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算法披上温度和热量
□张洲广(山西传媒学院)
近日,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通知,自2024年11月12日起至2025年2月14日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此次专项行动聚焦多个重点问题,包括同质化推送营造“信息茧房”、违规操纵干预榜单炒作热点、盲目追求利益侵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杀熟”,以及算法向上向善服务缺失侵害用户合法权益等。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算法已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日常消费到劳动就业,从信息获取到娱乐休闲,它如同一只无形的手,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轨迹和体验。然而,我们却日益感受到被算法捆绑,困于由数据编织的无形系统之中。
以“大数据杀熟”现象为例,这已成为消费者在网络购物、订餐、订酒店、订机票等诸多消费场景中常遇的问题。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因算法的精准分析而面临价格歧视,同样的商品或服务,老顾客的价格可能会比新顾客更高。有消费者表示,在平台上购物、订餐遭遇差别定价,需要拿不同的手机比对才能看出来,甚至同一时间去同一地点,选同一类型的车,打车价格也会有所不同。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经济利益,破坏了市场公平交易的环境,也让消费者对平台算法产生了深深的不信任。
算法的本质是基于数据和规则的理性计算,它以效率为导向,追求精准和优化。但这种理性过度聚焦于目标达成,却忽略了其作用对象——人是具有主观情感的个体,且生活中充满了不可预见的不可抗力因素。例如,恶劣天气会严重影响外卖配送效率,但算法却难以即时体谅这种客观困难并做出合理调整,只是机械地按照既定标准催促骑手,这无疑给劳动者带来巨大压力。
这需要算法的设计者和使用者在制定规则时充分考虑人的因素,将人文关怀融入其中。相关监管部门也应积极作为,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规范算法在商业活动和劳动用工等多领域的应用,确保算法在合法合规的框架内运行,保障劳动者和消费者的权益不受侵害。企业作为算法的主要运用者,要承担起社会责任,在设计与优化算法时,多倾听劳动者与消费者的声音,将人性的考量置于关键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