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旅游业发展(精选十篇)
改革开放以来, 哈尔滨市旅游业的发展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过程。近年来, 随着旅游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 哈尔滨市冰雪旅游和避暑旅游持续升温, 国内外旅游市场份额日益扩大, 旅游产业整体素质得以全面提升, 实现了快速健康发展。2007年, 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 518万人次, 比上年增长14.9%;实现旅游总收入达204.4亿元, 同比增长18.9%, 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8.39%。目前, 哈尔滨市已跻身全国旅游城市综合竞争力前20名, 先后入选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十佳宜游城市、中国十大节庆城市和中国十大品牌城市, 是全球50个国际性避暑旅游名城和2008北京奥运会十大最热旅游城市之一。
二、哈尔滨市旅游业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一) 发展优势
1. 资源优势。
哈尔滨市冬季寒冷多雪, 夏季凉爽宜人。作为国家老工业基地全国农业大市, 拥有许多可资开发的工业、农业旅游资源。欧亚风貌、中外多元文化交融的人文和城市个性鲜明, 形成了充满欧陆风情的城市景观。拥有抗联纪念地旧址、领袖工作及生活纪念地、战争纪念地旧址等九类红色旅游资源、119处革命遗址。
2. 品牌优势。
冰雪品牌享誉海内外, 哈尔滨市国际冰雪节已发展成为多领域、综合性活动, 是国际四大冰雪活动之一。亚布力滑雪度假区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滑雪训练和比赛基地, 也是亚洲最大的滑雪胜地。避暑品牌逐步形成, 黑龙江、北京等省市联合提出的“中国三大黄金避暑旅游带”规划战略将哈尔滨市避暑旅游品牌推倒了国内前沿。
3. 环境优势。
哈尔滨市基础设施完善, 入选“全国投资硬环境40优城市”, 具备现代化旅游城市的发展规模。交通条件便利, 水、陆、空立体交通发达, 保证了旅游的可进入性、通畅性。发展环境宽松, 投资条件便利, 为旅游景区景点开发创造了广阔空间。
4. 文化优势。
哈尔滨市是国家批准的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是金源文化的发源地。曾有16个国家在哈设立领事馆。19世纪末至二战结束, 曾遭受沙俄、日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 至今仍留有的罪证。哈尔滨市是全国解放最早的大城市。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五”期间的国家156项重点建设工程中, 哈尔滨市就有13项。20世纪50年代末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机电工业基地。
(二) 存在的劣势
1. 旅游产品不够丰富。
缺乏四季交替、有较强吸引力和震撼力的旅游精品、名品。现有旅游产品多以传统观光型为主, 产品的可参与性、娱乐性和文化品位还有待于提高。
2. 旅游企业竞争力不强。
旅行社多数处于“散、小、弱”的状况。星级宾馆酒店缺乏经营特色, 同质化现象严重。景点景区普遍规模偏小、设施不完善、可进入性较差。
3. 产品促销缺乏力度。
较少运用现代化的网络手段, 主动侵入式大型宣传活动较少。
4. 市场冬夏旺春秋淡。
哈尔滨市地处我国东北边陲, 铁路进入耗时多。一年之中旺季较短, 平季、淡季时间较长, 影响了远程游客的进入, 形成以省内居民为主体市场的状况。入境游客中, 俄、日、韩及东南亚占80%以上, 西欧、北美客源较少。受气候等自然条件影响, 哈尔滨市冬季冰雪旅游成为全国旅游热点, 夏季休闲避暑也小有名气, 但天然景观少, 旅游活动不活跃。
三、提升哈尔滨市旅游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一) 凝聚发展大旅游的共识, 确立旅游业的支柱产业地位
强化“大旅游”、“大产业”意识, 把旅游业作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 提高各级政府和部门对旅游业的关注度, 进一步提升旅游业的发展层级和能级。按照现代经济学理论和标准产业分类规定, 哈尔滨市旅游业已符合支柱产业的标准, 政府应明确将旅游产业作为全市的支出产业进行定位、谋划和发展, 推动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使哈尔滨市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旅游名城。
(二) 整合旅游资源, 优化旅游产品结构
及时掌握和跟踪冰雪产品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和新技术, 扩大和提高冰雪大世界、冰灯游园会、太阳岛雪博会的规模和档次, 推动冰雪旅游再发展、再创新。充分利用“哈洽会”、“哈夏音乐会”品牌效应, 积极筹划大型旅游博览会, 承办国际性会议和国际区域性会议及全国性会议, 进一步提升哈尔滨市夏季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力发展历史文化旅游, 不断增强中央大街、索非亚教堂等标志性建筑旅游景点的吸引力, 将金源旅游文化活动纳入全市旅游发展大局之中统筹考虑。大力发展自然、人文等特色游, 深度开发东北烈士纪念馆、侵华日军731部队遗址、萧红故居等文化遗址。
(三)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改善旅游业发展环境
科学完整地制定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使旅游名城的建设逐步与国际标准、规则、惯例接轨。在资源规划开发、重大项目用地、投融资等方面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增强旅游基础设施与城市建设的配套性, 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旅游项目, 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快旅游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提供旅游咨询、提示、投诉和救援等基本服务。提升旅游管理部门的服务功能, 推进旅游行业标准化建设, 制定产业服务标准, 加强服务质量认证。建立旅游人才和从业人员教育培训体系, 有计划地对不同层次的旅游专业人才进行培训, 提高业务素质。
(四) 培育龙头旅游企业, 推进旅游产业市场化运作
深化旅游企业改革, 鼓励兼并重组, 走联合发展之路, 组建市内或跨行政区域的旅游企业集团, 培植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旅游产业集团, 塑造旅游产业集群品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积极引导各类企业参与该市旅游资源开发。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 鼓励企业充分利用资本市场, 吸纳社会民间资金, 通过多种形式参与旅游业的开发经营。支持投资者采用承包、租赁、入股、BOT和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等多种方式和手段开发旅游资源。
(五) 加大宣传营销力度, 不断开拓国内外市场
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刊等媒体, 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 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多形式的综合营销。区分游客需求层次, 根据不同的客源市场对资源和产品的不同需求进行区别营销, 重点加强对俄罗斯、韩国等国际旅游市场的开发。与黑龙江省各地市、东北城市和国内旅游热点城市联合开展联合促销, 展示和推进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特色旅游产品。抓住2009年哈尔滨市举办“大冬会”的契机, 在全国、全世界叫响哈尔滨市“冰城夏都”品牌。
(六) 发挥冰雪旅游优势, 把冰雪品牌做大、做精、做强
1. 继续打造冰雪大世界精品工程。
坚持思路创新、形式创新, 市场化运作, 做到主题鲜明、立意新颖、设计巧妙, 集高科技、艺术性、观赏性、参与性于一身, 成为“年年岁岁冰相似, 岁岁年年景不同”的常盛不衰的名牌景点。
2. 开展冰雪运动项目。
一方面, 以积极申办2014年冬奥会, 建设冰雪旅游名城为目标, 以亚布力、二龙山滑雪旅游度假区为依托, 建设以哈尔滨市城区为核心, 建立包括国际冰雪艺术、冰雪比赛、冰雪训练、冰雪产业、冰雪教育和冰雪研究等较完善的冰雪旅游体系。另一方面, 要广泛开展群众性的冰雪活动。把传统冰雪娱乐休闲项目如冰橇、冰尜、冰上垂钓、冬泳等与现代冰雪娱乐休闲项目如冰滑梯、攀冰、雪地卡丁车、雪山索道、雪上摩托车、冰帆、雪地足球等相结合起来, 号召社会群众广泛参与。
(七) 坚持完善旅游要素, 健全服务体系方向
1. 建设便利、快捷、舒适、安全的旅游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
(1) 随着客源市场的变化开辟新航线、增加新航班、完善现有机场的功能、增加旅游咨询服务功能、完善空港联检环境、建立明确的导向系统;民航部门垄断地位打破前, 要优先保证旅行社的票务供应。 (2) 针对旅游需求调整与增开旅游列车数量和路线、调整部分列车的到发时刻、提升车辆设施设备的档次和铁路客运服务水平、待机建设高速铁路、开辟“东方快车”旅游线, 铁路部门垄断地位打破前, 要优先保证旅行社的票务供应。 (3) 加快通往景区 (点) 的道路和景区内的道路建设、提高旅游营运车辆的数量档次和服务水平、市区开设绿色环保旅游公交线路、增加旅游观光巴士、提高旅游客车服务水平、在机场、火车站设立一日游站点、设置高效的导向系统, 为游客提供交通和旅游景区的信息。
2. 旅行社业进入科学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
(1) 按照国际惯例, 推进大型旅行社集团化和品牌化建设, 成为批发商;中型旅行社专业化, 开发经营专项特色品牌旅游产品;小型旅行社成为大中型旅行社的代理商或门市部, 加快旅行社行业分工的调整。 (2) 旅行社要研究客源市场的需求, 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群体的旅游者, 开发和推销多元化、个性化的旅游产品, 提高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 (3) 开展旅行社同业间的合作, 包括与外国旅行社的合作, 逐步实现信息技术在旅行社市场开发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应用。
3. 旅游饭店业。
建立以客源市场需求为导向, 坚持创新, 优化旅游饭店类型结构、布局结构和所有制结构, 形成高中低档结合、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管理上乘、服务一流的旅游住宿接待体系。
4. 旅游餐饮业。
充分挖掘龙江菜的内涵, 不断创新, 形成特色;弘扬传统的食品制作工艺, 开发具有东北风味、西式风味、民族风味的哈尔滨市特色美食系列;加强管理和促销。形成酒店餐饮、社会餐饮特色餐饮相结合, 融美食、娱乐、休闲于一体的旅游餐饮服务体系, 把哈尔滨市建成东北美食之乡。
5. 旅游购物业。
开发土特产系列;少数民族服饰工艺品系列;景点纪念品系列;旅游装备与日用品系列;绿色保健品系列等五大商品系列;构建旅游商品产供销体系;建立旅游商品销售网络;建立旅游商品专业市场。
摘要:哈尔滨市坐落在美丽的松花江畔, 地处东北亚中心, 被誉为欧亚大陆桥的明珠, 是第一条欧亚大陆桥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枢纽, 也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热点旅游城市和国际冰雪文化名城, 因风景优美、景色秀丽, 被誉为“东方小巴黎”。然而哈尔滨作为一个拥有着丰富旅游资源的城市, 在发展旅游业方面仍面临着很多问题。
关键词:哈尔滨市,旅游业,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匡林.旅游业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1.
