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两宋时期邓氏家族的迁移活动极为复杂,迁移活动是因战争背景引发的大规模南迁...
一、宋朝简介及婚育状况
1、宋朝简介
宋朝(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分北宋(960―1127年)和南宋(1127-1279年)两个历史阶段,共十八帝,享国三百十九年。
公元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宋太祖为了避免中晚唐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的乱象,采取重文抑武的施政方针,一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另一方面剥夺武将兵权,至宋真宗、宋仁宗时期步入治世。1125年金国大举南侵,导致了靖康之耻,1127年,金军攻破汴京,北宋覆灭。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继位,成为宋朝第十位皇帝,史称宋高宗,建立了南宋。宋高宗即位后,先将都城迁于扬州,后迁于南京,最后定都杭州。宋高宗成为南宋的开国之君,苟安于江南,史称宋室南渡。宋室南渡成为中国文明的分水岭,它是中国近代衰落的长期、根本的根源。
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绍兴和议后南宋与金国以秦岭淮河为界,后期爆发宋元战争,1276年元朝攻占临安,崖山海战后,南宋灭亡。
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宋朝时出现了宋明理学,儒学得到复兴,科技发展迅速,政治也比较开明,且没有严重的宦官专权和军阀割据,兵变、民乱次数与规模在中国历史上也相对较少,北宋因推广占城稻人口迅速增长,从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的3710万增至宣和六年(1124年)的12600万。
著名史学家陈寅恪曾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而西方与日本史学界不少学者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与经济革命。
2、“靖康之难”金人南侵造成长达一百多年的南迁洪流
《中国历史上人口大迁徙与增减的思考》载:“靖康之难”至南宋末年由金人大规模南侵造成的“靖康之难”以及其后长达100余年的宋、金对峙,使中国又遭到一场巨大的社会动乱,由此产生的人口迁移,其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均堪与“永嘉丧乱”和“安史之乱”相伯仲,其性质和形式也相似。……北方大批人口的南下,对南方的社会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3、邓氏南迁特点
两宋时期邓氏家族的迁移活动极为复杂,迁移活动是因战争背景引发的大规模南迁。迁移活动显示出如下特点:
1、迁至一个地方以后,或因家族快速繁衍,或因战争,或因土地等资源之争(如广东的土客之争),再次或多次发生分迁行动。而且这些迁移行动往往是跨省迁移。
2、两宋时期邓氏家族的迁移行动已经可以通过邓氏族谱得到记载与体现或得到口传承续。
3、两宋时期邓氏家族可以说是各类杰出人才不断涌现。呈现出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特点。
4、两宋时期我们邓氏家族再迁福建、广东、广西、湖北、湖南、海南、江西、山东、河北、四川、重庆、浙江、江苏等省,且南迁特点极其明显。
5、两宋时期我们邓氏家族可谓人才辈出,进士总计多达近百人,他们的学术成就覆盖各领域。特别是江西全省邓氏进士多达120多人,福建闽沙邓氏多达39人名列进士榜,成为宋朝邓氏家族中进士最多的一个地方性家族。
4、宋朝时的婚育状况
《古代女人25岁不结婚算剩女?超龄不嫁要罚款》载:“宋仁宗时期让男子十五岁而娶,女子十三岁而嫁”。由此,“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又将婚龄改为男15、女13嫁娶”得到了宋仁宗的法律支持得以延续。
顾鸣塘和顾鉴塘所编著的《中国历代婚姻与家庭》在《第三节 婚姻成立条件》载:(4)规定成婚年龄
同以往历代统治者一样,宋以后历代直至前清,法定婚龄都定得很低。宋初,社会经济尚处于凋蔽之中,宋太祖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全国仅有编民3090504户(《宋史·地理志》),只相当于唐朝最高户数的1/3。为恢复和发展封建经济,巩固政权,朝廷采取了包括检括隐漏人口、增加朝廷在籍户口等在内的人口政策。对于男女婚龄,宋律沿袭唐律,谓“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并听婚嫁。”南宋嘉定年间(公元1208—1224年),朝廷又将男女婚龄各自提高到16和14岁。南宋的这一婚龄规定,以后一直为明、清两代所采用,直至清末,才有变化。
由此,可以以数字计算方法推算出宋朝人类繁衍代数的理论化结果:
从公元960年到南宋嘉定年间(公元1208—1224年) 将男女婚龄各自提高到16和14岁共计248年到264年,应是繁衍了16.533代到17.6代,加权平均的结果是17.0665代人。
南宋嘉定年间(公元1208—1224年)将男女婚龄各自提高到16和14岁到1279年南宋灭亡,共计55年到71年,这一时期人类繁衍代数的理论化结果应是3.4375代到4.4375代。加权平均的结果是3.9375代。
综上两个结果,宋朝类繁衍代数的理论化结果应是繁衍了21.004代。
又结合上文《邓氏简史:第八章 第六节 隋唐五代十国时邓氏家族的迁移史》的理论推算结果“到960年五代十国结束时,我们邓氏家族的繁衍代数应是112.7075代到124.0025代”,可从理论计算的结果认定为到到1279年南宋灭亡,人类繁衍代数的理论化结果应是133.7115代到145.0065代。
二、宋朝时邓氏家族的迁移史
在厘清了宋朝的历史状况和人类繁衍状况以后,孤峡山人再将收集到的宋朝时邓氏家族的迁移与分布情况简述如下。
(一)、邓勘祖孙三代三登世第
《鄂州市梁子湖区太和镇青峰山村》载:宋朝邓勘,博通经学,举进士,官至殿中丞,子登皇祚进士,孙登元佑进士,有声南土,时称邓氏为“三登世第”或“三登高第”。其三:两秀名乡。
(二)、两宋时期邓氏南迁广西
1、武鸣县邓三鄂一族自江西迁入
《八家后汉书辑注—谢承後汉书》载:“武缘(今武鸣县)邓氏之族,宋初来自江西。始祖三鄂,始居邓柳,厥后散居思业、陇板等村。”
2、梧州九江尊稚卿公为始祖
《广西梧州邓氏族谱》载:“宋咸淳十年正月甲子日,稚卿公由珠玑巷避难于南海县江甫司鼎安都九江堡白泥埇居住,计自禹公至雅卿公已四十五傅,雅卿公为九江始祖也”。
3、全州大田村有南宋淳熙年间进士邓宁民一族
邓宁民:《全宋文》(全360册)第270册有载,广西全州大田村南宋淳熙年间进士。
《全州县县志·大事记》载:璜溪书院原名太极书院,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大田村进士邓宁民创建。地址在今两河乡大田村南璜溪之滨,尚存孔子石刻画像。
(三)、两宋时期邓氏南迁广东
《福建姓氏陈林黄列前三位》一文载:跟澄海邓氏同出一源的韶关邓氏,原居南京珠玑巷,南迁入韶关之后,也命名居住为“珠玑巷”。屈大均说这是“不忘(木分)榆所自”,也就是表达了对祖籍的怀念。不过,邓氏从此在韶关南雄定居,现在南雄珠玑巷还出名。
1、南雄邓氏有邓固一族
民国38年《南雄邓氏四修族谱·乾村源流序》所记述的邓普遗言称:唐开元间,始祖讳少立,任工部尚书(司空),协助张九龄开大庾岭道,其子乃与张家通婚,居于始兴。岭道工竣,于梅关设卡收费,由邓氏子孙居红梅,负守卡收费之任。至五代南汉时,卡废,邓氏子孙散居石前都陂头。
“邓普,雄城北关世显坊解元,族长,于南宋嘉定六年(1213年)八月在陂头大会,邓氏有一百四十六人参加祭祖序族。……族长、城北关世显坊解元邓普大会邓族于陂头司空公之神斋,参加者有百四十六人,祀祖序族。陂头有邓产岭,为邓氏先人墓葬之所。
北宋乾德间,邓固自陂头分迁北山横水,并以乾德年号名其村为乾村。邓固长子邓庄,子孙迁崇义。次子邓贽,官连山令,子孙分居大庾县内良团石溪村。嗣子志宏世居乾村。此事在史志中都不见记载,而族谱言之凿凿。”
2、南雄邓向一族
(1)、南雄城(北门)秋千街邓氏家族(邓文进公后裔北宋户部尚书
邓戒第三子邓向的儿子邓显道的曾孙邓希颜长子曜东的后代)
(2)、南雄珠玑镇聪背村邓氏家族(邓文进公后裔北宋户部尚书
邓戒第三子邓向的儿子邓显道的曾孙邓希颜长子曜东的后代)
(3)、南雄市全安镇大坪村邓氏家族(邓文进后裔北宋户部尚书
邓戒第三子邓向的儿子邓显道的曾孙邓希颜第二个儿子曜邦公的后代)
(4)、南雄坪田镇邓氏家族(邓文进公后裔北宋户部尚书
邓戒第三子邓向的儿子邓显道的曾孙邓希颜第三个儿子曜林公的后代)
宋末元初,名士邓向游学粤东,落籍南雄,繁衍为南雄邓氏一族。
据《广东南雄珠玑巷后裔联谊网》的《浈凌氏族<1>》一文称:“邓向,北宋户部尚书邓戒第三子,世居曲江。嘉佑三年(1056年)因贼乱扰乡,由曲江迁来雄城北门(今秋千街)定居,治平丁未(1076年)登进士第。”
《南雄邓氏族基祖录》载:雄城秋千街、聪背、坪田等地邓族,先祖邓文进,隋大业初为韶州刺史,子孙世居曲江。北宋邓戒为户部尚书,第三子邓向于治平丁未(1067年)举进士,嘉祐三年(1056年)因贼乱拢乡,由曲江迁居南雄城北门,即今秋千街。邓向子邓显道登元符庚辰(1100年)进士,曾孙邓希颜登嘉定甲戌(1214年)进士。希颜生三子:曜东、曜邦、曜林。
曜东世居北门,其后裔分迁聪背、腊树园等地。
曜邦长子邓钟鼎于元至元间迁居灌溪,其后裔邓奉我于明末分迁大坪山。
曜林徙居坪田开基。
《邓氏简史:第八章 第六节 隋唐五代十国时邓氏家族的迁移史》也有载:宋末元初,名士邓向游学粤东,落籍南雄,繁衍为南雄邓氏一族。
据《广东南雄珠玑巷后裔联谊网》的《浈凌氏族<1>》一文称:“邓向,北宋户部尚书邓戒第三子,世居曲江。嘉佑三年(1056年)因贼乱扰乡,由曲江迁来雄城北门(今秋千街)定居,治平丁未(1076年)登进士第。”
《粤赣边邓氏联谱》(1998年)称:“雄城秋千街、聪背、坪田等地邓族:先祖邓文进,隋大业初为韶州刺史,子孙世居曲江。北宋邓戒为户部尚书,第三子邓向于治平丁未(1067年)举进士,嘉定三年(1056年)因贼乱拢乡,由曲江迁居南雄城北门,即今秋千街。邓向子邓显道登元符庚辰(1100年)进士,曾孙邓希颜登嘉定甲戌(1214年)进士。希颜生三子:曜东,曜邦、曜林。曜东世居北门,其后裔分迁聪背、腊树园等地。曜邦长子邓钟鼎于元至元间迁居灌溪,其后裔邓奉我于明末分迁大坪山。曜林徙居坪田开基。”
经红平宗亲和江西上犹官埠当地宗亲等人多方确认,今天的江西上犹官埠邓氏为曜林公后裔,由南雄坪田镇莲头村迁到枫树下再迁到上犹官埠,迁入年份不详。2012年农历七月二十六日举行了宗祠落成庆典。
邓锦初长辈提供的《钦定四库全书·广东通志卷三十八·名宦志一》载:邓文进南阳人其祖始徙南海世雄于财至文进折节读书士之流徙者竞趋其门皆馆谷之宾客千余人因选勇畧軰使扞郷井蛮獠悚服役属唯谨隋改广州为番州治始兴郡大业中文进为刺史移州治于武水西炀帝被贼文进募兵赴难旬日间合众数万至庾岭值伪帅林士●据?饶阻不克进于是退保番韶二州归者如市豪渠杨世畧据循潮冯盎据髙罗●长真据钦亷桂林诸郡文进皆与通书定盟以生民为念粤不罹兵者文进力也无何士●称帝遣使至番禺授诸帅伪官文进独不受梁主萧铣遣兵狥岭南至乐昌辄驰守阨塞令不得进唐髙祖武徳四年诸帅以次纳欵四月文进率所部归命髙祖赏劳之拜鹰扬将军刺史如故累立战功卒文进严重有威吏民畏服每战身先士卒奋臂一呼山岳震动没后着灵郡中祀乐昌明景泰中给事白莹追论其保障功赐谥忠襄。
(重点:邓文进本是南阳人,其祖先徙至南海今广州后,以雄厚的财力成为南海今广州名门望族,直到邓文进才改变旧习,发愤读书。邓锦初)
故此,孤峡山人认为,依邓锦初所搜集的这些记载,可以肯定邓文进不是平直公的第五个儿子亨甫公。
经红平宗亲和江西上犹官埠当地宗亲等人多方确认,今天的江西上犹官埠邓氏为曜林公后裔,由南雄坪田镇莲头村迁到枫树下再迁到上犹官埠,迁入年份不详。2012年农历七月二十六日举行了宗祠落成庆典。
3、南雄黄坑镇象湖村邓氏是南宋南雄州佥判邓升六世孙邓坤钟的后裔
《粤赣边邓氏联谱》(1998年)称:象湖邓族,南宋绍兴年间,南雄州佥判邓升之次子邓玉,因婚籍南雄。其子邓鹏飞举特科,任象州推官,传至四世孙坤钟,于南宋末避乱迁象湖开基。其后裔又分迁坪田、黄泥塘等地。
4、广州有邓仲奇一族
