈】以肩关节为轴,用拳或掌从上而下,成弧形的运动为劈。
【扫】以肩关节为轴,直臂,拳由左向右或由右向左成弧形的运动为扫。
【撇】以肩关节为轴,拳由上而下成斜线的运动为撇。
【勾】以肩关节为轴,屈臂,拳由下而上形成弧形的运动为勾。
【圈】以肩关节为轴,屈臂,拳由外向内划一平圆为圈。
基本步法:前进步、后退步、上步、落步、扭步、插步、闪步、摆步、弧形步、绕环步、跳跃步。
基本踢法:平踢、勾踢、侧踢、蹬踢、前扫、后拨、横撑。
拳术:八式混合拳、击踢连拳、搏象拳、降龙拳、伏虎拳、杀蛟拳、驯狮拳、连环十八腿、三十六势搏击拳、御攻拳、实战拳、六势搏击拳、运步化捶、练手拳、练步拳、罗汉拳。
【练步拳】套路分五段,共五十九个动作。这套拳术包括各种不同的手型、手法和步型、步法,但侧重于步法的练习,故名“练步拳”。练步拳的步法有进步、退步、闪步、迫步、摆步和扭步等,但主要的是进步、退步、闪步和迫步。这些步法要求灵活、轻快、稳固,无论是进退、闪躲还是扭摆,都要敏捷自如。
【练手拳】套路分八段,共八十个动作。这套拳术包括各种不同的步型、步法和手型、手法,但侧重于手法的练习,故名“练手拳”。练手拳的手法以冲、弹、斫、劈、扫、撇、勾、圈为主,可用拳、掌、爪进行运用。
实作:五郎拳对练、擒拿术、自由散打。
器械:擅胜刀、奇蟠刀、抗日大刀、双头扁拐、连环剑。
功法:练功十法等。
黄啸侠拳法的特点是:没有花架子、讲求实用。一是以进攻为主的拳法。以速连步作正面进攻,也常用闪步、摆步、绕环步、三角走位作侧面进攻。二是打直冲拳要尽量打直,不能有意识收回。练习日久,使关节和肌肉筋腱拉松,使之充满伸缩弹性,在发拳时即能弹回。凡打直冲拳都是连环三冲拳、五冲拳为一组合的连续打法。三是右步右拳、左步左拳的手法进攻。四是采用高桩步。因为高桩步进攻和回防都快。拳到一定要脚到,凡退右步必定右冲拳及左冲拳同时击出;凡退左步必定左冲拳及右冲拳同时击出。
三、黄啸侠拳法的价值
黄啸侠拳法的精髓是兼收并蓄,南北中外,以攻为主,以防为辅;侧身高步,进退自如,从不标榜,手步命名。其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和研究价值。
历史价值:黄啸侠是广东武术界的名人,为广东武术界作出过杰出的贡献;黄啸侠拳会也是广州市武术协会首个成立的拳会。纪念黄啸侠和传承黄啸侠拳法,是岭南武术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社会价值:黄啸侠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武德,历来备受武术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传颂。黄啸侠拳会部分会员,近年来也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回馈社会,是这一精神的延续和体现。黄啸侠与黄啸侠拳法,是宣传爱国主义精神和武德的一个很好的载体。
1957年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武术评奖观摩大会”上,黄啸侠表演他创编的“练手拳”和“练步拳”获一等奖,北京公安部门邀请他向公安干警传授该拳法。
武术研究价值:黄啸侠融合了南北中外武术精华而创编了黄啸侠拳法,讲究实用,没有花架。黄啸侠拳法在强身健体、自卫防身方面具有很高的价值。
一、黄啸侠拳法的基本要素
黄啸侠拳法有八个拳法:冲拳、弹拳、斫拳、劈拳、扫拳、撇拳、勾拳、圈拳;十个基本步法:进退步、上步、落步、扭步、插步、闪步、摆步、弧形步、绕环步、跳跃步;八个基本踢法:平踢、勾踢、侧踢、蹬踢、前扫踢、后拔踢、横钉踢、横撑踢。黄师傅特别强调练习拳法“八要”,即头、眼、手、身、步、精神、气力、功。尤其强调练习步法,无论进攻或防守,步都要轻和稳固,如家中的猫走步。黄师傅说:“拳术于步法一道,最关重要”。
二、黄啸侠拳法的练习方法
