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的发展和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家政服务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行业规范化和职业化建设亟待加快步伐
家政服务业,这个在今年两会上被习近平总书记寄语要“办成爱心工程”的朝阳产业,如今正驶入发展快车道。根据日前发布的《中国家政服务业发展报告(2018)》蓝皮书,近年来该产业连续保持了20%以上的年增长率,吸纳了超2500万从业人员。家政服务业规模持续扩大,形成了不可小视的经济新动能。
家政服务业在我国的发展壮大,反映着深刻的社会变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家庭结构从几代同堂的大家庭,逐渐变成以三口之家为主的核心家庭。很多情况下,养孩子、做家务等劳动,很难再通过家庭内部分工来解决,需要到市场上寻求帮助。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往“添双筷子添个碗”式的粗放式养娃行不通了,人们对高水平家政服务的需求逐渐常态化。尤其是随着“互联网+”和连锁经营为代表的新经营模式不断涌现,购买家政服务只要在手机上动动手指就能完成,更为家政服务业发展带来重大利好。
家政服务业作为经济发展新动能,正在推动城乡之间的均衡发展,从而实现双赢。这一行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既满足了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需求,也满足了城市家庭育儿养老的现实需求。以进城务工的女性为主要用工对象,家政业为这一群体提供了相对不错的收入和就业环境。很多农村女性凭着自己的能力,成为资深保姆、金牌月嫂,改善了自身的收入水平,也推动家政业成为年产值上万亿元的朝阳产业。与此同时也要看到,与更高的服务水平和标准相比,这一行业也存在发展不均衡、部分从业人员职业素质不高等问题,行业规范化和职业化建设亟待加快步伐,以提供更多优质供给。
和很多行业一样,家政业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市场的调节,也需要相关部门做好服务和监管,比如市场准入、从业人员健康认证、从业培训、建立全国联网机制等。毋庸讳言,家政行业经历过一轮无序发展,一段时间里甚至一个招牌、一间门面、一张桌子就能开张。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供需之间严重不匹配,导致一些资质不全的小家政公司生意兴隆,家政服务人员也待价而沽。不少家庭抱怨,好不容易雇了个不错的保姆,人家一听说隔壁家保姆工资更高,立即就要求加钱,不然就走人。消除行业乱象,需要更加健全的监管机制,做到监管有力、有法可依。近两年,家政服务行业政策密集出台,正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以成熟的行业自律为内在规范,以严格的法律保障为外部约束,才能实现行业的健康发展。
家政业的健康发展,也需要雇佣关系双方的相互理解和包容。家政业的特殊之处在于,这是一份没有爱心就很难做好的工作。照料孩子、伺候老人,都需要在业务能力之外,付出更多责任和爱心。另一方面,家政业是直接进入家庭的服务行业,很多保姆和月嫂还和雇主一起生活,产生的是一种需要高度信任的紧密关系。现实中,很多家庭都更换过不止一个保姆,感叹遇到好保姆需要运气。这一现象说明,有责任和爱心的从业人员还是供不应求,同时双方的相处模式也需要更好调整。作为一个屋檐下“最熟悉的陌生人”,真心付出、以诚相待,应该是对双方共同的要求。
抚小、养老,是无数家庭的需求,也是一个社会生存繁衍的必需。家政服务业作为家庭服务业的主要业态,领域不断拓展、分工日益细化,成为中国经济和就业的新增长点。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随着行业规范化和职业化建设的加快,家政业定能成为一项真正的爱心工程。
02钱江晚报:“红黑名单”给家政市场定了个好规则
3月1日商务部网站消息,家政服务业信用体系的指导意见已进入为期20天的公开征求意见期。《意见稿》信息透露,我国将建立家政服务业信用体系,同时建立家政服务领域守信主体“红名单”和失信惩戒“黑名单”制度,未来消费者选择家政服务人员时将可参考“红黑名单”。