《佛冈县部分姓氏源流》载:九十一世祖邓仲奇,生于北宋嘉定八年(1063年),卒于绍兴十六年(1146年),享年84岁,官至文林郎。生有8子凤林、志、平、高、翔、昂、麟、鸾。于宋代元丰年间(1078~1085年),邓仲奇与妻熊氏携8子2女由南雄珠玑巷迁至广州府河下宿□,后搬至波箩庙成旗岗居住3年,又迁至增城县大埔田村定居。
邓仲奇:官职不详,邓仲奇夫妇于1083年在韶关迁广州,母亲是皇族公主,他的儿子(名讳不详)在宋代中了武举人。
邓仲奇夫妇的墓,位于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南部麻榨镇北隅宋代墓位于北隅村罗屋左方800米的山上,距麻榨河“十里水湾”约7公里,距罗浮山25公里。本墓为邓仲奇夫妇合葬墓,建于宋代辛卯年(1111年)、墓地直径为15米,占地面积400平方米。
5、邓符协家族
(1)、今天深圳宝安有邓符协一族
清嘉庆《新安县志·人物》记载:“邓符,字符协,号瀛斋,北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登进士,授阳春县令,后宦游至宝安,因乐此风土之优美,卜居本邑锦田桂角山下,乃奉三代考妣,迁葬于此。”
邓符协曾在桂角山下创办了力瀛书院,比广州的禺山书院、番山书院还早100多年。
(2)、广东东莞虎门镇怀德社区邓氏家族(邓符协后裔元和公后裔)
虎门镇人民政府网官方网站的《村落小志·怀德》载:邓族聚居,南北宋间立村,始祖名元和,原居香港新界桂角山下,乃开宗邓氏九十二传世孙,邓姓入粤第七代。
……至宋初开宝年间(973)邓汉官授承务郎,由江西吉水县白沙里出仁入粤,称广东邓姓鼻祖(即开宋邓氏八十六传世孙)其孙邓日旭官文林郎,曾孙邓符于宋崇宁四年(1105年)举进士,再度入粤官阳春县令,权南路篆,谢官后,遍游山水,精于堪舆之术,择居香港新界桂角山下,设力赢书院,招四方求学,岁捐膏火。后发现“风水”宝穴遂将三代先人(汉、粤冠、日旭)孝妣杵葬,并留下一穴嘱咐后人,将自己葬于此(按:香港尚传“玉女拜堂”、“金钟复火”、“半月照潭”、“仙人大座”为四大名穴)邓符为香港邓姓始祖,其曾孙元瑛、元禧、元亮、元祯、元和组成五元堂,分居香港锦田、厦村、屏山、大铺、元朝、粉岭、龙跃头等及东莞之福隆,竹园、怀德等数十村落,据说香港邓氏近千年来繁衍人口逾百万(香港《成报》1981年1月17日)。
怀德元和,在“五元堂”中排行第五,宋王南渡时由香港新界徒居莞城莫家祠,后流落今地为放牛朗,筑室定居。怀德古称“劳德”,先村杂居关、钟诸姓,相传清代某县令出巡,以“君子以德为怀”改名今称。元和祖一至五世祖生于宋代,七世祖邓国琦为明初义士,三举贤良不就,在乡间组织靖康民丁,屯守缺口镇,抵御盗贼而被捕身亡,留名四乡数百年。二十四世祖英吉公开代于世国,今中山、高州、茂名等县皆有邓氏分支。
(3)、东莞市虎门镇怀德村田邓氏家族(邓符协后裔元和公后裔)
虎门镇人民政府网官方网站的《村落小志·村田》载:村田,外怀德管理区东南方,建国初立集独树、田心、田尾、瓦窖、新村等自然村落而立,改名树田乡,村人皆姓邓,历史上属怀德乡,乃邓元和后裔。其中田尾村明初立村,由情德元和祖七世孙分支行立。独树,原名蜀竖,据说旧村主由蜀地迁入,寄意后人从此行繁起来,后来邓氏迁入而为强族,旧村人逐渐迁离,并以音讹而改称。
(4)、东莞虎门镇怀德管理区大坑村邓氏家族
(应是邓符协后裔元和公后裔)
虎门镇人民政府网官方网站的《村落小志·居岐》载:居岐,前迎广深公路(107国道),立于怀德管理区南下五里许,村人姓邓,晚清时由怀德邓氏分支立村。邓氏入居前,周邻有散落,其中羊弯尾村是古水步,明代东宝驿道从这儿通过,设有邮铺,舟楫可沿大宁北上集泊。……邓氏立居,据传最早是旧墟(怀德墟地,与今大坑村隔坑对峙,已废),清代北栅、怀德两村经常驻机构机械斗,屡受其毁,旋迁今大坑村。
6、今广东南海有越南公十六邓一族
《广东南雄珠玑巷邓氏越南公世系·越南邓公传》载:越南公,珠玑巷邓氏江西省人也,北宋仁宗时,来自凶危府太跟县……熙宁七年(1074年),公年三十,奉诏迁徙珠玑巷。
越南公有十六个儿子,因此今人称这一族邓氏为“越南公十六邓”。
7、今广东东莞雁田有邓惟汲一族
《邓姓迁徙史》一文称:建炎三年(1129年),金人南下,邓铣起兵勤王,护卫隆祐太后等于虔州,获功勋,并在战乱中救获末室公主,后把她许配给其子惟汲。邓惟汲与宋室公主隐;居岑田庄舍,生4子:林、杞、槐、梓。绍兴间(119l―1194),邓惟汲先卒,南宋光宗追封邓惟汲为税院郡马,赐祭田六顷,以及东莞地区的山场饷渡等,4子皆封国舍。
《赵构》则载:高宗为康王时,曾育有五女,后皆被掳。《新安县志》载高宗其中一女于建炎三年被江西县令邓元亮于起兵勤王时于道上收养,长大后嫁给邓元亮之子邓自明。至宋光宗即位,赵氏带长子面见光宗,光宗称赵氏为皇姑,封为郡主,并把邓自明追赠为“税院郡马”,并赐地于东莞。后人散居到香港龙跃头、锦田、厦村、大埔头及东莞等地。
8、大埔县桃源乡有泥源北派邓氏
泥源(大埔县桃源乡,明时称泥源)北派邓氏隶三都宋绍兴间由敛陆徙今地。
9、志圣、志贤、志斋三兄弟自福建迁广东
据大埔县邓氏提供资料称:至九十三世文显公,字日章,号耀堂,又称望七公。生三子:志圣、志贤、志斋。
志圣公,显公长子,字启源,号度百一郎,举人,住福建汀州府连城县石壁都禾口村,南宋绍兴二十九年已卯十月十七日卯时生,南宋绍定二年已丑七月初四日子时殁,年七十一春秋。广东丰顺《邓氏族谱》录:志圣公字肇斋,俗称伯二郎,南宋宁宗庆元年(公元一一九九年)迁潮州程乡之大椹石桥头开基创业,今后裔遍布广东梅县叶田、清潭、孔畲、鸭叶尾、楬西县南山寨、濂兴、下沙、揭东县后寮、淳塘、窗前寮,丰顺县竹洋、冠草塘等地。
礼部进士、例授文林郎候选知县姻愚侄高培在清光绪二十四年所撰写的《邓氏重修族谱总序》称:“谨按邓氏尊禹公为鼻祖,由来旧矣,传四十世,有志圣、志贤、斋公兄弟三人,唯圣公居闽省志贤志斋二公各以其官籍立云南广东”。
志斋公,号太乙,榜名文渊,南宋进士,历官广东提举司、钦召升授广东布政司,南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由宁化石壁禾口村移居广东潮州府程乡(今梅县)松口开基,为梅州一世祖。
经孤峡山人核实,这一支邓氏是福建上杭“源本堂”客家邓氏(福禄寿三房)福房其中的一个分支。
福房的还有一支则分迁江西,江西邓氏族谱(不分卷,清朝邓润莲等编修,清道光19年(1839)木活字本)就称其先祖是邓禹,始迁祖是南宋的邓源祖。源祖就是福建上杭“源本堂”客家邓氏(福禄寿三房)福房其中的一个先祖。
10、广东新会有林乔(字带湖)公一族
《广东五邑邓氏系焘公开基图》载:林乔,字玉卿、号清江,宋嘉定壬申(1212年)进士,未仕以上封事旨谪居广东南雄保昌县珠玑巷。
英甫,林乔之子,字带湖、宏壁、拱晨。公为南雄府陈有常择婿,年十九岁入南雄府庠宋进士,四十五岁为广州南海县教谕,公元1272年由南雄珠玑巷迁徙至新会古冈州。
妣陈氏、蓝氏生九子:长玑、次荣、三宥、四昌、五仑、六胜、七恪、八严、九谅。
据《鹤山县志·居民篇》记载:南宋时,有邓焘南迁入粤,其后裔自南雄迁新会礼义坊。六世孙圣显、一龙、一峰……圣显迁今鹤山沙□东华里(原新会),生以敬、以顺、以文。以敬(龙溪)迁龙湾,分支塘坞;以顺留沙?;以文(妾子)生于笋山,分支南峡、观溪、高圳、吉村;一龙迁越塘,其孙分迁古劳、洞田,分支大桥。一峰迁坡山。莱吉、大官田之邓氏,亦属焘之后裔。
11、平田有东林邓氏和南溪邓氏二支邓氏
A、平田东林邓氏隶三十七都宋理宗时由安福徙居徙居今地。
B、平田南溪邓氏隶三十七都宋理宗时由吉水邓塘徙居今地。
12、雷琼邓氏尊邓仁奭公为始祖
【雷琼邓氏】宋朝进士邓仁奭是曼季86世孙、邓禹39世孙。【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由福建潮阳(今广东潮汕)到广东雷州(原广东海康)任司户参军(太守),为民清廉,受民爱戴,为人忠厚,世称通德之门,忠厚赞叹“既昌其身,又昌子孙”。任满后择居广东海康县。
也有称:宋朝进士邓仁奭,曼季八十六世孙,邓禹三十九世孙,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从原籍福建莆田到广东雷州任司户参军(太守),为政清廉,受民爱戴,为人忠厚,世称通德之门,史家赞叹“既昌其身,又昌子孙”。遗命立碑墓前,刻词“开口问青天,如何是祸福,我欺人是祸,人欺我是福”以之教育子孙后代。同时留下“敬贤如师”、“重教兴文”的遗训。任满择居广东海康县(今雷州市)潮阳村,后代子孙分迁广东徐闻、遂溪等地。
13、乐昌廊田镇楼下村邓氏一族为平直公后裔
邓梦荐,宋理宗淳佑10年(公元1250年)方逢辰榜进士,授翰林院学士,皇宫教授,封朝散大夫。
14、今三水白坭有朝议公(即邓珉)一族
据《三水白坭邓氏族谱》载:“朝议公(即邓珉)籍本江西南昌县。宋咸淳十年(1274年)正月从江西南昌县到广东高要县白坭墟(今三水白坭镇)落籍。
《宋代珠玑巷迁民与珠江三角洲农业发展》载:
三水市:
(3)白坭镇宋朝议大夫邓珉于1274年由南雄迁来。
(4)白坭镇邓坑邓珉长子邓珎由白坭分此。现人口235人。
西江下游三角洲区:
高要市
(94)宋隆邓氏:三水白坭邓珉四子邓珠孙材辅迁县城东塔脚。子迁宋隆。衍刘村、要古、合山、冷水、波洞、蛟塘、大水井、百文、排山、东横江、大闸、真竹围、龙头、虾简坪、隔塘、大井头、牛渡头、迪村、九山、西头、松山、水湖、金渡、文明堡、竹山、下灶、八卦州、后江坑、宽郊、沥水、澄湖、企岭。
(95)高要县其他邓氏:深源里邓氏、黄坑邓氏。
15、茂名市鳌头镇山积村邓氏为邓汉黻后裔
邓汉黻,江西吉水人,香港新界邓姓的始祖。邓宣之子,北宋初年官至承务郎,后来在广州当官。据邓彦通的《田赋记》所载,邓汉黻于开宝六年(973年)到岭南并创业于东莞岑田(今香港元朗锦田)。
《茂名市鳌头镇各村姓氏介绍及民迁历史》载:山积村:邓氏,一世祖东汉邓禹,四七世宋朝邓汉黻从江西吉安府吉水县白沙乡,宦游至广东宝安,徙至广州府东莞县岑田乡,六十世邓先自广州迁居高州再到吉兆,后至镇盛镇白沙,清朝时其一分支再由白沙迁居至此。
16、东莞有农民起义军首领邓均一族
邓均:《全宋文》(全360册)第344册载。东莞民军首领邓均。
17、今广东始兴人邓酢迁今广东曲江
邓酢,字宾礼,始兴人。徙曲江,大观三年己丑进士。(《阮志·选举表》、《广西志·职官表》、《繋年录·百十四》、《阮志》作乡贡云。《郭志》、《郝志》、《始与志》皆误作是科进士。案:《繋年录》例于进士则称进士,于乡贡则称乡贡进士。今《录》称进士邓酢,则“酢”为进士,非乡贡也)
案:《繋年录》百四十、《阮志·选举表》、《广西志·职官表》俱作邓酢。《繋年录》百七十九、《文溪集四》作“柞”。《繋年录》百八十七、《阮志·职官表》作“祚”。细番之,实为一人。 疑“酢”为正名,“柞”与“祚”为改名,“柞”或疑为讹字。
中华邓氏族谱网孤峡山人注:北宋大观三年(1109),己丑年(牛年)。
18、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龙江镇邓氏始祖夣槐公是宋理宗年间国子监
2015年10月2日孤峡山人依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龙江镇《顺德龙江邓氏家谱》得知此地邓氏以“积善堂”为堂号。
原谱称“高太祖 洵美公后唐哀帝天祐二年乙丑科进士,宦於浙后历官至湖南节度使为周行逢所害。顺德龙江始祖夣槐字士会号龙窝乃中甫公次子,宋理宗滈祐年间中蕊榜入国子监上舍”。今孤峡山人查得宋理宗并没有“滈祐”的年号,疑是宋理宗淳祐年间。
(四)、两宋时期邓氏南迁福建
1、邓肆与其先祖邓原化后裔迁福建
据《宁都城南南阳邓氏族谱》载:邓肆与先祖邓原化从河南新野徙至江西抚州赤栏,裔孙邓迪哲又转徙至江西乐安招携。肆与于宋乾德元年(963年)从招携迁虔化毕家塘,其后裔分徙县城西门、南门和瑞金、宁化、清流等地。
2、顺昌县有政和五年进士邓公衎一族
邓公衎:《全宋文》(全360册)第181册载。
《福建郑氏进士录》载:“政和二年壬辰(壬辰1112年)莫俦榜:郑公衎,顺昌县人。官至廉使。一作邓公衎。”
《福建宋代进士表》载:“政和五年(1115年)何□榜:邓公衎(顺昌)”。
《八闽通志·卷之五十二·选举·科第·延平府·〔宋〕》载:“五年乙未何榜:郑公才 邓公衎(俱顺昌人)”。
综上知:邓公衎为福建顺昌人,政和五年(1115年)进士。
3、邓明郎从河南禹县迁居福建邵武禾坪
子云先生在《建宁“邓”氏起源考究》称,南宋绍兴年间(1131年--1162年),有一邓明郎氏因得罪奸人,弃官自颖川(今河南禹县)迁隐福建邵武禾坪,再迁居建宁。这是距邓珍作序文的至元六年(1340年)仅200多年前的事。可证当地有邓氏一族生活。且昭武及建宁地区均辖属于南平,樵川又为古邵武别名,至今仍然沿用,因此可以确切地说邓珍故里当为福建南平一带,甚至有可能为昭武人士。
4、福建上杭“源本堂”客家邓氏祖先简公迁居上杭沙浦村
我福建邓氏族谱称:“简公,字德宪,号建(或称建祖),讳小二郎,公恩受大尉,公喜幽洁雅,善览经史,善鼓琴,好读庄老书。公原居上杭沙浦村”(具体待查证,也有说公世居福建;上杭沙浦村即今天的上杭中都镇沙浦村,确实仍有我邓氏居住,不过当地称是六十八郎公后裔)。
