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点发力创新举措
大力推进文化体育和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党的十九大对人才工作进行了新定位、提出了新要求、明确了新任务,为我们做好新时代的人才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来,阿坝州文化体育和旅游局深入贯彻省、州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决策部署,大力推荐文化体育和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为全面推动“一州两区三家园”建设提供文体旅人才支撑。
一、创新“一课两谈三促”工作法,提升机关干部素质
自2019年机构改革以来,州文体旅游局聚焦“大融合”,聚力“大比武”,创新推出“一课两谈三促”工作法,“一课”即:科长授课;“两谈”即:谈业务、谈发展;“三促”即:促融合、促创建、促提升。在全局上下营造了“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探索了一条强化干部队伍建设和促进文体旅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
(一)“科长授课”找差距,补短板,促提升
紧扣文体旅工作重点,立足个人专长,紧紧围绕“传统文化弘扬、新媒体作用发挥、旅游宣传营销、户外冰雪运动”等主题,着力营造所有科长全员参与、人人授课、真诚分享的良好氛围,达到了以课找差距、以课补短板、以课促提升的目的。截至目前,共开展科长授课专题讲座16场。
(二)“互学互评”谈业务,强素质,促融合
聚焦培养能力强、业务精、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着力打造一支能干事、会干事、有担当的实战型队伍。采取所有科长互谈职责、互评业务、互相点评、互学互鉴的方式,相互交流,凝聚共识,促进全体干部情合、心合。截至目前,共开展科室互学互评主题活动30余场。
(三)“结对联系”谈发展,出点子,促创建
紧扣州委“一州两区三家园”战略目标,紧盯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任务,创新推出所有分管领导包片、所有科长“一对一”联系13县(市)及“四大”景区管理局机制,为联系县(市)、景区全域旅游创建出点子、谋思路、破困境,构建“共谋全域旅游提升、共促全域旅游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依托人才基地,加强行业人才培训
按照“民族地区旅游人才培养引进五年行动”相关要求,积极组织开展九寨沟、黄龙、四姑娘山人才基地建设项目,截止目前,三个基地共培训三州深度贫困县旅游领军人才和从业人员1000余人。
(一)培训目标明确。结合我州实际,为行业人才提供共享交流的机会,让大家准确认清当前文体旅融合工作的趋势和存在的难点,为四川民族地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创新发展提供新的思路想法,打造和培养一批“用得上、留得下、靠得住”的本地人才力量,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充分运用到实践中,带到实际工作中去,切实助力全州文化体育和旅游事业的发展。
(二)培训内容丰富。每次培训均由承办单位邀请省内多领域专家学者和资深培训师,围绕党史学习、乡村振兴、文旅消费、社区生态旅游、大熊猫国家公园、景区应急资源统筹和应急事件处置等方面主题及培训讲师的综合素养、语言表达、授课技巧和能力提升等方面内容,为参训学员们进行培训授课和实操演练。培训采用课堂授课、交流座谈、考察调研并结合在线直播等多样化培训模式开展。
(三)培训范围延伸。在2019-2020年的探索后,自2021年开始人才培养开发示范基地首次面向全省民族地区举办的人才专题培训,除我州各县(市)文化和旅游相关部门,九寨沟、黄龙、四姑娘山、达古冰川等景区,大九旅集团、阿坝文旅公司等单位外,我们还积极邀请甘孜州、凉山州文旅单位代表参加培训。为四川民族地区文化和旅游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夯实基础,推动全省文化和旅游经济加快恢复振兴、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依托“三区计划”人才支持项目,深化基层人才培育
按照服务基层、服务群众、谋求实效的原则,通过国家文旅部“三区计划”人才支持项目,选派优秀的文化工作者开展长期服务和培养文旅工作者服务支持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先后共争取中央投入专项资金2100余万元。
(一)“自主招募”护文化
