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上海地铁人民广场站上演一场生死营救:当天,车厢内有乘客晕倒,已无心跳且呼吸微弱,驻站民警、值班站长、值班员等及时为其做了心肺复苏、人工呼吸和AED(体外除颤器)。经过6轮电击及心肺复苏后,乘客终于恢复了心跳和呼吸,成功捡回一条鲜活的生命。
快速发展的城市脉动中,安全与韧性是衡量城市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尺。今年救护培训第二次被列为上海市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记者近日从上海市红十字会获悉:2024年上海市为民办实事项目“培训8万名持证应急救护员”已圆满完成既定目标。以救护培训,赋能韧性安全城市治理,市红十字会正在着力打造城市急救的“快车道”。
现代社会为何人人都要学一些急救
安全是城市发展的基石,应急救护则是守护城市安全的重要防线。纵观发达国家,急救网络建设是基本公共服务和应急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关乎生命安全的重要民生问题。
以德国为例,《刑法典》规定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对需要急救的人施救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德国面向普通民众的急救培训课程总时长约8小时。据统计,德国每年有超过100万人参加急救培训课程,总体普及率高达80%。而《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21年披露数据显示:我国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的普及率仅1%左右。这提示提高社会急救能力、织密织牢全社会的“急救网”任重道远。
市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国心跳骤停总体发病率达十万分之97.1,每年约有55万人心源性猝死,其中大量发生在院外。心源性猝死救援“黄金4分钟”非常重要,如果等待专业救护人员赶到,可能错过最佳救护时间,加强科普,让“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理念深入人心至关重要。所谓“黄金四分钟”,即指心脏骤停的患者在心脏骤停四分钟之内,立刻开始有效的抢救措施,及早进行心肺复苏。这是取得良好预后的决定性因素,也更有助于患者恢复呼吸、心跳及意识。
意识觉醒是“人人学急救”的关键。以往市民常会把救护员与专业人士划为等号,直至面对猝不及防的意外才渐渐意识到,人人掌握一些急救知识,关键时刻可以自救也可以救人。成功的案例不胜枚举。就在今年3月25日,虹桥火车站站台,一名男子下车后突然脸朝下摔倒在地面上。恰巧路过的医护乘客、匆忙赶来的值勤民警为其进行心肺复苏接力,“以前红十字会的老师在课上讲过,为维持患者的心肺功能,心肺复苏的按压深度很重要”,参与救援的民警夏润洲说。及时、到位的心肺复苏,加上“救命神器”AED,为院前急救争取了宝贵时间,最终挽救了一条可贵的生命。
高校机关企业等加入培训成为“施救人”
城市应急救护犹如城市“动脉”里的“健康因子”,确保超大型城市更有安全韧性。在上海,应急救护纳入市政府实事项目可追溯到2008年。为保障世博会,2008-2010年间“群众性现场应急救护培训”被列入政府实事项目,项目实施的三年期间,市红十字会为世博园区工作人员、志愿者等开展救护培训,在全市建立起240个红十字救护培训基地(站)、培训1260名师资、11.8万名红十字救护员,还为104万人普及培训。
以世博会为契机,上海红十字系统应急救护培训工作逐渐发展壮大,形成一套完善全面的救护培训体系,并在此后的进博会、花博会、上海马拉松等一系列大型活动赛事中提供救护保障。红十字救护培训有关指标还被列入上海市城市文明进步指数体系。
从“赛时”到平时,上海市红十字会着手积极推动救护培训进学校、进机关、进楼宇、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全面增强城市韧性。仅今年一年,同济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共计约1万人参加实事项目培训并获得红十字救护员证书。数千名机关干部也成为新晋救护员,提升了自救互救能力和为民服务水平。
刚入学的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的大一新生陈羿涵,暑假里在校园参加应急救护培训,她为自己掌握了急救硬核技能而颇觉开心,“以前这块知识属于盲区,通过专业培训后,除线上理论课以外,还有线下实操,包括心肺复苏、自动体外除颤器、气道异物梗阻处理、创伤救护等。实事项目让我学到了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从旁观者变成施救者,个人健康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也得到锻炼提升。”
记者了解到,今年同济大学就有4600余名本科新生入学,上海市红十字会还将于近期在同济举办第二期培训,让更多学生成为校园第一“施救人”。而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已连续多年被纳入上海公务员初任培训课程。
社会硬件布点和环境氛围怎样跟上
城市的安全防线筑牢之时,社会环境和氛围如何同步跟上?此前部分群众疑惑,“如果没救成功,会不会被碰瓷?该怎么办?”市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民法典而今已作出明确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也明确:紧急现场救护行为受法律保护,对患者造成损害的,依法不承担法律责任。这些“好人条款”确定了善意救助者的责任豁免规则,从侧面鼓励了更多人勇于施救。
截至目前,上海已建立26个应急救护培训基地,16个4A及以上景区红十字救护站。上海铁路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基地、宝钢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基地、上海公安学院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基地正式挂牌,红十字救护培训也将被纳入到铁路、钢铁、公安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体系中。
打造城市急救的“快车道”,市民学会急救技能之外,做好救命神器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的布点也很重要。记者了解到,美国作为最早对AED在公共场所设置立法的国家之一,早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各州就规定公共场所必须安装AED,要求在步行10分钟内即可获得。日本则在2004年对大众开放AED使用,根据日本总务省的统计,目前日本全国有大约60万台AED,每年通过救助约1200人。
2014年起上海市红十字会联合市应急办,启动策划在公共场所设置AED,并于次年在全国率先启动公共场所试点设置AED公益项目,至今已在全市设置2800余台。AED操作是救护培训的考核点之一。记者同时获悉,如今在市卫健委牵头下,各区、市教委、地铁等相关部门也已陆续设置更多AED,力争在关键时刻为生命争取宝贵时间。
市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李江英最后表示,推进实事项目、广泛开展红十字救护培训,提升市民自救互救能力,市红十字会协同多方力量,共同助力增强城市的整体韧性,为城市的安全与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联系QQ:276037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