当然据孤峡山人查实,目前我福建上杭邓氏来源有待考证。据孤峡山人老家福建上杭长期以来的族谱记载,我们福建上杭“源本堂”客家邓氏实际上是分福禄寿三房。其中福房的六十五郎、六十八郎、六十二郎等兄弟按旧谱记载是自江西迁入。又按浙江武义邓伟国和安徽宁国邓李雪、浙江龙游邓胜景等多个宗亲提供的不同年代编修、在没有联系的情况下编修的族谱记载,我福建上杭“源本堂”客家邓氏应是源于南京迁苏州的华胄公后裔,并不是从江西迁入。
5、邓忠郎公迁居宁化安远(肖坊)
宁化安远(肖坊)《邓氏族谱》称:邓氏,至宋代,有忠郎公,自河南涂水县迁入宁化邓家塘,为当地一世祖,生子田郎。传一世,钺公,举进士,官至殿中丞。因世变,迁居肖坊。后裔志信迁居江西宁都、志陆徙往江西瑞金。
湖村邓坊《邓氏族谱》称:“先祖德郎公,于南宋年间。自沙县移居邓坊。”
6、三明闽沙邓氏光布家族人才辈出
今三明闽沙邓氏光布房家族在宋朝时已经是人才辈出,竟多达39名进士,成为进士最多的一个地方性家族:
(三明闽沙邓氏光布公房的进士名单详见于《三明市志·第一节·历代进士(已知)名表》。)
(1)、邓克谐
邓克谐,籍贯沙县,绍圣四年何昌言榜进士,特奏名。
邓克谐(967-1033年),字仲孝,生于北宋乾德五年(967年)。是福建三明闽沙邓氏光布公后裔。
邓克谐器宇峻拔,状貌魁伟,颜六痣,左颊三小瘤如心。他善读左氏春秋,少年时喜欢游名山大川,交结豪士。张齐贤与他交往密切,特推荐邓克谐为特奏名进士,任庐令。温仲舒到他任所看后,说他廉平,不事苛刻,所以迁任大理评事。出婺妇子杀人之冤,人称他为仁。后张齐、李沆入相,十分器重克谐,荐他出任刑州长路、寻召签署院事。王钦若、陈尧叟恶其鲠直,就要他告老还乡。宋景德四年(1007年),邓克谐以光禄大夫进大司马、上柱国、赐章服金鱼带归第。北宋明道二年(1033年)卒,享年67岁。
(2)、邓克谐第十九代孙邓石桂
南宋时,邓克谐第十九代孙邓石桂从三元荆西村移居沙县夏茂村。邓石桂的长子邓俊伯、次子邓聪明从夏茂分别迁移将乐县隆安里俞厝坑村(今白莲镇天许村前俞厝坑村)和将乐县新厝村(今白莲镇大王村新厝自然村);他两兄弟成为将乐邓氏主要支派的开基祖。
此后,邓俊伯和邓聪明的部分裔孙相继播迁将乐林厝村(现大王村辖属自然村)、县城和积善村(今古镛镇辖属村)。
(3)、邓肃(1091~1132):
《全宋文》(全360册)第183册载。福建三明闽沙邓氏杰出人物,宋代国子监祭酒,光布公后裔。《宋代诗人大全(7868位)》载邓肃有作品295篇。
邓肃,字志宏,南剑沙县(今属福建)人。生于宋哲宗元祐六年,卒于宋高宗绍兴二年,年四十二岁。少警敏能文,善谈论。李纲见而奇之,相倡和,为忘年交,入太学。时东南贡花石纲,肃作诗十一章,言守令搜求扰民,被屏出学。钦宗立,召对便殿,补承务郎,授鸿胪寺簿。金人犯阙,被命诣金营,留五十日而还。张邦昌僭位,肃义不屈,奔赴南京,擢右正言。遇事感激,不三月,凡抗二十疏,言皆切当,多见采纳。会李纲罢相,上疏争之,干执政怒,罢归居家,绍兴二年(1132年)五月,携母避寇福唐(今福清),五月初九病逝,年仅41岁,归葬于邓墩。著有《栟榈集》三十卷,《挥尘后录》传于世。
《顺治永安县志下·卷七·人物志·名贤·宋》也载:邓肃,字志宏。少警悟能文,美风仪,善谈论。李纲见而奇之,相倡和,为忘年交。居父丧,哀毁逾礼,芝产其庐。入太学,所与游皆天下名士。时东南贡花石纲,肃作诗十一章,言守、令搜求扰民,用事者见之,屏出学。钦宗嗣位,召对便殿,补承务郎,授鸿胪寺簿。金人犯阙,肃被命诣敌营,留五十日而还。张邦昌僭位,肃义不屈,奔赴南京,擢左正言。先是,朝廷赐金国帛一千万,肃在其营,密觇均与将士之类大约不过八万。至是为高宗言之,且言:“金人不足畏,但其信赏必罚,不假文字,故人各用命。朝廷则不然,有同时立功而功又相等者,或已转数官,或尚为布衣,轻重上下只在吏手。赏既不明,谁肯自劝?欲望专立功赏一司,使凡立功者得以自陈。若公状已明而赏不行,或功同而赏有轻重先后者,并置之法。”上从之。朝臣受伪命者众,肃请分三等定罪。耿南仲得祠禄归,其子延禧为郡守。肃劾南仲父子同恶,沮渡河之战,遏勤王之兵。今日割三镇,明日截两河。及陛下欲进援京城,又为南仲父子所沮。误国如此,乞正典刑。南仲尝荐肃于钦宗,肃言之不恤。上嘉其直,赐五品服。范讷留守东京,肃言:“讷出师两河,望风先遁。今语人曰:留守之说有四,战、守、降、走而已。战无卒,守无粮,不降则走。且汉得人杰,乃守关中奔军之将,岂宜与此?”讷遂罢。内侍陈良弼,肩舆至横门外,开封买入内女童。肃连章论之。时官吏多托故而去,肃建议削其仕版,而取其禄以给禁卫。若夫先假指挥径徙江湖者,乞追□(原文字脱,疑为“付”字。)有司,以正其罪。因入对言:“外夷之巧在文书简,简故速;中国之患在文书烦,烦故迟。”上曰:“正此讨论。”故并三省,尽依祖宗法。及建局讨论祖宗官制,两月不见施行。肃言:“太祖、太宗法严而令速,事简而官清,未尝旁搜曲引,以稽赏罚,故能以十万精兵混一六合。自时厥后,群臣无可议者,今日献一策,明日献一言,烦冗琐碎,惟恐不备。此文书所以益烦,而政事所以益缓也。今兵戈未息,岂可揖逊进退,尚循无事之时?欲乞限以旬日,期以必至,庶几法严事简,赏罚之权不至濡滞。肃在谏垣,遇事感激,不三月,凡抗二十疏,言皆切至,上多采□(原文字脱,疑为“纳”字。)。会李纲学虽正而术疏,谋虽深而机浅,固不足以副意。惟陛下尝顾臣曰:李纲真以身徇国者。今日罢之,而责词甚严,此臣所以有疑也。且两河百姓无所适从,纲措置不一月间,民兵稍集。今纲既去,两河之民将何如哉?伪楚之臣,纷纷在朝。李纲先乞逐逆臣邦昌,然后叛党稍能正罪。今纲既去,叛臣将何如哉?叛臣在朝,政事乖矣;两河无兵,外夷骄矣。李纲于此,亦不可谓无一日之长。”执政怒,送肃吏部,罢归居家。绍兴二年,避寇福唐,以疾卒。有《栟榈集》二十五卷。据《宋史》传考正。
(4)、邓九龄
邓九龄,沙县人,是福建三明闽沙邓氏光布公后裔。北宋淳化三年(992年)进士,曾任秘书丞知兴化军。
(5)、邓棐
邓棐,沙县人,是福建三明闽沙邓氏光布公后裔。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 进士,曾任徽猷阁待制。《全宋文》(全360册)第207册有载。
《福建宋代进士表》载:“邓棐(沙县)”。
《八闽通志(卷之五十二、五十三、五十四)·卷之五十二·选举·科第·延平府·〔宋〕》载:“熙宁三年壬辰叶祖洽榜……邓棐初以不窜章表忤章淳,绍圣中为御史,附蔡卞,议诛元祐党人。官至徽猷阁待制。……与邓棐俱以为沙县人……。)”
(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载:“元佑五年四月一日,龙图阁直学士邓温伯兼侍读,提举醴泉观,其新除翰林学士承旨告上之。
绍圣元年……九月……十六日,诏吕大防诸子并勒停吕:原无,据《长编》卷五○二补。,永不收叙。以权殿中侍御史邓棐言:大防子景山见任宣义郎,乞依范祖禹等诸子例。
……
二十三日,……以权殿中侍御史邓棐言,定顷缘侄观与苏轼、苏辙厚善,遂擢监司,乞罢新命。
十一月三日,……以殿中侍御史邓棐言其察访河北日,曾荐执政大臣亲党门人也。”
(6)、邓宁
邓宁,沙县人,是福建三明闽沙邓氏光布公后裔。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进士,曾任提举江淮京浙福建茶盐、河东提举、黄州知州。
(7)、邓柞
邓柞:《全宋文》(全360册)第186册载。诗人,见《宋代诗人大全(7868位)》。《沙县志·二、沙县籍历代县、团以上职官表》载:“邓柞,字成材,宋建炎年间人,建昌军签判、广西转运判官、泉州知州、隆兴府知府。”邓柞是福建三明闽沙邓氏光布公后裔。
(8)、邓圆中
邓圆中,沙县人,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进士。是福建三明闽沙邓氏光布公后裔。
(9)、邓时可
邓时可,沙县人,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进士,曾任建阳县知县。是福建三明闽沙邓氏光布公后裔。
(10)、邓序
邓序,沙县人,北宋政和八年(1118年)进士。是福建三明闽沙邓氏光布公后裔。
(11)、邓文饶
邓文饶,沙县人,北宋宣和二年(112 0年)释褐,曾任建州知州。是福建三明闽沙邓氏光布公后裔。撰《有贤堂记》。《全宋文》(全360册)第206册载,《八闽通志》载:“宣和二年庚子上舍榜 ……释褐邓文饶……(俱沙县人)”。
(12)、邓琇
邓琇,沙县人,北宋宣和六年(1124年)进士。是福建三明闽沙邓氏光布公后裔。
(13)、邓骥
邓骥,沙县人,北宋宣和六年(1124年)进士。是福建三明闽沙邓氏光布公后裔。
(14)、邓祥
邓祥,沙县人,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特科进士。是福建三明闽沙邓氏光布公后裔。
(15)、邓鸴(又作邓觉)
邓鸴(又作邓觉),沙县人,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曾任永平县知县。是福建三明闽沙邓氏光布公后裔。
(16)、邓觐
邓觐,沙县人,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进士。是福建三明闽沙邓氏光布公后裔。
(17)、邓服采
邓服采,沙县人,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进士。是福建三明闽沙邓氏光布公后裔。
(18)、邓暐()
邓暐(),沙县人,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年)进士。是福建三明闽沙邓氏光布公后裔。
(19)、邓
邓(此字打不出来,是日字旁加一个常字),沙县人,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年)进士。是福建三明闽沙邓氏光布公后裔。
(20)、邓郊
邓郊,沙县人,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进士。《福建宋代进士表》载“邓远举(沙县)”。是福建三明闽沙邓氏光布公后裔。
(21)、邓远举
邓远举,沙县人,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进士。是福建三明闽沙邓氏光布公后裔。
(22)、邓驿
邓驿,沙县人,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詹骙榜探花,曾任左司谏。是福建三明闽沙邓氏光布公后裔。《全宋文》(全360册)第258册载。
《漳州市志·五、清代机构·知州事》载:“知州事 邓驿 绍熙四年(1193年) 以朝散大夫任”。本网文章《沙县邓氏》载:“邓驿,宋淳熙二年(1175年)詹骙榜第三人即探花”。
(23)、邓鹏举
邓鹏举,沙县人,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年)进士。是福建三明闽沙邓氏光布公后裔。
(24)、邓涣
邓涣,沙县人,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年)进士。是福建三明闽沙邓氏光布公后裔。
(25)、邓文龙
邓文龙,沙县人,南宋绍熙四年(1193年)进士。是福建三明闽沙邓氏光布公后裔。
(26)、邓炎
邓炎,沙县人,南宋开禧元年(1205年)进士。是福建三明闽沙邓氏光布公后裔。
(27)、邓子克
邓子克,沙县人,南宋嘉定二年(1208年)进士。是福建三明闽沙邓氏光布公后裔。《三明市志·第一节·历代进士(已知)名表》则载为南宋嘉定元年(1207年)进士。
(28)、邓騤
邓騤,沙县人,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进士。是福建三明闽沙邓氏光布公后裔。
《宋朝历科状元榜眼探花进士录》载:“淳熙二年乙未(1175年) 科 登进士第426人:……【探花】:邓馹。南剑州沙县人。淳熙二年登进士第三人,初授文林郎、节度推官。”
(29)、邓袭之
邓袭之,沙县人,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进士。是福建三明闽沙邓氏光布公后裔。
(30)、邓宗仁
邓宗仁,沙县人,南宋嘉定七年(1214年)进士,曾任江东安抚。是福建三明闽沙邓氏光布公后裔。
(31)、邓焕章
邓焕章,沙县人,南宋绍定二年(1229年)进士。是福建三明闽沙邓氏光布公后裔。《全宋文》(全360册)第352册载。
(32)、邓矩
邓矩,沙县人,南宋绍定二年(1229年)特科进士。是福建三明闽沙邓氏光布公后裔。
(33)、邓攀龙
邓攀龙,沙县人,南宋嘉熙二年(1238年)特科进士。是福建三明闽沙邓氏光布公后裔。
(34)、邓文勉
邓文勉,沙县人,南宋淳祐四年(1244年)特科进士。是福建三明闽沙邓氏光布公后裔。
(35)、邓垚
邓垚,籍贯沙县,淳祐元年(1241年)徐俨夫榜特科进士。
(36)、邓偘
邓偘,沙县人,南宋淳祐七年(1247年)进士。是福建三明闽沙邓氏光布公后裔。
(37)、邓观光