黄师傅教我擒拿手法,是来我家中指导的,他说:“第一要练习手指力度,第二要扣准穴位,第三要背熟人体经络穴位图。”俗语说:“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黄师傅还有练气、强身、增力的“练功十法”,另有在床上练习的练功心法。
三、黄啸侠拳法步法快捷
有一个星期天,我随黄啸侠恩师前往广州体院练功,在路经十九路军牌坊时,突见黄师傅一个箭步冲向前,一个扫蹚腿,立见一个男子倒地,师傅在其手里取回一个手提袋,交还赶来的一个年青女子。原来是这个小偷抢走了她的手袋。当时我还未反应过来,黄师傅其时已七十多岁了,身手步法还这样快捷。
四、黄啸侠拳法的特点
1、以进攻为主的拳法。因为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以速连步为正面进攻,时常用闪步、摆步、绕环步、弧形步作三角形走位。
2、以八个拳法为基础,配合十个步法,进攻及防守,利用八个踢法进攻及回防。以速连步为正面进攻和防守,用闪步和弧形步为侧身进攻,用摆步、绕环步为防守。
3、右步右拳,左步左拳。这是和许多拳法不同的特点之一,有利于加长进攻的距离。
五、练手拳和练步拳
练步拳讲求实用,注重劲力,步法灵活,手法紧凑,线路开阔,进攻性强,防守严密,运用“冲、弹、斫、劈、扫、撇、勾、圈”等八大拳法进攻及防守。
练手拳也包括各种不同的步法、手法及踢法,但侧重于手法练习,故名“练手拳”。
六、传承与发展
自古有云:“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大凡武功越高强的人,也是武德高尚的人,也就越受人尊敬。先师黄啸侠有“铁臂鸳鸯手”、“江南五虎将”的美称,名震江湖。但他从不恃强凌弱,反之行侠仗义。建国后他又首任市武协主席,在武林中享有盛誉。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激于爱国义愤,他亲自参与创编抗日大刀法、自卫棍术等教授民众和抗日军人,“大刀丧敌胆,铁臂挽山河”,功绩彪炳史册。
我今年逾八十,追忆先师教导,一刻未忘。我五十年来依然不断学习、整理、传承黄啸侠拳法。如今黄啸侠拳法已成功申请为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我的心愿是在有生之年,将“黄啸侠拳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下去,发扬光大。
(袁耀南:广东英德人,生于1935年5月,60年代开始跟随黄啸侠习武。1983年担任黄啸侠技击研究会副会长,后任黄啸侠拳会副会长达18年,现任黄啸侠拳会永远会长,广州市武术协会顾问。中国武术段位七段。)
代数
姓名
性别
出生时间
居住地
艺龄
传承方式
第一代
黄啸侠
男
1900年
广州
60
师徒传承
第二代
陈昌棉
男
1928年
广州
65
师徒传承
袁耀南
男
1935年
广州
60
师徒传承
黄健儿
男
1963年
广州
40
师徒传承
黄健波
男
1965年
广州
40
家族传承
第三代
杨勇刚
男
1947年
广州
44
师徒传承
黄松威
男
1972年
广州
35
师徒传承
罗显胜
男
1944年
广州
40
师徒传承
第四代
李文权
男
1975年
广州
20
师徒传承
铁臂鸳鸯手 刀法震日寇
——记一代武术宗师黄啸侠
一、香港罗汉门武术文化传承情况
20世纪30年代,“罗汉门”祖师孙玉峰创派。孙玉峰,原籍河北省景县莲窝镇人,在家中排行第七,有“孙七爷”之称。北京镖局著名镖师,因身手敏捷、气力大,判断力非常准确,胆色过人,在无数次对敌战斗中,闯出“七省刀王、五省拳王”之美誉。后因时代的转变,镖局遭淘汰,1923年,孙玉峰南下广州在广东精武体育会任敎,收黄啸侠为徒,教授黄啸侠武术12年,与门徒黄啸侠成莫逆之交。李迅萍、易卓然为黄啸侠的师兄弟,黄啸侠比易卓然年长十来岁,都师从孙玉峰,后孙玉峰离开广州返回家乡,黄啸侠接手孙玉峰教授易卓然武术。因此黄啸侠与易卓然维持着一种既是师兄,亦是师傅的亲密关系。
