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兑”保本理财已清零,意味着一个投资新时代已开启
文/金立成
近期,银保监会副主席梁涛在2022年《中国财富论坛》上公开发表讲话:“截至2021年末,理财存量整改已经完成,具有刚兑性质的保本理财清零”。
估计有不少投资者还没有意识到上条新闻的重要性,这意味着一个投资新时代正式到来。为什么在2021年末,刚兑性质的保本理财要清零呢?
为了方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文内容,一起简单来回顾下政策出台的历史。
在2018年,“一行两会”颁布了《资管新规》,《资管新规》洋洋洒洒2万余字,但其核心内容也就8个字:“打破理财刚性兑付”。
为什么要打破理财刚性兑付呢?这个问题有点儿复杂,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一下吧。
比如市场上有两款投资产品,名为A和B,它们的投资收益率是一样的,都为8%。在不打破刚兑的情况下,投资者就往往会误认为投资是没有风险的,会天真地认为买A产品和买B产品是没有任何区别的。
实际上,这背后的区别可大了,因为A产品的底层资产和风控逻辑与B产品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虽然市场上有不少理财产品包装后的投资收益率是一样的,但其背后的风险控制逻辑、底层资产价值很可能有天壤之别。
如果不“打破“刚兑”,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第一、从哲学层面上讲,任何投资都是有风险的,只是风险有高低,风险是否可控而已。投资理财市场不打破刚兑,就会培养很多“巨婴”型的投资者,他们漠视风险,认为投资就是要保本保收益,实际上,这是不可能做到的,也不利于投资者的成长和社会的稳定。若投资出现了亏损,“巨婴”型的投资者就会认为这都是别人的问题,与自己的判断力无关。
第二、从国家的层面来讲,若不打破刚兑,就会让社会的金融资本杠杆率越来越高,堆积的债务规模越来越大,迟早会带来巨大的金融风险,一旦发生巨额债务违约,金融危机会在所难免。打破刚兑后,让小风险不断局部释放,有利于宏观金融系统的稳定。比如恒大地产的理财产品暴雷,就是在局部释放金融系统的风险,有利于金融大局的稳定性。
因此,打破理财产品的刚兑是很有必要的,更有利于让投资者记住“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这句警示语。
《资管新规》本来是在2021年年初就要正式落地执行的,由于突发疫情的缘故,推迟了一年,也就是在2022年1月1日起正式落地执行。
当前市场上的刚兑理财产品清零了,投资者就千万不要再有巨婴思维和惯性思维了,一定要保本保收益。如果市场上还有机构敢于公开承诺任何投资或理财产品保本保收益,这种机构大概率就是骗子机构。
投资者通过做投资获取收益,就必须要敢于承担起相应的投资风险,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躺赢”投资策略!有些投资者喜欢被“躺赢”二字洗脑,这不过是那些不良机构或个人顺应人性来割韭菜的一种方式罢了。
市场上再无刚兑的理财产品了,但投资者还要知道的是,目前市场上存在的、可刚兑的金融资产有且只有三类:50万元以内的银行存款、保险的现金价值和国债。至于基金、债券、股票、信托、期货等金融资产,其投资风险各有差异,不能一概而论。
因此,对于不能接受任何投资风险的投资者而言,他们就只能选择银行存款、高现金价值的储蓄险保险和国债进行布局。刚兑的金融资产,有什么特点呢?收益率低,安全性高。
很明显,仅仅配置银行存款、储蓄型保险和国债,是很难满足大众投资理财需求的。过去那些投向“非标理财”产品的海量资金将会流向哪里呢?它们总要找到一个合理的出口去做好资产配置。
鉴于此,笔者认为一个全新的财富管理时代正式到来!在“房住不炒”的大背景下,海量资金必将涌向标准化的债券、基金以及二级市场上的股票,标准化金融产品将会不断扩容,投资产品开始由“卖方”时代开始走向“买方”时代。
在“理财刚兑时代”,投资顾问是毫无意义和价值的,他们不需要任何专业,只需要懂得混关系、敢吹牛、捞资源即可。
当市场上的理财产品越来越多时,普通投资者往往缺乏专业能力去甄别背后的投资逻辑与投资风险,这时候就需要独立、专业的投资顾问去帮客户做好选择和配置。这些投资顾问的立场必须要站在客户的立场,不能以卖产品来获取佣金作为自己的主要收入,才能保证投资顾问的独立性和客户利益不受损。
当前国内市场中的理财顾问或投资顾问,他们大都是以卖各种各样的金融产品为导向的,他们的收入主要来自产品的佣金,并非来自客户付出的咨询服务费,根源在哪里呢?主要在于这些投资顾问自身的专业度不够强、无法做好独立咨询。很多投资顾问并非复合型专业人才,他们仅仅懂某一类金融产品的配置,而客户需要的是全方位金融资产配置的服务。
笔者在这里斗胆预言:刚兑理财清零,“买方”投资顾问时代正式开启!普通投资者避坑的最佳方式就是远离各类金融产品推销员,一定要敢于找到德才兼备的独立投资顾问、善于为专业咨询服务付费,这样才能少走弯路。
术业有专攻!资产配置和财富管理是一个极为专业的活,非专业人士不可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