邓观光,沙县人,南宋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是福建三明闽沙邓氏光布公后裔。
(38)、邓崇
邓崇,沙县人,南宋进士。是福建三明闽沙邓氏光布公后裔。
(39)、邓密
邓密,沙县人,南宋进士。是福建三明闽沙邓氏光布公后裔。
7、永安有邓授、邓昂一族
邓昂:《全宋文》(全360册)第214册载。《顺治永安县志下·卷七·人物志·名贤·武功》载:“邓授,二十六都人。授四川卫指挥佥事。邓昂,即授之孙。”《宋代农作物品种发展研究》载:“绍兴二十八年(1158 年)文林郎邓昂”。
8、今南平市有邓文举一族
邓文举,原福建剑浦(剑浦县,古县名。五代南唐保大六年(948年)改龙津县置,治今福建南平市)人,宋朝淳熙十四年(1187年)王容榜进士。《全宋文》第325册有载。
9、福清有淳熙年间进士邓林一族
宋朝邓林:福清人,字楚材,(南宋孝宗)淳熙年间进士。任泰和主簿,曾与辛弃疾、周必大、朱熹、吕祖谦等人为友。三上书于朝,讥切朝政,改任石城县丞。著有《虚斋文集》。《王夷甫》、《望和靖墓》是他的作品之一。《全宋文》(全360册)第347册载。
《中国宋辽时期作家名览(三)》也载:邓林:宋诗人。字楚材,一字性之,自号四清社友。福清(今属福建)人。孝宗淳照五年(1178)进士,授石城丞,与周必大、朱高、吕祖谦等为友。工诗。宋萧勋《皇警曲序》称其为诗“雅学丰词”、“正气充体”、“笼今古之变”、“决乾坤之组”。著作今存《皇著曲》一卷。生平事迹见清李清朝《闽中理学渊源考》卷一七。
10、今天福建闽侯有武举邓复和试中教官邓夔
(1)、邓复
邓复:《全宋文》(全360册)第322册有载。
《三山志·卷第三十一·人物类六·科名·本朝·武举特奏》载:“邓复 字惟仁,闽县人。”
(2)、邓夔
邓夔:《三山志·卷第三十一·人物类六·科名·本朝·试中教官》载:“邓夔 字景韶,闽县人。”
11、长汀县有隐逸邓春卿一族
《临汀志-宋-胡太初》载:邓春卿 字荣伯,长汀县人。甘贫乐道。(宋徽宗赵佶)崇宁间,诏举隐逸,郡守陈公粹以春卿应。后诏举八行,郡守章公清又以名闻,但辞不就,卜筑南山之阿而老焉。二公累过其庐,一日,章公清访之,春卿谢不能肃,诗云:“在巷愧无颜子志,过庐难称魏公心,望尘不敢希潘岳,云满南山雪满簪。”章次韵属和者数十章。自是高卧,年九十六,矍铄不少衰。忽感微恙,索浴更衣而逝。有诗文三卷。
又有称邓春卿:诗人,见《宋代诗人大全(7868位)》。
12、莲城县有邓詧和邓旦
(1)、邓詧
《临汀志-宋-胡太初》载:邓詧:字慎之,莲城县人,彭孙之婿。有材武,好读兵书。孙平詹遇,詧谋居多,论功擢为皇城使。性刚严,驭下有礼,与士卒同甘苦,故皆乐为之用。熙河久叛不能平,詧画策收复,超迁熙河兰会都统。詧忠勇,战则陷阵先登,殁于王事,终武功大夫。四子以父荫补官,后皆通显。
(2)、邓旦
邓旦:字日升,莲城县人,都统使詧之族。少颖悟,博极群书。为文典雅,四举于礼部。年甫强,即无复任意,日以诗酒自娱。士大夫竞馆致之,寻亦弃去。作《归田记》,卜筑县东十里石门岩之侧,旁小斋曰“尚友”,自为记。客至,则高谈痛饮。该免举恩,同侪移书趣行,答曰:“勿复败吾佳兴。”隐居凡四十三年,竟以寿终。
13、泰宁有邓明晚一族
邓明晚(1046-1128年),字器成,泰宁人。邓明晚生平好善乐施,慷慨不吞,热心公益事业,凡是他能力所能及的事,都乐于为之。他舍己腴田修建安仁寺,并把自己的山场捐出作为僧饷。他还捐钱修建宝盖岩、猿岭、大杉岭的道路。他的事迹为志书所记载。
14、宋代时在福建的有邓邦宁、邓运管等人
(1)、邓邦宁
邓邦宁:《漳州市志·五、清代机构·知州事》载:“邓邦宁,以左朝请大夫任”。
(2)、邓运管
邓运管:《全宋文》(全360册)第319册载。按《名公書判清明集》载:“邓运管。三、署官名或地名者”。《全宋文卷七三二五》载:“邓运管,名未详,紹定间为福建都运司主管文字,与姚珤为同事。”
15、建宁地区有两个邓姓刻工
《中华印刷通史·第二节 雕版印书事业的发展与繁荣》载:宋代其它地区的刻工有:……建宁地区刻工蔡庆、邓生、吴清刻《陶靖节先生诗注》,吴文、邓生、阮生刻《张子语录》。
从这一记载可以看出,这两个邓姓刻工名讳生殁葬配都失考。源流世系也失考。
(五)、两宋时期邓氏南迁江西
两宋时期江西邓氏已经有分布在南昌、高安、新建、南丰、南城、临川、庐陵、崇仁、永丰、泰和、大庾、吉水、分宁、南康、建昌、安福、新淦、永新、上犹、清江、都昌、万安、新余、双岭、东大常、蓝溪、丰城、吉安、临江、抚州等三十多个市县。
1、北宋大观元年邓繁隆迁居江西南昌桃花江
《邓朝喜在重庆邓氏2011年新春团拜会上的致辞》一文称:北宋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邓繁隆由河南南阳新野迁往江西省南昌鹿鸣桥桃花江,于南昌落业发迹数百余年。
2、宋大明年间有今江西有双岭邓氏邓常允一族
《罗氏通谱网·豫章罗氏源流世系总图》载:“智隆 讳孙,昊公三子。生于宋大明丁酉(公元457年)。葬桃源。配邓氏,双岭邓常允公女。葬夫墓。”
3、东大常邓氏子华迁居江西
东大常邓氏隶四十五都宋□佑间子华由安成瓜□迁今地;其后长子浚甫居上团次子洪甫居中团并坊下三子源甫居下团四子汝甫居长岭又徙湖北。
4、蓝溪邓氏迁江西
蓝溪邓氏隶二十七都宋由长沙徙今地。
蓝溪邓氏隶六十七都宋由扬州乐柱门迁来。
5、江西丰城抗倭名将邓子龙的祖父邓元迁江西
邓子龙:(公元1531~1598年),字武桥,号大千,别号虎冠道人。丰城人(今江西丰城杜市镇邓家村)。著名明朝抗倭将领。
祖父邓元为宋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进士,官授“中宪大夫”。
《江西通志·卷五十·选举二·宋》载:“淳熙二年乙未詹騤榜 邓元丰城人广西经干”。
《江西通志·卷六十七·人物二·南昌府二·宋》载:“邓元字南秀丰城人淳熈进士分宜主簿时夏潦暴至邑屋皆没民争走山无所得食元不及白州发禀粟以济所活甚衆再辟广西帅属时宜州蛮欲叛奉使者檄徃约束之即退听命有遗藁曰漫堂集豫章书黄畴若字伯庸丰城人得礼曽孙少孤外大母杜教养之淳熈中举进士知庐陵县尝以六月督畸零税畴若念民方艰食取任内县用钱三千馀缗代输两年治为诸邑最寻迁殿中侍御史知成都蠲积逋十馀万罢官吏冗员为民代输六年市估钱二十万二千四百缗又别立库储二十五万三千缗期于异日接续代输籴米十五万石以足仓储初沈黎蛮屡犯边畴若镂榜晓以祸福青弥两羌遂乞降?董蛮犯龙鸠堡龙门隘皆以有备而退迁兵部尚书以焕章阁学士致仕所著有竹坡文集”。
6、江西吉安有邓光荐一族
《江西通志·卷五十·选举二·宋》载:“景定三年壬戌方山京榜:邓光荐庐陵人”。
《江西通志卷七十六·人物十一·吉安府二·宋》载:“按守道初名巽后以应举更名自号巽斋吉州人文纪谓文宋瑞邓中义刘会孟皆出其门
邓光荐字中父庐陵人文丞相门友也少负奇气以诗名世登进士第江万里屡荐不就后客文氏賛募勤王挈家入闽一门十二口同时死贼火中乃随驾厓山不数日厓山溃光荐赴海者再辗转不死敌人援出之元帅张●范改容以待后同文丞相送燕京至建康囚丞相于驿中而寓光荐于天庆观得从黄冠归丞相赋诗三章送别丞相尝与其弟书曰邓先生真知吾心者吾铭当以属之”。
邓光荐(1232~1303),初名剡,字中甫,又字中斋。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县永阳镇邓家村)人。《全宋文》(全360册)第356册载。
南宋末年爱国诗人、词作家。是庐陵诗派、庐陵词派的代表作家之一。理宗景定三年(1262)进士。历任宗正寺簿、秘书丞、礼部侍郎兼直学士院。邓光荐因与文天祥交往而留名史册。
景定三年(1262)进士及第,后隐居在家。
祥兴元年(1278),任礼部侍郎,二年(1279),厓山海战时,陆秀夫抱帝赴海死,邓剡也悲愤投海,但两次都被元兵捞起。张弘范劝降,被拒绝,于是将邓剡和文天祥一同押送元都燕京。邓因病重被留在金陵就医。文天祥在柴市英勇就义后,邓剡不忘友人的重托,怀着极其悲痛而又崇敬的心情,撰写了《文信国公墓志铭》、《信国公像赞》、《文丞相传》、《文丞相督府忠义传》,以及《哭文丞相》、《挽文信公》等诗,向人们介绍了文天祥的生平事迹,颂扬了文天祥为国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贞不渝的民族气节。
他的诗作风格“浑涵有英气,锻炼如自然”。所著《续宋书》、《德祐日记》、《填海录》、《东海集》、《词林纪事》等书,惜已失传。不过在《文山先生全集》中,文天祥保存了邓光荐《驿中言别》、《行宫》、《满江红·和王昭仪题壁》、《浪淘沙·秋旅》、《送行三首》等诗词,今有《中斋词》一卷行世。
8、江西南丰有邓有功一族
《全宋词》载:邓有功,字子大,号月巢,南丰人。嘉定三年(1210)生。少举进士,累试礼部不中,以恩补迪功郎,为抚州金谿尉。得年七十以卒。后学尊称之日月巢先生。
祥兴二年卒,有《月巢遗稿》,已佚。事见《隐居通议》卷九。
经名《上清骨髓灵文鬼律》。宋饶洞天定正,宋邓有功重编。三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玄部戒律类》。
《上清骨髓灵文鬼律》载:“经名:上清骨髓灵文鬼律。宋饶洞天定正,宋邓有功重编。三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玄部戒律类。
上清骨髓灵文鬼律序
受上清大洞箓行天心正法臣邓有功撰”。
9、南丰有咸平进士邓希顔一族
《江西通志·卷八十三·人物十八·建昌府·宋》载:“邓希顔字子臯南丰人咸平进士累官大理司直兼侍御史以谠论为眞宗所信重”。
10、今江西樟树西南有邓允端和邓林皇
(1)、邓允端
邓允端:诗人,见《宋代诗人大全(7868位)》。撰有诗作《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作者》载:宋 邓允端,字茂初,临江(今江西樟树西南)人(《江湖后集》卷一五)。
(2)、邓林皇
《千顷堂书目·卷二十九·【补】·△宋》(明·黄虞稷)载:邓林皇■〈艹夸〉曲一卷【字性之,临江人,自号四清社友。】
11、抚州临川有邓名世一族
(1)、邓孝甫(又作邓考甫)
邓孝甫,字成之,自称文昌先生。抚州临川人。进士及第,授官陈留尉,官至奉议郎,提点开封府界河渠。元符末年,因得罪蔡京贬死筠州,绍兴二年(1132年)七月,由其孙邓名世昭雪平反。
《江西通志卷八十·人物十五·抚州府一》载:“邓孝一作考甫字成之临川人第进士官至奉议郎提?开封府界河渠坐事去元符末诏求直言孝甫时年八十一上言熙丰而下奸臣迭起乱天下蔡京恶之遂以谤讪得罪重加贬黜追官羁管筠州崇宁释逐臣得归所论述有文昌集卜世大宝●伊周素藴义命杂著太平策要二百五十馀篇”。
(2)、邓名世
《江西通志卷八十·人物十五·抚州府一》载:“邓名世字元亚孝甫孙为文长于叙事先是议臣废春秋学名世独嗜之御史刘大中宣谕江南得所著春秋四谱等书荐召命州郡録进其书遂以布衣上殿进治人实务等说上嘉纳寻赐出身除勅令所删修官兼史馆校勘先是修哲宗实録亡元佑八年若干卷名世叅考御集及日厯时政记玉牒等书补成之又编建炎以来日厯讫绍兴九年为书三百七十卷著有春秋类史列国诸臣图国宰相年表古今姓氏辨证皇极大衍数大乐书合三百卷”。
“黎道华字师侯临川人受春秋于邓名世学诗于谢逸与曾季狸俱以诗名号临川三隠”。
今孤峡山人集《邓名世与〈古今姓氏书辩证〉》、《全宋文》《朱子语类》所载:邓名世,字元亚,抚州临川(今属江西抚州)人,《宋史》无传。《全宋文》(全360册)第185册有载。生年不详。绍兴二年(1132)七月,祖父邓孝甫终被昭雪。不久,御史刘大中宣谕江西,录邓名世书荐呈朝廷。
绍兴四年(1134)三月,宋高宗召见邓名世,名世献所著书《春秋四谱》、《辩论谱说》、《古今姓氏书辩证》等。当时的吏部尚书胡松年审阅了邓名世的著作,称赞其“贯穿群书,用心刻苦”;“学有渊源,辞亦简古,考订明切,多所按据”。高宗于是赐邓名世进士出身,除敕令所删定官兼史馆校勘,累官著作佐郎,补成《哲宗实录》。十一年,以忤秦桧,被罢。博涉经史,尤长《春秋三传》。著《春秋论说》、《春秋类史》、《春秋公子谱》、《左氏韵语》等,皆佚。
邓名世还著有《国朝宰相年谱》、《皇极大衍数》、《大乐书》、《文集》等,共三百卷。在史馆时,《哲宗实录》元祐八年若干卷亡佚,名世参考《御集》及《日历》、《时政记》、《玉牒》等书补成之。又编纂《建炎以来日历》三百七十卷。邓名世遗文至今仅存《欧阳澈墓表》一篇;著作流传至今的,也惟有《古今姓氏书辩证》一部。
绍兴十一年冬,邓名世因忤秦桧旨,被以“擅写日历”罪名罢官,后在家乡去世。
据《朱子语类》记载:“邓名世吏,临川人,学甚博,赵丞相以白衣起为著作郎。与先吏部同局,吏部甚敬畏之。有考证文字甚多,考证姓氏一部甚详,绍兴府有印版……邓著作后为秦桧以传出秘书文字罪之,褫官勒停。”
邓名世的父亲早卒,仕履生平不详。
邓名世的祖父邓孝甫,见于《宋史·隐逸传》,自称文昌先生。孝甫字成之,进士及第,授官陈留尉,官至奉议郎、提点开封府界河渠。后去官闭门撰述,著有《卜世大宝龟》、《伊周素蕴》、《太平策要》等二百余篇。宋哲宗元符末年,诏求天下直言之士,孝甫以八旬高龄上书指陈时弊,痛责权臣,结果因此得罪蔡京陷害,削籍羁筠州,后在筠州贬死去世。绍兴二年(1132年)七月,由其孙邓名世昭雪平反。
(3)、邓椿年