为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全面实施“文明旅游行动”,进一步提升市民文明旅游程度,塑造讲文明、重礼仪、讲诚信、重品行、讲热情、树形象的文明旅游环境。现制定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紧紧围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目标,引导广大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做谦恭有礼冰城人”活动,大力实施“文明旅游行动”,积极培育遵德守礼社会风尚,采取舆论引导、全民参与、依法整治、全面推进等方式,提高旅游从业者的道德水准、诚信守法意识和文明素质,积极倡导绿色出游、透明消费、文明旅游,营造和谐有序的旅游秩序和旅游环境。
二、工作目标
加大旅游环境综合治理力度,积极引导旅游从业人员、广大市民和游客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维护旅游市场秩序,杜绝不文明行为。
(一)旅游景区(点)公共设施(卫生设施、商业网点设施、旅游信息智能设施、安全保障设施等)进一步完善,道路标识规范齐备,从业人员文明、热情。
(二)旅行社诚信经营,旅游安全管理落实到位,导游人员讲解文明、规范,从业人员文明、高效服务,履行服务承诺,游客满意度高。
(三)宾馆饭店服务环境不断优化,消防安全设施齐全,设有特殊群体无障碍设施,娱乐消费等明码标价,卫生清洁干净,职工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行业品牌影响
力显著提升。
(四)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社会道德风尚良好,市民和游客文明素质明显提升,自觉维护旅游秩序,无不文明习俗和损坏公物现象。
(五)管理机制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完备,执法规范、处罚公正、公开、合理、合法,游客满意度不断高,旅游行业整体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三、工作重点
一是加强宣传教育,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文明旅游行为,增强市民和游客文明旅游意识。
二是加强对旅行社从业人员文明旅游培训,进一步提高从业人员文明旅游引导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带动和促进市民和游客文明素质的提升。
三是完善领队和导游全程文明教育责任制,将旅游安全教育与文明旅游宣传引导有机结合,领队和导游要切实履行引导游客文明旅游的职责,在境内外旅游过程中造成不良影响的,依法追究领队、导游和旅行社责任。
四是旅行社提示参团游客自觉遵守《中国公民出境旅游行为指南》和《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等规定,做好行前说明培训、行中提醒引导、返程总结提高等工作,及时劝阻游客不文明行为,引导游客做中华文明的传播者、践行者。
五是建立诚信记录和不文明游客、领队、导游及旅行社“黑名单”,鼓励旅行社把倡导文明旅游纳入对领队、导游的年度考核内容。
六是旅行社、领队和导游履职尽责、率先践行《中国公民出境旅游行为指南》、《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以自身文
明言行示范带动游客文明旅游。
七是发挥新闻媒体监督作用,在充分宣传正面典型的同时,在市属媒体开辟专栏,对不文明出行现象进行曝光。
八是积极开展文明旅行社、文明导游、文明领队创建活动,支持市内景区和旅游企业开展文明示范窗口、文明游客等创建工作,培养文明旅游典型,倡导鼓励文明旅游新风。
九是市内旅游景区和旅游企业积极发布公益广告、设立文明监督岗,教育引导游客文明游览,逐步将文明旅游纳入A级景区创建、评定、复核工作内容。
十是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管理,规范行业秩序,推进“文明旅游行动”深入有序开展。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旅游局作为行业的主管部门,要积极发挥作用,大力组织开展“文明旅游行动”。各区、县(市)和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积极参与,结合实际制定相应工作方案,扎实推进本地区“文明旅游行动”。旅游行业协会要做好旅游企业的发动参与工作,引导旅游企业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促进旅游市场监管工作向旅游市场主体自我管理转变,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二)大力宣传营造氛围。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典型,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推动全市“文明旅游行动”深入开展。
(三)加强信息报送。各区、县(市)和各相关单位要定期对本地区、本部门和本单位开展“文明旅游行动”情况进行总结,以信息报送形式报到市旅游局。加强对基层涌现出的好做法、好经验归纳提炼,广泛宣传发布,促进全市“文明旅游行动”持续
一、发展文化旅游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文化旅游是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助推器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把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文化旅游业具有“一业兴百业旺”的特点,是经济社会在新阶段进一步发展的强大引擎。资料显示,旅游业关联国民经济109个产业、行业和39个部门;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可带动相关行业增收4.5元;旅游投资每增加1元,可带动其他行业投资5元,所产生的经济增长是一种乘数效应,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极大推动作用。首届松花江湿地旅游文化节期间,接待游客485万人次,不仅培育了新的增长极,打造了新的城市名牌,更重要的是通过湿地保护开发,带动了农业,搞活了工业,拉动了服务业,使我市产业结构发生了积极变化,一度沉寂的造船企业重现繁荣,上万农民实现“华丽转身”,增加了8.8万个就业岗位,受益者大多是农民。文化旅游自身的特质,决定了抓文化旅游就是抓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就是抓转型跨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大精神的丰富内涵,科学研判当前形势,转换角度,调整坐标,把文化旅游业发展置于更为广阔的区域、更为深远的大背景下去认识和思考。
(二)发展文化旅游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永动机
五年前,党的第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谈到了环保和资源节约问题,认为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大到什么程度呢,已经大到一个我们已经承受不起的程度,大到资源支撑举步维艰、能源安全难以保障、环境压力持续加大的程度。所以,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独立的章节来阐述,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实践证明,推动哈尔滨旅游业转型跨越发展,关键是要把文化旅游业放在优先位置重点培育。通过优先发展文化旅游业,带动服务业上规模、上水平,推动农业、工业的优化升级,促进全市三次产业协调发展。通过优先发展文化旅游业,促使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资源流的聚集,提升经济发展水平。通过优先发展文化旅游业,进一步推进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着力彰显万顷松江湿地、百里生态长廊的独特魅力。总面积约33.7万平方公里的哈尔滨生态资源丰富多样,拥有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中小河流132条,大中小水库172座,有河流湿地、洪泛平原湿地、沼泽化草甸湿地等7种类型湿地,面积达4125平方公里。特别是遍布市区周边的森林生态资源更是深厚,复杂多样的山林、池渊、沟壑、飞瀑、溪流、花木、云雾、沙石美景山水资源就是我们的财富,开发建设得好,就会产生积极的社会效益和可观的经济收入。
(三)发展文化旅游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动力源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有利于人民。党的十八大描绘了建设美丽中国和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不断发展和改善民生,顺应人民群众过幸福美好小康生活的迫切期待,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根本价值取向。文化旅游业作为地方形象的“金名片”、区域经济的“发动机”、群众致富的“摇钱树”和社会文明的“孵化器”,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大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实践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多年来,我市依托文化旅游做了许多惠民之举,让广大百姓感受到了家乡的美丽景色,享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丰硕成果。旅游业里有民生,更有民情,也有民意,哈尔滨市发展好文化旅游,既是民生之幸,也是民生之福,更是民生之举。我们要立足丰富的资源禀赋,把发展文化旅游作为发力方向,通过不断发展来聚集人气、聚集商气、聚集财气,积极改善和发展民生。
二、哈尔市发展文化旅游的资源优势
洋气的欧陆文化游、神气的冰雪文化游、大气的休闲文化游、雅气的音乐文化游、灵气的关东文化游、正气的红色文化游是哈尔滨文化旅游的优势所在。我们的文化旅游景观就在洋气、神气、大气、雅气、灵气和正气之中。
洋气的欧陆文化游。哈尔滨这座美丽的城市是伴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而崛起的,从十九世纪末起,大批俄罗斯及欧洲各国人士涌入哈尔滨,在这里经商、置业和生活。历史资料表明,哈尔滨先后有俄国、美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20个国家设立领事馆,十几万侨民汇聚哈尔滨。随着马迭尔宾馆、新世界旅馆相继落成,哈尔滨发展成当时世界上著名的旅游城市。1912年哈尔滨开展了国际旅游业务,与欧洲最大的旅游企业签订全球客票联运合同。1916年,由哈尔滨市内发往到玉泉的避暑野游列车,是我国的第一列旅游列车。从某种意义上说,哈尔滨应该说是我国近现代旅游的发源地之一。受欧陆文化的影响,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支交响乐团、第一支芭蕾舞团、第一家电影院、第一个无线电台、第一个音乐学校、第一家啤酒厂等都诞生在哈尔滨。
