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5月底买了光大理财阳光金日添利1号,这是一款评级二星,较低风险的理财产品,买理财谁想过会亏,我就遇到了,最近这一周不仅收益没见着,本金还亏了进去。”
邢女士帮着父母打理养老钱,上个月她把30多万元的资金买了光大理财的一款开放式净值理财产品,这一周看着收益上显示的负数,邢女士有些不淡定。
记者采访发现,不但市面上保本理财产品已难觅踪迹,甚至银行结构性存款的品种和数量也在大幅缩减,选择余地变得越来越少。
那么,理财产品出现负收益是否会成为未来常态?业内结构性存款上架的数量为何会下降?这背后有什么的原因,投资者要做好怎样的准备,记者做了一番调查。
现象1
银行理财产品
多家银行理财产品年化收益为负
邢女士买的是光大理财的一款开放式净值理财产品,近一周来,跌幅达0.05%。不光是这一款产品,光大理财多款净值型理财,近期都有收益下跌的情况。光大理财阳光金2号,近一个月的跌幅达0.49%,近一周达0.39%;阳光金稳健一号,近一周跌幅达0.17%。
一向稳健的理财产品为何会亏?多位业内人士指出,银行理财近期出现净值浮亏是因为投资对象主要是债券,经过近两年的牛市后,4月以来债市震荡调整,特别是5月份以来债券市场由牛转熊画风突变。
Wind数据显示,以中证全债指数为例,5月份至今已经下跌1.96%,5月份以来市场利率不断走高,债券价格不断下跌,导致大部分债券基金、以及投资了债券市场的理财产品净值下滑。回顾此前的理财产品市场,由于债券市场的波动,R3等级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浮亏已经出现过多次,但R2等级密集出现还是首次。
融360大数据研究院分析师殷燕敏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期出现浮亏的理财产品主要是受到债市调整影响,又恰逢该产品的申购赎回开放期,如果投资者在此时进行赎回操作就可能会损失本金。
按照《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的要求,净值型产品未来占比将进一步提升。殷燕敏告诉记者,近两年银行理财逐步从预期收益率型向净值化转型,产品运作模式也从原来的封闭型转变为可随时申赎的开放式或定期开放产品,投资标的以固收类资产为主的银行理财产品就更类似于债券型公募基金,资产净值会随着市场的波动而出现波动,
研究机构普益标准发布的报告指出,2019年2季度至2020年1季度,各类型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整体呈现稳步提升态势。净值型产品存续余额规模占全部非保本理财产品的规模的比例,已经从2019年年中的36.7%,上升到今年一季度的52.45%。
负收益风险会大幅上升吗?
理财产品都负收益了,要不要赎回止损,邢女士还在纠结。一家股份制银行宁波分行的理财负责人告诉记者,最近一周接到了很多投资者关于理财年化负收益的咨询。
这位银行业人士指出,尽管产品收益会有波动,但理财产品的风险等级并不会因此改变,去刚兑并不意味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大幅上升。“负年化收益只是阶段性对比的结果,当前的浮亏,并不意味着产品到期一定会出现亏损。比如我们银行一款理财近一个月来的年化收益是负值,但是如果从年初计算今年以来的年化收益,这款产品年化仍能达到5%以上,二季度债券市场的表现对近期理财产品有影响,这应该是阶段性的,近期理财产品设计团队会调整不同产品的投资比例。”
普益标准研究员陈新春也指出,短期账面的负收益并不代表实际的负收益。以股票投资为例,短期股票价格的下跌会带来亏损,但如果长期持有,价格依然会涨回来,长期看依然是盈利。债券类理财产品同理,债券价格有涨有跌,最终市场价格会向内在价值回归。
打破刚兑调整投资心态
投资银行理财的风险从“看不见”到“看得见”,以净值波动的形式展示出来。投资者可能有更多场合看到“浮亏”的情况,投资者该以何心态认识和面对?
