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闭市,支付宝的基金讨论区被相亲留言“攻陷”,年轻人自己或长辈纷纷晒出条件和理财收益“在线征友”。数量之多甚至惊动了支付宝官方,特别提醒广大网友:财和相亲一样,最重要的是保持脑瓜子冷静。
近年来互联网婚恋社交行业持续发展,有数据显示,预计到2020年中国婚恋社交市场规模达到63.8亿元。在疫情影响下,线上婚恋社交市场规模则有望迎来进一步增长。
线上婚恋交友忙 理财社区都变“相亲角”
“平时工作忙,线上交友更节省时间,且线上聊天不尴尬。”某线上婚恋社交平台用户夏女士这个春节被拉着相亲,但她认为,“相较于线下相亲两个陌生人第一次碰面的尴尬感,线上可以先聊天,聊得来再线下见面,免去尴尬。”
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探探发布的《95后社交观念与社交关系调查报告》显示,超八成的被调研用户将社交软件作为拓展人脉圈子的重要途径,其中25.2%的用户表示使用社交软件很频繁,58%的用户选择通过社交软件来寻找伴侣,对于线上聊得来的网友,48.6%的用户表示愿意线下见面。
在当代年轻人的婚恋社交观念之下,不论是哪个软件,都有可能变成大型相亲现场。
这个春节就连支付宝的基金讨论区,都被相亲留言“攻陷”。在支付宝理财社区中可以看到,很多年轻人晒出自身条件、基金收益“在线征友”,也有长辈发布家里孩子的相亲信息。
技术发展、观念变化催生线上婚恋2.0
数据显示,随着单身成年人口超2亿,中国进入第四次单身潮。与此同时,在中国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移动社交用户出现了大规模增长。
作为移动社交市场的重要细分领域,婚恋社交借助泛娱乐的风口持续发展。艾媒咨询报告称,从2014-2021中国婚恋社交市场规模及预测数据来看,整体市场规模呈现上升趋势,预计到2020年中国婚恋社交市场规模达到63.8亿元。
巨大的需求催生市场发展。如果说百合网、世纪佳缘等传统婚恋交友平台是1.0模式。那兼具婚恋和社交的积木、soul、积糖等陌生人社交平台,就是2.0模式。
浙江理工大学讲师刘重阳表示,类似的平台满足大众的猎奇心理,同时也是物质增长的快速与精神文化进步较缓给互联网平台创造了心理市场。
“婚恋市场信息错配、信息不对称非常严重,这类应用满足客观需求。”中国人民大学助理教授王鹏对记者说,线上婚恋社交平台解决了信息不对等的问题,且目前该市场还有待进一步开发。
“杀猪盘”频出 线上婚恋交友要当心
另一方面,线上婚恋社交平台也屡屡出现 “杀猪盘”骗局,骗子一般通过各种社交平台和婚恋网站寻找目标,并用盗图等手段将自己包装成事业有成、温柔多金又渴望真爱的青年男女,通过培养感情获取信任后再实施诈骗。
深圳市思其晟公司CEO伍岱麒称,杀猪盘出现,平台需要承担一定责任,类似平台缺乏有效监管,导致骗子能以虚假身份、虚假状态,利用对方焦虑和对对象的美好幻想,一步步引诱诈骗。
北京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孟博称,规范、约束、治理,净化婚介市场环境,需要多方主体的共同努力。从监管层面看,市场监管、公安等相关部门可以形成协同机制,加强对网络运营者虚假宣传等违规行为的监督管理,加大对平台上的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从网络运营者角度看,应当依法履行法定义务,同时还要加强自律。既不能让所运营的平台成为滋生违法犯罪行为的“温床”,也不能亲自或者教唆他人从事违法违规行为;从用户方面看,要提高风险意识,提升甄别能力,不要盲信各种花言巧语,谨防上当受骗。
前不久,“网络配音课”陷阱引发热议,号称学完课程,每小时的收益能达上千元。“看起来很美”的收益吸引了不少人的参与。虽然试听课只要花几块钱,但最后学员们却被引导办理了近万元的培训贷。近日,不少人在网络上投诉另一种课程——理财课,课程介绍比配音课更加诱人:1块钱到9块9的课程,可以助力“小白”成为“理财高手”,收益达20%以上。
有数据显示,推出类似网络课程的公司有数千家,但其课程质量、教师资质、宣传销售等问题如何监管却难以厘清。消费者如何在线上课程的迷雾中擦亮双眼?