1947年,李迅萍在香港创立公民体育会,成立武术班。李迅萍派人找到黄啸侠,希望黄啸侠能安排教练到香港公民会教授武术,于是黄啸侠派易卓然到香港公民会任教。1968年,易卓然在香港创立“菁华武术院”,门徒众多,同年病逝,“菁华武术院”便由多名门徒主理。1973年,“菁华武术院”注册为“香港罗汉门菁华武术会”。2000年罗汉门香港第三代传人共同创立“罗汉门香港总会”,2001年吕俊超、吕俊强和麦平乐创立“罗汉门武毅会”,在香港传承罗汉门武术。现在,因为场地、租金、教练、名气等问题,香港罗汉门遇到发展瓶颈,传承受到影响。
黄啸侠、易卓然均师承孙玉峰罗汉门拳,陈德健为罗汉门第三代传人,是香港现今在世的唯一与黄啸侠有过直接接触,亲身跟黄啸侠学过武术的人。
二、罗汉门祖师孙玉峰
1923年,黄啸侠拜孙玉峰为师。孙玉峰师从有“南牛(牛邦)北马”之称的著名镖师马香,孙玉峰本为镖局扫地的小弟,有一次开宴会,大家都喝醉了,马香让徒弟出来耍功夫。孙玉峰也出来耍,马香大为惊奇,他第二天问孙玉峰,才知是自己偷学的。马香对孙云峰甚为欣赏,收孙玉峰为徒,教他武功,还把女儿许配给他,后育有一子,名为孙文玉。
之后,霍元甲邀请孙玉峰到上海精武会担任技击教练。孙玉峰一生教出了两位有名的徒弟,一位是刘清桂,另一位就是黄啸侠。孙玉峰在精武会教了刘清桂12年,后来刘清桂去了东南亚,新加坡等地。孙玉峰受精武会安排来到广东,收黄啸侠为徒,同样教了12年。
黄啸侠曾经接受两位人士馈赠的宝物,其中一把大刀便是由孙玉峰相赠。孙玉峰有“七省刀王、五省拳王”之美誉,他把珍贵的大刀赠与黄啸侠,可见黄啸侠与孙玉峰师徒情谊之深厚。另外一件宝物是由黄啸侠挚友陈耀墀相赠的宝剑。陈耀墀为蔡李佛拳派创始人陈享公二儿子陈官伯的儿子,由于黄啸侠早年在11、12岁时拜李恩为师学蔡李佛拳,后又拜陈享、陈官伯等为师,在学习罗汉拳之前,已有12年学习蔡李佛拳的经历,因此与陈耀墀的关系甚好。据闻,两件宝物曾挂在广州体院黄啸侠的寝室里,可惜后来都丢失不见了。
陈德健曾问黄啸侠,在香港传言黄啸侠是因为跟孙玉峰过招输了才拜孙玉峰为师的,是否真有其事?黄啸侠回答说:“没人打得过孙玉峰。”黄啸侠对孙玉峰武术评价十分高。
三、黄啸侠武术传承的建议
黄啸侠武术极具特色,和一般南派武术风格完全不同,更像西洋拳,但讲究速度和科学的发力。南拳强调锁力,黄啸侠拳的特点是放松,“发拳如脱箭”就是要像手枪来福士一样,通过腰轴、前臂和手部的力,同时放松肩膀来完成发力。没有十年、八年的苦练,肩膀是难以练成脱肩的效果。黄啸侠兼容并蓄,综合其他拳派,以抛物线为理论,创立8个拳种为基础的黄啸侠拳法。罗汉门拳的科学理论为其后人弟子啧啧称赞,声称在别的武术门派中从没听过。
虽然香港罗汉门拳与黄啸侠渊源甚深,香港罗汉门是拳法、是中国传统武术,而黄啸侠拳法是新中国成立后新元素和竞技套路的一种新段法,但它们都是起源于罗汉门。广州黄啸侠拳会以发展国家竞赛套路为主,在时间上、动作标准性上配合竞赛规则,弱化技击性的训练,强调基础训练。
因此在武术传承问题上,香港罗汉门建议加强番禺与香港的武术交流,尤其是在番禺石碁镇地区,由番禺教练负责学生的基本功教学,香港的教练定期以研讨会等形式,讲解武术要领,讲述黄啸侠拳的历史渊源,传授实用性强的武术动作。培养一支实践性强的武术队伍,有效结合理论和实践,把黄啸侠武术内涵真正赋予到一定的实践基础上。
(冯锦仪:区政协办工作人员。文本根据采访陈德健、孔德明、吕俊超、关细彬整理。)
黄啸侠,被誉为“铁臂鸳鸯手”,开创新南拳拳种,参加全国武术比赛夺冠;他,面对山河沦陷挺身而出,编授大刀法,组织抗日大刀队;他,已逝世30多年,但仍让人感慨其传奇的一生。8月28日,黄啸侠的儿媳曾意偏和长孙黄健波向记者讲述了在莲塘村黄啸侠鲜为人知的故事。
一只手臂可让3个小孩荡秋千