“未来非保本浮动收益的净值化产品将成为银行理财产品的主流,银行给客户展示的收益率也是业绩比较基准,而非银行到期一定会给客户兑付的收益率,在投资过程中,产品的收益会受到投资标的走势、银行资产管理投资策略等因素影响。”融360大数据研究院分析师殷燕敏对记者说,因此对于投资者而言,“打破刚兑”已经不再是口号了,在选择购买理财产品时,未来不仅要关注产品的投资范围、投资标的、风险等级、是否保本等,也需要关注银行管理该类产品的历史业绩来选择管理能力较好的机构。而对于银行而言,“保本保收益”的形象也将褪去,要在资管市场通过业绩去竞争客户了。
现象2
结构性产品
收益与发行规模双降
近期,结构性存款平均预期最高收益率持续走低。根据监测的数据显示,6月第一周(6月1日-6月7日)结构性存款平均预期最高收益率为4.27%,环比前一周大幅下降28BP,且过去几周连续下跌,自4月中下旬以来跌幅已经达到81BP。
与今年初形成对比的是,年初多家股份制银行、城商行的结构性存款实际收益率可接近4%,但近几个月持续下跌,多家银行结构性存款预期最高收益率下调至3.5%左右甚至更低。
之前多家国有银行结构性存款预期收益率多在5%、6%以上,进入6月份以来,国有大行大幅下调结构性存款预期最高收益率,产品预期最高收益率全部下调至4%以下。
记者还注意到,多家银行结构性存款过去都是双层收益结构,比如1.5%或6%,本月发行的结构性存款很多都是三层收益结构,比如1.55%或3.55%或3.75%,以及区间累计收益结构,比如1.3%~3.95%。
“从去年底开始,监管部门就加强了指导,为此近段时间,总行对结构性存款的产品设计进行了调整。”某股份制银行零售业务部有关工作人员解释,此前将浮动收益率的波动区间设计较窄,以此来“保证”投资者收益率,但现在这样的产品越来越少,目前更多的是设置三档收益率或者宽幅收益区间。
而在产品发行中,记者也发现近期已有银行发行明显降温。
例如结构性存款发行量比较大的招商银行,之前每月发行数在80~140只之间,大部分产品挂钩黄金价格,少部分产品挂钩指数。但是近期该行结构性存款发行量大幅减少,6月第一周仅发行了8只结构性存款。6月12日记者登录招商银行手机银行,APP上仅有一款预售产品。
同样,本月民生银行发行结构性存款的数量骤减,6月11日,手机银行APP显示在售结构性存款仅为2只。
另外,根据《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业务的通知》,结构性存款的销售文件中要约定不少于24小时的投资冷静期,在投资冷静期内投资者有权解除已签订的销售文件,银行要及时退还投资者的全部投资款项。由于《通知》设置了12个月的过渡期,也就是说从2020年10月起,投资冷静期的规定将正式实施。
据悉今年以来,多家银行的结构性存款销售文件中已经增设了“投资冷静期”。不过每家银行对投资冷静期的规定不同,有的银行是规定募集期最后一日为投资冷静期,有的银行则规定自购买到产品起息之前均为投资冷静期。
普益标准研究员于康表示,结构性存款的投资范围涉及衍生品交易,相对普通存款具有更高的风险,但很多投资者理财知识不足,存在把结构性存款当成普通存款的现象。投资冷静期的引入,给客户预留出了更多的考虑时间,允许其在投资冷静期内取消交易,更有利于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结构性存款成套利工具
引起监管关注
“从去年底开始,结构性存款就受到监管的重点关注,近段时间监管要求银行上报数据的频率不低,经常会做调研。”宁波某银行管理层人士向记者透露。
本周,有媒体报道北京地区多家股份行已收到监管部门的窗口指导,要求压降结构性存款规模,在今年年底前,逐步压降至年初规模的三分之二。
“央行释放流动性为的是能够支持实体经济,但也要谨防不法者资金空转套利,近期监管部门加强关注,或许与此相关。”上述银行人士表示,结构性存款成为套利工具,就意味着资金还在金融机构内部“打转”,并没有直达实体经济,与监管的初衷南辕北辙。
事实上,结构性存款近年来也屡遭监管重拳出击。在近一年的时间,银保监会和央行先后发文规范结构性存款。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加强监管,防止资金“空转”套利。
去年10月18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业务的通知》,要求商业银行要严格区分结构性存款与其他存款、不得发行收益与实际承担风险不相匹配的结构性存款。
记者也注意到,近两个月以来,银保监会针对银行结构性存款套利行为开出三张罚单,中信银行舟山分行和光大银行苏州分行就因为将贷款转为结构性存款分别被罚款80万元和50万元。
“在一系列监管动作之下,结构性存款市场还会继续降温,预计接下来收益率会继续下调,银行也会大幅压降产品规模。”一家股份制银行宁波分行有关人士分析,中小型银行中,股份制银行是结构性存款的发行主力军,这意味着下半年股份制银行压降结构性存款规模的压力很大,需要逐渐将资金引导至其它存款中。
在监管不断规范和渠道受限后,商业银行的揽储压力恐将继续升级。于康认为,随着转型过渡期的临近,商业银行面临着较大的存量老产品整改压力。未来应适当加大存款产品的宣传力度,加大对低风险客户的需求挖掘。在规范结构性存款发展的基础上,注重储蓄产品的创新开发,提高产品的吸引力。
东南商报记者周雁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联系QQ:276037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