神气的冰雪文化游。哈尔滨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提供了冰雪文化旅游的坚实基础,勤劳智慧的哈尔滨人将简单的冰和雪这样的自然物质通过冰雪文化赋予了它形象、赋予了它生命,形成了冰雕雪雕、冰雪建筑、冰雪饮食、冰雪节庆和冰雪娱乐等资源,极大地丰富了冰雪文化旅游的内涵,使国内外游客不远千里来我们这里找北、找冰、找雪、找奇、找乐。冰雪文化是哈尔滨开发最早、运作最好、影响最大的城市特色文化,冰雪文化旅游资源是这座城市最丰富,最重要,最值得珍惜的资源之一。近几年,沈阳、长春等大城市都在举办类似哈尔滨冰雪节这样的活动,截留了一定数量的冰雪游客,对哈尔滨的冰雪文化优势提出了挑战。吉林的长白山滑雪场、北大湖滑雪场大有后来居上的架势;沈阳、济南、北京等城市在滑雪方面也各自抢占市场,省内的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等城市也纷纷效仿,积极开展冰雪旅游活动。所有这一切都对哈尔滨的冰雪文化优势构成挑战,应引起高度重视。
大气的休闲文化游。缤纷山水、唯美湿地、影视动漫、特色美食、音乐艺术、文博场馆等众多的旅游资源在哈尔滨的城市文化中占有相当地位。以餐饮文化为例,哈尔滨的哈埠菜已有300余款,正宗的西餐厅几十家,传统民间老字小吃38家之多。还有粤菜、川菜,以及肯德基、麦当劳等洋快餐的涌入,各种连锁店、专营店等日益增多,都为休闲文化旅游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哈尔滨的各级各类博物馆、展览馆、艺术馆也是哈尔滨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它们不但延续了哈尔滨这座城市的历史文脉,还展示了这座城市的文化禀赋和人文精神。古人讲:“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长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也。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烟霞仙圣,此人情所长愿而不得见也。”这是古人谈山水画创作,但也同时讲出了人们为什么喜好山水景观的道理。哈尔滨的山水资源丰富多样,像有东方花园之称的二龙山,一湖碧水、三面环山;通河的铧子山奇石林立,令人赞叹;阿城区的金龙山林海浩瀚、古树参天,一年有四季,风景皆不同;五常的“飞碟小镇”凤凰山,高山偃松、大峡谷等都是稀有景观。再有我们的松峰山,素有龙江第一道场,中国第五道山的美誉。宾县的长寿山、方正的双子山、依兰的四块石、延寿的长寿山等等一些山水都各具特色,各有千秋。
雅气的音乐文化游。一曲《太阳岛上》,唱出了我们家乡美丽多姿的风情,让哈尔滨全国皆知,走向世界。2010年6月22日,哈尔滨被联合国授予“音乐之都”称号,这是因为哈尔滨这座城市具有百年的音乐传承历史。1908年由俄国人组成的“哈尔滨东清铁路管理局交响乐团”成立,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度号称远东第一交响乐团,对中国交响乐事业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此外,1921年俄侨创建的哈尔滨第一高等音乐学校、1925年创建的格拉祖诺夫高等音乐学校,无论是规模还是时间上,在我国都是领先的。这些音乐学校都有一大批杰出的犹太音乐教育家,向哈尔滨乃至中国人民介绍了交响乐、奏鸣曲、协奏曲等音乐表现形式和贝多芬、莫扎特、巴赫、柴可夫斯基等音乐经典作品,培养了大批人才,为我们这座城市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
灵气的关东文化游。随着一些有关东北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的热播,具有浓郁东北地方特色的“关东文化”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哈尔滨作为东北亚最大的集散地,在留下众多故事和传奇的同时,也将各地的风俗习惯、文化情缘在这里交汇融合。东北历史上发生的很多重大事件、重要变化,如山东与河北人“闯关东”、东北民族工商业的兴起、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业基地建设、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等等,几乎每一件都将哈尔滨置于中心位置,都与哈尔滨息息相关。进一步将历史向上溯源,一千多年前女真人的兴起,八百年前金代统治者的征战厮杀,北宋徽钦二帝“坐井观天”的“靖康之耻”,都在我们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正气的红色文化游。哈尔滨是我国最早受到俄国十月革命影响的地区之一。“九一八”事变后,哈尔滨迅速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人民进行抗日斗争的指挥中心。杨靖宇、赵尚志、李兆麟、赵一曼等无数抗联英烈的英勇事迹都曾发生在哈尔滨及其周边地区。解放战争期间,哈尔滨作为解放最早的大城市,在支援东北及全国解放,实施土地改革,建立和巩固新生红色政权过程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建国以后,一大批国家重点工业企业在哈尔滨建成投产,成为共和国的“长子”企业。在哈尔滨建立的我国第一座,也是亚洲最大的军事工程学院,曾经为国家培养了数以万计的高级军事科技人才,成为哈尔滨的骄傲。初步调查统计,我市有各类红色旅游资源共计10大类126处。其中,哈尔滨市东北烈士纪念馆、“七三一”陈列馆、尚志烈士陵园等列入全国一百个“红色旅游景点景区”,以松花江、鸭绿江流域和长白山区为重点的“东北红色旅游区”被列入全国重点培育的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这些景区景点,不但赏心悦目,更具有榜样的力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旅游的热点。
三、制约哈尔滨市文化旅游发展的问题
一是文化资源开发不够,内涵挖掘不深。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既有多学科的交叉应用,如历史、文化、建筑、生态等学科,也有资源、创意、市场、客源的依次对接,在保护好文化资源的前提下,应尽量让游客对文化旅游产品满意。我市由于受资金投入、人才短缺、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影响,文化旅游产品还处于较低水平。
二是文化旅游各要素发展不均衡。哈尔滨输出了很多文化人才,但文化旅游演出方面却比较滞后。与巴黎、伦敦、纽约、北京、香港等国际性文化大都市相比,同云南、陕西、山东、贵州等省份的一些城市来比,哈尔滨除了传统的地方戏以外,没有像样的文化旅游演出。从市场占有量来看,外地来哈演出的话剧和演唱会占哈尔滨演出市场的比例较大,体现哈尔滨冰城夏都形象、异域风情特色的旅游娱乐项目少。
三是市场开拓不够,宣传促销有待加强。长期以来,由于受自然气候资源的影响,我市对外旅游宣传一直主打自然资源和气候牌,致使国内外旅游者对哈尔滨的认识大多局限在冰雪旅游名城和夏季避暑胜地上,很少对哈尔滨的人文历史和城市文化特色产生更多的兴趣。
四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旅游服务功能有待加强。聚集文化和旅游相关要素、整合资源,形成产业聚集区或聚集带,是国外不少地方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普遍做法和主要经验。我市不仅没有形成这样的聚集区和聚集带,而且道路交通体系建设投入少,一些旅游景区景点的可进入性差,与旅游配套的宾馆、饭店及其他娱乐设施少。
四、发展哈尔滨市文化旅游的目标任务
文化与旅游,合则兼利,分则两损。牢固树立“城市即旅游、旅游即城市”新理念,努力增强旅游产业竞争力,优化旅游大环境,拓展旅游大市场,构建旅游大格局,发展旅游大产业。
(一)明确发展目标
建设国家文化旅游示范城市:充分发挥哈尔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及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落实中央及黑龙江省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积极探索,先行试验,推动哈尔滨市文化旅游产业及相关现代服务产业创新发展,建设成国家级文化旅游示范区。
建设东北亚旅游集散中心:加快完善哈尔滨城区的文化旅游产业要素配置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服务基地和集散中心功能;发挥区位交通优势,统筹整合周边资源,策划跨越精品线路,建设东北亚旅游集散中心。
建设国际知名的综合旅游目的地:发挥洋气、神气、大气、雅气、灵气和正气游的优势,注重资源的深度开发和整合,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优化旅游产品体系,培育一批骨干支撑品牌,实现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战略突破。
(二)完善发展布局
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布局,未来哈尔滨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要呈现“一核、两带、一环”的空间布局,形成“一核龙头带动、两带辐射周边、一环区域联动”的发展态势。
一核:哈尔滨都市文化旅游核心区。充分发挥哈尔滨都市文化旅游核心区的旅游集散、引领带动作用和品牌效应,带动整个哈尔滨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两带:由呼兰—哈尔滨主城区—阿城—尚志的中东铁路历史文化旅游带;由流经松北—巴彦—宾县—木兰—通河—方正—依兰的松花江生态文化休闲带。通过两带整合沿线各旅游区(点)产品、特色旅游乡镇或线路组合,从东西、南北两方向组织跨市、跨区域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
一环:哈尔滨文化旅游大环线。即由省道组成的自哈尔滨—呼兰—巴彦—木兰—通河—方正—延寿—尚志—五常—平房(双城)—哈尔滨形成的旅游环线,将联动全域旅游协调发展。
(三)打造特色品牌
冰雪文化旅游品牌:注重冰雪文化与哈尔滨地方民俗、抗联、金源等文化的结合,通过冰雪载体体现地方文化,延伸冰雪文化旅游内涵。坚持差异化开发,多样化发展,形成冰雪观光、冰雪运动、冰雪艺术、冰雪娱乐、冰雪度假、冰雪节事等系列化的产品格局,增强冰雪文化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
风情之都旅游品牌:通过打造风情之都旅游品牌,进一步彰显哈尔滨文化旅游形象。加强对历史建筑、文化街区的修复和城市文化旅游综合体的建设,将欧陆文化融入到建筑、艺术、饮食等市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开发哈尔滨历史建筑游、宗教文化游、犹太历史文化遗迹游等线路,形成特色鲜明的“欧陆风情之旅”产品,让游客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激情和浪漫。
音乐之城旅游品牌:利用哈尔滨音乐名城的地位和作用,大力发展以音乐为主体的休闲游。通过哈尔滨音乐厅、哈尔滨大剧院等一批国际一流的音乐文化设施,广泛开展群众音乐活动,提升全市人民的文明素质;在老城改造和新区建设中,注重融入音乐文化元素,形成浓厚的音乐氛围,使哈尔滨成为名副其实的“音乐之城”。
关东民俗旅游品牌:重点建设北方展艺中心、关东古巷、中国木雕馆、东北少数民族风情园;积极发展民间工艺美术业,组建哈尔滨民间艺术研发、培训、经营服务中心,打造民间艺术精品展销基地;举办全面展示关东风情的旅游产品和节庆活动。
乡村休闲旅游品牌:以北国田园、黑土民俗、都市山水、绿色组合为主要特色,坚持精品化示范、系统化扶持、差异化发展、组织化运作,将哈尔滨的乡村建设成为东北一流、全国知名的具有北国特色、以休闲度假为主导的高品质乡村旅游目的地。
