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海报新闻 报道
4月7日,由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主办的山东大学影视文化传播高端学术论坛“文化两创与中国影视发展”在中心校区拉开帷幕。首期活动特邀本年度同步席卷荧屏和互联网的顶流热播电视剧——《狂飙》的总编剧朱俊懿作为主讲人,讲座主题是“翻越一座山——一个外行编剧的心得”。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山东大学影视文化艺术传播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于晓风担任本场主持。来自山东省广播电视协会、济南大学、山东传媒职业学院、山东影视传媒集团、山东齐鲁壹点传媒有限公司、日照电影家协会等单位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围绕电视剧《狂飙》的创作、阐释、解读和传播进行深度探讨。
关于自己的成长,初出茅庐又并非专业的朱俊懿曾经遭遇了长达九年的蛰伏期,撞了不少的南墙。最终,南墙被撞出一道缝,《狂飙》一飞冲天。“每一条路,都同样布满荆棘。创作是一座高山,内行在山腰,外行在山脚,但谁都不容易。”朱俊懿认为,无论创作者亦或观众,对于作品都不必仰视,再好的作品也应该“平视它”,一味崇拜只会消磨智慧的光芒,时常存疑才能理性判断一部作品真正的价值。朱俊懿坚信剧本创作“内容为王”,要有独特的个人表达。在娱乐快餐时代坚持做内容是“笨办法”,是一条少有人走的慢车道,但是“当你跑起来之后会发现,那条所谓的快车道上,塞满了堵在那里的车......像是培养一棵树,想摘到甘甜的果实,总要付出较长的时间。”
关于人物角色的塑造,朱俊懿认为,《狂飙》是一部聚沙成塔的作品,所有演员的表现都让他感到惊艳。配角也是真实的人而非功能性工具,他们不是为满足观众期待而生的,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人生,每个人都在不停地踏上人生的十字路口,一次次合理而又摒弃套路的选择,一个个选择背后不同的动机,构成了《狂飙》中一个个鲜活丰满的人物形象。
关于“文化两创”和跨文化传播的理解,朱俊懿相信本土的就是世界的。中国观众生长于本土环境中,有自己的本土素材和呈现方式。“我们有中国式的好人,有中国式的正义警察;也有中国式的恶人,有中国式的黑社会。”因此,他在剧本创作时努力避开外国的影响,“中国的暴力犯罪大多数用的是榔头、铁锨、棒槌、斧子去作恶,而非毒针或者什么高科技武器。那些刻意强化戏剧冲突、营造刺激场面的做法是空虚的。”唯有体现出坚定的文化自信,中华文化在影视剧中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能获得可供借鉴的典型案例。
山东省广播电视协会秘书长、《现代视听》杂志执行主编许翠兰指出,朱俊懿笔下的角色形象相较于以往剧作中塑造的更具烟火气;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从新强认为文学与影视存在内在的一致性,强调了人物塑造的关键作用;济南大学文旅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张波认为,剧作中复杂的情境设置和人物细节投射出了创作者的真诚和信念感;山东传媒职业学院教授咸庆海对当下编剧苦乐自知的现状深感共鸣;山东影视传媒集团编剧昃文江称这次讲座是编剧的“幸福时刻”,肯定了《狂飙》在规则与创作间实现的平衡;《齐鲁晚报》记者倪自放以《狂飙》《沉默的真相》《燃烧》三部电视剧为例对比了剧作中的闪回手法;《济南日报》记者张晓涵就中国编剧的话语权和演员对剧本的呈现表达了来自媒体和观众的感受。
在互动交流环节,同学们踊跃发言,积极分享自身的追剧体验,并就“女性角色塑造”“选角考量”“配角设计”“价值导向冲突”“二创改编”“如何弥补创作中的经验缺失”以及“我最喜爱的《狂飙》角色”等问题与朱俊懿展开探讨。朱俊懿一一解答,同时勉励在座青年学子“把功夫下在平时”。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本期活动落下帷幕。
“山东大学影视文化传播高端学术论坛”是由我校新闻传播学院和影视文化艺术传播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系列活动,是践行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落实教育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之“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着眼于培养“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优秀新闻传播后备人才”的有效措施,也是新文科建设在概念和行动上对“推动传播学与高扬媒介技术的影视艺术交叉融合,创新媒介生态话语下的影视文化”的有力举措,对我校新闻传播学科和影视传播方向建设具有重要支撑作用。首届于2021年成功举办。2023年度活动将主题聚焦“文化两创与中国影视发展”,活动内容分为“学术讲座”、“影片研讨”和“写作评论”三个板块,旨在围绕高校服务山东影视产业发展总体布局,走出符合山东地域特征、传承齐鲁文化当代精神、立足山东、辐射全国的两创实践应用之路,推动理论研究、作品创作、技术探索和实践育人不断完善。责编:李玲玉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联系QQ:276037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