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运会在这一天闭幕。观众离席,带着激动或是遗憾;运动员离场,带着奖牌或是伤痛。
12年前的北京奥运会,就像是一代中国运动员生命中的一个坐标。
他们的前半生与“运动员”这个身份紧紧捆绑,与世人短暂地分享了一段或光辉、或落寞的岁月,至于漫长的后来,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或许你也曾因升国旗、奏国歌而感到骄傲,慷慨激昂的情绪过后,故事还没有结局……
曾经,她无数次地用曼妙的身体,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而如今,只有被大片老茧模糊的手掌,和严重骨质增生的双脚,依稀勾勒出那长达24年的挣扎。
2007年11月,距离北京奥运会还有不足9个月,程菲被任命为“中国女子体操队队长”。
这一年,她19岁,手握6个世界冠军。
为了备战奥运,程菲每天都会带着队员们到国家队的体操训练馆训练,训练馆墙壁上的内容4年一换,队员们一看就是4年,但没有人会对此习以为常。
正对训练场的墙壁上是“冠军榜”。
2005年11月23日,17岁的程菲获得第38届世锦赛女子跳马金牌后,她的照片就被永远高挂在了那里,与李宁、刘璇等体操名宿比肩。
体操馆里还设了一面长3.2米、高1.5米的“耻辱墙”,墙上贴着2004年雅典奥运会时国内十几家媒体对体操队的批评报道。
雅典,是中国体操的伤心地。那一年,中国队几乎在所有优势项目中败北,最终仅获得1金2铜共3枚奖牌。由于队员们频频掉下器械,媒体戏称他们为“中国摔跤队”。
在“耻辱墙”的上方,悬挂着一条巨大的横幅——
“卧薪尝胆廿五月,刻骨铭心为零八”
2004年之后,“卧薪尝胆”成了体操队上下的共识,作为队长,除了“雪耻”,程菲似乎别无选择。
“我不练了,我不比了,打死我也不参加了……”
北京奥运开幕前几个月,这样的话,程菲在宿舍哭喊了无数次。
但,也只是在宿舍。
她还是会按时走上训练场,因为她知道自己没有退路:“哪怕我们再怎么劝慰自己说,金牌不会毁掉你的生活,失败也无所谓,但实际上,金牌就是你的唯一。”
但是,在2008年8月13日,奥运会女子体操团体决赛进行当日,当小将邓琳琳完成自己的项目回到休息区,听到的第一句话是:
“刚刚菲姐掉了。”
团体赛中,程菲负责平衡木、跳马、自由操三项,其中平衡木一项,刚一开始,她便从器械上掉落。
那是当天全队上下唯一一个重大失误,但最终,她们有惊无险地获得了创造历史的女团奥运金牌。
胜利的喜悦,很快冲淡了观众的记忆。赛后,程菲大方地接受记者采访,也打消了所有人的顾虑。
4天后,北京奥运会女子鞍马决赛举行。
在很多人看来,她拿下这枚金牌几乎是囊中取物。因为,在此之前的连续3届世锦赛,这个项目的冠军从未旁落。
2008年8月17日,程菲登场。前一天,她宣布为力保单项,放弃参加女子全能比赛。
助跑、起跳、翻腾、落地……
第一跳,她像大头针一样,稳稳地扎在垫子上;
第二跳,空中动作行云流水,观众已经准备好庆祝,但“跳马”的成败瞬息万变,落地时,她跪在了垫子上。
全场错愕……
那一天,奥运会女子跳马金牌花落朝鲜选手洪恩贞。她夺冠的动作是:踺子转体180度上马直体前空翻转体540度。
这个动作,有一个更简单的名字——“程菲跳(The Jump of Cheng Fei)”,体操史上第一个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女子跳马动作。
时至今日,“程菲跳”仍是顶尖跳马运动员所选择的主流难度。
曾经,程菲凭借这个动作“打遍天下无敌手”。而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程菲输给了“程菲跳”。
她机械地走出场地,换好衣服,走上领奖台,戴上了铜牌。
在跳马比赛之后进行的自由操项目中,作为中国体操史上第一个女子自由操世界冠军,她仅获第七名,领奖台从未如此遥远。
北京奥运之后,当中国人再次听到主题曲《我和你》,有感动、有振奋、有骄傲……但对于程菲来说却是无比伤感。
她躲在帽檐下的阴影里,不断问自己:“结束了吗?彻底结束了吗 ?”