会展旅游在国际上的通用提法为“会展及奖励旅游” (MICE) , 由会议 (Meeting) 、奖励旅游 (Incentive) 、大会 (Convention) 、展览 (Exhibition) , 并包括节日庆典和体育赛事为主题的节事 (Events) 在内的旅游形式。即会展旅游是指借助举办的各种类型的会议、展览会、博览会、交易会、招商会、文化体育、科技交流等活动, 吸引游客前来洽谈贸易, 观光旅游, 进行技术合作、信息沟通和文化交流, 并带动交通、旅游、商贸等相关产业发展的一种旅游活动。
会展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类型, 在会展与旅游及其他一些行业的交叉作用下, 呈现出一系列特点, 具体表现在:
1. 消费能力强, 旅游行业受惠多:
参加会议的人员比一般旅游者的消费水平高, 购物能力强, 从而会给会展接待者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据国际会议组织 (ICCA) 的统计, 目前每年在世界各地举办的参加国超过四个、参会外宾超过50人以上的各种国际会议40多万个, 会议总支出达到2 800亿美元。
2. 逗留时间长, 出游机会多:
参加会展的人员既要参加会议, 又要参加游览, 因此他们逗留的时间比一般旅游者要长得多, 出游机会也相对较多。
3. 计划性强:
会展旅游的计划性强, 而且多在旅游淡季举行。无论是大中小型的国际会议还是展览都有周期性的特点, 并有周密的策划。
4. 受气候和旅游季节的影响小:
由于会展旅游的计划性和组织管理的严密性, 没有特殊事件是不会取消的。其与度假观光旅游不同, 不受气候的影响。
二、哈尔滨市会展旅游基础优势与发展现状
哈尔滨市地处中国东北北部, 在生态、人文、区位、交通、旅游资源以及客源等方面具备较好的基础条件, 形成了发展会展旅游的优势: (1) 会展设施已具备一定规模; (2) 会展配套功能基本齐全; (3) 会展效益高度显现; (4) 具备了丰富的会展组织能力和经验。随着全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哈尔滨市的会展旅游事业取得了很大进展。
“哈洽会”、“韩国周”、“药博会”、“汽博会”、“乳博会”以及“哈科会”等, 一个个大型的、国际性展会接连不断地在哈尔滨举行, 不仅给哈尔滨带来了巨大的人流、客流, 带动了旅游、餐饮、酒店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为哈尔滨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 而且还带来了国内外先进的理念, 给会展旅游等相关行业高端人士搭建了对话平台。同时, 展会也让更多的国内外人士认识和了解了哈尔滨, 从而使哈尔滨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三、哈尔滨市会展旅游发展策略
尽管哈尔滨市会展旅游业发展迅速, 但与其他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地相比, 仍存在着差距和许多问题, 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以期能为哈尔滨市会展旅游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1. 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 建立专业化的运作模式。
将会展旅游确定为哈尔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尽快制定出完整的规划, 并为其发展提供相应的政策扶持:
第一, 市政府对会展旅游的发展给予高度重视, 在全市“十一五”规划中把会展旅游业列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产业。由市发改委、旅游局等有关部门牵头, 组织专家、学者和业内人士, 结合实际, 制定出哈尔滨市会展旅游业的近期和中长期发展规划, 明确未来发展的方向、重点和目标任务, 使会展旅游的发展成为有计划、有目标的主动行为。第二, 制定和完善会展业及相关行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以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 制定一系列具体措施和办法, 对会展主体、行业标准、展会性质等进行明确界定, 使会展活动有章可循。
2. 加强行业自律和协调, 提高会展旅游市场的运行效率。
在国际上, 行业协会作为一个中介机构, 它不仅是非政府性的, 而且也是非营利性的, 其本质就是行业利益的代表者和企业利益的服务者。然而, 目前哈尔滨市的行业协会并未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在行业规划行业自律行业标准制定行业争端协调和涉外案件调查与公诉等方面的工作很不到位, 从而无法满足企业的现实要求。因此, 哈尔滨市应该加强行业自律和协调, 促进会展旅游的健康发展。行业协会在政府和企业之间起到了一个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当会展旅游逐步走向成熟时, 行业协会在市场中所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大。
3. 加快开发特色会展旅游产品, 实现传统旅游与会展业的有效衔接。
按照会展旅游者的独特需求设计旅游产品:
(1) 针对参展商和观展者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的特点, 重点突出哈尔滨市具有优势的冰雪旅游、边贸旅游按照会展旅游者的独特需求设计旅游产品; (2) 针对参展商和观展者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的特点, 重点突出哈尔滨市具有优势的冰雪旅游、边贸旅游、红色旅游等, 开发出一批参与性较强的旅游项目, 增强对他们的吸引力; (3) 还可以根据参展商商业性强的特点, 适时推出投资考察游等专项旅游产品。在旅游过程中, 由市有关部门和单位联合开展专业性咨询, 为旅游者提供哈尔滨市的环境特点、市场行情和经济政策等方面的信息; (4) 在产品促销上采取半包价、小包价等多种形式, 使会展旅游者根据自身需要, 机动灵活地选取相应的旅游产品; (5) 在日程安排上, 与会展活动周期相协调, 以中、短线游为主, 重点开发半日游、一日游和二日游。
4. 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 建立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
(1) 适应发展需求, 引进一批高水平管理人才。鼓励各会展企业从国内外引进精通会展业务、了解市场行情的高层次管理人才, 以吸取国际先进的会展管理经验, 推动哈尔滨市会展旅游的发展; (2) 多途径、多方式培养会展专业人才。一方面, 充分利用哈尔滨市高等院校等教育资源, 开设会展旅游专业课程, 加快培养通外语、懂电脑、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会展经营管理人才;另一方面, 充分发挥哈尔滨市高等院校多的优势, 尝试与有关高校开展合作, 委托高校进行人才定向培养, 为会展企业构建梯次结构齐全的人才队伍; (3) 强化对现有从业人员的岗位培训。由市旅游部门定期聘请国内外的专家、学者, 到哈尔滨市开展有关会展组织设计、经营管理、服务理念方面的讲座, 提高会展旅游企业管理人员策划、服务、管理、现场操作水平, 有重点地培养一批复合型拔尖人才。
5. 开发多样化产品, 加强宣传促销, 树立会展旅游城市形象。
在开发会展旅游产品时, 哈尔滨市旅游局应该遵循市场导向原则、主体性原则、参与性原则以及经济性原则等, 开发多样化的会展旅游产品, 运用多种手段来加强会展旅游促销, 确立哈尔滨市会展旅游的整体形象, 加大宣传力度。 (1) 应组织专家、学者开展研讨, 结合本地区会展旅游的发展定位, 确定哈尔滨市作为国家性的会展旅游中心城市的整体形象; (2) 市旅游部门应致力于整体形象的宣传和推广, 抓紧制作出宣传影视片、宣传册, 在国内外举办一系列新闻发布会, 并邀请知名人士担任“哈尔滨市会展旅游形象大使”, 全面提高影响力和知名度; (3) 还应鼓励和帮助市内会展企业, 积极参加国内外的会展申办活动, 尽可能赢得一些有影响力的会展举办权, 为树立哈尔滨市会展旅游形象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胡平.会展旅游[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3.
[2]Milton T.Astroff, 等.会展旅游与管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2.
[3]许峰.会展旅游的概念内涵与市场开发[J].旅游学刊, 2002, (17) .
[4]韩军, 李容树.浅谈会展旅游的发展[J].经济师, 2003, (12) .
这里的鱼儿真的很神奇,它们真的像婴儿一样用奶瓶吃奶呢!我和弟弟一人拿了一个奶瓶去喂鱼儿,那些鱼儿的力气太大了,我都拿不稳了,扑通一下,奶瓶掉进水里了!爸爸看到了,赶紧给我捞了出来,真是有惊无险啊!爸爸说:“宝贝把你的奶瓶给我,让我摸着鱼儿的头照张相”。我好不情愿,过了一会儿,还是让给了爸爸。
马上到了表演时间了,是白鲸和人在海水里的表演,啊!我看到海水里的叔叔阿姨
在向我们挥手呢!随着音乐的声音,两个大白鲸和叔叔阿姨在水里起舞了,他(它)们一会组成了爱心形状,一会用嘴叼着叔叔的脚在水里戏耍。过了一会儿,白鲸表演结束了。妈妈和阿姨走丢了,我跟弟弟和爸爸在玩具去等妈妈,弟弟的爸爸去找她们了,一会儿既然在玩具区找到了我们。找到了妈妈,我们又去看了海狮表演,啊!海狮太有趣了,它居然能听懂主持人说话。
我们在极地海洋馆看到了好多海底生物,是我从来没见过的有活的海星、深海鱼、漂亮的珊瑚、大的乌龟还有大白鲨。真的太神奇了,太美了。
今年春节准备出门旅游吗?我们将国家旅游局公布的春节期间旅游人数比较多的旅游三地——海南、上海、哈尔滨的气候特点,皮肤状态以及护理的重点告诉大家,让你在尽兴游玩的同时,同样拥有美丽。
海南
二月气候特点:阳光强烈,白天平均气温20℃左右,空气中的湿度很大,与干燥的北方比较反差非常大,阴雨天感到阴冷,而晴天甚至会有闷热的感觉。
最感不适之处:晴天下的高温和阴雨天的湿冷。
护肤重点:防晒最最重要,海南是一个一年四季都要非常重视防晒的地方。
容易出现的皮肤问题:气候的突然转变与强烈阳光的照射而出现晒斑。
每天早晨出门之前半小时,一定要抹上防晒霜,如果要下海游泳,要抹上UVA/UVB高倍数防晒霜。
必带护肤品:防晒霜与美白产品。如果旅游时间在3~5天,仅带一支防晒霜是远远不够的。
小提示 1:防晒霜的寿命有限,时间过长即使没有过期,防晒的效果也不好,所以要买新的防晒霜而不要再使用去年剩下的。
小提示 2:带上一瓶柠檬植物精油,能抗菌、减轻胃胀气及抵御伤风感冒;如果是蚊虫多的地方,还可多带一瓶广藿香或香柏木精油,用来驱走蚊虫、预防叮咬。
上海
二月气候特点:湿润、阴冷、阳光比较少,白天平均气温在10℃左右。
最感不适之处:如果室内没有空调,会倍感潮湿阴冷。
护肤重点:保湿、防晒和皮肤的基础护理。
容易出现的皮肤问题:手脚冻疮。
小提示:南方空气中的水分较多,江浙一带的气温又较低,因此经常暴露在外或不经常活动的部位容易生冻疮。
必带护肤品:补水、保湿、防晒品。
小提示 1:在外游玩身体会消耗大量水分。一般每天每个人会从毛孔中蒸发掉2~4杯水;脚底板蒸发1/2~1杯水;排出的尿液也高达6杯之多的量,而只有大量喝水才能及时补充身体内消耗掉的水分。
小提示 2:带上薰衣草植物精油,可以帮助你舒缓旅途的劳累、放松心情并帮助睡眠。
哈尔滨
二月气候特点:冰天雪地,深冷速冻,白天平均气温在零下20℃左右。
最感不适之处:长时间在室外,会感到冻手冻脚,让全身都感觉不舒服。
容易出现的皮肤问题:皮肤干燥、粗糙,缺少水分。
必带护肤品:高保湿度产品、冻疮膏、防晒霜
