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一连出席两次会议,对保险业重磅发声。
第一次是11月21日上午,李云泽出席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第七次会员大会并讲话。
第二次则是不久之后,金融监管总局召开保险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李云泽主持会议并听取有关意见建议。
结合6月,其在陆家嘴论坛上的发言,全篇聚焦保险业,可以说这已经是他第三次针对保险业单独发声——半年之内,监管机构一把手频频针对保险业单独发声,这在银行业监管、保险业监管合并以来尚属首次。
虽然一直被视为“金融业三驾马车”之一,但保险业总资产一直远低于银行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似乎也难以匹敌。但如今,监管机构一把手频频为保险业发声,正在显示一种新的趋势,保险业的功能正在被更多人看到。
如果说各类自然灾害中,财险业的一马当先让人们意识到了财险业的重要性,那么人口老龄化加剧,则是人们开始更广泛关注人身险业风险保障作用的新的契机。
更重要的是,不只是保险监管部门,就在近期,国家医保局、多个地方医保局也发布一系列消息,积极表态要“赋能商业保险”,重视商业保险、发展商业保险,正在前所未有的范围内取得共识。
以车险产品为代表的财险业,很多时候是“刚需”,但人身险产品,却往往意味着更高层次的需求,并非刚需,“保险是卖出去”的说法在业界一直被奉为圭臬。而现在,这种说法或许也开始面临一定挑战,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社会需要构建更加完善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商业保险作为其中的关键一环,注定无法缺席。
社会需要商业保险,时代需要商业保险,也意味着商业保险仍存巨大发展空间。《为什么坚定看多中国寿险业:低利率有利销售,当下仍是保险深度快速提升期》一文提及,当人均GDP(美元,不变价,2015)超过1万美元的时候,寿险保险深度进入快速提升阶段。人均GDP从1万美元上升到3万美元,寿险的保险深度会从2%左右上升至6%左右。2023年,中国寿险深度仅为2.1%,这意味着,当中国人均GDP达到3万美元左右,寿险业规模有望达到现在的三倍。
按照李云泽在陆家嘴论坛上的讲话,保险业资产仅占我国金融业总资产的7%,而国际平均水平在20%左右,保险业未来也依然大有可为。
前景是广阔的,道路却是曲折的,身处高质量转型漩涡之中的保险业该如何明晰方向再出发?李云泽的三次讲话,以及新“国十条”也已然给出了答案。
定方向
树立大保险观,在积极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寻找新机遇
李云泽的三次讲话,反复提到的一个词就是“大保险观”。
陆家嘴论坛:
从保障范畴看,保险保障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拓展和丰富,与时俱进树立大保险观,能更好地为经济稳健运行提供有效缓冲和风险屏障。
保险业协会第七次会员大会:
要把握正确发展理念,树立大保险观,找准机构定位,坚持正确的经营观、业绩观、风险观,不断优化保险供给。
保险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
保险业要深刻把握难得的历史机遇,树立大保险观,积极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慧保天下』理解,所谓“大保险观”:
就是要“坚守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锚定金融强国建设目标,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就是要“支持筑牢经济安全网、社会保障网、灾害防控网,充分发挥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
就是要“坚持正确的经营观、业绩观、风险观,不断优化保险供给”;
就是要“壮大保险资金,有利于培育‘耐心资本’、熨平经济周期波动、推动‘资金—资本—资产’良性循环”
……
归根结底,就是要“要充分认识保险业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有为才能有位”,保险业需要跳出保险业的狭隘视角,需要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大局中去展现价值,去推动自身进一步的高质量发展。
至于方向,在近期举行的保险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李云泽指出:
保险业要深刻把握难得的历史机遇,树立大保险观,积极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拓展和丰富保险保障的内涵和外延,持续优化产品和服务,更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新形势、新需求。发挥保险资金长期投资优势,持续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新型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投资力度,更好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