在万分压抑中,她开始了又一个4年。
她后来总结道:“我不是一个热爱竞争的人,但责任感让我觉得自己必须这么做。”
这份责任感从她5岁时,就种下了。
那一年,她问母亲:“妈妈,能不能不练体操呢?”
母亲说:“我们家所有的钱都投你身上了,练不出来,我们家就一无所有了。”
程菲家里条件不好,体操这条路,是爸爸替她选的。
4岁进入老家的黄石体操学校,7岁那年,她离开家去武汉集训,紫色体操服小了,就从肩膀那儿剪开,缝上一段黑布接着穿。
父亲总是在早上来看望她,从黄石到武汉明明只要两小时车程,但为了省钱,父亲总是买夜班船票,晚上11点上船,凌晨5点半上岸,再搭公交车到女儿的学校,而母亲也会彻夜不眠地等消息。
程菲的脚板肥厚,并不利于稳定地“抓住”器械,为了训练自己,她从小就养成习惯:只要进入体操房,就决不允许脚跟落地。
对父母、队伍、国家的责任,就像常年绷紧的双脚,不敢放松。
程菲选择进入伦敦奥运周期时,已经20岁,在体操队中已经属于“大龄。
体操是一项高风险运动,“大龄”运动员们往往越练越怕,后期只求平安落地。他们之间偶尔调侃,不要受伤,哪怕人趴在垫子上都没事,自己能走下场就行。
彼时,程菲正在经历着韧带拉伤、手指骨裂、膝盖积水和坐骨结节。她曾告诉母亲:“别以为我年轻,其实已经是一把老骨头了。”
4年,对于一个女子体操运动员来说,无比遥远。但她最终还是走到了2012年。
那年6月中旬,距离伦敦奥运会开幕还有一个半月,在一次训练中,程菲的跟腱断裂。
那一瞬间,她没有感觉到疼痛,一下子的五味杂陈之后,是前所未有的轻松。
像4年前一样,她再次问自己:“结束了吗?”
“结束了。”
没有隆重的退役仪式,只是转身去医院做了手术。
退役之后,她回到武汉教体操,但只教最小的孩子、最简单的动作,至于竞技体育,她这辈子都不会再碰了。
岁月,带给运动员的,除了伤痛,还有不断的告别。告别年轻,告别赛场,告别生命中重要的人。
这几年,她鲜少露面,最近一次的消息是一则悼词:
“永远不知道明天会面对什么,您走好。”
今年6月,曾为她度身定制“程菲跳”的恩师陆善真教练突发心梗去世。
在15年前程菲横空出世的时候,陆善真教练说:“她的出现让世界体坛重新认识了中国女子体操,更重要的是有了影响力。”
体操比赛的很多项目中,运动员都是由教练亲自将抱上器械,他们在空中翻飞,教练张开双臂以备不时之需。
对于体操运动员来说,教练往往是他们与伤病、瘫痪、甚至死亡之间的最后一道防线。而当运动员失利,教练的悲痛绝不亚于任何人。
2008年之后,陆善真终究没能等来第二个“程菲”,直到生命的尽头。
那是一场万众瞩目的比赛。
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参观施工中的“鸟巢”时曾说:“能想象得到,如果刘翔在这里夺冠,现场气氛会有多热烈。”
美国资深记者理查德曾说,美国人也非常关注刘翔,因为“奥运历史上从来没有人承担过13亿人的梦”。
比赛前2天,8月16日下午,刘翔离开天坛运动员公寓进驻奥运村,CCTV动用了直升飞机航拍。
也是在那一天,刘翔被确诊右脚跟腱炎症,3 个钙化点让他的跟腱失去弹性,伴随着剧烈的疼痛随时可能断裂。
但这样的伤情被严格保密,教练孙海平揣着3份速效救心丸走进“鸟巢”,“那个时候就想拼一把!”
8月18日上午11点50分,北京奥运会男子110米栏预赛第一轮第6组比赛,刘翔出场了。
偌大的体育场瞬间被点燃,但负责入场检录的裁判陈金凤,还沉浸在疑惑当中,以往刘翔检录时都是说说笑笑,而这一次他头也不回地走了。
“从来没有看到他的精神状态这么差。”
解说员杨健也有所察觉:“从来没有看到他赛前这样的表情!”