小提示 1:专门为冬天而设计的防晒产品,除了有保护作用,还可为脆弱肌肤保湿及抗敏。
小提示 2:如果你准备去哈尔滨滑雪,就要把防晒放在第一位。有关专家认为,刚落下来的雪是十分亮白的,它会反射75%~95%的紫外线(沙地反射35%~45%的紫外线),而雪地的阳光更为厉害,因为每高出300米,便会增加4%的UVB(UVB是最容易引起皮肤癌的紫外线)。
1. 哈尔滨文化旅游业带动相关产业竞相发展
哈尔滨旅游业态向文化交流、绘画艺术、时装展示等更多行业迈进,带动相关产业竞相发展,群众休闲消费明显提升。连续两年,中央大街的客流量日均增加近10万人次,主要商圈的客流量比同期增长15%,工农业旅游人数倍增,旅游季演绎质效提升。“旅游+皮草”成为新时尚,形成了60多亿元的庞大市场。旅游牵动下,铁路、公路、航空客流量连创新高,去年冰雪节期间,太平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月平均增长19.5%,增幅列全国30个超千万机场之首,全年旅客吞吐量增长14.8%。
2. 哈尔滨成为世界冰雪旅游文化名城
哈尔滨积极应对激烈竞争和外部赶超,打好冰雪旅游同冰雪文化、体育、经贸、时尚竞相发展的组合拳,哈尔滨市冰雪旅游的国际化程度和市场化运作水平显著提升。哈尔滨连续多年位居冬季最热旅游城市前列。哈尔滨国际冰雪节作为我省唯一保留的国家级节庆活动,去年实现接待过夜游游客598.84万人次,同比增长12%,旅游收入175亿元,同比增长17.37%。以哈尔滨为龙头的五大精品旅游线路辐射全省。
3. 哈尔滨旅游文化活动取得突破
以“迷人的哈尔滨之夏”旅游文化时尚活动为牵动的夏季避暑旅游取得突破。太阳岛、呼兰河口等6个湿地旅游景区的规模质量不断提升,新增就业3 000多人,全新组合的16条高品质湿地线路带火了自驾游和自驾游市场,推动湿地旅游的质效提升。啤酒节、五花山赏秋节、老街音乐汇等群众性活动持续升温,成为旅游休闲消费新热点,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2015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哈尔滨接待过夜游客达37.84万人次,过夜旅游收入11.76亿元。在建的投资超过200亿元的万达文旅城、80亿元的波塞冬海洋王国等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哈尔滨文化旅游产业的新地标。
二、哈尔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不够
哈尔滨除了有传统的地方戏以外,并没有高水准的文化旅游演出产品。从市场占有量来看,外地来哈演出的话剧和演唱会占哈尔滨演出市场的比例较大,体现哈尔滨冰城夏都形象、异域风情特色的旅游娱乐项目少。由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我市对外旅游宣传一直主打自然资源和气候牌,对于哈尔滨这座城市的历史由来、中西合璧的特色文化、关东文化的深厚根基、红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在此发生过的重大历史事件,很少向外做系统宣传和展示,无法让人对哈尔滨的人文历史和城市文化特色产生更多的兴趣。
2. 文化旅游产业缺乏整体规划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哈尔滨虽然对旅游产业有了比较完整的规划,但是没有充分注意到文化旅游产业的独特优势,没能进一步详细规划文化旅游产业,使其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发挥更多的优势。[1]近年来,哈尔滨文化旅游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虽呈日益增强之势,但文化总量规模偏小,对经济贡献份额较低,文化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核心竞争力。
3. 文化旅游产业特色不鲜明
文化旅游产品转化为文化旅游商品的力度不够,符合当代旅游消费需求的产品较少,大型项目更少,文化旅游产业与经济、金融、信息、高技术等实现有效融合不够,合作领域不宽,文旅游产业链条延伸不够,文化旅游商品的开发力度不大。[2]因为在开发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没能更好地突出哈尔滨文化旅游的特色,所以在相应形成的产业中也缺乏整体的竞争力,没能更好地发挥产业集群优势。
4. 文化旅游人才资源不足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需要精专业、懂经济、会管理的领导人才。然而,目前哈尔滨大部分文化单位的人事制度陈旧、缺乏自我创新机制,加之受经济利益的驱使,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从事经济效益低的文化工作,导致哈尔滨文化旅游管理人才缺乏。同时,创意是文化旅游产业的生命种子,是需要具有艺术创作能力的高级人才资源的支持。这种“创新”为特征的高级人员资源,也是哈尔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所缺少的,人才匮乏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哈尔滨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三、哈尔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对策
1. 推动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
首先,着力实施文化产业园区基地聚集升级战略。进一步优化哈尔滨动漫产业、黑龙江印刷产业、哈尔滨国家级广告等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促进文化产业集聚效应和示范效应的形成。第二,着力实施文化产业大项目牵动升级战略。与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在宣传哈夏音乐会、“黄房子”保护利用等文化产业项目上开展合作。保证万达文旅城、世界环球海洋公园等百亿元级文化产业大项目如期达产达效。利用“文博会”、“寒地博览会”和“东博会”等各种展会推介招商引资项目,着重引进高附加值、低碳环保的文化产业项目。第三,着力实施文化企业转型升级战略。探索文化产业投融资和文化产业科技融合平台建设,积极争取国家、省文化产业发展扶持资金,推动新兴产业的业态转型升级。
2. 扩大文化品牌的影响力
首先,集中力量办好第33届哈夏音乐会。探索新音乐厅和大剧院市场化运营机制,为“音乐名城”城市品牌助力。第二,不断提高城市文化品牌知名度。对冰雪大世界、雪博会、亚布力等滑雪场以及呼兰河口等湿地环境提档升级,进一步扩大“冰城夏都”、“冰雪节”、“寒地水乡”和“迷人的哈夏”等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做大做强时装、俄罗斯宝玉石和俄罗斯油画等文化创意和设计产业的创新创意能力,提升“时尚魅力之都”的品牌效应。第三,通过着力挖掘金源文化、欧陆文化、音乐文化、犹太文化、黑土文化、冰雪文化等多种文化资源,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极强竞争力的历史、文化、建筑、艺术、时尚、冰雪、生态、美食等八大哈尔滨旅游线路。
3. 加大旅游文化时尚融合力度
强化旅游产品和旅游产业要素的文化内涵、时尚因素,重点保护开发具有旅游功能的老建筑、老景观,加强哈尔滨大剧院、音乐厅等文化旅游基础设施的运营管理,引入市场演出运营模式,提升演出档次和水平,营造哈尔滨音乐之城的音乐氛围。依托哈尔滨时尚传统优势,深入挖掘哈尔滨建筑、艺术、生活、娱乐等领域的时尚亮点,真正把哈尔滨打造成为“夏季时装之都、冬季运动之都、全年音乐之都”。同时,推进县域旅游资源的整体开发。要求各地、各部门要有整合理念,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作用,鼓励民资、外资投资旅游业。重点培育金龙山、英杰景区、松峰山、长寿山、帽儿山等为主的一批特色旅游景点。
4. 加快冰城夏都旅游文化名城建设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哈尔滨将转变旅游发展思路,变革旅游发展模式,逐步推动哈尔滨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加快打造冰城夏都旅游文化名城,坚持冰雪和生态两大核心卖点,逐步完善冰雪和避暑旅游体系建设。珍惜欧陆风情、北方民俗文化、俄罗斯文化等旅游资源,加强同冰雪、避暑旅游的融合,建设国际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和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加快冰城夏都国际旅游文化名城建设。努力挖掘释放哈尔滨文化优势潜能,大力发展“一带一路”的文化经济和“互联网+文化产业”新的经济形态,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集中力量在引进重大产业项目、做强龙头企业、打造特色品牌上实现新的突破,塑造更加开放的文化经济格局。
摘要:哈尔滨作为具有独特文化旅游资源的城市,存在着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不够、缺乏整体规划和特色不鲜明等问题。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需要打造国际标准和唯一性,努力做大做强哈尔滨文化旅游产业,要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扩大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加大旅游文化时尚融合力度,加快冰城夏都旅游文化名城建设。
关键词: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哈尔滨市
参考文献
[1]王蕊.长春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一、哈尔滨市冰雪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
1. 地理位置, 交通便利优势
哈尔滨位于东经125°42’-130°10’, 北纬44°04’-46°40’, 地处东北亚中心位置, 被誉为欧亚大陆桥的明珠, 是第一条欧亚大陆桥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枢纽。哈尔滨铁路主要有哈大、滨绥、滨州、滨北、拉滨五条铁路连通国内。哈尔滨水运航线遍及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和嫩江, 并与俄罗斯远东部分港口相通, 经过水路江海联运线, 东出鞑靼海峡, 船舶可直达日本、朝鲜、韩国和东南亚地区。太平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超过360万人次, 在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落户的航空公司目前已达18家, 开通国际、国内航线64条, 通航城市53个。
2. 自然资源优势
哈尔滨市四季交替分明, 冬季积雪期长、雪质好、温度适宜, 生态环境好, 坡度适中, 为冰雪运动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哈尔滨市年积雪日数在120天~140天, 全市主要山地有香炉山、二龙山、凤凰山、松峰山、帽儿山等, 山地面积占全市面积的50%。据滑雪场资源普查结果, 全市海拔1000米以上适于建造滑雪场的山峰就达30多座, 是中国滑雪旅游资源最为密集的城市。最大冰层厚度达1.27米, 所以它成为我国冰雪文化、冰雕艺术的发祥地之一。
3. 历史优势
