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7日
陕西地处西部,属内陆欠发达地区。长期以来,体育事业基础薄弱,发展相对缓慢,群众健身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和科学指导。面对这种状况,我们认真分析形势,清醒地认识到,虽然发展相对缓慢,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全民健身事业发展却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条件。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牢固树立,为推动全民健身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治指导;《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计划》颁布实施,为推动全民健身提供了法规政策和制度保障;陕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对体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为推动全民健身提供了物质条件和发展基础;国家加大对西部地区扶持力度,城乡群众健身需求急剧增长,增强了我们发展全民健身事业的信心和决心,也为推动全民健身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强劲动力。作为体育工作者,我们生逢其时,必须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有所作为。
2010年以来,我们精心谋划和实施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及时提出了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这一时代命题,明确了抓基层、打基础、建体系、惠民生的工作主线和重在基层、做实做亮的工作要求,统筹各种资源,倾斜投向基层,全力推动陕西全民健身事业跨越发展。在具体实践中,我们注重把握了以下几点:
一、决策投入向基层倾斜
这是推动全民健身的根本前提和重要保证。2010年以来,我们进一步梳理确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体育工作特别是全民健身事业的目标任务、理念思路和重点项目,积极主动向省委、省政府汇报,千方百计争取重视和支持。省委、省政府领导多次听取体育工作汇报,并作出专门批示,政府常务会3次专题研究体育工作,将“三纳入”的要求具体化,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西部体育强省的意见》、《陕西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召开了省政府体育工作会议,明确了围绕省委、省政府科学发展、富民强省主题,建设西部体育强省的奋斗目标,树立科学健身、大赛争光、产业兴利、体育惠民的发展理念,走群众体育做实做亮、竞技体育做优做精、体育场馆做齐做好、体育产业做大做强、体育文化做响做新的发展道路。尤其是在对全民健身工作的部署上,突出了重在基层、服务群众的主攻方向,将三支骨干队伍、四级体育组织网络、五大体育惠民工程等一系列重大部署写入省政府“十二五”规划纲要,变成各级政府行为,从根本上保证了全民健身事业的健康有序开展。同时,我们坚持把全民健身事业作为体彩公益金投入的重点,2011年体彩公益金投入全民健身比例达59%,这些资金几乎全部投入县以下基层,较好的发挥了骨干支撑作用。
二、场地设施向基层覆盖
这是推动全民健身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我们始终把建好群众身边的场地设施作为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有效抓手,按照统筹规划、整合资金、集中投放、打造亮点的思路,“十二五”期间将投入15亿元实施体育惠民五大工程,从根本上改善全省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条件。一是实施全民健身示范带工程。从2010年开始,省级体彩公益金每年安排2000万元,在历史遗迹、著名景区、城市河岸公园、重点绿化园区等锻炼人口集聚区集中建设一批全民健身示范带工程,形成规模,打造亮点,发挥示范和带动效应。现已建成的西安市唐曲江池遗址公园、宝鸡市渭河公园、咸阳市咸阳湖公园、汉中市江滨公园等均已成为当地的民生工程亮点。二是实施城市社区全民健身器材配送工程。目前已投入8000万元为968个社区配送健身器材,占到60%。到“十二五”末,将覆盖全省所有城市社区。三是实施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目前已投入2070万元在138个乡镇实施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占到10%。到“十二五”末,将覆盖全省70%的乡镇。四是实施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目前已投入1.57亿元在5454个村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占到20%。到“十二五”末,将覆盖三分之一以上的行政村。五是实施县级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工程。从2011年开始,省政府每年投入1亿元,扶持10个县建设“四个一”(一个标准田径场、一个多功能体育馆、一座综合培训楼、一片全民健身活动场地)工程,到“十二五”末,使全省县级公共体育设施建成率达到70%以上。同时,我们还统筹推进雪炭工程、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全民健身户外基地等工程建设,积极创造条件推动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在基层形成各类体育设施布局合理、有机互补、覆盖面广、普惠性强的网络化格局,努力促进城乡群众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组织网络向基层延伸