第一声枪响,有选手犯规,刘翔必须跟其他选手一同折回起跑线。
他跛着脚艰难地往回走,忽然停下脚步,他撕下了腿上的道次号,转身,带着13亿人不解的目光,消失在过道尽头的阴影里。
那道阴影,直到今天都没有散去。
“刘翔退出了比赛……”
后来,一位当时在现场的观众回忆道:
应该有惊呼,有吵闹,有咒骂,事实是——没有!广播声一落,整个鸟巢立即陷入一片死寂。足足约10秒钟后,听到远处有人喊一声:“退票!”才依稀传来几声笑声,鸟巢才又慢慢重新活了过来。
按照国际田联的规定,他本应该接受常规的兴奋剂检测,此时的行动路线是违规的。
刘翔躺倒在二检处的背景墙前,双手掩面,抽泣的声音越来越大,眼泪也顺着指尖溢了出来,他从包里扯出外套,盖在脸上。
跟在身后的裁判最终选择沉默,一旁的国际田联官员也没有阻拦的意思。
“国际田联官员也是人。”裁判陈金凤说。
整整半个小时,连队医前来处理已经肿得不像样子的右脚,刘翔都没有拿开脸上的衣服。
回到休息室,一个志愿者没能忍住流下了泪水,刘翔再次捂住眼睛,或许从那一刻起他便明白“我能放过我自己,但别人不能放过我。”
“刘跑跑!”
“刘骗子!”
“胆小鬼真能装,演技一流啊!”
各式各样的谩骂仍然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传入刘翔的耳中。
甚至有人质问他:“你为什么不爬到终点去?”
而他的号码牌“1356”,也被解读为“辜负了13亿人,56个民族的重托”。
时间倒回4年,2004年 8 月 28 日之前,几乎没有中国人会去关注一场在北京时间凌晨举行的田径比赛。
那天凌晨 2 点 40 分,雅典奥林匹克体育场,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正在直播男子 110 米栏的决赛,这场比赛里有一个名叫“刘翔”的 21 岁小伙代表中国出战。
第一次起跑,有人抢跑犯规。
“二次起跑如果再有人抢跑将会被直接罚下。”杨建解说到。
第二声枪响,杨健的语调越来越高昂:
“比赛开始!刘翔的起跑非常的顺,他目前排在第一位,旁边的是特拉梅尔,奥利加尔斯,刘翔!处于领先的位置,刘翔!刘翔!刘翔赢了!刘翔赢了!
刘翔赢了!刘翔创造了历史!一个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成为了世界飞人!刘翔创造了历史,刘翔获得了世界冠军、奥运会冠军!刘翔获得了奥运会金牌!创造了新的奥运会纪录,12 秒 91!当然,这个成绩还要经过核实,12 秒 91!他平了 1993 年科林-杰克逊的世界纪录!刘翔!”
2004,雅典,刘翔夺冠时刻,热泪盈眶
这是亚洲选手第一次在直道竞速项目上获得奥运冠军。
那天之后,没有人会忘记那个身披五星红旗的中国人。
从雅典回国的航班上,教练孙海平提醒刘翔:“你要做好心理准备,你的这块金牌,在国内引起的轰动程度,可能大大超过你的想象。”
那天下飞机之后的场景,让刘翔永生难忘,他被人潮簇拥着前进,他踩了很多人脚,很多人也踩了他的脚。
从小区门口到他家楼下,不足110米的路,他跑起来只需要不足13秒,可那一天,却走了半小时。
“运动员都是以失败为结局的。”
2012年,刘翔再次出现在伦敦奥运会赛场。
此前,手术后的他仿佛重回了巅峰,甚至有过超风速 12.87 秒平世界纪录的成绩,所有人都认为“刘翔回来了!”