哈尔滨市自1963年开始创办冰灯游园会, 到1985年举办冰雪节, 1998年建成冰雪大世界, 逐渐将冰雕艺术与雪雕艺术相结合、冰上运动与雪地运动相结合, 形成了世界上少有的风格和优势。哈尔滨冰雪节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其冰灯、冰雕艺术已闻名世界, 滑冰、滑雪旅游与一年一度的哈尔滨冰雪节有机融合在一起, 极大地提高了哈尔滨市冰雪体育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 基础设施优势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建设, 哈尔滨市已初步形成了以滑雪旅游为主, 滑冰旅游为辅的冰雪体育旅游服务体系。一大批滑雪场、雪道、冰雪娱乐设备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旅游接待设施相继建立起来, 并在逐步完善。已形成了以亚布力国际标准竞技滑雪场、帽儿山高山滑雪场、黑龙江省滑冰中心、数以百计的旅游滑雪场地、室外人工滑冰场和天然滑冰场为补充的格局。为各类冰雪爱好者提供了良好的服务场所。
5. 举办冰雪赛事的优势
哈尔滨市是我国开展冰雪体育竞技运动最好的地区之一, 为国家培养了申雪、赵洪博、王曼丽等一大批冰雪项目的世界冠军。建国以来承办过数次国际、国内重要冰雪运动赛事, 1996年第3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在哈尔滨的成功举办, 进一步提升了哈尔滨市冰雪体育旅游的知名度, 也为哈尔滨市赚足了人气和财气。现哈尔滨市正在积极筹办2009年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届时哈尔滨市将会迎来更多的国内外冰雪体育旅游爱好者。
二、哈尔滨市冰雪体育旅游产业化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哈尔滨市冰雪体育旅游产业化发展现状
(1) 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呈上升趋势。据黑龙江省假日办初步统计, 2006年春节黄金周哈尔滨市共接待国内旅游人数298.2万人次, 国内旅游收入18.6亿元人民币, 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8.1%和17.5%。接待入境旅游者14946人次, 旅游创汇533.8万美元, 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6.2%和19.3%。旅游业已经成为哈尔滨市发展速度最快、关联带动作用较强、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 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 冰雪体育旅游资源得到初步的开发和利用。哈尔滨市的冰雪体育旅游资源处于初级开发阶段, 大多数的冰雪体育旅游资源是边开发边利用。目前已开发形成了滑雪、滑冰、雪雕、冰雕、雪地足球、雪地摩托、狗拉雪橇、冰车等极具特色的10余个冰雪体育旅游产品。随着冰雪体育旅游特色产品开发能力的增强, 文化内涵的上升, 冰雪体育旅游产品的个性化特征将得以增强。
2. 哈尔滨市冰雪体育旅游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缺乏市场经济理念。哈尔滨市冰雪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多为政府行为, 与市场结合不紧密, 对国内外的冰雪体育旅游市场缺乏深刻系统的研究与分析, 很多有文化内涵的冰雪体育旅游资源仍处于闲置状态。由于缺乏专业的管理, 开发出的冰雪体育旅游资源不能以灵活、有效的经营方式适应市场的需要, 不能挖掘冰雪体育旅游资源应有的潜力来吸引游客, 提高经济、社会、环境效益。
(2) 可持续发展观念淡薄。哈尔滨市冰雪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缺乏可持续性理念。冰雪是非常有特色的体育旅游资源, 开发的价值很高, 然而对于冰雪项目的开发仍处于资源利用阶段, 冰雪体育旅游项目缺乏新、奇、文化性、品位性和个性吸引力。由于缺乏总体战略规划, 低标准的重复建设过多, 不利于冰雪体育旅游资源的持续利用。
(3) 主题雷同且缺乏品牌形象。在哈尔滨市已经开发的冰雪体育旅游项目中, 许多地区冰雪体育旅游项目的主题和产品几乎千篇一律。据不完全统计, 在哈尔滨市已开发的冰雪体育旅游区有60余处之多, 而主题基本上大都是以滑雪为主, 缺乏地区差异, 同时也没有营造出明晰的哈尔滨市冰雪体育旅游的整体形象。这种缺乏地区差异、形象雷同的开发, 使哈尔滨市的冰雪体育旅游产品缺乏个性和特色, 在市场上不具备竞争力, 而且雷同的主题和形象使游客对哈尔滨市冰雪体育旅游的整体形象感知越来越模糊, 不利于全省整体冰雪体育旅游形象的形成和冰雪体育旅游品牌的推广。
(4) 盲目开发且缺乏整体战略。哈尔滨市目前的冰雪体育旅游开发缺乏一个宏观调控与指导的整体开发战略, 在眼前利益的驱使下, 往往凭条件、地利之便一哄而上, 最终导致各地的冰雪体育旅游项目零星开发、遍地开花, 始终没有形成哈尔滨市冰雪体育旅游的规模效应和鲜明的整体品牌。盲目的开发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同时还加重了地区间的市场竞争, 以至于许多景点共同竞争一个小市场, 而忽视了大市场的开拓, 给哈尔滨市冰雪体育旅游整体形象造成负面影响。
(5) 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投入发展冰雪体育旅游业的资金有限, 旅游基础设施不配套。在一些景点、景区没有供游客住宿的宾馆、旅店, 信息服务落后, 无法满足越来越多的游客对旅游服务咨询、旅游线路、语言和通信的要求。哈尔滨市冰雪体育旅游业的起步较晚, 很多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高, 不懂冰雪体育旅游的专业知识, 服务质量工作尚未形成法制化、标准化、系统化。
三、哈尔滨市冰雪体育旅游产业化发展对策
1. 突出冰雪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特色
(1) 突出冰雪体育旅游的主题形象。准确把握冰雪体育旅游形象, 不失时机地推广冰雪体育旅游形象, 着力完善冰雪体育旅游形象, 这是提高旅游者对冰雪体育旅游资源和产品的认知度, 更广泛地占领市场的先决条件之一。“冰雪”是哈尔滨市冰雪体育旅游的核心主题, 要深入挖掘“冰雪”主题形象, 而且要在旅游六要素中处处体现这一主题形象。
(2) 大力开发特色冰雪体育旅游资源。在开发哈尔滨市冰雪体育旅游资源时必须要因地制宜, 有主题地进行, 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 建设冰雪体育旅游设施, 特色鲜明的资源在市场上才有竞争力。如雪地足球、雪地赛马、冰上摩托、彩色冰雕、彩色雪雕等项目是哈尔滨市冰雪体育旅游的一大特色, 有很高的开发价值。
(3) 以市场为导向, 注重需要和经济效益相结合。冰雪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应能长久地满足冰雪体育旅游者的愿望和不断增长的冰雪体育旅游市场需求。根据市场的需求注重对新产品的开发, 以满足冰雪体育旅游者不断增长的旅游需求。
2. 促进冰雪体育旅游业的集团化和产业化
(1) 集团化道路势在必行。随着国内外冰雪体育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国内一些大型的旅游集团已经在冰雪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上加快了发展的步伐, 如果哈尔滨市在冰雪体育旅游业的开发上仍处于散兵作战的方式, 势必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各地区旅游企业建成具有一定竞争力的旅游集团, 一方面可以增加资金的来源, 有利于资源的整体开发, 另一方面可以形成国内外旅游相配套, 高中低档相结合的优势, 形成开发利用一条龙, 避免开发容易利用难的问题。
(2) 推进冰雪体育旅游业的产业化进程。冰雪体育旅游业作为新兴的经济项目, 其根本目的就是争创效益, 效益是旅游业的内在驱动力。政府的作用固然很重要, 但市场的主体应是旅游企业。哈尔滨市必须调动社会力量, 让市场机制得到有效的运做, 逐步调整和改善产业结构, 形成政府主动推进, 社会积极创办的产业化局面。
3. 加快市场的开发, 增强市场营销力度
(1) 积极开发客源市场。哈尔滨市现阶段的国内市场的主力军首先应该是在省内, 黑龙江省“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已开展了多年, 应继续扩大影响, 通过活动的宣传以及媒体的作用, 培养人们对冰雪项目的爱好和兴趣, 提高人们对冰雪体育旅游的需求, 进一步加快对冰雪体育旅游本省市场的开发;其次是东北、华北中程主体市场和华东、华南远程辅助市场的开发。国际市场以东北亚为主, 其次是西欧和北美的洲际客源。
(2) 加强市场营销的投入和力度。要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的传播和轰动效应, 宣传哈尔滨市独具特色的资源和产品, 在加强市场调研, 搞好市场定位的基础上, 搞好旅游产品的营销。哈尔滨市的整体冰雪体育旅游宣传应按照各地区的特色进行营销创意, 根据不同的客源市场对资源和产品的需求不同进行有差别的营销。
4. 加强专业人员的培养
要充分利用哈尔滨市高等体育院校教学资源优势, 在高等体育院校适时设置冰雪体育旅游专业方向或相关课程, 为冰雪体育旅游市场提供专业人才, 已确保对冰雪体育旅游市场的管理更加科学化与规范化。加强对冰雪体育旅游市场的预测分析及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
5. 开发冰雪体育旅游业的同时, 注重发展相关产业
旅游业是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性产业, 它的关联性、带动性很强。因此, 在开发哈尔滨市冰雪体育旅游业的同时, 应注重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 例如滑冰、滑雪装备的生产、开发和研制;旅游品、纪念品的开发与生产。
摘要:在对哈尔滨市冰雪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优势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哈尔滨市冰雪体育旅游产业化发展对策。
关键词:冰雪,体育,旅游,产业化
参考文献
[1]季景盛:黑龙江省冰雪体育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J].冰雪运动, 2006 (3) :112~114
[2]刘凯丁勇:体育旅游的开发与对策[J].辽宁体育科技, 2005, 27 (3) :5~6
[3]温亚旭:从体验经济的新视角看黑龙江省冰雪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J].冰雪运动, 2005 (2) 66~68
[4]王民刘宝巍:黑龙江省滑雪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分析[J].商业研究, 2004 (6) 168~170
哈尔滨是中国黑龙江省省会, 中国东北最大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城市, 随着经济的增长, 人们对旅游的需求大大增加, 政府对会展旅游给予支持, 全市现有科研机构463个, 拥有8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65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哈尔滨交通便利且通讯发达, 地处东北亚中心位置, 被誉为欧亚大陆桥的明珠, 哈尔滨交通已形成“一轴、四环、十一射”的模式, 良好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交通运输条件成为哈尔滨发展会展旅游的最大优势, 交通的完善使越来越多的游客出行更加方便, 同样也为哈尔滨旅游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带动了哈尔滨会展旅游的快速发展。
