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碧水出新安,百转千回下钱塘。探路生态补偿,呵护碧水青山。
2012年,皖浙两省签订新安江流域水环境补偿协议,开创了全国建立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先河。
自实施以来,流域内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其中,省界断面水质始终保持在Ⅱ类,安徽每年向千岛湖输送近70亿吨干净水。如今,“新安江模式”从“试点”成为“经验”,已在23个省域、27个流域进行了复刻推广。
近年来,安徽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新安江模式”不断探索完善、持续升级,从“一水共护”稳步迈向“一域共富”,成为我国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生动写照。
携手治理,共建流域生态屏障——新安江不仅成为全国水质最好的河流之一,更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战略水源地
近日,在歙县街口镇,记者看到,来自黄山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和杭州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的工作人员在新安江流域跨省界断面采集联测水样。
“皖浙两地连续13年开展水质联合检测,至少每月两次。”歙县生态环境执法监测站站长程军介绍,他们布设3个监测点,在水下深度5米至8米进行。对采样水体,将进行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等指标监测,以探查其水质状况。
日前,位于街口镇的皖浙街口生态警网工作站正式投入使用。该工作站由歙县公安局街口派出所与浙江省淳安县公安局威坪派出所联合属地乡镇共同组建。
“互设生态警网工作站,有了‘生态警长’的新身份,为我们在两省交界处开展新安江警务工作提供了许多便利。”歙县公安局街口派出所所长冯德辽介绍,两省公安部门除了开展日常江面巡逻外,还联手劝阻非法捕捞、防溺水安全宣传等,共同用“警察蓝”守护新安江“生态绿”。
开启跨省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改革试点以来,“确保一江清水东流”就成为安徽开展新安江生态保护的必答题。
安徽把新安江流域综合治理作为建设生态强省的“一号工程”,在市县政府分类考核中,将黄山市列入全省唯一的四类地区,不再考核其工业指标,加大生态指标考核。
当前,黄山市扎实推进《新安江流域生态保护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深入实施入河排口溯源整治、城市和工业污水治理提升、船舶和港口污染治理等8个专项行动。2023年以来,该市完成新安江干流及重要支流入河排口排查溯源,核定入河排污口118个;累计建设污水管网27.785公里,开展污水管网检测175.53公里;船舶水污染物应收尽收,并与城镇污水管网、垃圾转运系统等衔接畅通,收集处置率100%。
试点效果明显。13年内,皖浙两省接续开展三轮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新安江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稳定优良,国、省控断面和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达100%。新安江不仅成为全国水质最好的河流之一,更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战略水源地。
12年前,皖浙两省通过资金补偿、对口协作等方式建立多元化补偿关系,推动新安江生态治理。如今,“新安江模式”正在走向全国,新安江成为名副其实的“心安之江”。
点绿成金,共享生态发展红利——在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的示范带动下,让流域内从“一水共护”迈向“一域共富”
“现在环境美了,道路更顺畅了,村民们的钱包也鼓了,生活越过越好了!”休宁县鹤城乡新安源村村委会主任李发权点评这些年的变化。
新安源村是新安江、钱塘江、富春江三江源头第一村。青山苍翠,绿水悠悠,风景秀丽。10多年前,这是个闭塞荒远的贫困村。村民收入来源单一,主要靠种茶,大批村民选择背井离乡外出打工。
持续定期开展生态巡防、整治村容村貌、修建生态河岸、保护古树……这些年,这里的环境面貌焕然一新。如今的新安源村森林覆盖率高达97%,古树林公园、龙井潭瀑布等景点也成为了当地乡村旅游的一大亮点。
好生态催生出新业态。山泉水厂、泉水鱼养殖基地、有机茶园等新经济增长点应运而生。该村茶园面积达2400亩,80%都通过了有机认证,村民仅茶叶一项就人均增收5000元。
近年来,休宁县依托自然禀赋优势,加快推动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其中,该县大力发展茶叶、泉水鱼、茶干等特色农产品,依托好山好水,打造五城茶干、山泉流水养鱼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提升农产品知名度和附加值。
新安江流域生态“含绿量”不断厚植,其发展“含金量”不断提升。
今年暑期,位于歙县深渡镇的新安江山水画廊风景区迎来近些年游客接待的高峰,这不仅带动了当地餐饮、民宿等,也带火了“新安江—千岛湖皖浙省际航线”。自入选国内水路旅游客运精品航线试点以来,这条航线已接待游客150万人次。
流域内的好山好水已成为百姓的“聚宝盆”。据统计,2023年,歙县新安江沿线漳潭村、绵潭村、九砂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7.5%、17.7%、25.4%,村民人均收入同比增长7%。
如今,皖浙两省正共建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在人才、文化、旅游等方面展开合作,串联起新安江流域沿线多个5A级景区与传统村落,打造杭黄毗邻区块生态文化旅游合作先行区。在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的示范带动下,让流域内从“一水共护”迈向“一域共富”。
模式推广,上下游共保一江清水——“新安江模式”成功复制阊江流域,皖赣两省共促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稳定改善
“以前村里的文闪河污染严重,夏天都不敢开窗。现在河里的水清了,鱼儿回来了,河边小道也建好了。”祁门县闪里镇文堂村村民陈大爷感慨村里生态环境的变化,兴奋地对记者说。
文闪河是阊江的一条支流,也是闪里镇文堂村、桃源村、磻村等村民们生产生活、农业用水的重要水源地。曾经,由于过度使用农药、化肥,缺乏有效治理保护,水质一度很差。
2023年8月,祁门县启动阊江流域横向生态补偿试点项目之一——闪里镇EPC项目建设,削减拦截农业面源污染、调节旱涝、净化水体等一系列水生态修复措施,推动实现水清岸绿生态美。
阊江属长江支流,发源于祁门县大洪岭南麓,是祁门县、江西省景德镇市的母亲河,流域面积1583.3平方千米。
“新安江模式”成功了,皖赣两省积极推动该模式在阊江流域复制,共保一江碧水向南流。
今年5月,皖赣两省签署《长江流域(赣皖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标志着长江干流、阊江流域跨省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正式建立。根据协议,阊江建立补偿资金规模与水质考核情况挂钩的双向补偿机制,跨省界镇埠断面当月水质达到Ⅱ类时,江西省补偿安徽省80万元;当月水质达到Ⅰ类时,当月补偿标准较Ⅱ类提高50%;当月水质在Ⅲ类及以下时,安徽省补偿江西省120万元。补偿资金将主要用于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水污染防治、绿色产业优化升级等方面,持续改善长江生态环境质量。
随着生态补偿机制的落地实施,当前,祁门县阊江流域水环境质量持续保持优良,地表水国省控断面、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100%,出境断面全部优于地表水Ⅱ类标准。阊江(祁门段)成功入选全省美丽河湖优秀案例。(记者 罗晓宇)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联系QQ:276037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