那一年,“刘翔夺冠”不再是“刚需”,但人们仍是重新开始期待。
枪响,全新的“七步上栏”,跨过第一个栏,他用力一蹬,脚踩在栏板上,跟腱断裂,历史再次重演。
跪倒在跑道上,他忽然笑了一下:也挺好,这样也挺好。
退出赛场时,他忽然决定最后一次前往终点,即便是单脚。
跳到第十个栏架时,他低头亲吻了栏架,那一刻,所有的雄心壮志、所有的不甘、难言、酸楚,都结束了。
2018年,北京奥运会10周年前后,一条评论忽然火了:
“刘翔是唯一一个在直线跑道上真正超越黑人的运动员,甚至创造了连白人都没做到的记录,刘翔参加了 48 次世界大赛,36 次冠军,6 次亚军,3 次的季军,然而有些人却只记得他退赛 2 次。”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思考何为冠军?何为英雄?
12年后,大多数人接受了“英雄”落地之后也是“凡人”,很多人到刘翔的微博下表达歉意,但他至今未曾吐露关于原谅的只言片语。
十几年之后,人们还是忘不了刘翔在雅典夺冠的样子,忘不了在北京离开赛场的样子;人们似乎终于想起来,刘翔,也会痛、也会伤、也会无助和绝望。
那一年,陈忠和挂帅的中国女排在首都体育馆迎战郎平带队的美国女排。
1978年,18岁的郎平入选当时的中国女排国家队,第二年,21岁的陈忠和成为队里的陪练。
两个人在排球场上比划了一辈子,也惺惺相惜了一辈子。
2005年,美国排协向郎平伸出了橄榄枝,郎平十分犹豫,她非常清楚这意味着什么:“我年纪也大了,真的不想以后回到国内被人骂。”
那一年,她询问了很多人的意见,其中就包括陈忠和。得到老伙计的支持,郎平接下了美国队的担子。
从作出决定的那天起,郎平就想到,终有一日两个人会在赛场狭路相逢。
只是没想到,这一天,会在2008年,在奥运会,在北京,在自己的祖国。
2008年8月15日晚上8点,备受关注的中美女排,吹响了比赛哨声。
赛前,媒体们纷纷打出来“‘和平大战’不‘平和’”的标题,似乎郎平和陈忠和已经到了剑拔弩张的程度。
那天的比赛异常胶着,整整打了5局,直到最后一刻才决出胜负。
过程中,看台上的观众自发唱起国歌,五星红旗飘扬在球馆的各个角落。穿着美国队的教练服,郎平似乎对周遭的一切充耳不闻,一丝不苟地安排战术。
只有拼尽全力,才是女排精神。
裁判哨声响起,美国女排的队员们抱在一起庆祝胜利,矿泉水瓶从看台上落下,郎平只是在一旁坐着,没有表情的面孔之下,是极为复杂的感情。
谩骂声铺天盖地,有人说:“她应该把辉煌结束在退役那一刻!”
2008年,中国代表团共包含30多名外籍教练。
那一年,这30多位外籍教练成为中国人的好朋友,而郎平则被称作“汉奸”、“卖国贼”。
2012年,中国女排接连输给日本、泰国、韩国,史无前例地排名亚洲第四,有人说那时的中国女排已经不可能再低了。
那年的伦敦奥运会期间,她受邀担任排球比赛的解说嘉宾,亲眼见证了中国女排“位列第五”的惨淡结局。
解说工作结束后,记者的镜头对准了她,她极力地想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但是眼泪依然夺眶而出,她用手挡住镜头,罕见地谢绝了采访。
或许,这世上没有人比她更深爱中国女排。
伦敦之后,她动用私人关系,力邀合适的教练重振女排,陈忠和表示,他当初差点就被她说动,再次出山。
但所有人都知道,谁才是最合适的人选,包括郎平自己。
之所以迟迟无法决定,是因为身体。
少有人知,郎平持有残疾人证。
“我脖子以下,没有一处完好无损的地方”,四十年排球生涯,带给她的除了荣光,还有一身伤病。
这些年,大大小小的手术她做了十几场。90年代,第一次执教中国队时,她就曾两次晕倒。
她深知,“就任”和“胜任”是两码事。
2013年4月,老队友陈招娣因病逝世,郎平说:“那段时间,所有人见了我都说,人生苦短,要保重啊。”
她一边琢磨着这句话,一边接到了袁伟民的电话,老教练还是一如既往地直白:“郎平,我们中国女排还不至于去请一个外籍教练吧?”