随着会展经济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哈尔滨展会的软、硬件建设不断地完善, 现代化的会展设施也已初具规模。哈尔滨市大大小小展馆上百余个, 其中规模最大的展馆属于哈尔滨国际会展中心, 整个展馆的使用面积为36 000m2, 可设2 000余个国际标准展位。展馆可分为3个相对独立的展厅, 中间用透明玻璃材料隔断, 可分可合。
从会展旅游的外部经验来分析, 有很多经验可以拿来借鉴, 不难发现大部分是借助强势产业, 进行有效合理地包装, 进而举办会展活动, 如美国的会展活动多数是由会议引发的, 依靠的是政治地位;德国汉诺威借助的是传统工业优势;中国北京进行的会展活动依赖的是经济中心地位。同样, 哈尔滨则可利用家喻户晓的冰雪文化进行办展。
2 哈尔滨会展旅游的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2.1 政府行政干预过多, 会展行业运作能力较差
长期以来, 哈尔滨市的会展活动, 特别是大型会展活动绝大部分都是由政府主办或牵头组织, 这种行政性办展避免不了导致哈尔滨市会展企业缺乏专业化和行业性, 会展服务体系、管理体系的建设缓慢, 商业运作能力差, 盲目办展、重复办展问题严重。相关职能部门职责不清楚, 责任不明确, 对企业干预多, 展会乱收费, 重复收费现象严重。
2.2 企业所生产的会展旅游产品缺乏创新性
会展旅游产品有服务于与会者, 提升会展形象, 促进展会的承办和举办, 吸引旅游者等作用, 而哈尔滨旅游企业产品的设计思路并没有依照会展中心和这个产品进行展开, 即会展期间的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企业缺乏协调和沟通, 接待产品过于单一, 开发甚少, 质量偏低, 旅游产品并未进行多重价值追加后的整体产品, 而综合性旅游产品较少, 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处于被动、低级的水平, 会展旅游产业的潜力并未充分发掘。
2.3 企业对办展的宣传缺乏综合性
从国际上办展比较成功的城市来看, 绝大部分都比较重视推广品牌与会展活动的宣传促销。会展旅游者的市场现象是十分复杂的, 特别是在会展发展不是十分成熟, 缺乏品牌的内地城市, 开展营销活动有太多的可变因素需要考虑。整合营销总地来说, 就是主体在通过对目标分析的条件下, 制定相关的战略和实施途径, 并在这过程中运用各种有利资源。而哈尔滨并未建立有效的市场调研分析机构, 无法在对结果的衡量评价的条件下进行会展旅游的“整合营销”。从哈尔滨的会展旅游来看, 没有在特定的会展客户沟通的基础上建立整合营销, 相应的传播途径也较少, 整合营销并不全面, 资源没有得到充分运用。
2.4 政府与企业合作意识不强, 办展运作机制不健全
会展旅游属于一个整体运作的过程, 涉及政府、旅游企业、会展企业、行业协会等多个群体利益的行为, 所以各个群体都在会展旅游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国的会展旅游业刚刚起步, 哈尔滨的会展旅游业更显不规范、不成熟。企业与监控部门在工作中的分工不明确, 缺乏最基本的合作意识, 导致两个服务型行业最终无法有效地发挥最大效应。不管是地方政府, 还是旅游企业、会展企业, 都对会展旅游这个概念以及运作方式认识不够清楚。
2.5 会展旅游的专业人才不足
人才对于一个行业的发展来说起着关键的作用, 是保障其良性发展的前提。而对哈尔滨来说, 会展专业人才极为紧缺。在哈尔滨的知名高校中, 没有一所学校开设会展专业;在旅游管理的教育过程中, 会展也是仅仅作为一门考察课程展现在学生们面前;从职业教育上看, 在职培训层次不高, 深度不够, 制约了哈尔滨会展业的发展和国际推广及国际交流合作。
3 哈尔滨会展旅游业的发展策略
3.1 发挥政府主导与服务职能作用
就目前来看, 哈尔滨政府相关管理机构应下意识地减少在哈尔滨会展旅游发展过程中的行政干预, 加强对其引导和指导, 要将现在由政府举办的展会, 逐渐地交给会展企业去经营。企业应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
3.1.1 制定会展旅游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扶持政策
哈尔滨应该借鉴北京、广州、上海等会展旅游业发展较好城市的成功经验, 大力扶持会展旅游, 使其迅速发展, 可以在资金筹措、土地征用、基础设施建设、税收等方面重点扶持, 加强城市的会展功能, 拉动哈尔滨会展旅游可持续发展。随着哈尔滨会展旅游市场的开放, 会有越来越多的外商参与到哈尔滨会展旅游的市场, 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这就要求政府主管机构能够将行政审批程序变得简洁化, 同时制定出会展旅游的相关法律法规, 加强对会展旅游市场的规范和监控, 使哈尔滨会展旅游趋于法制化。
3.1.2 按照经济规律制定会展旅游的发展规划、加强行业协会建设
政府管理机构应根据哈尔滨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运输状况制定出哈尔滨会展旅游的发展规划, 使各类资源能够合理有效地配置起来。在市场调查分析与预测的条件下, 根据哈尔滨会展发展和旅游资源状况以及经济、人才、交通、信息、科技、服务等方面的条件, 确定会展旅游的发展目标, 培育和发展会展旅游品牌。完善会展旅游行业协会, 加强规范和协调会展旅游市场的职能, 使行业协会在规范市场经营行为、提高会展服务水平、设立评估机构、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制度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
3.2 企业加强旅游产品的专业性、文化性, 生产休闲型、都市型旅游产品
旅游产品的创造应以“会展旅游接待”为目的以及核心, 应该具有创新性及体现展会或当地的特色性, 形成“1+X”型旅游产业体系, 从而提高旅游企业收益。会展旅游者的客源地十分广泛, 所以在会展期间需要的服务也比较多样化。一方面是讲解、导游、翻译等参加会展的较为基本的需要, 另一方面是对当地的相关法律法规、合作企业信息、经济信息、投资区域状况的需要。因此, 旅游企业可以制定特定的时间开展讲解、翻译相关信息资讯的服务, 也可以考虑设计哈尔滨工业参观游、新区的商务考察游等针对性、特色性很强的专业旅游产品。哈尔滨的特色定位在于文化性旅游会展城市, 宣扬的是浓厚的冰雪文化。如每年哈尔滨冰雪文化节都会给哈尔滨的经济带来极大的增长, 年年客流量不断增加, 使哈尔滨的会展旅游业发展得更好。
由于会展活动的工作时间常常较为集中, 所以不管是参展商还是游客都有放松休闲的需求。从地理位置环境分布来说, 哈尔滨的旅游资源较为集中, 有利于开发短期性的休闲度假产品。而且近几年的旅游也大多分布在哈尔滨周边, 因此旅游企业就可以根据旅游者的特点, 提供登山、垂钓、温泉等半日游或一日游, 使他们能放松身心, 同时也可以改善酒店内部的娱乐设施, 形成新的旅游产品。
3.3 利用多种传播工具增强会展旅游的宣传力度
可以利用媒体宣传, 在省内外的电视台播放能够体现哈尔滨会展旅游文化特色的哈尔滨各个景区介绍的宣传片。在为顾客提供多样化产品的基础上, 通过建立旅游产品预先定位系统, 进行各种有关的资讯服务, 可以按照需要进行调整, 客户资源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后期服务与销售管理的结合, 优化会展旅游, 提高服务效率。在哈尔滨日后的发展中, 要注重开展各种形式的展销会, 企业和旅游协会可以开展“会展旅游大使”的海选活动, 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宣传, 既有利于推广城市的品牌形象, 又有利于传播新的会展旅游产品信息。哈尔滨的会展旅游部门可以制作一些明信片或是含邮资的信封, 通过邮寄方式对潜在的客户进行咨询、调查, 并传播产品信息, 从而能促进新老客户参与的积极性。也可通过电话进行交流, 介绍产品信息并取得相应的反馈, 从而有利于及时地对产品进行调整。
3.4 加强政府与企业的合作意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盲目地一直充当指导者, 会阻碍会展旅游业的发展, 导致企业无法从展会中获得所需要的影响与反馈, 无法达到办展的预期目标。若各大旅游企业没有做好拓展会展旅游业务, 则会对会展旅游办展秩序的发展起到相反作用, 会阻碍政府职能的有效发挥。因此, 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只有政府和企业间互相合作, 相互影响, 会展旅游业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
3.5 提高会展旅游的人才素质
哈尔滨是一个高校比较集中的地方, 但是会展旅游人才却相当缺乏, 从而制约了哈尔滨会展旅游的发展。从全国范围来看, 北京、广州和上海城市的会展专业的毕业生已经逐渐地走上了会展工作岗位。哈尔滨的人才数量虽多, 但是专业人才却比较少, 尤其是开发会展旅游方面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所以为了更好地发展哈尔滨的会展旅游, 培养大批的、专业的会展、旅游复合型人才刻不容缓。
3.5.1 树立人才培养的目标
会展旅游所需要的人才必须要求具有广泛的学识。因为它不仅要和各级政府、旅游公司、会展公司合作, 还需要处理和协调展会的工作。除此之外, 还需要有更强的拓展会展旅游市场的意识, 这样才能打开国际会展旅游市场, 建立起营销网络。总地来说, 我们既需要DMC前期 (地区接待者) 的服务型人才, 还需要能开拓进取的PCO (会展组织者) 的队伍。一个能懂营销、外语、旅游、会展知识的复合人才。
3.5.2 选择人才的培训方式
如今的训练系统, 有三种方法可以充分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首先是职业教育, 即通过现有的人才在职教育。旅游企业对员工通过短期和长期的专业知识培训。若条件允许, 还可到国外去学习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和会展活动组织相关知识, 才能达到会展旅游的人才需求。其次是学历教育, 会展旅游专业或相关课程须在各大高校开展, 这样才能从基础上解决人才匮乏的危机。具体可开展合作办学, 专业职业学校调整与设置。再次是从外面直接引进人才。具有海外市场的相关工作经验, 短期在职培训后的人才都可吸收进来, 从而推动会展旅游的发展。选择适合自身条件的人才培养方法, 有利于培育出顶级的、专业的会展旅游人才。
3.6 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哈尔滨应与国际大的展览公司合作, 发展多种经营模式, 从而用市场换取更多的客户, 把握好发展机会, 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要充分调动内部竞争的积极性。哈尔滨的民营资本十分活跃, 但多数仍集中在电子软件行业、房地产等行业, 参加会展行业的很少, 注册基本更是少之又少, 不具有国际竞争力。因此, 在未来的会展旅游发展过程中应引进具有较大规模的民营资本, 并将所有权逐渐过渡到国有的展览公司手中。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 优胜劣汰, 最终形成一批具有实力以及竞争力的会展旅游集团, 不但能够引导当地会展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而且还可以与国外竞争者相抗衡。
参考文献
[1]魏小安.对中国会展旅游发展的思考[J].旅游学刊, 2006, (1) :11-14.