“家公臂力惊人,一只手臂可以让3个小孩荡秋千。”曾意偏说,1955年,黄啸侠回到家乡石碁镇莲塘村务农,担任合作社保管员,负责称塘泥。别人要两个人抬起来称,他只用单手就可以完成这项工作。有些小伙子不服气,故意把足有一百多斤的泥给他称,他照样面不改色地一把拎起来。民国时期,黄啸侠参加武术比赛,能用手臂碾断石柱,一时名声大震,因此被称作“铁臂鸳鸯手”。
曾意偏的丈夫从小跟随黄啸侠习拳,臂力也很大,在机械厂工作时,平时需要两三个人才能搬得动的马达,他一个人单手就能拿起来。一次,曾意偏叫丈夫剥花生,只是几分钟的时间,花生仁就全剥出来了。原来,丈夫双手握拳,用手指关节碾碎花生壳。“与家公比起来,我老公还是差很远,他习武只是强身健体,而家公是真的有‘功夫’。”曾意偏说。黄健波也亲身感受过黄啸侠的力大,“爷爷教我练功,我不认真,爷爷就用手指轻拉我一下,我就会痛得哇哇大叫。”
教孙子打拳安享晚年
1973年,黄啸侠从广州体育学院退休后回莲塘村居住,生活起居都由曾意偏照顾。“他生活节俭,不喜欢到茶楼喝早茶,早上起来洗漱后一定要练一个小时左右的拳,才慢条斯理地吃早餐、品茶。”曾意偏说,在练拳时,他总是集中精神,即使有人上门造访,甚至孙子摔倒哭喊,他都不理会,总是全神贯注的。除了练拳,黄啸侠还喜欢写字。此外,他还喜欢音乐、诗歌、绘画,并精通医术。
退休后,黄啸侠的一大乐趣就是教孙子打拳。据黄健波回忆,以前小时候放学一回家,别家的孩子都是放下书包就往外跑出去玩,而他们就必须先练拳才可以出去玩。在他印象中,爷爷虽然不凶,调皮的时候,也不会打骂他们,但是对于练拳,却是十分严谨认真的,绝不马虎。“爷爷身材健硕高大,眼神总带有不怒自威的感觉,只要被他眼睛扫过,我们都会很害怕,乖乖地练拳。”黄健波说,爷爷要求他们一定要练好基本功,每天晚上都要他们扎马步,一柱香时间为准,等到爷爷说这些基本功都及格了,才可以学练拳法。
除了教自己的孙子练拳,黄啸侠还教村里的孩子练拳,“只要愿意学,他都教,而且不收任何费用。”黄健波说,爷爷从不偏私,其他孩子学的拳法和自己所学的拳法都一样的。而且在教他练拳的过程中,给他讲很多的人生道理。“学武是为强身健体,不得恃强凌弱,随便与他人打斗。”这是爷爷经常对他说的话,这些话一直鞭策他至今,“对爷爷的感觉,除了尊重以外,更多是敬畏。”
退休回到莲塘村后,黄啸侠曾给广州的老朋友郭刁萍先生写过一首七律诗:“湖海归来鬓已衰,名扬回步素心期。园蔬翠嫩堪充膳,童稚娇痴足解颐。睡起爱烹鹰嘴茗,兴来闲味放翁诗。宅城老友如相忆,为道清狂似旧时。”这首诗如实地反映了黄啸侠在家乡居住的闲适生活。
希望莲塘村成为黄啸侠拳法的传承基地
黄啸侠一生桃李满天下,其后人均得到他亲身传授。黄啸侠唯一的儿子从小跟随其练武,两个孙子也跟随其习武六、七年,儿媳曾意偏则跟随其练习太极拳。曾意偏生了4个小孩后,患了严重的产后病,晚上睡不着觉,白天眼睛看到阳光就会刺痛,只能靠安眠药入睡。看到儿媳身体这么虚弱,黄啸侠便教她打太极拳,调理身体。“家公教我打太极拳,从来都不做示范,只是坐在不远处以口述方式授拳,二十四式太极拳学完了,就全靠自己练了。”曾意偏说,自从练了太极拳,身体状况日渐好转,如今七十多岁的她,身体一直都很好,说话中气十足。
大孙子黄健波如今是黄啸侠拳法的传承人,黄健波说,他最大的愿望是希望黄啸侠能像佛山的黄飞鸿一样被大家所熟知,也希望在莲塘村有一个传承场所,逐步成为一个传承基地,以便有更多人练习黄啸侠拳法,将黄啸侠拳法发扬光大。
2011年,我区将黄啸侠拳法列为番禺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石碁镇充分利用莲塘村同安社学作为阵地,全力打造“黄啸侠武术文化展厅”。