邓名世的儿子邓椿年(邓椿年《全宋文》(全360册)第265册载)。
12、今江西抚州有淳熙五年(1178)进士及第邓约礼
〖邓约礼〗(生卒年不详)字文范,学者称直斋先生,南宋盱江(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淳熙五年(1178),进士及第。历官德化丞、温州教授、常德府推官、葺理凋敝,颇得民心,尝言“某得一官,但能少济诸贫困兄弟耳”(《宋元学案·槐堂诸如学案》)。从师于陆九渊,在槐堂中称为斋长。有求见九渊者,令先从约礼问学。象山(陆九渊)称其学问细密。曾与同门利元吉汇集建昌以来进士及第者,立碑题名,并请朱熹撰文、以阐发国家所以教人取士之意,有异于古,欲使学者而有所警惕。他着力构筑陆派门户,为心学宗派的树立起了一定作用。
邓约礼与傅梦泉、傅子云、俞廷椿、李伯敏等人开创“槐堂学派”,有较大的学术影响,史称“槐堂诸儒”。
《江西通志·卷八十三》载:“邓约礼字文范南城人从象山学尝为江州德化丞两摄邑葺理凋弊得民心季浩以子妻之遂家临川由进士官至常德府推官以子贵累赠中大夫”。
《江西通志卷八十·人物十五·抚州府一》载:“邓泳字德载约礼子嘉定进士为沿江制司叅议措置江防孟珙奏功以邓制叅为第一除太常丞知鄂州兼沿江制置副使请祠自号巽坡”。
13、今江西抚州有进士邓懋佐
邓懋佐:《全宋文》(全360册)第210册载。《全宋文卷四六七二》载:鄧懋佐,绍兴中抚州(治今江西抚州)进士
14、李改邓后裔迁江西抚州严塘
(1)、南唐李改邓后裔--宣城郡邓氏商卿公迁江西抚州严塘
《宣城郡邓氏五世祖—商卿公》载:邓公商卿讳日升,行十三,生于宋景佑丁丑(一0三七年)系易邓始祖南唐金紫光禄大夫宁国公邓天和五世孙,宋赐侯爵御仕郎建洲知府。原居江西宜黄铃山,暇日,游猎乐安严塘,谢将军见公豪迈,询出帝胄之子,遂赘为婿,因揭家与前妻肖氏逐居严塘。
(2)、迁到江西宁都上三乡
从南宋始,江西乐安严塘的邓氏迁徙至江西宁都上三乡。这一支迁入的邓氏被称为新邓,即为南唐后主李煜第八子邓王之后。
15、江西云林邓氏邓方创义社
邓方:今天江西云林邓氏始祖清溪公后裔,宋末壮士,创义社。
《金溪县旅游大全集》载:黄通近侧有云林邓家,村口门楼即远近闻名的“忠义世家”牌坊。此坊有明确纪年,建于大明隆庆元年(1567年),距今440年了,依然巍然屹立。牌坊由巨大青石构成,雕刻极其精美,可惜“文革”时雕刻遭局部破坏。它表彰了宋末族中壮士邓方创义社,保地方的功绩,同时也显示了明永乐初年,该村邓昌、邓成三年间先后考中进士在朝为官的荣耀,以激励子弟好学上进,牌坊边还有一座古戏台,也可观赏。
16、江西建昌有邓润甫、邓均、邓轮和邓舆两兄弟
(1)、邓润甫
邓润甫:任谏院翰林,以直言闻名。《全宋文》(全360册)第72册载。
邓润甫,字温伯,又字圣求。北宋名臣。皇祐元年(1049)进土。历任上饶尉、知武昌、中书条例编修、检正中书户房事。早年师事李觏,曾以李觏学说辅佐王安石推行新法,颇有建树。神宗偶读润甫文章,赞叹不已,升为集贤校理、直舍人院、知谏院,再提为知制诰,升任御史中丞、翰林学士兼掌皇子阁笺记。哲宗时,曾一夜草制文告22件之多,后奉命修撰《神宗实录》,知抚州、杭州、亳州,以龙图阁直学士知成都府,任吏部尚书、礼部尚书,改任兵部尚书、端明殿学士、尚书左丞。卒谥安惠。
《江西通志·卷八十三》载:“邓润甫字温伯建昌人皇佑进士为上饶尉武昌令熙宁中以王安石荐直舍人院知制诰擢御史中丞迁翰林学士因论奏相州狱为蔡确所陷落职知抚州以龙图阁直学士知成都召复学士一时制作独倚润甫焉哲宗立惟润甫在院一夕草制二十有二修神宗实録以母丧去终制以承?召除礼部尚书绍圣初首开绍述遂拜尚书左丞章敦议重谪吕大防刘挚润甫不以为然曰俟见上当力争无何暴卒諡安惠”。
(2)、邓均
邓均:《全宋文》(全360册)第344册载。
《江西通志·卷八十三》载:“邓均一名坰建昌人嘉定进士政事宽平所至以邓佛称之歴官吏部侍郎卒谥清惠”。
(3)、建昌人邓轮和邓舆两兄弟
《江西通志卷九十一·人物二十六·南康府·唐》载:“邓轮字伯衡建昌人理宗朝甫七嵗举神童科十七登第授黄梅主簿升江西运干所在有政声弟舆字伯载亦八嵗由神童科理宗朝登第授和州司户”。
17、江西吉水是邓汉黻的祖籍地
邓汉黻,江西吉水人,香港新界邓姓的始祖。邓宣之子,北宋初年官至承务郎,后来在广州当官。据邓彦通的《田赋记》所载,邓汉黻于开宝六年(973年)到岭南并创业于东莞岑田(今香港元朗锦田)。
又称邓汉黻:从江西吉安府吉水县白沙乡,宦游到广东宝安,徙至广州府东莞县岑田乡,成为广东雁田邓氏始祖。
当然,也有称邓惟汲是香港第一大姓氏家庭—新界邓氏的始祖,他妻子是宋高宗之女、孝宗之娣、光宗之姑母赵氏。
18、江西有邓大成一族
邓大成:《全宋文》(全360册)第304册载。
邓必哲宗亲在《江西邓氏简志》也载:邓大成(1172-?)字有终,妣陈氏,生六子:从龙、士龙、应龙、化龙、登龙、一龙。
19、邓氏迁居江西新余
《新余县地名志(1986版)---水北公社概况》载:琴山新屋:大队驻地。座落琴山下。138户,658人。
[琴山邓氏族谱]:文辅后裔于宋德□间,由水北邓家分居。琴山,以山似琴弦而得名。
琴山老屋:位于琴山新屋东南1公里山脚下,村东靠公路,与北风公社交界,68户,366人。
[邓氏族谱]:文辅后裔于宋德□年间,从水北邓家分居。邓秋珍,1931年参加红军二万千里长征,为师级干部。
20、金溪邓氏迁鄱阳文龙湾
邓建锋《鄱阳文龙湾邓家·文龙湾邓家》一文中称:文龙湾邓家属鄱阳县鄱阳镇管辖,邓氏家族于北宋由江西金溪迁至。历三十五世,世代以渔耕传家。其三十二世传人邓明泉为建国后渔业社社长,现仍有邓云标、邓达仁等承继高围网捕捞习俗。
21、新建有名将邓得遇
《江西通志·卷五十一·选举三·宋》载:“淳佑十年庚戌方逢辰榜 邓得遇新建人广西提刑知靖江死难”。
《宋史·卷四百五十一·列传第二百一十·◎忠义六·邓得遇》载:邓得遇,字达夫,邛州人。淳祐十年进士。调宁远主簿,改知南昌县,通判隆兴府,监行在左藏库,出知昭州,迁广西提点刑狱,逾年摄经略事兼知静江府。
德祐元年,长沙被兵,得遇遣都统马骥、马应麒赴援。骥潜叛而还,得遇斩之,军事悉委之应麒。未几,马塈代阃,议事不合。二年,移治苍梧。
静江破,得遇朝服南望拜辞,书幅纸云:“宋室忠臣,邓氏孝子。不忍偷生,宁甘溺死。彭咸故居,乃吾潭府。屈公子平,乃吾伴侣。优哉悠哉,吾得其所!”遂投南流江而死。
综上,可知,邓得遇是江西新建人,可能原籍四川邛州;也可能是原籍江西新建,后迁四川邛州。
南昌的邓氏旧谱则载为:
文(草字头加一个秇字底)--韶亨、元亨
元亨---舜民、舜恺
舜民---得瑞、得遇(提刑广西路居彼)
舜恺数传至子纲为大廓山祖。
江西的宗亲还依《四川节度使邓元亨》所载认为,邓元亨是邓得遇的爷爷,是他这一代入川的,但孤峡山人依《四川节度使邓元亨》所载及南昌的邓氏族谱所载内容无法比对核实,故不能依此就认为邓得遇是四川节度使邓元亨的孙子。应查找更充分的记载来佐证。
22、靖康年间崇仁有邓輈
《江西通志卷八十·人物十五·抚州府一》载:“邓輈字国骖崇仁人靖康间以布衣言事不合归隠先是邑西北境山险多盗輈谓即其地立县乃可止言于邑丞张咏白计使闻于朝创乐安县盗遂息自号陋室有文集二十卷”。
《江西通志卷八十·人物十五·抚州府一》载:“邓虎字子虎輈子为文辨博作圣宋雅颂献于朝又纂治图要语上之金兵侵淮又画策以献皆不报筑室曰清轩所著诗文甚富又有名貂如犀如者亦以文称嘉定十六年诏取其文并晏元献王荆公吴曽何异文集及罗鉴所撰罗山志入秘书省人物志黄仁杰号海岳尝著屯田议为周益公朱文公所知子义勇字去私从文公武夷精舍为白鹿洞堂长勉斋黄干尝曰向来问学之士雕落殆尽江西则甘吉甫黄去私兄弟张元德不过数人尔弟义刚字毅然事文公最久议论尤有根据尝次序所闻曰先师德言次义明字景亮师勉斋孝友慈祥待人如一自号儆斋有诗文讲义”。
23、南城人邓立、邓茂生
(1)、邓立
《江西通志·卷八十三·人物十八·建昌府·宋》载:“按李觏所著尚有退居类藁皇佑续藁后集邓立字公仪南城人与李觏同学志合道一长于文辞事父母孝谨抚弟友爱服义疾恶意所不可虽亲戚多引绳墨弹直斥絶浮屠说不使污其门觏以畏友称之”。
(2)、邓茂生
《江西通志·卷八十三·人物十八·建昌府·宋》载:“邓茂生字秀实南城人明经博史以至诸子百家之书隂阳术数之学无不研精至理学者宗之一时记述金石之文多出于其手人称秀实先生”。
24、大庾人邓富为武略大夫
《江西通志卷九十三·人物二十八·南安府·宋》载:“邓富字孝积大庾人有智略屡平寇盗人呼之曰邓江南绍兴间以功累迁八州巡检知昌化军加授广西路都钤辖武略大夫”。
25、新建有学士邓震亨
《江西通志卷一百十·邱墓·宋》载:“学士邓震亨墓在新建县”。
26、江西樟树邓氏始祖邓元是宋淳熙二年进士
2015年10月2日孤峡山人依《江西樟树邓氏族谱家谱》得知:江西樟树邓氏始祖邓元是宋淳熙二年进士,族谱原文如下:
先世为丰城世家大高祖,讳元号南秀,宋淳熙二年进士后授中宪大夫由建昌青绥迁居丰城黄墟高祖讳应睿邑博士为元公之次舒氏子曾祖讳海,元时平乱有功封百户之职,为应睿公之次子,祖讳福镇袭父百户之职,父讳暹钦赐文林耶母范氏。生四子公为殿生,时有白头翁为鸟集于庭家人以为祥,故取名曰祥翁壮岁,因世乱出游至清江黄岗墟见地名与丰邑者相近,似乃设肆于市营业,日盛其时邻市 居者多舒姓,因结为好遂家焉。
27、宋代江西籍邓氏进士
通过《江西通志》所载的宋代江西籍邓氏进士多达120多人,涉及到了南昌、高安、新建、南丰、南城、临川、庐陵、崇仁、永丰、泰和、大庾、吉水、分宁、南康、建昌、安福、新淦、永新、上犹、清江、都昌、万安等二十二个县市。从而不难看出,在两宋时期,邓氏家族在江西已经是分布广、人才多、支系也多。
(1)、《江西通志·卷四十九·选举》载
开元中进士 邓承绪南昌人官信州刺史
大顺中进士 邓延福髙安人太常奉礼郎景福中进士
南唐进士 邓及新建人状元
咸平三年庚子陈尧咨榜 邓希顔南丰人大理司直兼侍御史
皇佑元年己丑冯京榜 邓润甫端明殿学士諡安惠
皇佑五年癸巳郑獬榜 邓陟南城人 邓舜咨新淦人
嘉佑二年丁酉章衡榜 邓考甫临川人提?开封府
嘉佑三年戊戌解试 邓觉庐陵人
嘉佑七年壬寅解试 邓觉庐陵人 邓安庐陵人
嘉佑八年癸夘许将榜 邓安庐陵人
治平二年乙巳彭汝砺榜彭汝砺 邓佑甫南城人
熙宁三年庚戌叶祖洽榜 邓佑辅南城人
元佑二年丁卯解试 邓柔中庐陵人
元佑三年戊辰李常宁榜 邓君仪南丰人
崇宁四年乙酉解试 邓立道庐陵人
大观元年丁亥解试 邓洵美庐陵人
大观四年庚寅解试 邓汝竒庐陵人
政和元年辛卯词 邓遘庐陵人
政和二年壬辰莫俦榜 邓义南城人
政和三年癸巳解试 邓泾舟庐陵人
政和五年乙未解试 邓祖予庐陵人
政和五年乙未何?榜 邓景南城人新喻令 邓节南城人 邓康臣南丰人南顿令 邓升南城人
宣和三年辛丑解试 邓海侯庐陵人
(2)、《江西通志·卷五十·选举二·宋》载
建炎二年戊申李易榜 邓泾舟庐陵人
绍兴二年壬子张九成榜 邓暠南城人
绍兴四年甲寅召对赐进士出身 邓名世临川人考甫孙
绍兴八年戊午黄公度榜 邓廷言南城人
绍兴十年庚申解试 邓祖善庐陵人
绍兴十二年壬戌陈诚之榜 邓俊彦南城人 邓廷美南城人
绍兴十五年乙丑刘章榜 邓执规崇仁人 邓祖予庐陵人
绍兴二十四年甲戌张孝祥榜 邓布南城人 邓祖善庐陵人
绍兴二十七年丁丑王十朋榜 邓行中南城人
绍兴二十九年己卯解试 邓邦昌永丰人
绍兴三十年庚辰梁克家榜 邓伦南丰人
隆兴元年癸未木待问榜 礼部尚书邓舜臣新建人
乾道元年乙酉解试 邓绍?大庾人
淳熙元年甲午解试 邓南翔吉水人
淳熙二年乙未詹騤榜 邓元丰城人广西经干
淳熙五年戊戌姚颖榜 邓约礼南城人
淳熙七年庚子解试 邓林实泰和人 邓尚义泰和人
淳熙十年癸卯解试 邓南●分宁人
淳熙十四年丁未王容榜 邓仁勇南城人
绍熙三年壬子解试 邓应兴庐陵人 邓介南康人
绍熙四年癸丑陈亮榜 邓应兴庐陵人
庆元元年乙卯解试 邓椿庐陵人 邓延休泰和人
庆元四年戊午解试 邓弥髙南康人
嘉泰元年辛酉解试 邓革南康人
嘉定七年甲戌袁甫榜 邓均建昌人吏部侍●諡清惠
嘉定九年丙子解试 邓子徳安福人
嘉定十二年己卯解试 邓炎吉水人 邓徳修大庾人
嘉定十三年庚辰刘渭榜 邓刚临州人 邓泳临川人江州制置副使 邓泳南城人 邓有兴泰和人
嘉定十五年壬午解试 邓钢吉水人 邓天徳吉水人
嘉定十六年癸未蒋重珍榜 邓从龙建昌人 邓勇敏南城人 邓刚吉水人 邓子龙新淦人
(3)、《江西通志·卷五十一·选举三·宋》载:
绍定四年辛夘解试 邓斗元庐陵人 邓奎庐陵人
绍定五年壬辰徐元●榜 邓斗元庐陵人 邓奎庐陵人
端平元年甲午乡试 邓登龙宁都人
嘉熙元年丁酉解试 邓容庐陵人
嘉熙二年戊戌周坦榜 邓容庐陵人
嘉熙四年庚子解试 邓梦孙庐陵人 邓郛南康人
淳佑三年癸卯解试 邓应旗庐陵人
淳佑四年甲辰畱梦炎榜 邓炎永新人
淳佑六年丙午解试 邓燎安福人 邓宗龙上犹人
淳佑七年丁未张渊微榜 邓应金崇仁人
淳佑九年己酉解试 邓登龙奉新人 邓炳上犹人 邓逢宾上犹人
淳佑十年庚戌方逢辰榜 邓得遇新建人广西提刑知靖江死难 邓佑孙南城人 邓艮南城人
淳佑十二年壬子解试 邓景周吉水人
宝佑元年癸丑姚勉榜 邓必凯南城人 邓祥隆南城人 邓道清江人
宝佑三年乙卯解试 邓旗龙庐陵人 邓辉吉水人
宝佑四年丙辰文天祥榜 邓蜚英临川人刚之子 邓林新淦人
宝佑六年戊午解试 邓应木庐陵人 邓桂新南康人
开庆元年己未周震炎榜 邓旗龙庐陵人
景定二年辛酉解试 邓光荐庐陵人 邓熊飞南康人 邓宗龙南康人