中国女排不可以交给外国人,外国人也永远无法理解这支队伍。袁伟民的话彻底点燃了郎平。
2013年,4月25日,她出任国家队主教练。那时的中国女排,已经沦为一支二流球队。
郎平上任不到100天,中国女排在亚锦赛中连输泰国、韩国,获得了38年以来最差的第四名,被球迷嘲讽为“384”。
“输球的结果我们要面对,成长的学费我们要交。”她似乎并不急于做出成绩,而是不断从各省队“淘”来“生瓜蛋子”。
刚进国家队时,朱婷和袁心玥甚至连扣球手型都要郎平手把手教。
里约奥运会的时候,中国女排队员平均年纪不过24岁。郎平表示,这支队伍本来是剑指东京,未成想提前达标。
她说:“不能说这四年完了以后有些人退役了,后面就是空白。”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2016年,巴西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冠军。
从2002年开始,导演梁迈曾4次为郎平拍摄纪录片,被问及这些年郎平有什么变化时,梁迈说:
“她老了。”
这半生几经风雨,郎平都能淡然处之。但最近几年,她越来越多次地在镜头面前不能自已地哽咽,这或许就是岁月给人带来的变化。
这一年,或许就是中国观众与郎平互相陪伴的最后一年。
4年前,里约奥运刚刚结束的时候,有一篇报道的标题为:
“如果郎平不续约,请珍惜她留下的财富”。
这句话,在明年此时,亦或是更久远的未来,同样值得铭记。
中国男篮也有“黄金一代”:姚明,易建联,孙悦,王治郅、王仕鹏、朱芳雨、陈江华、李楠、刘炜、杜峰、王磊、张庆鹏。
两支队伍在小组赛第一场便相遇,双方实力有差,但乐此一战。
那年科比30岁,第一次参加奥运会,赛前他开玩笑,若是美国男篮输给中国,他便就此加入中国国籍。
但比赛中,姚明的表现却不像是开玩笑,他毫不客气地给了科比一记封盖。
12年过去,曾经的经典画面至今仍为人所津津乐道,只是终究逃不过物是人非。
除此之外,12年前的那场比赛,之所以受人瞩目,还有另外一个原因——
当一个看起来健朗的姚明首发出场,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
2008年2月,火箭队总经理莫雷宣布了一则消息:在NBA最强中锋姚明的左脚脚踝上,出现了一条细如发丝的裂痕,这条裂痕,在学术上叫“应力性骨折”,足以报废姚明的整个赛季,甚至牵动着他的整个职业生涯。
关于治疗方案,姚明只提了一个要求:“你们怎么治都行,但必须要保证我能打北京奥运会。”
应力性骨折需要长时间的休养,火箭队的队医气得跳脚,美国人很难理解眼前这个2米26的大个子为什么会忽然如此固执:“你这么一意孤行,以后会没办法打球的!”
短暂沉默后姚明说:“如果这次我无法代表国家参加奥运会,将是我一生最大的遗憾。”
6个月之后,28岁的姚明率领中国男篮硬抗了美国队近半场、鏖战西班牙队拼到了最后时刻,甚至粉碎了当年的那支“德国战车”,继1996年和2004年后中国男篮第三次跻身“奥运8强”。
泪目!12年前,那支血战到底的中国男篮……
2008年8月16日晚8点,中国队在小组赛倒数第二场遭遇德国队。那是一场决定命运的比赛,一旦失手,中国队将无缘8强。
那一夜,中国队以59-55战胜德国队,姚明一个人狂砍25分。
奠定比赛胜利的那一刻,他振臂怒喝一声,跛着左脚走下场。
曾经有人看过姚明当时的X光片:十多颗钢钉横七竖八地插在他的脚踝里,有的后来被取出,有的则永远留在了那里。
这一幕被一位NBA记者撞见,称:“中国国家队就是一个人,一个词:姚明。除了过度使用姚明,他们什么都没有做。” 初闻甚是刺耳,却又无从反驳。
彼时,距离姚明被迫退役还有不到3年。
2010年11月12日,火箭队客场挑战华盛顿奇才队,在那个被媒体称为“中国德比”的夜晚,姚明首发上场,所有人都期待着他与另一名来自中国的球员易建联的对决。
而开场后,姚明在6分钟里仅抢到1个篮板和1次盖帽,甚至还没来得及得分,就由于先后两次在防守中被对方中锋麦基撞倒在地,第一节还未过半便被换下。