上个月,江苏的朱女士在某微信公众号看到一个理财课程的推荐,只要花一块钱就可以快速掌握理财知识。朱女士表示:“大概11月初,我是通过微信公众号看到理财营,一块钱就可以了,然后我想,可以听一下投资等方面的内容,到第4天左右,他说申请名额要进训练营才能手把手教你。”
初次接触这类课程的朱女士希望继续学习,于是就分期支付了7999元的课时费。“我也是思考了好久才买的。通过花呗分期付的,付了7999元。本来付之前他跟我讲,马上可以拉群了,手把手教你。后来他说,今天已经满了,下周一(拉群)。因为我是11月16日付的钱,‘下周一’就相当于要变成11月23日了。付完钱以后,就不怎么理人了。”朱女士说。
朱女士再去网上搜索这家理财教育机构的背景信息,发现有很多投诉:“好多人在维权、在投诉。有些人是讲述过程,说真正进来那些群了,如果你要求退群,他就把你踢出去了,或者崔老师也不可能手把手教你的。”
山东的孙女士也是维权者之一,她比朱女士发现所谓的理财课不对劲更晚一些:交了钱、开了课也被拉进了所谓的理财培训群,但销售的承诺没有一样兑现。
孙女士表示:“他说跟着老师投资终身都是免费的,终身免费的指导,不管是基金还是股票什么的,基金要跟着老师买的话,能达到15%以上的利润。后来就推销,一开始推蛋卷基金,然后就是下载一个什么基金的软件。他指导你怎么买基金,好比今天大体讲一下今天的盘面,然后推荐哪只基金可以买入,哪只基金不能买,暂时不动。”
在孙女士给相关媒体发来的一段课堂录音中,所谓的理财老师甚至表示:“20%的收益不值得你花费太多时间”“价值投资的收益率年化做得很好也不过20%……”
朱女士和孙女士向课程销售提出了退款申请,但均被拖延、拒绝。孙女士后来发现,甚至学费在支付端显示成了“餐饮美食”支出。“最起码像我支付的学费,账单分类应该是学费或者是其他的,是不是?但是我在支付宝里扫码,扫了个‘餐饮美食’,连学费都不是。我觉得有必要核实一下,他们到底有没有这个资质,到底是否有他们所说的这些老师。”孙女士说。
孙女士说,她所在的理财课金卡会员维权群内有近两百人,学费近170万元。有媒体在投诉平台搜索,被此类线上理财课套路的人还有很多。
一位姓肖的消费者投诉另一家线上理财商学院:带班老师宣传说,学完课程后认为不满意,全额退款,但买课后又说需要毕业考到80分后才能申请退款。此外,投诉者们还提出了关于教师资质、虚假宣传等一系列的问题。
在天眼查中搜索含关键词“财商教育”“理财教育”的公司,共七千多家,截至目前,今年成立的共有1202家。但是这些公司在消费者看来,缺乏监管。朱女士说:“我为什么在网络上投诉?也是希望别人看到真的不要再被骗了。它就是北京的公司,北京315平台上那些投诉可能写得不太明白,他们是拒绝了,我也不知道求助哪边才可以更有效地把这件事情解决掉。”
这些所谓的理财课存在哪些问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高杰英也是一名投资者普及教育工作者,听完这些“小白”理财网课之后,她说,课程内容漏洞百出:“第一,收益保底15%以上的不靠谱。今年8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正式公布了修订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每月20日发布的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4倍为标准确定民间借贷利率的司法保护上限,按目前一年期LPR3.85%计算,超过15.4%就可以认定为高利贷,表明超过15%的收益存在较大风险。第二,兜售民间理财策略的不靠谱。投资理财是一门专业,基金经理都有排行榜,永立潮头非常困难,受过专业训练的精英人士都很难保持稳定长期的高收益,你怎么能相信几千块钱就能买到稳赚不亏的投资策略?第三,不懂投资,认为可以靠撞大运发财的不靠谱。实际上,投资公司会举办一些投资者教育的讲座,在中国大学慕课网上,国家免费提供了一些列免费课程,比如《中国价值投资》等投资课程,免费普及投资知识。”
哪怕是有正规线上教育资质的企业,在涉及此类纠纷时,维权也十分困难。有媒体梳理,此类企业、课程审批涉及多个部门,具体课程内容是否能够上线,则没有明确的说法。一些不规范的民营机构或者纯个人的开班,甚至没有经过相关部门的备案或者审批,应尽快完善监管。IT与知识产权律师赵占领分析:“在课程的销售方面,可能违反广告法的规定,涉嫌夸大事实或者是虚构事实;另外一方面,在用户花高额的费用购买理财课程之后,参加培训的时候,培训的内容有可能和他事前所宣称的内容是不符的。参加完培训之后,再推荐你购买一些理财产品,并且在此过程中会提供一些理财相关的咨询,如果是提供这种服务是需要有资质的。涉及他在宣传营销方面不规范的地方,主要是由市场监管部门来进行规范和处罚的,关于这块,在监管力度上可能还不够。还有一方面,他们在提供这种理财咨询顾问的时候,金融监管部门也应当对此进行监管。”
有明星主演,预计票房在7亿元,投资120万元收益可达400万元……听上去如此诱人的电影投资项目,其实是个骗局,全国3000多人上当,涉案金额6.5亿余元。