至于具体怎么落地,李云泽在出席保险业协会第七次会员大会时,也给出了答案:
要把握正确发展理念,树立大保险观,找准机构定位,坚持正确的经营观、业绩观、风险观,不断优化保险供给。要切实转变发展模式,加快由追求速度和规模向以价值和效益为中心转变,坚持守正创新,提升专业化经营管理能力,健全考核激励机制,推动服务向基层延伸、产品向细分领域拓展。要坚决守住风险底线,妥善应对利差损风险,深入实施“报行合一”,强化资产负债统筹联动,拓宽资本补充渠道,增强风险抵御能力。
深耕耘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社商融合中锚定新定位,寻找新增量
除了改变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模式外,保险业当下迫切需要找到的是发展的抓手——低利率之下,保险业正经受前所未有的系统性考验,除转变发展模式之外,其最需要就是新的业务增量,改变高度内卷的行业格局,为穿越长周期奠定坚实基础。
在陆家嘴论坛上的讲话中,李云泽曾给出三大抓手:
一是聚焦创新发展,精准高效服务新质生产力。
二是围绕民生福祉,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三是着眼安全应急,持续促进社会治理效能提升。
而新“国十条”的出台则给出了更加细化的答案:
丰富巨灾保险保障形式
积极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
提升健康保险服务保障水平
健全普惠保险体系
……
不仅监管在引领,外部也正以前所未有的积极姿态拥抱商业保险,近期最值得关注的莫过于国家医保局,以及多个地方医保局对于商业保险的表态:
11月7日,国家医保局召开医保平台数据赋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座谈会,邀请中国人寿、中国人保、太平洋人寿、招商信诺人寿等十家机构参加。商保机构负责人交流了全国统一医保系统平台和大数据赋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障碍,讨论赋能场景、业务需求、路径方式、保障条件等相关内容。
不久后,国家医保局又发文《医保带来的发展新增量》,文中明确表示要“大力赋能商业保险”,提出,国家医保局正在谋划探索推进医保数据赋能商业保险公司、医保基金与商业保险同步结算以及其他有关支持政策。
地方医保局也在行动,动作最迅速的是上海医保局,其近期专门召开会议,介绍上海赋能商业保险发展的相关举措及实施效果,并对未来的增量政策提出展望:
一是指导“定”位准确。上海医保、金融监管等部门及保险行业对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定位达成共识,商保产品更多聚焦基本医保未包括的自费医疗费用,形成与基本医保互补衔接。
二是激发“研”的动力,指导商保机构创新开发产品。
三是优化“卖”的支撑。为减少保险销售中间环节成本,目前上海正通过推进政府平台与保险行业销售平台、渠道的联动,并借力互联网流量拓展第三方平台销售。
四是推进“数”的赋能。
五是培育“买”的意识,其中尤为强调税收优惠政策的引导作用。
六是进一步“拓”宽准公益性质的“沪惠保”受益人群和保障范围。
下一步,上海将进一步完善医保数据资源合作利用机制,在产品开发、精准定价、快速理赔、合作监管等方面全流程支持商业健康保险发展,促进加快建成与中国特色医保制度相适应、与上海超大城市实际相符合、更加成熟定型的多层次医保制度体系,服务科技创新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来自监管,来自医保的频繁表态,无疑都给保险业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显示了巨大的可能性,长久以来,保险业所期待的良好的发展环境,正一步步成为现实。
当然所有的利好要想变现,都需要过程,需要切实有效的有段。可以看到,这些表态,这些发声在让保险业人士感到欣喜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这些改变对于商业保险业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
如何平衡社会的价值诉求与自身的发展诉求?
如何在社商融合的大潮流中坚守商保特色,同时做出创新?
……
说一声“以人民为中心”容易,但市场规律的改变却难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新的机遇,新的挑战,商业保险再出发,也须思虑再三,步步为营。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慧保天下。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刘思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联系QQ:276037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