景定三年壬戌方山京榜 邓林崇仁人 邓林南城人 邓有俊南城人 邓光荐庐陵人
景定五年甲子解试 邓荐新庐陵人
咸淳元年乙丑阮登炳榜 邓元观临川人 邓祥龙南城人
咸淳三年丁卯解试 邓应魁安福人
咸淳四年戊辰陈文龙榜 邓轮建昌人江西佥判 邓登龙都昌人 邓志新临川人 邓志新临川人 邓燎安福人 邓德秀南丰人推官 邓必元南康人
咸淳六年庚午解试 邓应麟万安人 邓觉荣大庾人
咸淳九年癸酉解试 邓明则庐陵人 邓日新南康人
咸淳十年甲戌王龙泽榜 邓璒瑞州人迪功郎 按邓璒郡志载宝庆间特奏名林石榜进士亦非此榜 邓舆建昌人
28、江西南昌曾建有谌侯庙祀汉邓禹、耿弇
《江西通志卷一百八·祠庙》载:“祀汉邓禹耿弇谌侯庙在南昌城南”。
29、江西石城县龙岗邓氏家族(南宋七郎公后裔)
邓汝长在《江西石城县龙岗邓氏宗祠的起源与变迁》一文称:据《石城客家姓氏》和《家谱》记载:始祖七郎,南宋末年,宋元战乱(公元1271—1278年),携眷妻儿,虔化西门(今宁都县)徒居龙岗,避难花家(今枫林村)。始祖裔孙,住居三村,肇基龙岗,时至明朝,隆庆六年壬申(公元1572年)之前,宋、元、明三朝,三百余载,枫林、高田、龙岗三村。
龙岗开族,始祖七郞,虔化西门,衷懿之七子,龙岗一世祖,龙岗高田,住屋为祠,先朝先祖,已立祖祠——垂裕堂。七郞支脉。福建宁化,治平邓屋宾仁,瑞金乌坑月新(今大柏乡乌溪村),福建长汀,李坑磜源高(今大同镇同乐村),抚州武当阁源臣(明朝初迁福建),他们始祖龙岗,祖祠龙岗,异地开族,各建支祠,另立门派。
30、江西万载奇圃邓氏始迁祖:宋朝的邓奇珍
江西万载奇圃邓氏族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邓惜居主纂,民国29年(1940)木活字本)载其始迁祖是宋朝的邓奇珍。
31、江西万载江右邓氏始迁祖:南宋的邓秋
江西万载的江右邓氏族谱(十六卷,清朝邓廷翰纂修,清光绪19年(1893)木活字本)载其始迁祖是南宋的邓秋。
(六)、两宋时期邓氏南迁江苏
1、邓尔瞻(宋代建炎年间人)南迁无锡
无锡《邓氏宗谱》称:邓氏始迁祖---邓尔瞻:南宋初扈驾南迁,赐宅于无锡之兴道,子孙因家焉。
《无锡邓氏宗祠》一文称:迁锡邓氏始祖,系邓氏始祖邓禹的42代孙邓尔瞻。北宋靖康年(1126年)金破汴梁,北宋亡,邓尔瞻扈从宋高宗赵构南渡有功,建炎三年(1129年)拜为镇国上将军。其妻为宋信王赵榛之女,故称郡马公。他迁锡后,在无锡惠山龙头下建立了邓氏宗祠。
无锡邓氏宗谱(二十八卷,戴宗逵纂修,民国38年(1949)木活字本)也称其始迁祖是宋朝的邓尔瞻。
2、三明沙县光布公房邓肃两兄弟迁苏州明月湾、南京
《明月湾邓氏宗祠·明月湾邓姓氏族》载:“明月湾邓氏原系河南南阳人,宋高宗时的左正言(谏官)邓肃为迁山始祖。初与弟邓胜居西山绮里,至宋末邓胜六世孙邓迁,入赘明月湾殷氏,子孙复姓邓,形成明月湾邓氏大族。邓迁之孙邓道常,外迁至江宁(今南京),形成明月湾邓氏江宁分支。邓氏今亦为明月湾之大族。存世《洞庭明月湾邓氏宗谱》四卷,清嘉庆五年(1800)修,嘉庆七年(1802)邓若木等续辑首一卷末一卷。”
现存有某族谱销售商手里的江苏吴县洞庭明月湾(今苏州市西山明月湾邓氏)邓氏续辑宗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朝邓若木等纂修,清嘉庆5年(1800)刻本)则称其始迁祖是宋朝的邓景行。
孤峡山人疑邓景行即邓肃的弟弟邓胜,或景行就是邓胜的字或号。只能期待有机会看到这几份族谱时再行核对。
(七)、两宋时期邓氏南迁浙江
1、宋淳佑四年邓存爵由福州迁居今文成东湾坑
《文成县志·姓氏源流》载:浙江文成“邓氏,宋淳佑四年(1244年,南宋理宗赵昀的第五个年号)有邓存爵由福州迁居今文成东湾坑。夏、王、邓姓迁入均见《文成县志·姓氏源流》”。
2、兰溪市大坞陈上金村清溪荣寿堂邓氏始祖为宋代邓迈
《大坞陈八行明礼传家声》载:浙江省兰溪市……三峰山东侧有一古村落叫大坞陈村……据《清溪邓氏宗谱》,大坞陈上金村邓氏,始祖为宋朝邓迈,字超远;明朝嘉靖时邓应时,字惟儿,从建德邓家迁来。宗族堂名:荣寿堂。
3、钱塘有邓牧一族
《侯外庐:宋元之际邓牧“异端”的社会空想》载:邓牧字牧心,浙江钱塘人,生于宋理宗淳佑七年,卒于元成宗大德十年(公元1247—1306年)。
邓牧是中国中世纪的“异端”思想家,他自称“三教外人”,以表明他不列入任何正宗的行列。
4、今宁波市江北区慈城古镇有邓光一族
邓光:《全宋文》(全360册)第272册载。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一)·序三》([元]赵道一编,殷诚安点校)载:“中斋叟邓光,荐书于本一庵”。
(今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慈城古镇以四个第一引以为豪:其中之一是进士第一,自唐至清,慈城出过进士519人,在这些进士中出过状元3人,榜眼1人,探花3人;官至尚书和在全国各地为官的多达千余人。素有“鼎甲相望、进士倍出、举人比肩、秀才盛城”之誉;到了近代,又涌现出周信芳、秦润卿、应昌期、谈家祯、冯骥才邓光一大批名人名家。
王士禛在《池北偶谈》载:“施彦执《炙果录》载:‘宋创都钱唐,需林木甚大,所在鼎沸。邓光祖知严州,殊不经意,徐集各里正,以朝廷所降木色丈尺,人予一纸,令各具界中寺庙馆驿官道木与所降色样合者供之。既供,令匠往视皆合。令里正自伐,官特予粮,须臾木大集,民间毫无所苦。’”
《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卷二十》载:《·栾城集五十卷后集二十四卷三集十卷应诏集十二卷》……目录后有「清梦轩藏板」五字,有邓光跋及曾孙诩、四世孙森跋。
综上可知:邓光,今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慈城古镇人,宋代杰出人物之一,号中斋叟。
5、今浙江湖州吴兴有邓从义和邓武遷
(1)、邓从义
邓从义:《全宋文》(全360册)第276册有载。
【宋】谈鑰纂修的《嘉泰吴兴志中·吴兴志卷九》载:崇孝院在县東北三十里翠峰淳熙六年參政施鉅建报恩资福禅院在县西南二十五里大安岭淳熙八年少保邓从义建云岫禅院在县东七里
(2)、邓武遷
【宋】談鑰纂修的《嘉泰吴兴志中·吴兴志卷九》载:邓武遷 开元二十九年自蘄州刺史授卒官
(八)、两宋时期邓氏迁重庆
《云阳邓家桥邓氏重修族谱》称:云阳邓家桥邓氏始迁祖---邓桂:南宋末自赤岗北胡庄金沙迪溪建昌圩迁居云阳之东乡七里桥之南。
(九)、两宋时期四川邓氏
1、绵州(今四川绵阳)有邓道枢一族
据明·正德《姑苏志》卷五八记载:邓道枢,字应叔,号山房,绵州(今四川绵阳)人。道士。见《宋代诗人大全(7868位)》
2、今成都双流有邓至、邓绾一族
四川通志氏族志(明嘉靖版)载: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胡昭曦在《巴蜀文脉之传承发展·(二)邓氏》也载:
宋初邓琛从中江县迁成都双流
邓氏祖先居梓州(治今四川三台)中江(今县),宋初邓琛徙居成都双流,“以经学诱进后生,群聚至数百人”。琛子至。至子绾、□、缜;绾子洵仁、洵武,从子邰,自绾至邰先后举进士。洵武子雍。雍子椿、机。宋代双流邓氏6代人中,为官者多,有至知枢密院、尚书右丞者;有进士6人、翰林学士1人,亦蜀中著名学术家族之一。
此支邓氏前后七代人的世系为:邓琛--邓至--邓绾(另有两个兄弟,一个名讳不详,一个叫邓缜)—邓洵武(邓洵仁是邓洵武的兄弟)—邓雍—邓椿—邓易从。现孤峡山人将这七代人的世系具体陈述如下(尊邓琛为第一代)。
第一代
邓琛:他的祖先居梓州(治今四川三台)中江(今县),宋初邓琛徙居成都双流。
第二代
邓至:《全宋文》(全360册)第48册有载,《全宋文二四》载:“全宋文卷一○四六 邓至 双流县重修文宣王庙碑陰记 六○二”。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胡昭曦在《巴蜀文脉之传承发展·(二)邓氏》中载:邓至,宋仁宗时人。“通六经”,“号二江先生”,范镇“为之友”,范百禄“从之游”,以子贵“赠太师”〔16〕。著述有:《易义》、《群书故事》15卷、《故事类要》30卷、《往事龟鉴》50卷、《通书》10卷、《二江集》3卷,均佚。今存文1篇。
第三代
邓绾(1028~1086):《全宋文》(全360册)第75册有载。原名维清,字文约,邓至子。举庆历进士,附王安石得官,仕至御史中丞、翰林学士、龙图阁直学士。著有《治平文集》30卷、《翰林制集》10卷、《西垣制集》3卷、《奏议》20卷、《杂文诗赋》50卷,均佚;今《全宋文》第75册存文35篇。
第四代
(1)、邓洵武
邓洵武(1055 ~1119):《全宋文》(全360册)第125册有载。字子常,绾仲子。是徽宗时蔡京属下,举进士,仕至观文殿学士、知枢密院,拜少保,封莘国公。后赠太傅,谥文简。哲宗绍圣中,为国史院编修官,“撰《神宗史》”。徽宗时,“修撰《哲宗实录》”。
(2)、邓洵仁
邓洵仁:《全宋文》(全360册)第120册有载。邓洵仁三个儿子:邓襄、邓齐、邓高。
第五代
邓雍:邓洵武的儿子。邓椿父亲,曾任侍郎及提举官,以侍从终。
邓襄:《全宋文》(全360册)第145册有载。《全宋文卷一○九六》(呂公著)载:六擬令韩维带资政殿大学士出知邓襄奏 六六五
《宋会要辑稿》(清-徐松)载:四月二日,邓襄追夺职名。以臣僚言:「近降指挥,直龙图阁邓齐、直徽猷阁邓高并追职名,襄亦洵仁之子,齐、高之兄弟,承父秉政,遂叨禁从。昨来蔡卞、郑居中、(余)[余]深、刘正夫、白时中等之子皆已追夺职名,独襄尚带次对,乞依例追夺。」初落职,再论,遂追夺云。
邓齐:邓洵仁的儿子。直龙图阁。
邓高:邓洵仁的儿子。直徽猷阁。
第六代
邓椿:《全宋文》(全360册)第225册有载。字公寿,洵武孙、雍长子,四川成都双流人。生卒年不详,南宋前期人(约生活于北宋末年至南宋孝宗光宗二帝年间)。仕至通判,家富书画收藏。北宋末年至南宋时期的著名画论家、藏书家,他所著的《画继》一书成为中国宋朝年间继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之后的最重要的绘画通史类著作。今存有《文渊阁四库全书》等版本。《全宋文》收其文2篇。《全宋诗》辑其诗1首,存摩崖题诗手迹拓(摹)录1件〔17〕。
《画继》
《画继》是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著作。此书撰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所录画作,起北宋熙宁七年止南宋乾道三年,是继唐代张┰丁独代名画记》(起轩辕止唐会昌元年)、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起会昌元年止宋熙宁七年)首尾相衔之作。《画继》“所录上而帝王,下而工技,九十四年之中,凡得二百一十九人”,分为10卷,第1~5卷以人分,即圣艺、侯王贵戚、轩冕才贤、缙绅韦布、道人衲子、世俑九及宦者;第6~7卷以画分; 8卷曰“铭心绝品”;第9、10卷为“杂说”,“分论远、论近二子目,则书中之总断也”。四库馆臣评价《画继》:“网罗赅备,俾后来得以考核。其持论以高雅为宗……亦为平允。固赏鉴家所据为左验矣。”〔18〕近世学界认为,邓椿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中国画学理论上有重要建树。
《宋代绘画史》、《中国绘画思想史》都列出专目进行论述,并被录载编入《历代论画名著汇编》〔19〕。有文章写道,邓椿的画论“提出了‘画者,文之极也’,将苏轼等人的理论推向了极致”;“肯定了‘逸格’之首的地位”;“把‘传神’推向是曲尽天地间万物的唯一根本大法的地位”,“后世文人画的发展基本未脱离其确立的理论框架。因此,邓椿堪称为中国文人画理论的确立者”〔20〕。
第七代
邓易从:《全宋文》(全360册)第268册载。《宋徽宗墨笔花鸟画初探》载:“邓易从之曾祖邓洵武”。
参考文献
〔16〕(雍正)四川通志卷38之一隐逸传〔M〕.四库全书本.全蜀艺文志下跃55氏族谱双流邓氏〔M〕.线装书局,2003。
〔18〕〔23〕四库全书总目卷112“画继提要”、卷121“石林燕语提要”〔M〕.中华书局,196. 959~960。
〔19〕徐书城.宋代绘画史〔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邓乔彬.中国绘画思想史〔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沈子丞.历代论画名著汇编〔M〕.文物出版社,1982。
〔20〕陈谷香.宋代美术理论家邓椿的历史地位〔J〕.美术. 2008. 7。
3、今天四川雅安市芦山有邓谏从一族
邓谏从:诗人,《全宋文》(全360册)第299册有载,见《宋代诗人大全(7868位)》。《宋代书院与宋代蜀学》载“邓谏从(汉嘉今芦山人)”。
4、今四川阆中西有邓若水一族