那是姚明职业生涯的最后一场比赛。
2011年7月20日,发布会“明谢”在上海举行,国内外150多家媒体300多个记者早早守在现场。
30岁的姚明在站台上发表退役宣言:“作为一个篮球运动员,我将结束自己的运动生涯,正式退役。”
记者们没有从他的脸上捕捉到任何情绪,但是分明感受到一个时代徐徐落下帷幕。
但如果能重来,姚明的选择大抵还是如此。
从那天起,当年那位美国记者的话开始被不断印证。失去姚明的中国男篮接连在两届奥运会上“五战皆负”。
12年前,中国球迷以为自己赶上了中国男篮的“黄金时代”,却未成想那是最后的荣光。
2018年9月17日,男篮世界杯亚太赛区预选赛上,中国男篮蓝队在主场五棵松球馆迎战约旦男篮。
中场休息时,2008年的那支中国男篮都来到了场地中央,几个人一字排开,除了易建联,他们都已不再是球员。
当几个穿着西装的老男人聊起从前,中国男篮仿佛又看到了希望。
姚明说:“我知道我们的腿已经跑不动了,但心依然在飞扬!”
一年半以前,他上任篮协主席,踩在自己的功劳簿上,接过一颗烫手的山芋。
一次餐叙中,央视体育主持人于嘉问起他为何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姚明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听到这样的回答,于嘉几乎是震撼:“我已经好久没听人说过这话了。”
上任后,姚明对中国男篮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一支中国队被拆成红白两队、CBA职业化、3人制篮球……他为自己选了一条最难走的路。
2019年,男篮世界杯在家门口举行,主场作战的中国队表现高开低走:取得九年来国际赛事首胜;惜败;惜败之后的溃败;艰难险胜韩国……
9月8日,中国男篮73:86不敌尼日利亚队,无缘直通东京奥运会的资格。
这让中国男篮必须要落到去男篮落选赛“肉搏”的境地,捷克、希腊、土耳其……强敌林立,中国队“起死回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自从1984年中国体育代表团重返奥运会后,中国男篮从未缺席。
但是这次,他们可能真的无法上场了。
赛后,记者问姚明:“如果责任一定要有人来负担的话,那会是谁?”
没有片刻犹豫,姚明说:“我!”
在2018年亚运会的决赛上,起初中国队表现得很一般,落后伊朗队16分。
但在半场休息时,姚主席在球员通道向对方说到:“准备一双新鞋,一副新肺,下半场我的人会跑死你。”
下半场,中国队果真实现了惊天逆转。
因为是他,所以人们总是愿意看完比赛。
终场哨声,已经响过很多年了。
一切仿佛就是昨天的事儿,可是我们明明走了这么远。
12年前的那场奥运会,短短16个比赛日匆匆而过,却让几代人永生难忘。
为了奥运,运动员们准备了四年又四年,每一个四年都会有人挥手告别,下一个四年又会有新的传奇诞生。
奥运会,是很多运动员穷尽整个运动生涯的终点,他们在此谢幕,或许最后一战并不完美,但是,请永远报以对待冠军般的敬意,也接纳他们落地之后的平凡。
部分参考资料:
1、《中国新闻周刊》:《程菲:塔尖之下》
2、《Vista看天下》:《程菲:国家队才是浪费人才的地方》
3、《鲁豫有约》专访程菲
4、湖北卫视:《程菲的冠军成长之路》
5、《南方人物周刊》:《刘翔 飞人降落》
6、《博客天下》:《“失踪”的刘翔和他的十年》
7、《杨澜访谈录》专访郎平
8、《激情岁月--郎平自传》东方出版中心 1999-09
9、《人物》:《我们第一时间采访了4次拍摄郎平纪录片的导演,聊了聊这位中国女排的灵魂人物》
10、《人物》:《郎平 阅读者|年度体育人物》
11、《博客天下》:《姚主席落座:中国篮球传给11号姚明 》
12、纪录片《筑梦者姚明》
13、现代快报:《刘翔哭了半小时》
图片来源:东方ic、视觉中国、网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