(陈晓洁:番禺日报社记者;曾紫韵:石碁镇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工作人员。)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现任黄啸侠拳会会长杨勇刚(广州市五中的学生,也是我的学生)让我去他们的摩托车公司舞狮,我那时候才知道原来他是黄啸侠拳会的,这时我再次加入黄啸侠拳会。当时黄啸侠拳会人数还不多,我回去以后就立即想办法让拳会再次兴起,麦志良老师知道我玩狮子比较熟练,他提议马上搞一个黄啸侠拳会醒狮团,我同意并积极去筹备。1995年,广州市武术协会举办武术醒狮大赛,我带领黄啸侠拳会几个徒弟经过一轮训练后,去参加比赛获得了一等奖。为了让拳会再次兴起,我第一个提出拳会十五周年纪念的概念。十五周年庆典很盛大,一般的拳会纪念都是两头狮而已,我就弄了八头狮,气势非常好。从那时候起黄啸侠拳会就重新兴起,后来经过我琢磨,又提出在黄师傅诞辰一百周年时搞纪念活动。经筹备,纪念活动在市二宫举办,比拳会十五周年活动更盛大。之后陆续举办了成立拳会二十周年、二十五周年、三十周年的纪念活动,这样就逐渐形成了每五年举办一次纪念活动,黄啸侠拳会的名声在广州市也越来越大。如今黄啸侠拳会醒狮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也算是尽了黄师傅徒弟的责任了。
(卢汝堃:生于1930年12月,1945年跟随黄啸侠师父练习谭腿拳、工力拳,黄啸侠第一代弟子,曾任黄啸侠拳会副会长、黄啸侠技术研究会副主任。)
姓 名
功 名
时 间 与 科 次
官 职
出 处
陈元威
武进士
同治十三年(1874年)甲戌科第十四名,殿试二甲第八名
花翎侍卫(正五品)
民国《番禺县续志》卷十六《选举志二》
陈国超
武进士
光绪三年(1877年)丁丑科第三十四名,殿试三甲第十名
蓝翎侍卫(正六品),授昭武都尉(正四品)
民国《番禺县续志》卷十六《选举志二》
陈念棠
武进士
光绪十二年(1886年)丙戌科第一百零八名,殿试三甲第□名
营用守备
民国《番禺县续志》卷十六《选举志二》
陈朝威
武进士
光绪十六年(1890年)庚寅恩科第一百二十八名,殿试三甲第□名
营用守备
民国《番禺县续志》卷十六《选举志二》
陈毓麟
武举人
乾隆十七年(1752年)壬申恩科第四十一名
同治《番禺县志》卷十三《选举表四》)
陈大邦
武举人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甲午科第八名
同治《番禺县志》卷十三《选举表四》)
陈大元
武举人
嘉庆十二年(1807年)丁卯科第十四名
同治《番禺县志》卷十三《选举表四》),民国《番禺县续志·余事志二》有其轶事
陈廷英
武举人
道光二十年(1840年)庚子恩科解元
肇庆协右营把总、历署三江协、广州协
把总
同治《番禺县志》卷十三《选举表四》
陈宏章
武举人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丙午科第三十九名
同治《番禺县志》卷十三《选举表四》
陈朝瑛
武举人
同治三年(1864年)甲子科亚元
同治《番禺县志》卷十三《选举表四》
陈荣高
武举人
光绪元年(1875年)乙亥恩科第四十七名
民国《番禺县续志》卷十六《选举志二》
陈占高
武举人
光绪十七年(1891年)辛卯科第三十六名
民国《番禺县续志》卷十六《选举志二》
陈大勋
武举人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丁酉科第十三名
民国《番禺县续志》卷十六《选举志二》
陈寿年
武举人
光绪二十三年丁酉科第四十名
民国《番禺县续志》卷十六《选举志二》
陈秉钧
武举人
光绪二十三年丁酉科第四十二名
民国《番禺县续志》卷十六《选举志二》
陈翰瀛
武举人
光绪二十三年丁酉科第五十八名
民国《番禺县续志》卷十六《选举志二》
陈宝之
武秀才
光绪朝
由广东督标尽先补用参将,赏戴花翎,署甘肃、宁夏镇标后营都司,钦加副将衔(从二品)
光绪十一年《石楼陈氏家谱》
陈显英
武秀才
光绪朝
广东水师提标后营千总
光绪十一年《石楼陈氏家谱》
2015年,适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番禺政协以“弘扬黄啸侠武术文化”为主题,开展调研,提出建议,并决定编辑出版本书,以示纪念。