近几年,家政服务行业年均增速保持在20%左右。国家发改委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家政服务就业人数在2800万人左右,家政服务营业收入达到4400亿元,同比增长26%,对推动经济平稳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当前我国家政服务业信用缺失问题较为突出。部分家政服务员隐瞒真实信息、不按合同约定提供服务,还有如保姆虐待幼儿、老人以及偷盗财物等事件也时有发生,2017年的杭州保姆纵火案更是引发保姆市场信任危机。
在目前的家政服务体系中,对于保姆的来历背景、有无“黑历史”,雇主无法知之甚多,甚至是一无所知。所以有第三方机构顺势推出保姆背景调查服务,核实保姆身份信息、法院诉讼和失信记录、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借贷记录等。但是这么做往往容易侵犯个人隐私,特别是未经保姆本人同意授权的情况下,这么做是触犯法律的。没有完善的市场规则,就不会有规范的行业行为,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当务之急是尽快建立完善的市场规则,才可以有效约束和规范家政市场,建立家政服务业信用体系就是完善市场规则的手段之一。所以能由商务部门牵头建设一个家政服务员信用档案平台是再好不过了的,并且由商务部门牵头容易实现数据互通、信息共享,让守信者受益、失信者受限。这样的好措施早就应该出台了。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目前无论是家政服务人员、家政公司还是客户都存在不讲诚信的情况。给家政行业建档应是双向的,家政人员要建档,客户也要建立信用档案。这样也能保障保姆的合法权益,让她们不受黑心东家的欺负。
家政服务人员是一支数量庞大、水平参差不齐但充满活力的劳动大军,伴随着二孩政策和人口老龄化趋势,对家政服务需求有明显上升。只要能推进家政服务的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这一朝阳产业的发展必将步入“快车道”,实现从量变到质变。
03人民时评:用爱心迎来家政业的春天
向着互利共赢进发,向着爱心工程奠基,“地丁花”必将开在春天里,白领们也必将获得更多芬芳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在与代表互动中谈及家政业。他表示,在我国目前发展阶段,家政业是朝阳产业,既满足了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需求,也满足了城市家庭育儿养老的现实需求,要把这个互利共赢的工作做实做好,办成爱心工程。“互利共赢”“爱心工程”,总书记用这两个关键词来定位家政行业,再贴切不过,正如网友所说,“简直说到我们心里去了”。
如今,家政服务已经是众多中等收入群体的刚需。多数都市白领是双职工家庭,结婚生子偏晚,又都忙于事业,双方父母因年龄、身体原因也不能长期帮着带小孩儿,甚至本身也需要照顾。一位上海白领曾这样写道,“更尴尬的是,我们这一辈人的家务能力普遍在退化,没有‘阿姨’参与的话,很多家庭就要停摆了。”这番话道出了这个群体共同的心声。家政服务的好与坏,事关无数家庭的“小确幸”。
然而,登录网络,不难感受到白领群体与保姆“同在一个屋檐下”内心的焦灼。现实中,个别“阿姨”素质不高,服务质量不达标;有的保姆表里不一,服务态度人前人后有差异;极少数钟点工责任心不强,甚至手脚不干净。而保姆纵火、毒杀老人、虐待幼儿等等极端事件,借由社交媒体的传播与放大,进一步销蚀着白领家庭对家政人员的信任感。因为事关生活质量、涉及亲人安全,找个靠谱的保姆,成为白领们强烈的呼唤。
只是一个巴掌拍不响。从家政人员的角度看,雇主群体何尝没有瑕疵?暗地挑刺,克扣工钱;工作内容超出合同规定,要求太高太细;不尊重人,给脸色看……这些都是保姆们不能忍受的对待。她们干的是“伺候人”的活儿,还要忍受“低人一等”的成见,这种状态不仅造成从业者的一些心理问题,成为部分纠纷的诱因,而且令高素质人才望而却步,加剧供需结构性失衡。进一步地看,她们有的与雇主只有雇用关系,而非劳动关系,不受劳动法保护,没有养老保险,也难有公共领域发声的能力与渠道。实际上,“毒保姆”“坏阿姨”只是被舆情放大的极少数个体,并不能代表整个家政行业。她们如同沉默坚韧的“地丁花”,需要社会更多理解与尊重。
“雇主用得不放心,保姆干得不开心”,与其互相抱怨,不如反思如何从根本上调和家政供需矛盾,走出家政服务“高需求,低认可”的怪圈。杜绝家政乱象,引导健康发展,还需国家、行业和企业共同发力。我们喜见,17个部门联合发布行动方案,推动家政服务提质扩容;一些家政企业尝试“员工制”,签订正式劳动合同,令家政人员有了社保;一些地方加强行业协会建设,推动实施家政人员精准培训和追溯管理……宏观规范市场,微观理顺市场,家政行业才能走上良性发展之路。