这是推动全民健身的重要依托和关键支撑。2010年以来,我们不断理顺群众体育管理体制,积极推动各人群体协和运动项目协会向下延伸,进一步拓展省、市、县、乡四级群众体育组织网络的覆盖范围,特别是注重把重点放在县以下,努力形成四级网络、三支队伍建设格局。一是完善组织体系,加强专兼职体育干部队伍建设。针对县级体育部门机构改革合并的实际,我们在全省推广安康市石泉模式,即在县文体局或教体局明确一名副局长主抓体育工作,专设一个体育股负责全县日常体育行政工作,将县级体育中心做实。整合后的体育中心内设县级场馆管理办、全民体质监测中心、体总办、少儿体校,成为推动体育事业发展的主要依托。而在乡、村两级,则重点把基层群众已经自发形成的松散型组织整合为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和活动站点,使各级群体组织上下贯通、有效对接,构建起多层次、多门类、全覆盖的城乡群众体育组织体系。二是突出教育培训,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按照属地管理、分级审批、分级培训的原则,进一步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力度,仅2011年培训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4期569名,各市、县分别培训二、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近3000名,全省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累计达到17000名以上。他们活跃在基层,已成为健身活动的组织推动者、科学健身的现场指导者和健康生活的时代引领者。三是着眼规范管理,加强健身活动站点管理者队伍建设。群众参与健身最基本、最简便易行的方式就是借助身边的健身活动站点,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进行锻炼。全省各类健身活动站点负责人已达12000余人,他们热心于全民健身事业,不计报酬,不计得失,积极为群众健身提供周到的服务。我们一方面加强管理,对所有活动站点登记造册;另一方面为这些站点提供必要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开展活动。
四、赛事活动向基层拓展
这是推动全民健身的重要途径和成果展示。一是注重发挥精品赛事的引领作用。我们坚持分级负责、齐抓共管,重点抓好以“山、水、城、路”为代表的精品赛事,打造知名品牌,扩大社会影响,形成强大辐射力,引领全民健身事业发展。2011年,西安城墙国际马拉松、安康汉江龙舟赛、太白登山节、环中国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事参与人数达20多万人次,国内外众多媒体宣传报道,社会各界反响强烈。二是注重发挥干部职工的示范作用。省直机关领导干部迎新春健身活动我们已连续举办13届,省直机关干部职工运动会已连续举办6届,领导干部篮球赛、网球赛、乒乓球赛、羽毛球赛等单项赛事定期举办,精彩纷呈,影响广泛,示范带动作用很强。三是注重发挥城乡群众的基础作用。各县区、乡镇、社区因时因地制宜,精心策划组织各类小型、分散、多样的全民健身活动,仅2011年全省各地举办的全民健身活动就达700多次,参与人数超过100万人次,不断掀起全民健身新热潮。
五、监测管理向基层推进
这是推动全民健身的现代手段和新型方式。一是加强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建设。我们在全省11个市区建立和完善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在59个重点县建立了国民体质监测站点,形成了省、市、县三级国民体质监测网络,定期开展国民体质检测活动,掌握大量翔实的第一手资料,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二是创建全省群众体育基础信息管理系统。面对群众体育量大面广,传统手工方式管理鞭长莫及的实际,2010年,我们拿出专项资金,委托软件公司研发了全省群众体育基础信息管理系统,形成全省各级体育网络的信息管理共享。目前该系统正在进行数据录入试运行。三是加快科学健身知识普及。从2009年开始,我们组成专门班子,编纂出版了一套5本的《全民健身指导丛书》及其它科普小手册,免费发放到全省所有乡镇和社区基层体育骨干手中,详细解读科学健身知识,深受群众欢迎。四是强化全程考核管理。我们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做到目标、任务、人员、要求、时限“五明确”,实施定期检查、重点督查、随机抽查“三考核”,半年一通报、一年一奖惩,确保全民健身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通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在科学发展的今天,科学健身,体育惠民应当是新时期群众体育的根本宗旨,而实现这一宗旨需要构建一个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科学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这套体系包括:决策体系、设施体系、组织体系、活动体系、管理体系等,推动群众体育科学化、规范化,达到做实做亮的目的。按照这条道路推进,陕西省全民健身各项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初见成效,全省各级体育部门的工作更实了,亮点更多了,在百姓心目中的分量也更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