2016年,番禺政协成立60周年,本文史专辑作为番禺政协60周年的献礼。
番禺地处岭南珠江三角洲核心地带,土壤肥沃,河网交织,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自古以来物厚民丰,人民生活其乐融融。这块热土,不但养成番禺人民勤劳质朴、纯洁和善的良好品性,而且孕育出一代代先贤古哲、智慧大家,成就了一批批艺术珍宝、精神思潮。丰厚的文化底蕴,不仅成就了众多文化名人,更造就出众多武林高手。黄啸侠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番禺搭乘经济高速发展的列车,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同时,抢救和保护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延续历史文化命脉,成为与物质文明建设并举的精神文明建设。
黄啸侠1900年生于番禺,1981年去世,享年81岁。他的生命岁月几乎横跨整个20世纪,见证了番禺起伏变迁的历史,陪伴着番禺一路走过每一个风云激荡的日子。他是一代武术宗师,他的造诣和建树书写在中国近现代武术史中,留下了灿烂光辉的一页。本书从不同侧面记叙了一代武术宗师黄啸侠的生平事迹、武术成就,在抗日战争期间亲授学员大刀法奔赴抗日前线,投身教育行列传授独门绝学,集中展示了黄啸侠的爱国主义情操和诲人不倦的高尚武德,展现了番禺区武术文化名人的卓越风采。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门派众多。本书编者虽多为门外汉,但我们尽可能尊重每门每派,力求客观真实反映番禺武术文化。由于时间仓促,本书在资料整理、文字表述、历史考证上难免有考虑不全及纰漏之处,恳请武术界及社会各界同仁谅解、指正。
本书从立项到交印出版历时一年有多,在资料的搜集整理上耗时较长、难度较大,现存资料原始而粗糙,此前大多未经系统整理保存,须由编者重新梳理有关史料,凝聚了不少艰辛与心血。
本书作者秉持认真严谨的态度,坚持“三亲”(亲历、亲见、亲闻)的原则,绝大部分事件由亲历者执笔或口述经过,力求史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以充分发挥文史资料“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作用,为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历史文化、延续我区历史文脉作出一份贡献。
本书编印得到了社会各界及热心人士的关心和大力支持,原区政协副主席、书法家彭群为本书题写书名,广州体育学院、广州武术协会及黄啸侠拳会、中共番禺区委党史研究室、石碁镇党政办公室、石碁镇文化体育服务中心以及区文化馆非遗中心等提供大量资料,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编委会
二〇一六年八月
顾 问:林惠兰 杨宝祥 冼桂华
主 任 委 员:黎伟棠
副主任委员:李丽梅 方一兵 黄钜林 梁 谋
委 员:杜振权 屈慎宁 黎应榆 陈铭新
朱光文
编委会成员:温颂生 梁 谋 高汝平 麦添华
陈 全 李世松 梁晓丽 潘志超
杨达超 林潮荣 卢传实 李文明
朱光文 钟志平 屈巨贤 张 珠
何润霖 黎应榆 屈慎宁 谢权治
陈铭新 杜振权 戴翠然 张展谋
李炽和 林增强 郑卫东 梁绮华
编 辑:杨归泓 钟 丽 冯 慧 冼韵哲
冯锦仪 曾紫韵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联系QQ:276037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