家政行业,既是容纳就业的蓄水池,也是育儿养老的保温舱。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上谈及家政业,不仅是对行业发展的未来期待,也是对行业辐射的千万家庭的热切关怀。只要家政行业向着互利共赢进发,向着爱心工程奠基,“地丁花”必将开在春天里,白领们也必将获得更多芬芳。
搭着“互联网+”的翅膀,家政服务行业近年来纷纷开疆拓土、“移师”线上,APP软件、电商网站、小程序等互联网家政平台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这些新兴的互联网家政平台,一方面,方便了用户,丰富了用户的选择权;另一方面,也涌现出不少亟待规范的乱象。互联网家政平台最终要赢得市场和用户,还有一段路要走。
家政服务业,这个在今年两会上被习近平总书记寄语要“办成爱心工程”的朝阳产业,如今正驶入发展的快车道。互联网家政作为一种新型家政服务模式,符合当下市场需求,特别是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的发展和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互联网家政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并实现多赢局面。一则,可以解决居民无时间和精力清扫家庭之难题;二则,免去了去实体店雇人的不便;三则,可以为一部分人提供就业岗位。
互联网家政方兴未艾,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比如,未签订雇佣合同埋下消费隐患;有些家政服务人员素质和能力良莠不齐;有些从业人员未与挂靠的公司签订劳动合同,不仅其自身权益难以保障,而且不利于消费者日后维权。这些风险的存在,也让消费者在享用互联网家政服务时心怀忐忑。
互联网家政作为一种实体店的延伸,绝不能游离于监管之外。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出台适应新形势的家政服务规范性办法。去年,国家发改委、人社部、商务部等17部门印发《家政服务提质扩容行动方案(2017年)》,要求建立家政服务企业、从业人员信用记录等,这对互联网家政也有积极的参考意义。另一方面,应充分发挥好行业自身监管的作用。行业协会要发挥自身作用,提高家政企业和服务人员的准入门槛,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以及实行红黑名单制度,让不法家政服务企业以及APP及时得到曝光,并以此倒逼行业自身规范化发展。
此外,网络平台也要积极作为,主动监管。目前,互联网家政主要是通过APP选购服务。这种新型服务模式有效串联起线上、线下业务与服务,而要保持这些APP服务质量过硬,推出相关服务的APP自身也应把好监管关,谨防害人APP不及时下线。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抚小、养老是无数家庭的需求,也是一个社会生存繁衍的必需。互联网家政作为家政服务业的新业态,是社会发展的大方向,相关各方应本着长远发展的眼光,强化监管,让家政业成为一项真正的爱心工程,让消费者在享受互联网家政服务时更加放心、舒心。
近年来,家政市场供不应求,家政服务员工资上涨较快,北上广等大中城市月嫂的平均工资早已过万元。月嫂的高薪待遇,吸引着人们纷纷进入市场,但价钱高不等于品质好。近日媒体调查指出,当前月嫂准入门槛较低,只要参加培训就能拿母婴护理证,甚至存在花钱买证的现象。
月嫂行业的需求提升,与家庭结构的变动有关。以前,一个孩子由双方家庭照顾,爷爷奶奶帮忙照看,代际资源的支持有效。但随着社会政策调整,出现了新的问题,比如晚婚晚育盛行,老一辈看护的支持方式,不得不面对老龄化的冲击,且伴随城市化快速推进,年轻人和老人之间的地理区隔、观念差别也在加大。对职业女性来讲,一旦产假结束,最理想的方式是上班期间请人照看孩子,在一些大中城市,这已是被普遍接受的育婴方式。可以预见,伴随着家庭结构不断优化和母婴家庭人群继续扩张,接下来月嫂市场将只增不减,需要通过服务制度的完善,进一步提高其规范性。