邓若水:《全宋文》(全360册)第333册载。字平仲,隆州井研(今四川)人。博通经史,文章有气骨。嘉定十三年(1220)六月,若水试进士,于对策中极论史弥远奸邪,请罢弥远,别任贤相。结果,考官将若水置于末甲。策语传播临安(今浙江杭州),士子争相诵读。史弥远大怒,欲加罪于若水,被人阻止。
嘉订宁国府志(一)载:“邓若水,范官,四川井研县人,字平仲”,南宋嘉熙三年在安徽宁国当官。
5、今四川江安有邓巽扬一族
邓巽扬:《全宋文》(全360册)第319册载。《全宋文卷七三二五》载:“邓巽扬,江安(今四川江安)人,生活于宁宗、理宗间”。
6、简阳有邓权一族
邓权:《全宋文》(全360册)第210册载。《全宋文卷四六七二》载:邓权,绍兴二十五年以右承事郎知简州平泉县事。累迁绵州通判。見汪應辰《文定集》卷四,民国《简阳县志》卷二〇。
(十)、两宋时期邓氏迁河南
宋代,永安贡川邓肃的大部分后裔落籍河南开封。
(十一)、两宋时期邓氏南迁海南
1、待谷公自福建迁海南
海南待谷公后裔向孤峡山人提供原始“轴布”(我福建老人过世时的专用布料,上面写有历代祖先的名讳等信息)称,待谷公宋朝时期从福建迁入海南,至今已经繁衍到第38代人。
2、广东始兴人邓酢因官居海南
邓酢:《全宋文》(全360册)第200册载。
《我们都是岛上的主人,不管先来后到,民族共勉,直到永远》一文称:“客家人渡琼有八九百年历史。早在宋朝时期就有梅州人古革、始兴人邓酢、吉安人胡铨等客籍名人渡琼为官,为海南的人文教育与治安建设作出贡献。”
《两宋琼守考订》称:“邓酢。《宋守考》未录。《要录》:绍兴三十年十二月戊申……初,知琼州定南寨刘荐贷黎人王文满银、马香钱而不偿,文满怒,率其徒破定南寨,荐遁去,其子为所执。文满遂掠临高、澄迈二县。广南西路转运判官邓酢时为琼管安抚,调土兵击文满,逐之,夺其山以赐有功者。至是,始以闻[35]。《会要》记其事甚详[36],其事在绍兴三十年十二月上闻,邓已任广西运判,尚乞处理刘荐、宣谕黎人,应是新任未久。张松未任琼守,邓酢任于绍兴二十七年,三十年底任满升任运判。”
“邓酢绍兴三十年底升任广西运判后仍上疏处理王文满叛乱事件。”
宋李心传所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十一》载:“进士邓酢特补右迪功郎酢上书言利害故策试而命之”。
(十二)、两宋时期邓氏迁到湖南
1、长沙邓氏
(1)、(2)、长沙有玉池先生邓忠臣一族
邓忠臣,诗人。字慎思,一字谨思,长沙人,自号玉池先生。《全宋文》(全360册)第76册有载。早年是王圭门客,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进士,累官知衡阳县,大理丞。元丰四年(1081年)担任开封府界提举司管勾官。五年,以《献郊祀庆成赋》擢拔火秘书省正字。哲宗元祐三年(1088),权通判瀛州。迁升为考功郎。六年,为秘书省注《晋书》官。崇宁元年(1102)入元祐党籍,出守彭门,改汝海。约卒于崇宁二年(1103)。著有《注杜诗》。
《湖南地方文献丛谈·邓(Dèng)·历代名人》载:“湘阴人邓忠臣,宋熙宁三年(1070)进士,官终考功郎,卒赠直秘阁学士。”
(2)、平江有邓雅一族
邓雅:《全宋文》(全360册)第16册有载。《宋代平江名人事迹略》载:“据县志记载,平江有史可查的名人,最早出现在宋代,……清同治年间编写的《平江县志》列了49位……武略2位:邓雅、胡埙。”
《湖南地方文献丛谈·邓(Dèng)·历代名人》载:“平江人邓雅,北宋前期,以军功迁御史中丞,封安定郡侯,卒赠太子太保”。
(3)、迁宁乡沩宁邓氏:始迁祖光斋公
湖南宁乡沩宁邓氏始迁祖光斋公,宋时徙居宁乡,今上海图书馆保存了湖南宁乡沩宁邓氏支谱八卷首一卷(清朝邓贞南等纂修,1914年南阳堂木活字本)
2、株洲邓氏
(1)、项实公自江西迁居湖南茶陵州清水砂坪
四川泸县《邓氏三修族谱》载:“项实公,家绍兴时乡芦原居江左金花桥,宋末兵变,徙迁湖南茶陵州清水砂坪居,生没葬失考,子二长富仕金紫光禄大夫,次富甲高尚不仕。”
(2)、茶陵虎踞、腰陂布庄邓氏:由南京金花桥迁入
于南宋淳祐元年(1241)由南京金花桥迁潞水。后裔部分徙居虎踞、腰陂布庄等地。
3、衡阳邓氏
(1)、邓邵基宋初因官自江西迁耒阳防塘
《文成县志·姓氏源流》载:“邓氏:商武丁封叔曼季于邓,后以国为氏。汉有邓彭祖、邓禹。宋初,邓邵基籍江西,在湖南居官,遂定居于耒阳防塘。”
(2)、今衡阳市有邓友龙一族
邓友龙:《全宋文》(全360册)第277册载。【宋】不著撰人在《庆元党禁》载“邓友龙(察院 衡州)”。《国朝石鼓志》载“宋乾道八年(1172)殿试,石鼓书院登进士第的就有王居仁、邓友龙、邓友龄3人。”
后为宋代北伐主战场两淮统帅,因兵败而被撤职。
4、邵阳邓氏
(1)、邓得遇的后裔迁武冈
《湖南地方文献丛谈·邓(Dèng)》称: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武冈)《邓氏续修族谱·源流世系图》载:一世祖禹,字仲华,至四十一世祖得遇,宋末时官拜靖州知府,生思齐,齐生鹤林、遐荣、英聪。鹤林由吉州太和县迁楚之湘阴,生大瑜,因世乱,复迁太和县梅子坡。瑜长子受吉,吉长子学成,徙居湘乡县三十五都,生天才,行大郎,字景良;次子天信,行二郎,字景达。
(2)、邵阳三溪有邓杰一族
《名公书判清明集》载:户贯不明不应收试
胡石壁
本府昨于六月十八日据邓杰等状,乞行收试,称是三代居于邵阳之三溪。
5、岳阳邓氏
(1)、邓约礼迁湖南华容沙港
湖南华容邓氏始迁祖邓约礼,宋代人。湖南图书馆存有湖南华容邓氏族谱十卷首四卷(存卷首1—4;邓松涛纂修,1917年三登堂木活字本)。
邓约礼与傅梦泉、傅子云、俞廷椿、李伯敏等人开创“槐堂学派”,有较大的学术影响,史称“槐堂诸儒”。
《江西通志·卷八十三》载:“邓约礼字文范南城人从象山学尝为江州德化丞两摄邑葺理凋弊得民心季浩以子妻之遂家临川由进士官至常德府推官以子贵累赠中大夫”。
故此,孤峡山人疑湖南华容沙港邓氏应是邓约礼的后裔,而不是邓约礼本人迁到沙港。
(2)、华容邓氏:始祖泳公
据其1917年谱称:禹公三十世至宋时泳公,居官所至,以廉节见称,晚岁坐事屡迁,旋谪江西,转徙华容,又传数世至正本、正源、正始、积宗诸公。正本为仁分始祖,积宗为义分始祖。仁分籍邑东沙港,义分籍邑东邓家山及花砖头。
仁分老派:学以成家政,儒宗祚自永,奕泽惟忠恕,敦崇德乃本(“永”字后改用通派)。
义分老派:宏文传可大,本笃兆其昌,惟学克修诚,以斯久益彰(“昌”字后改用通派)。
通派:国运昌隆际,名垂竹帛时,簪缨联世胄,兰桂秀芳枝,创业崇勤俭,为人止孝慈,协修绳祖武,厚德启鸿基。
本族名人邓辅德,著有《古垄头集》二卷;邓友鸣、邓永浩,明兵部车驾司郎中。
(3)、平江平东邓氏
系出禹公支裔明叟、隆叟、荣叟。荣叟十二世孙子连生四子:先泷世居郴州伯村洞阳坡头曹田湾;元泷由曹田湾迁平江新江辜家洞口;玉泷、吉泷无考。后裔居平江东乡斑鸠坳、高段、交冲等地。
宗祠在蒋山。
班序:和叟甲显必,永珂林希任,明应化子泷,宝树肇家望。
(4)、湘阴有邓深一族
《湖南地方文献丛谈·邓(Dèng)·历代名人》载:“湘阴人邓深,南宋绍兴十二年进士,官迁潼川路转运使,有政绩,以朝散大夫致仕。”《宋代诗人大全(7868位)》载他有作品204篇。
6、常德邓氏
(1)、汉寿上林村端平塔邓氏:始迁祖世通公
南宋末年,河南邓州钳庐陂人邓世通因得罪贾似道,被贬至潭州(今湖南长沙),后迁居龙阳上林村端平塔。(见湖南龙阳《邓氏七修族谱》)
湖南汉寿(龙阳上林村端平塔)邓氏始迁祖世通,南宋末迁居龙阳上林村端平塔。现存族谱有:
湖南汉寿邓氏六修族谱(邓超汉等纂修,1918年十贤堂木活字本)存于上海图书馆(存卷12下)。
湖南汉寿邓氏七修族谱二十三卷首三卷(邓仁辅纂修,1948年十贤堂木活字本)存于上海图书馆、寻源姓氏、美国犹他州族谱协会。
(2)、石门新关邓氏
系出禹公支派,始迁祖冲公,行七郎,宋朝时以都司官永定(今张家界市),因时值鼎革之际,兄弟十五人遭乱播迁,因留家永定天门山,生二子:再望裔居永定,再一裔居石门中乡、南乡、慈利下二十五都、永定、澧州合口等地。宗祠在新关。班序:国正开景运,家盛兆,文德敷远迩,武功佐帝邦,谟猷笔史册,继承庆恢皇。
7、益阳邓氏
(1)、安化潺溪坪邓氏一族是李改邓后裔
《湖南地方文献丛谈·邓(Dèng)》称:1931年(安化)《宣城邓氏族谱》“序”、“跋”称“吾邓氏本姓李,乃南唐烈祖李昇之后,长子璟是为元宗,生子十人,而第八子名从镒,封蒋国公。”……宋太宗即位,诏江南诸路捕南唐宗室,衡乃易李姓,以父封国邓为氏,祝发为僧,游闽越间。后主殂而捕令除,衡复还桃花溪,递传至忠旺,生三子,长子饱仁居江西,次子饱义,名连,字仲高,由乡荐官楚之常德府武陵郡守,南宋绍兴六年(1136)解组,偕三弟饱礼同上辰州,饱礼卜居沅陵漪溪,饱义卜居溆浦栎杨乡,尊饱义为一世祖,生处厚、处恭、处仁、处义四子,次子处恭由溆浦迁长沙之安化十四都潺溪坪。
邓处恭迁安化潺溪坪
湖南安化宣城邓氏始迁祖邓处恭,宋淳熙十年(1183)徙安化潺溪坪。现存湖南安化宣城邓氏族谱(邓绪恢等主修,1931年一经堂七修木活字本),上海图书馆保存2、3、5、6、8--10、12--14、17--25、卷首)。湖南图书馆保存卷首。安化档案馆保存卷首。
(2)、邓赞成迁湖南益阳石桥
湖南益阳石桥邓氏始迁祖赞成,宋代人。北京大学存有湖南益阳石桥邓氏五修谱宗谱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邓首东等主修,1938年南阳堂木活字本)。
又称:先世由河南迁长沙,宋宁宗时复迁益阳文岭,传至赞成公,字襄哉,宋绍熙元年生,迁居清溪。后裔居清溪、邓石桥、新市渡、城南及南县、安化马家塘、宁乡、洞庭明月湾、云南等地。
宗祠在邓石桥。
班序:赞濬传实泽,先通聪志华,时守国子以,添生武正贤,述应善忠起,大德垂荣盛,才良必克昌,洪开光继学,立达显宗邦,孝义相联会,敦修定发扬,儒中高士致,著作胜前章。
8、郴州邓氏
(1)、桂阳州上溪邓氏始祖邓少十六郎已成巨族
《桂阳州上溪邓氏族谱》称:桂阳州上溪邓氏始祖――邓少十六郎:南宋初由九岩迁居桂阳上溪。
据孤峡山人与此支邓氏后裔联系得知,他们现在已经成为湖南邓氏巨族。
湖南桂阳上溪邓氏(包括桂阳县洋市镇邓氏)始迁祖是宋朝人少十六郎,南宋初从迁徙地自南阳新野迁九嶷暂居,后迁桂阳郡北上溪。这一支邓氏的字辈:楚贤生福壽,汉祥仲伯兴,思善(景)宗鄧禹,秉良尚孔文,仁义希孟學,孝友立芳名,啟佑必(唯)崇德,荣华永(喜)积廷,世家全美慶(慧),国用任公卿,仰高如凤举,望重似蛟腾,遠大常昌盛(祥),贤才继萬春。
现存族谱有:
今湖南图书馆保存了湖南桂阳邓氏七修族谱十四卷末一卷(卷首、2、5、8、13、14,邓立端主修,1934年福寿堂木活字本。)
上海图书馆保存有湖南桂阳州上溪邓氏族谱十四卷(清朝邓丙明纂修,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六修木活字本、存卷1--8)。
(2)、桂阳下溪官口冲岐山邓氏:少卿公(行五七郎)一族疑为瑶族邓氏
《湖南地方文献丛谈·邓(Dèng)》称:1937年(桂阳)《邓氏宗谱·岐山邓氏分派先后世系源流记》曰:“少卿五七郎,吾族邓氏第一世祖也。考先人遗谱,系生赵宋,天圣八年庚午由九嶷零陵与怀弟五八郎来桂,至桂北四十里,地名官口冲。”因山形肖飞凤,别号曰歧山,又曰下溪。而其弟另卜宅于上溪之阳,即羊埠坪。(编者按:有宋一代,湘南九嶷、桂阳一带,多为零陵“蛮瑶”,邓姓是瑶族中的大姓。谱序“世系源流”“以少卿为始祖而不复溯华胄于遥遥也”为由而讳言所自出。谱载“家戒十条”中有“戒信佛”一条,汉姓家谱中绝不会出现此条,只有瑶族人不宗佛,由此可知,该邓氏一族,乃“蛮瑶”苗裔。)
又称:湖南桂阳下溪官口冲岐山邓氏始迁祖少卿公,宋崇宁间偕弟五八郎迁居桂阳下溪官口冲岐山。现上海图书馆、湖南图书馆(存卷1--8、10、卷首1、2、卷末)保存有湖南桂阳邓氏宗谱十二卷首三卷末一卷(是各支合修宗谱、邓作忠等纂修,1937年登秀堂木活字本)
湖南桂阳邓氏宗谱六卷首三卷卷首上、下(清朝邓馨初等纂修,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登秀堂木活字本,保存于湖南图书馆)。
南开大学保存有湖南桂阳岐山邓氏宗谱三卷附一卷(清朝邓文壁等纂修,清道光十四年(1834)三修木活字本)。
还称:始迁祖少卿公,行五七郎,宋仁宗崇宁时由九嶷零陵偕弟五八郎至桂阳,卜居郡北下溪官口冲岐山,二传为迎公,三传为小四、小五二公。小四公仍居故地,小五公开交溪各户。小四公派下十世元时彬仲公由辟举官抚徭将军,铭仲公官陕西按察使佥事,彬仲公长子均善公任福建莆田县知事,由下溪开创陈溪,均玉公任广东海丰县知事。清光绪33年(1907)各支合修宗谱,1937年续修。命名旧排行:元德承天,孝思嗣祖,大启人文,载光宗谱。取号旧排行:芳兰琼玉,广生明庭,亨嘉式远,振其美声。命名新排行:传家惟礼义,辅国在忠良,克继先贤序,隆名万代场。取号新排行:一本春枝茂,同公世泽长,英才联伯仲,富贵定齐昌。
(3)、邓谏迁湖南桂阳
湖南桂阳邓氏始祖邓谏,宋代人。吉林大学保存有湖南桂阳邓氏宗谱十卷(清朝邓廷洞纂修,清同治三年(1864)十贤堂木活字本)。
(4)、安和公迁湖南桂阳林溪
湖南桂阳林溪邓氏始迁祖安和公,宋代人。吉林大学保存有湖南桂阳林溪邓氏宗谱(邓桂林纂修,1929年木活字本)。