2019年至今通过自主招募的271名文旅工作者,在各自岗位上充分发挥各自专业特长,深入各乡镇从舞蹈编排的基本功入手,共计开展群众文化培训80余期,逐步提高了群众文化活动整体水平。挖掘整理并录制完成《理县米亚罗原生态锅庄》专辑、《博巴森根》等舞蹈音乐、《夬儒节音乐》、《理县藏羌山歌》、《藏族锅庄音乐6首》、《羌族锅庄音乐6首》等专辑的录制。扎根乡镇,提高文化站服务、管理水平,推动乡镇文化站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缓解了基层一线文化系统人力不足的情况,促进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二)“乌兰牧骑”送文化
乌兰牧骑演出队坚持全心全意为农牧民服务,开展“演出、宣传、辅导、服务”四项活动,送文化、送欢乐到高山远寨、藏寨羌乡、各个贫困村及社区,为加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据统计2019年至今乌兰牧骑演出队送文化下乡400余场。多次举办大型文艺晚会及文化节,极大的丰富了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受到了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
(三)“文旅资源发掘”促文化
支持九寨沟、茂县等地开展文旅资源发掘人才支持项目,将乡村振兴作为突破口,促进乡村振兴与文旅产业培育、对外文旅交流、文旅产业等相融合,带动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达到建设美丽乡村的目的。文旅资源发掘人才支持项目对象胥荣贤同志通过整合藏羌文化资源,突出“文化生活化、文化科技化”的特点和亮点,利用藏羌古建筑等文化为背景依托,研发了展现藏羌历史印记的文创产品,使古建筑文物创意成果转化为非遗文创产品、旅游纪念品,成为了带得走的民族文化,并多次参加各级展览、推广活动。
四、依托“阿坝英才计划”,推动领军人才培养
围绕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鼓励本土人才创新创造,注重培养青年人才,积极组织开展阿坝非遗传承人、阿坝名导游、阿坝体育菁英人才申报评审工作,2021年共产生领军人才25人,进一步激发了行业人才的示范效应。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羌绣传承人,李兴秀一直致力于羌绣的教学和传承,现在她的徒弟有45人,学员多达2万人以上。她的弟子不仅都能画、会裁剪、打样与绣制,绣出的作品也达到了光、平、顺、细、齐、洁的标准。其中更是不乏佼佼者,仁康琴、李荟、张和琼等学徒也成为了州级非遗技艺传承人,潘云兰、杨德凤、罗发美等人则成为了县级传承人。目前,李兴秀和其他手艺人共同完成的代表作之一《羌山百美图》,在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进行展览。她将羌绣绣法,系统的分类并参与编写(羌绣)(羌族剪纸)(羌族服装定制)职业技能培训教材书初、中、高级。为羌绣传承文化和促进羌绣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四川省柔道队队员李珊,先后获得2016年四川锦标赛+78公斤级冠军、2017年四川锦标赛+78公斤冠军、2018年省运会+78公斤冠军、2019年四川锦标赛+78公斤冠军、2020年全国柔道青年赛+78公斤冠军、2020年东京奥运会备战人员,获“国家级健将”称号。
五、依托政策支撑,激发专技人才活力
按照四川省人社厅关于“定向评价、定向使用”职称评审制度的要求,自2019年开始开展“双定向”在职称评审工作,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我州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干事创业激情,为我州文化体育和旅游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实施分层分类评审。按照人社厅《实施方案》,定向评价标准条件在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前提下,突出评价专业技术人才业绩水平和实际贡献,进行分层分类评价,避免“一把尺子量到底”,实施定向评价倾斜政策。
(二)创新职称评审方式。目前采用以同行专家评价为基础的业内评审机制,以召开评审会议为评审主要形式,同时在评审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差额评价,优中选优。为避免“本单位专家评本单位人员”,在采取专业交叉评审的前提下,采用量化评分的方式开展评价。方式创新、形式多样使职称评审更具针对性。
(三)强化监督管理。按照州人社局的要求,在职称申报推荐中,要求各推荐单位对其进行公示,公示内容包括被推荐人的基本情况、职业道德、学识水平、业绩贡献等方面;材料上报前,所在单位要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有效性作出承诺;在评审的过程中,指派监督员对评审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评审结束后,及时在门户网站上公开评审结果,接受群众监督。从职称的申报、推荐、评审的各个环节来看,构建了监管、自律、监督的综合监管体系,提升职称推荐评审的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