当前,消费者对月嫂的要求明显提高,除了育儿、膳食搭配等服务,还希望他们掌握早教、外语等技能。但从市场的反馈来看,月嫂质量有些参差不齐,甚至有“婴儿遭月嫂虐待”“乙肝病毒携带者与婴儿共用奶瓶”等新闻频频爆出。《2017年中国家政服务行业发展报告》指出,目前全国家政服务业从业人员2200多万人,但很多都是以城市下岗工人、进城务工农民为主,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具体在月嫂市场上,可以看到这一职业的归属感并不高,基本以“60后、70后”的年龄为主,中介公司招人难、留人难也成为一大难题。
职业归属感不强,反映在很多人心目中,月嫂并不是一个“高大上”的职业,特别是从准入门槛设置上,可以一窥它的含金量。2017年中央电视台“3·15”晚会上,曝光月嫂证不用培训就能拿到,牵出几家母婴服务协会,而他们早已被民政部门确认为山寨社团。这是个相当有代表性的例子,在许多地方,妇联、母婴中心和月子会所,几乎都有推介“金牌月嫂”,甚至中介公司本身也能做资格认证。如此准入门槛,“月嫂证”不过是一张纸,不需太多的知识和技能含量,也没有后续的成就感和成长性,当真能吸引人吗?这一事实表明,月嫂作为一种正当职业的氛围有所缺失。
而被称为世界级“家政服务员”的菲佣,是一个很好的对比素材。在菲律宾,劳务输出的“职业化”得到极大重视。在教育培训上,不仅有大量家政机构进行免费培训,更是在高等学校开设了室内设计、服装工艺、社区营养、食品工艺、家政学、家庭生活与儿童开发等专业。通过了这些培训,意味着进入了一个被国家认可、法律保护的正当职业。这里的启示是,提升月嫂专业形象,应该积极引入“国标”认证。这方面,应该重申育婴资格的准入机制,并且根据不同的工作经历、服务技能等,进行不同等级的认证,从而让月嫂成为一项受人尊重的工作,激发起人们的职业归属感。
家政公司“阿姨来了”近日公布的《2018阿姨年鉴》显示,“对我好不好”成阿姨上岗下岗首要因素。因为是长期与人打交道的服务行业,阿姨们选择工作的参考标准第一是雇主是否待人亲和,第二才是工资待遇如何。“包不包住”和“劳动强度大不大”也是阿姨们挑选工作的主要条件。(2月14日《工人日报》)
随着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家庭结构的变化,雇佣包括保姆、月嫂等家政人员住家服务的市民家庭越来越多。如果你在雇佣家政人员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家的保姆寻找各种理由辞职,甚至你主动提出加薪也留不住人,保姆辞职以后很快又在邻居家上岗,而邻居给出的工资还不如你家高,那么你就要好好反思一下了。家政公司“阿姨来了”近日公布的《2018阿姨年鉴》显示,“对我好不好”已经成为阿姨选择上岗或下岗的首要因素。
调查数据是可信的,但是却可能会让很多人感到困惑。这些农村女性进城当保姆、月嫂,主要不就是为了挣钱吗?那么自己只要工资给得高点,逢年过节红包给得厚点,不就可以了吗?如果作为雇主,你还秉持这样的理念,那只能说明你确实有些落伍了,也就难怪很多阿姨不愿意在你家长期提供服务了。
家政市场出现这样的变化,说奇怪也不奇怪。一则,随着近年来家政市场的火爆,很多时候家政人员都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那么在工资待遇相差无几的情况下,家政人员自然愿意选择那些待人亲和、好相处的雇主;其二,越来越多的家政人员,已经不是出于家庭经济困难才从事这一行业,他们本身家庭条件可能也不错,而只是为了让生活过得更好,这时候工资待遇就不再是他们选择雇主的首要考虑因素,而是更加看重工作做得开不开心,愉不愉快。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雇主,就要顺应形势,在心态、观念、态度上作出改变,才能享受到家政人员更好的服务。更加重要的是,“对我好不好”成为家政人员择业的首要考虑因素,背后折射出的,实际上是家政从业人员个体乃至这个职业整体希望得到社会更多尊重的体现。以前在很多人的眼里,家政人员就是“侍候人”的职业,难免带有某种轻视甚至是歧视而难言尊重,但是现在情况不同了,先不说人与人之间本来就应该互相尊重而不应该因为从事职业的不同就分出人格的高低,以上提到的家政市场的种种变化,也意味着再把家政人员当作“侍候人”的,显然已经不合时宜了。
只要是在法律与道德的范畴内,任何行业或职业的人,都值得尊重,也应该尊重,这和这个行业是供不应求还是供过于求无关。所以说,家政公司的这份调查报告,对于整个社会还是很有启发意义的,我们也希望每个雇主都能与自己雇佣的家政人员和谐相处、亲如一家,共同提高彼此的获得感、幸福感。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联系QQ:276037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