(5)、五一郎公迁桂阳青山
桂阳青山邓姓氏族源流,其始迁祖五一郎,宋代人。
又有称:始迁祖五一郎,宋末自江西泰和宦湘,迁阳五端。后人分布于神背长沙洞、大路下、新田塘罗、蓝山甘溪等地及新宁、宁远、蓝山等地。至1930年,全族人口203人。
(6)、宜章北门邓氏
始迁祖权甫公,字继宥,宋理宗时由徽州迁居湖南宜章县城北门内,后人分布于广田岭南乡、郴县、蓝山县等地。宗祠在县城北门内,建于明永乐间。本支名人(明)邓庠,为权甫公七世孙,以南京户部尚书解组归田。
(7)、宜章城厢邓氏
宋宁宗时自徽州来宜章城厢。
(8)、宜章曹田邓氏
南宋时自湘乡县迁此。
(9)、宜章沙市左村邓氏
南宋时自湖北荆州迁此。
(10)、宜章下楼邓氏
南宋后自湖北荆州迁此。
(11)、宜章归塘邓氏
宋理宗淳祐时自常德徙宜章归塘,附郦家湾。
9、永州邓氏
(1)、东安三河邓氏:始迁祖邦畿公
系出禹公支派,始迁祖邦畿公,宋初由河南新野县白水村迁居湖南东安三河乡石瑞村,子三明钟、明钦、明镜。明钦公之九世孙梓生五子:天祐、天祺、天裕、天禧、天礼。天祐公衍九甲,裔孙居三河乡石瑞江、八复、田心等地,班序:继承惟孝子,才公祖万传,启梦一义绍,缘和福寿全。
天裕公衍三甲,裔孙居三河乡柳木井、官田、龙口、老屋桥等地,班序:纯厚宏源序,诚敬定嘉祥,益恒克秉顺,济世盛荣昌。
天礼公衍五甲,裔孙居城区夫子山、鱼田、琵琶屋、渌埠头、三河乡王子塘等地,班序:祖懿芳型叙,裕嗣燕翼长,家声均富阔,秩位永隆匡。
(2)、湖南东安有邓三凤一族
《湖南地方文献丛谈·邓(Dèng)·历代名人》载:“东安人邓三凤,南宋绍兴三年(1133)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兼侍读学士”。
(3)、宁远大金盆邓氏:始祖松柏公
始祖松柏公,南宋宝庆时人,一传望道公,再传琳公,赐进士,官南京礼部尚书,原籍江西泰和县鹅颈塘。长子志祥,元末因世乱迁新田县,继迁宁远县舂陵乡大金盆。至1948年,已递传22代,人口1274人。族人分布在凤形岭、村头坊、大金盆等地。族谱始修于清康熙36年(1697),1943年三修。宗祠分设于凤形岭、村头坊、大金盆。
(4)、蓝山大慈乡甘溪邓氏:始迁祖钦公
始迁祖钦公,原籍嘉禾青山脚,宋建炎元年(1127)迁禹公岩,复迁上邓家,三迁甘村。至1931年,凡187户,男299人,女255人,全族人口554人。
(5)、蓝山在城乡棘冲邓氏:始迁祖坤公
始迁祖坤公,宋末时由常宁迁蓝山棘冲。至1931年,凡16户,男24人,女23人,全族人口47人。
(6)、邓必恭从山东潍坊市青州市迁入永州市道县桥头乡邓家村
湖南永州市道县桥头乡邓家村邓氏始祖邓必恭。从山东潍坊市青州市迁入,迁入时间不详,字辈:……呈祥献瑞 景新庆云……。
湖南永州邓国辉(QQ505907312)称:必恭公从山东迁入湖南记录有双桥、道县古城、深田等处,湖南永州市道县桥头乡邓家村是得胜公的后裔,得胜公是必恭公的6代孙。
听说得胜公也有5兄弟,其他4兄弟失考。
得胜公的长子和次子的后代,就是我们湖南道县桥头镇邓家村和深田村(约400人—500多人),至于双桥是哪个双桥也不清楚。
谱书(100多年前修的)记载是迁入双桥一一道县古城一一深田,我们先祖得胜公从深田迁入湖南永州市道县桥头乡邓家村的,生有4子。现只还记录了长子和次子的后裔,即我们湖南道县桥头镇邓家村(行政村,2000多人)。三子和四子失考,不过谱上记录了他们的4代孙没迁移记载。
(7)、松柏公迁湖南新田
湖南新田邓氏始迁祖松柏公,宋时迁居新田长信乡三涨塘。
10、怀化邓氏
(1)、溆浦潭头坡邓氏:始迁祖饱义公
始迁祖饱义,原籍江西新淦县,南宋隆兴2年(1164)徙居溆浦,第五子处仁公南宋隆兴间居溆浦潭头坡,为一世祖。族人分布于潭头坡、浆池湾、车头诸处。
11、娄底邓氏
(娄底市新化县田坪镇)塘上邓氏
塘上邓氏隶七十一都宋由湖南长沙府大码头迁来。
(十三)、两宋时期河北邓氏
《武术之乡邢台(上)》载:宋代邢州四大摔跤名手:“隆尧戴勉,内丘凌华,广宗邓哲,沙河金光训”。
(十四)、螳螂拳北派戳脚创始人邓良一族
邓良:螳螂拳北派戳脚创始人--宋朝道士。
大卫王在《开宗立派者必读》载:明初有十八家,此王朗螳螂拳谱中介绍甚详。……其中每一门派都有史有据,如枝,是九枝子,为宋朝邓良所创,今天,在北派为戳脚,南派温家术已经失传;又如留,为留手门,拳法讲究来者不拒,留之不去。
……
可以说,我派祖师是非常幸运的,据传当时武当山学艺者上千,但劫后余生的只有三人,一为天山派的创立者熊某,一为功家南派的始祖邓某,还有一个就是我派的祖师了。
《戳脚简介·【历史渊源】》也载:关于戳脚的历史源流,武林中有“创于宋,成于明,盛行于清”的说法。在宋代,自宋太祖创编32路长拳后,各种武术套路及门派逐渐兴起,其十大门派中的“枝”指的就是戳脚,相传为宋代道士邓良所创。《辞海》中有:“戳脚,亦称‘水浒门’,武术拳种。盛于明清,流行于我国北方,以腿功见长,并强调手脚并用……”戳脚“盛于明清”,则必创于明代以前。元代时,蒙古人怕汉人造反,严禁民间习武。综合看来,戳脚创于宋代是可信的。
(十五)、两宋时期邓氏迁山东
1、今山东巨野有农学家邓御夫一族
邓御夫:字从义。北宋农学家。济州巨野人。《全宋文》(全360册)第79册载。著有《农历》一百二十卷。该书详细记载了我国宋代以前北方农牧业、纺织经验以及种植工艺和养生备荒之事。
邓御夫家济州,撰成《农历》后知州王子韶尝“为上其书朝廷”。……另按晁补之《墓表》,邓御夫卒于大观元年,享年七十六。
2、山东文登邓氏金初居南阳后迁文登
《环翠区志·第三编 人口·第六章 姓氏·第一节 姓氏种类》载:“光绪《文登县志·冢墓》载,管民百户邓英墓在城东北温泉二里,石门山前,有延佑五年碑;碑云,邓氏,金初挈家寓南阳,后徙文登县。具体迁入时间不详。境内圈邓家、岛邓家诸邓姓,即其后裔。”
3、威海环翠区西邓村邓玉溪宋末由金溪云林迁入
山东威海《环翠区志·(6)、第十三节西邓村民委员会》载:西邓在上顿渡北偏东3公里田塅中。88户,285人。[邓氏十一修族谱]:宋末,邓玉溪由金溪云林徙此。村处东邓之西,因名。有邓、徐姓。
4、宋代山东青州南和界庄百姓有邓某一族
邓某宋太宗时人,青州益都(山东青州市)南和界庄百姓
(十六)、今北京地区有信士邓从贵
《中华印刷通史·第二节 雕版印书事业的发展与繁荣》载:“据文献和碑 刻记载,……咸雍年间信士邓从贵舍全部家资在阳台山清水院(即今北京西山的大觉寺)龛措藏经一部”。
咸雍年间是公元1065年到公元1074年。
只是邓从贵的家族源流世系、生殁葬配、子嗣等等资料,目前孤峡山人都没有查实。
(十七)、邓氏迁湖北
1、华容监利邓氏家族(宋代邓元公的后裔)
邓南阔、邓禹南等宗亲在《南阳邓氏遐公分支湘鄂华监两邑之那季二公源流序》中称:遐公而下为秀公、思孔公、竟成公、正本公、时朴公、希爵公、鲁贤公、由喜公、天秩公、至学公、孟春公、侯南公、高翔公、庭礼公、文瑞公、元公(唐)、恭公、泰公、璠公、继宗公、淮公;淮公而下为昌羲公、讬公、汉亮公、景遇公、元公(宋),故宋时之邓元公,即为我湘鄂华监两邑那季二公后裔最终之共祖。
(十八)、宋代邓氏名贤集录
宋朝是邓氏人才辈出的一个特殊年代。现孤峡山人将所收集的、祖籍不详的宋代邓氏名贤集录如下:
(1)、邓早《全宋文》(全360册)第304册载。目前尚未查到其它相关记载。
(2)、邓益《全宋文》(全360册)第346册载。《宋史·唐震传》载:“第二年二月,元军大批到来,都大提举邓益逃离了饶州”。由此知,邓益为宋末元初人,是宋朝官员,官职为都大提举。
《宋代科举封弥誊录制度述论》载:咸淳七年(1271)“朝议大夫、新除太府少卿邓益”。
北京大学张希清在《“无情如造化 至公如权衡”—宋代科举封弥誊录制度述论·二、封弥誊录制度的主要内容·1、封弥誊录的机构与官员》载:“又如咸淳七年(1271)殿试,‘朝议大夫、新除太府少卿邓益,朝散郎、尚书吏部员外郎、右司陈纬’2人为编排官”。
(3)、邓伯秀:诗人,见《宋代诗人大全(7868位)》。
(4)、邓献匡:有诗《赠医者邓献匡》,作者是杨时,年代为宋代。
(5)、邓德秀:诗人,见《宋代诗人大全(7868位)》。
(6)、邓克中:诗人,见《宋代诗人大全(7868位)》。
(7)、邓梦杰:诗人,见《宋代诗人大全(7868位)》。
(8)、邓南秀:诗人,见《宋代诗人大全(7868位)》。
(9)、邓朴:诗人,见《宋代诗人大全(7868位)》。
(10)、邓元奎:诗人,见《宋代诗人大全(7868位)》。
(11)、邓仲倚:诗人,见《宋代诗人大全(7868位)》。
(12)、邓熛:诗人,见《宋代诗人大全(7868位)》。
(13)、邓犀如:诗人,见《宋代诗人大全(7868位)》。
(14)、邓希恕:诗人,见《宋代诗人大全(7868位)》。
(15)、邓仁宪:诗人,见《宋代诗人大全(7868位)》。
(16)、邓宗度:诗人,见《宋代诗人大全(7868位)》。
(17)、邓嘉猷:《中国通史第六卷--中古时代--隋唐时期2》载:“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亦著录《西南备边志》12 卷为宋人邓嘉猷所撰可能是一书的讹传。现在皆已不传难于详加考索。”
(18)、宋建炎年间寺丞邓素:《|中国藏书文化|·第一讲:中国古代官府藏》载:1127年(建炎元年)四月,金掳宋徽宗、钦宗及皇室大批图书文物北去之后,与南宋议和,又提出索取三馆秘阁图书以赎徽、钦二帝。南宋朝廷遣鸿胪卿康执权、少卿元当可、寺丞邓素押运佛经道经书版;校书郎刘才、邵博宿,国子监主薄叶将,博士熊彦诗、上官悟等人押监书印版及馆中书籍送至金廷。金对“明堂九鼎观之不取,止索三馆文籍图书,国子监版”(《靖康要录》卷15)。
(19)、邓永年:《全宋文》(全360册)第128册载。
(20)、邓之网:除《全宋文》(全360册)第16册,查无其它记载。
(21)、邓盈之:除《全宋文》(全360册)第352册,查无记载。
(22)、邓俊民:除《全宋文》(全360册)第132册,查无其它记载。
(23)、邓保口:除《全宋文》(全360册)第16册,查无其它记载。
(24)、邓保信:《全宋文》(全360册)第22册有载。六宅使、达州刺史。
(25)、邓保吉:《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七十九·至和二年(甲午,1055)》载:“辛未,昭宣使、果州团练使、内侍右班副都知邓保吉为入内副都知。书此,为范镇有言。
丙子,宫苑使、营州防御使、入内副都知任守忠,昭宣使、果州团练使、入内副都知邓保吉,并为宣政使。……皇城使、果州防御使、内侍押班武继隆,左骐骥使、荣州防御使、内侍押班邓保信,并为内侍副都知。……彭州刺史、内侍押班邓宣言为洛苑使。”
(26)、邓桓:《全宋文》(全360册)第136册载。宋代德庆知州,著《孝通庙记》。
宋·邓桓显《孝通庙记》
晋康郡悦城之龙母,闻于天下矣。自秦迄今,盖千数百年,其威神灵享如在,凡仕宦之南北,商旅之往来者,靡不乞灵于祠。桓显过之,因究修庙一事,西庑下石碑,岁久剥裂,无可读者,徒叹恨而去。今蒙恩守土,求之民间,得庙记二。观夫人之事,发迹于程溪,以圣母有鞠育之仁恩,而五龙有劬劳之孝报,视今迁奉之地,前后左右,山川气象雄伟,殆非人之能卜而有是也。以旱成有数,乃以雨泽四方,故能历享圣朝封诰之典。今其族类繁衍,出入变化于万里之外,动关祸福,故多据形势以建其庙,则血食之奉,益广而无穷者,自兹庙始。然古今之记述,不可以无传。旧记文繁,因稍芟去,令工并郡之行宫张君维所记并鑱于石以垂悠久,使来者有考焉。宋邓桓显。
邓桓显,州志又作邓桓,宋元佑年间(公元1086年为元佑元年)任知州,官封承议郎。由碑记可知邓;碑与张雏碑刻于同时,两碑久佚。
(27)、邓辀:《全宋文》(全360册)第176册载。
(28)、邓某:《全宋文》(全360册)第9册载。北宋末年西京留守。《宋史·职官志》记载:“乳酪院掌供造酥酪。”北宋末年西京留守邓某曾以百斤牛酥献媚梁师成。江端友写《牛酥行》讽刺道:“有客有客官长安,牛酥百斤亲自煎。”
江端友的《牛酥行》是有事实依据的: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5),任西京(今河南洛阳)留守的邓某,向徽宗宠幸的太监梁师成进献过一百斤牛酥。梁师成为徽宗时蔡京、童贯等“六贼”之一,以善于逢迎得幸,代写御笔号令,常假造圣旨,受贿卖官,权倾一时,京师人视为“隐相”,很多官僚向他摇尾以谋升进。这个邓某又是谄佞世家,宋神宗给他的父亲下过“趋向颇僻,赋性奸回”八个字的考语,他继承“家风”,表演更加突出。这首诗即就其事塑造为艺术典型,有力地揭露了北宋统治阶层的腐朽。
(29)、淮南漕臣邓根:《苏州宋代水利史话》载:“绍兴二十八,诏户部员外郎莫同浙西、江东、淮南漕臣赵子潇、邓根、孙荩检视逐路沙田、芦场。”
2015年11月21日和2015年11月27日依据《湖南氏族源流·邓》修改湖南邓氏迁移记载。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联系QQ:276037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