兰州警方近日公开征集一起影视投资类诈骗案件线索,涉及4家公司及12部电影。这种新型诈骗隐蔽性很强,很多受害人被骗后依然蒙在鼓里。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揭开骗局真相。
受害人达3000多人 涉案金额6.5亿余元
日前,兰州市人民检察院、兰州市公安局联合发布通告,公开征集一起影视投资类诈骗案件线索。案件共涉及4家公司及12部电影,其中5部电影已上映。
2022年,兰州警方侦破以李某某为首的影视投资诈骗案件。该犯罪团伙精心设计编排话术,吸引投资人投资股票,然后夸大电影制作成本及票房预期收益,引导投资人购买电影“收益份额”;他们仅将其中少部分金额用于支付给电影出品方购买份额,大部分资金分散流入多个银行账户,供犯罪分子挥霍使用。
专案组在多地公安机关的配合下,在北京、深圳、东莞等地捣毁多个窝点,现场查扣大量作案电脑、手机、虚假合同及话术剧本,涉及本案的主要层级犯罪嫌疑人均已被抓获归案。
目前,案件已移交检察机关起诉,移送审查起诉45人,梳理出全国受害人达3000多人,涉案金额6.5亿余元。
兰州市公安局刑警支队三大队民警庞杰介绍,该诈骗团伙对四个公司交叉持股,早在2019年就开始实施诈骗,受害人被骗金额最多的达到700余万元。
2022年兰州警方曾首次对该案发布征集线索通告。由于受害人遍布全国,且人数众多,为有效、准确地指控犯罪,保障受害人合法权益,警方于今年1月会同检察机关再次面向社会征集该团伙违法犯罪线索。
揭秘电影投资诈骗套路
警方介绍,该案是一起涉及新业态、新领域、新手段的诈骗案件,欺骗性很强。据犯罪嫌疑人李某某交代,他们雇佣推广公司为其吸引受害群众,推广公司派人先在各个股票投资类微信群、QQ群中扮演专业推荐股票的“导师”;他们所推荐的股票,第二天都会涨,有的连续涨几天,借此博取受害者的信任。
后期,“导师”借口股市下行,收益变少、风险增大,引导至电影项目投资上。“导师”自称在影视圈有人脉,电影上映后会有几倍的收益,同时夸大电影制作成本。为骗取信任,“导师”带领学员来到北京,名义上是参观国内大型影视公司,实则只允许外围拍一些照片。
“一部电影本来投资是4000万元,嫌疑人买了部分份额;但是他在跟受害人签订协议时,将总投资夸大好几倍,以这种方式诈骗。”庞杰说。
李某某交代,以某部电影为例,他所在的八毫米文化公司投资2210万元,获得45%的份额。在向投资人推广时,他宣称电影总投资2.2亿元,并从670位投资者身上融集资金7000万元;少部分诈骗金额用于支付给电影出品方购买份额,剩余款项则用于诈骗运营及个人挥霍。
兰州的林女士是一名受害人。她给一部电影投了120万元。“当时他们说,有明星主演,预计票房在7亿元。如果电影票房能到7亿元,收益就能达到400万元。但电影上映以后,票房不足百万元。”
与常见的诈骗案相比,此案具有更强的迷惑性和欺骗性——受害人投资的影视项目真实存在,且已有多部上映;诈骗团伙持股的影视公司也是正规成立的公司,与电影出品方签订的合同也真实有效;但是与投资者签订的协议中
兰州市公安局城关分局副局长贺小东介绍,这种诈骗犯罪很难被群众识别,受害人以为是投资失败,报案人也较少,全国范围内主动向公安机关报案人数不足100人。
谨防隐匿在电影圈里的陷阱
贺小东介绍,下一步警方将继续加大资金追缴力度,深挖犯罪嫌疑人名下财产、各类账户,对大额可疑资金尤其是大额取现逐一调查。
记者查询中国裁判文书网发现,电影投资屡屡被不少违法分子利用。在贵州省贵阳市,有犯罪分子在微信群内介绍虚假的“比高影视”投资项目,以高额收益引诱被害人下载比高影视App,充值购买App内设置的电影版权等虚假投资理财产品,在短期内让被害人获得高额收益,并骗取被害人继续追加充值;后将App关闭,使被害人不能登录App,无法转账提现。
陕西威能律师事务所律师李文博说,一些机构或个人,蓄意利用一般大众对文创产品制作、发行和版权交易运作的陌生,进行虚假宣传,隐瞒真实交易标的份额和对价,招徕无经验的投资者入局,融集大量资金,其行为涉嫌构成诈骗罪。
影视行业出品人陈伟忠说,犯罪团伙以电影份额买卖为名行骗,不仅造成大量群众受害,还会对电影市场的健康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陈伟忠说,电影投资是高风险、高回报行业,应当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来规范电影投资行为,尤其是需要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出品方应公开自身资质和真实投资额,让投资者清晰地了解投资条款和细节,把投资风险降到最低。
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律师董高升建议,普通投资者要增强风险意识,不要轻信网络上陌生人的投资建议;对于自己不熟悉、法律关系复杂的项目,应谨慎投资,避免上当。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