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明海英 通讯员顾永红)12月16日,由全国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办、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和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心承办的全国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与MSW教育中心主任联席会暨中国式现代化与新时代社会工作转型发展研讨会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全国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50余所高校的280余位领导、学者及青年才俊参加会议。
社会工作面临转型发展新局面
华中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刘继文指出,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源远流长,根深叶茂。1935年学校前身之一的华中大学就已经开设有个案工作、社会问题、家政学、慈幼事业等社会工作课程。20世纪90年代至今,社会工作专业已形成了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已完整培养了12届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600多人,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方向学术型博士生20多人。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进入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知名高校、社会组织工作,就业质量高,职业前景好。他表示,学校社会工作专业取得的点滴成绩,离不开兄弟高校和全国社会工作学界的支持和帮助,希望各位领导和专家学者继续关心和支持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中央社会工作部成立之年。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会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马凤芝指出,历经30多年发展,我国社会工作在教育规模、服务机构数量和人才队伍规模上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当前,社会工作面临着转型发展的新局面。社会工作学科建设要深入思考新发展阶段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的新内涵新特征新变化,研究社会工作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和着力重点,做好学科建设、社会工作教育的大事。
社会工作教育要与实践保持联系
在主旨演讲环节,27位著名社会工作专家先后作报告。马凤芝分享了关于中国式现代化与“实践敏感”的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最新思考。她指出,社会工作教育要与社会工作实践保持联系,有足够优秀的研究产出;实现社会工作的社会承诺,获得学术界和社会的双认同。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顾东辉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工作新时段新要求以及社会工作实务分享其新思考。他建议,由内而外的业界增能动机/直面专业现状。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梁玉成结合智能时代的社会工作教育分享了他关于社会工作怎样建立数据库回应智能发展的要求的思考。他表示,传统的人工智能技术依赖基于规则的编程来理解和响应用户输入。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使用深度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的组合来理解人类对话的细微差别,并使用自然的、类似人类的语言进行响应。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刘能以2023年度专业学位的专项核验工作为例,分享MSW(社会工作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的专业建设。他表示,专业建设的目标之一是增加社会工作博士学位的专任师资;DSW(社会工作博士)授权点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师资,应大力推进DSW的申请和建设工作
中国社会工作学会秘书长邹学银表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我国要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通过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而高质量发展要求大力提升人才的量与质、优化人才结构,社会工作也必须回应高质量发展提出的要求,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功能。
推进社会工作教育智慧化建设
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庄勇表示,留守人员在乡村社会建设中扮演着桥梁和纽带的角色,在德治、法治、自治相融合的今天,留守人员(特别是留守党员)对于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社会工作系教授童敏梳理了中国本土社会工作实务的四个转向。他表示,中国社会工作的核心特征是解决居民社区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高度工业化之后的社区日常生活既需要人与场景的协同,也需要人与他人的协同(生活的公共性)。中国社会工作自主知识不仅需要吸纳传统优秀文化(人与场景协同/舍弃逻辑),而且需要结合西方专业社会工作的实践逻辑(获取逻辑)。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何雪松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这个大局和学校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大背景分析社会工作。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陈友华表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者和实务工作者要理性认识社会工作自身的效用问题,使社会工作在恰当的领域和合理的范围内开展活动,以此丰富社会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的经验。因此,一定要在能为的领域尽力为,在很难发挥作用的领域不为或者少为,即“有所为有所不为”。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黄晨熹建议,在课程体系中增设具有社会工作专业特征的信息技术课程,增设智慧社会和数字经济等的概论性课程。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互联网等新技术,推进社会工作教育智慧化建设等。在社会工作实务中,将公平和人文关怀等观念融入数字化社会发展之中。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联系QQ:276037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