[2]王晶.会展旅游业中的政府职责[J].商业研究, 2006, (7) :8-11.
李建勋认为:“金源文化是指11世纪至12世纪中期以金上京为中心地域的女真民族文化。金源文化是保持女真本族的文化特征, 同时又先后吸收契丹、渤海、汉族文化而形成的具有统一的、多元的、过渡的特色文化”。穆鸿利先生认为:“狭义的说, 金源文化是指金上京统治时期的文化, 抑或指金代早期的文化, 或称以女真族文化为主体的复合文化。而广义的说, 整个金代统治时期的文化都可以称作金源文化。只是在阶段划分上, 又可分为金早期、中期、晚期不同时段, 不同地域的文化而已”。
二、金源文化特色旅游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旅游产品单一
阿城金源文化特色旅游景点主要有金上京遗址、金上京历史博物馆和阿骨打陵园, 其中金上京遗址规模较大, 但只剩断壁残垣, 观赏价值小;另外两处景点规模较小, 游人只需半日内就可参观完。其他的金源文化特色旅游景点规模则更小, 且距离较远, 大多数游人不会专门去参观, 如亚沟金代摩崖石刻景观, 除金代人物石刻像外, 周围再无其他附属设施, 参观时间仅需几分钟, 但却距金上京会宁府三十余里, 乘车往返要60分钟以上。
(二) 旅游产品缺乏足够的宣传
金源文化特色旅游资源十分独特, 具有很强的垄断性。例如, 金上京历史博物馆, 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座展示金代历史和文物的博物馆。尽管如此, 旅游者对他的了解较少, 对金源文化的宣传, 除已举办过的四次金源文化节之外, 并未有其他大规模的宣传活动, 而且媒体的宣传工作也能未持之以恒, 大大减少了各地游客的参观人次, 影响其知名度的创建。
(三) 开发能力薄弱
现有的金源文化特色旅游景点只有阿骨打陵和金上京历史博物馆利用较好, 其他设施的利用效果则不尽人意。例如“金城”和“金代仿古一条街”, 在建筑样式上只是简单的大屋顶琉璃瓦, 并没有提炼鲜明的建筑符号。两处建筑硬件虽好, 却缺乏软件指导, 缺少深邃的文化品位, 主要用于商服之用, 更是找不到一点女真民族的古朴、粗旷之感。在北方民族历史文化和古迹遗址开放方面, 目前仅仅处于初级阶段, 无法满足游客的精神文化需要。
(四) 资金筹措困难
国家和政府对金源文化特色旅游的开发的资金投入不多, 这使得本来很有潜力的旅游资源白白被浪费掉了, 旅游产品开发的力度下降。金源文化的开发一直以阿城的仁人志士为主角, 政府后来虽有介入, 也是能力有限。由于资金严重不足, 对旅游投入乏力, 造成旅游基础设施薄弱, 综合接待能力差, 缺少精品旅游景点, 旅游六大要素发展不平衡。
(五) 旅游产品设计缺乏专业人才
哈尔滨市金源文化特色旅游方面的人才匮乏, 素质偏低, 尤其缺少那种懂得金源文化、有一定功底、了解旅游状况、规律和发展趋势的、思维开阔的旅游项目开发高端策划设计人才。现有的旅游产品设计人员大多为工艺美术专业毕业, 学科背景单一, 几乎都是从美学角度设计产品, 很少有旅游、经济等相关专业的人士参与策划, 这样就造成设计出的产品多是工艺品, 难以集纪念性、观赏性、艺术性、独创性、收藏性于一身。
三、哈尔滨金源文化特色旅游开发的对策
(一) 合理规划和建设旅游景区
针对金源文化景点规模小且分散这一现状, 可采取调整旅游线路的做法, 并在规划中突出重点, 对那些能反映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的景点加大投入力度, 避免开发中的全而不精和重复建设。对金城、仿古一条街、金代博物馆、完颜阿骨打陵遗址以及金上京遗址这条最能体现金源文化内涵的线路, 应继续投入建设优秀景点, 如可修建能反映金源文化大漠飞烟、草原骑射等恢弘气势的古代风情景观、宗教活动、皇家宫殿, 体现女真民间生活一条街、休闲运动景观等。
(二) 提高金源文化的知名度
1. 借助媒体、书籍宣传金源文化。
通过多种传媒渠道和平台加大对金源文化的宣传力度, 提高金源文化的知名度, 为其最终形成旅游品牌创造充分的舆论环境。例如, 可以仿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 在各级电视台进行金源文化知识系列讲座。并继续编写金源文化系列丛书。
2. 创作金代题材电视剧。
大型电视剧的宣传效果应该列在多种宣传形式的首位。一部成功的电视剧或电影, 其覆盖的广度和对观众影响的深度, 绝非其它宣传形式可以达到。目前, 国内电视剧尚没有金代题材的大型电视剧上映, 一定要抓住这个可贵的机会, 聘请国内一流编剧进行创作, 把金代的传奇式人物、女真民族质朴的原生态渔猎生活、女真族反对辽朝压迫的斗争、波澜壮阔的宋金战争, 及女真人勇敢豁达的性格和金朝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全景式地表现出来, 一边让世人更加了解金代历史。
3. 建立金源文化特色旅游的网站。
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 网上旅游宣传将给各旅游单位带来更多的影响力, 网上促销已经成为旅游营销的新手段。利用互联网等高科技宣传手段, 让所有金源文化特色旅游的潜在消费者能够在网上轻松了解到金源文化的相关信息, 使之产生亲身体验的旅游动机。可以在金源文化特色旅游网站建立电子商务交易平台, 提供网上支付功能, 旅游者可以在网上预定门票、住宿、商品、娱乐、动态查询景区旅游接待情况, 了解旅游景区基本状况, 扩大了景点的知名度。
(三) 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项目
金源文化旅游开发要抓住女真民族渔猎这一生活方式的特点进行开发, 充分表现女真人的原生态生活风貌, 建设女真风情园、金代马球场、金代朝日殿、金代手工作坊、金代商业街、金源文化碑林等一批民族性和地域性突出的项目。这一批旅游项目的建设, 必然将女真人当年生活的原始情形以及金初都城的壮观场面直观生动地展示给游人, 将大大改变世人对哈尔滨乃至哈尔滨旅游业的整体印象, 不仅是发展旅游业的需要, 也是建设边疆文化大省的需要。
(四) 培养景区设计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1. 聚集金源文化研究与创作人才。
重视人才, 特别是传承人才的重视成为当前刻不容缓的问题。金源文化的重要性及其深远意义, 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社会上已经涌现出一大批金源文化爱好者及保护者。但这还远远不够, 还要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地培养方式, 通过各种途径, 培养一大批金源文化保护与开发的研究人才、创作人才和经营管理型人才。
2. 培养旅游经营管理专业的人才。
要培养出一批具有旅游经营管理专业的人才, 使之能够适应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对于旅游管理的知识水平、技能状况、非智力因素是人才质量的三个主要因素, 而技能状况又是各因素中极为重要的因素。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 加强技能教学, 建立相对独立的技能教学体系, 制定旅游管理专业系统的技能规范, 深化教学改革, 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五) 实现多元化投资
1. 政府主导型投入。
政府财政资金直接投资建设旅游项目, 虽不是旅游项目的投资主渠道, 但它的引导、激励作用大。政府先行投入一定量资金搞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启动开发部分景点项目, 营造出景区投资开发气氛, 就会大大增强景区项目投资开发吸引力和投资商的投资信心, 形成政府主导、旅游牵头、部门融合、社会参与的机制。为加快金源文化特色旅游精品线路的建设和优秀旅游产品的开发, 创造良好的经济基础。
2. 多种渠道筹措资金。
一是要认真做好项目可行性论证, 包括对客源市场、建设条件、投资成本和经营效益等方面的客观、全面的分析研究, 完成项目立项、规划设计方案、审批等政府确认和审批手续, 搞好初步规划设计、环保评价等前期工作;二是借助有关媒体、融资窗口单位和各种经贸交流、访问考察活动, 多渠道、多形式宣传介绍并留下较深刻的印象;三是要邀请有意向投资合作的客商来实地考察, 并协助其做好项目考察论证工作, 为深入了解认识旅游项目而做出投资抉择。
3. 通过金源文化节吸引外来资金。
继续办好每两年一届的金源文化节, 不断提升文化节的文化品味, 使之成为哈尔滨市对外宣传的又一个文化窗口集合, 更大程度地吸引大批投资者进行投资, 使资金高效率的使用, 更好地保护和开发金源文化, 合理地开发哈尔滨特色旅游资源, 使得哈尔滨不仅能够通过金源文化特色旅游走出黑龙江, 走向全国, 更可以通过特色旅游为哈尔滨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摘要:金源文化具有民族上、地域上和历史上的独特性和唯一性, 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金源文化特色旅游开发中存在着旅游产品单一, 开发能力薄弱, 资金筹措困难等问题。应合理规划和建设旅游景区,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金源文化的知名度, 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项目, 恢复或重现金朝时的部分政治、军事、经济、宗教、文化场景, 再现满族祖先女真人的生活习俗, 从而丰富哈尔滨的旅游资源, 改善哈尔滨的旅游产品结构, 从而拉动哈尔滨旅游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金源文化,特色旅游,品牌,旅游资源
参考文献
[1]关佰阳, 郭长海.金源文化论[M].哈尔滨:哈尔滨市阿城区出版社, 2000.
[2]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4.
[3]许振清, 贾云江, 李士良.金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专集[M].北京: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3.
[4]穆鸿利.海青集[M].北京:中国国际出版社, 2005.
[5]洪仁怀.金上京文史论丛[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7.
[6]王禹浪.哈尔滨地名考[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 1999.
[7]马金星.青海回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研究与开发[M].青海:青海出版社,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