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5年11月的中央扶贫工作会议召开至今,历经5年时间,中国脱贫攻坚战最终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体出列。
“十三五”时期的规划“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以完美收官,一切的成功源于“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多措并举”的多样化脱贫政策得到了有效落实。
在此期间,国家不止一次提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脱贫,健康先行,体育责任重大。
近日,2021年度国家体育总局定点帮扶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本次会议一是总结体育总局在山西繁峙、代县和贵州织金县三县2018—2020年脱贫攻坚的工作情况,二是安排部署下一阶段定点帮扶工作,帮助三县结合“十四五”规划总体布局制定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发展专项帮扶规划。
自2018年国家体育总局、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印发《关于体育扶贫工程的实施意见》之后,体育扶贫被纳入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环节。作为世界首创的“体育+”帮扶模式,它在脱贫攻坚战中扮演怎样的“关键角色”?
— 1 —
对症下药
山西繁峙县、代县是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总局定点帮扶县,繁峙于2019年4月成功脱贫,代县也于2020年2月27日摘帽退出贫困县。
两县作为曾经黄土高原上最为贫困的地区之一,帮扶历程可追溯到1994年国家体育总局前身国家体育委员会来到繁峙县定点扶贫,在2002年与代县也达成定点扶贫对象。
一场长达多年的“马拉松”拉开帷幕。
要做到体育精准帮扶,普通老百姓们首先能想到的无非是在当地建设体育基础设施,解决人民群众日常锻炼的刚需。
改善基础设施的确是帮扶路上最为基本的形式。据悉,仅在繁峙县就建成多达二三十处全民习练处;代县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9平方米,超过了2020年人均1.8平方米的国家标准;两县70%以上的行政村都配备了体育设施......
有了锻炼的地方,问题就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吗?
研究报告显示,两县公共体育设施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于管理资金不足、专业知识缺乏、健身意识薄弱等。
遇到问题,仍需对症下药。
体育总局一直以来秉承“突出体育扶贫,扶出体育特色”的原则,致力于拓展帮扶领域,发挥“体育+”综合带动集群效应,重点在“体育+旅游”“体育+教育”“体育+医疗”“体育+新农村建设”四个维度开展帮扶工作。
“体育+旅游”是一项最近几年才兴起的新型消费产品,在全国各地的热度异常火爆,繁峙和代县两地亦是如此。
繁峙县倚靠“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五台山,伯强村曾是五台山下一个寂寂无闻的小村,2019年政府出资在村前建起了一条健身步道,吸引了不少徒步爱好者前来。
借此,国家体育总局扶贫工作组和繁峙县人民政府在2020年于繁峙县伯强村主办环五台山徒步大会暨越野挑战赛,吸引来自全国的近千名选手和观众来到这个常住人口不足百人的小山村参赛。
代县有被誉为“中华第一关”的雁门关,作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山西十大旅游品牌”的雁门关此前并没有给代县带来应有的关注度。
自2006年起,代县创办雁门关国际骑游大会,吸引全球1200人挑战以“险”著称的雁门关,赛事规模也逐渐扩大,时间由1天增加到3天。同时,赛事提升“千年古城”代县的知名度,带动代县的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每年以10%以上的增幅。
在两县所举办的体育赛事不仅于此,20余年来共达到近百场。赛事的进驻让沿线的村落“活”了起来,村容村貌“美”了起来,当地百姓的腰包“满”了起来。
繁峙代县所属地忻州市是有名的“中国摔跤之乡”,忻州的摔跤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当地将其俗称“挠羊”、“跌对”。
2019年在山西举办的二青会中,中国式摔跤项目落户代县。高水平赛事的引入不仅激发当地群众对摔跤运动的热情,还促成代县摔跤协会的成立。有了协会的诞生,摔跤项目优秀人才的培养和项目进校园自然就提上日程。
体育进校园是在国家大力推进体教融合大背景下的一大关键举措,据了解,除了摔跤运动以外,啦啦操、武术、足球等项目在两县也开展的风风火火。
除了在积极推进体教融合外,两县也在积极开展体育+医疗相关工作。
国家体育总局立足自身优势,组织开展科学健身与健康促进知识技能培训班。在改善基础医疗设备的同时,通过提升当地医疗卫生人员在大健康和运动损伤上的知识储备和运用能力来实现“健康扶贫”的延伸发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扶贫仅仅是为了“修路、建校”,其带来的效益只会是短暂的,扶贫的意义在于结合扶志、扶智,引导贫困群众摆脱贫困。
体育扶贫的特色与优势在总局对定点帮扶县的工作中充分体现,“因地制宜、对症下药”才能增强贫困地区自身的“造血”功能,并且推动体育+产业融合发展。
— 2 —
从扶贫中学习
通过引入赛事来带动经济成为近年来许多城市的首选,而马拉松比赛更是首当其冲。
马拉松运动近年来风靡全国,2019年共举办规模赛事1828场,较2018年增加247场,同比增长15.62%。累计参赛人次712.56万,较2018年583万增加129.56万,同比增长22.22%。
仅从数据来看,用“井喷”一词来形容马拉松的发展并不为过。但是,如此庞大的赛事体系真的能促进我国成为马拉松大国并引领全民健身的风潮吗?
马拉松赛事不是一项简单的运动,而是检验一座城市交通运转、医疗急救、市民沟通等方面能力的试金石。现有许多城市并不具备举办能力却仓促上场,导致赛事举办期间乱象频出。
交通瘫痪、扰民现象,“一场马拉松瘫痪一座城”的场景屡见不鲜;垃圾遍地,只重赛事包装、宣传,却忽略赛事科学的引导和管理;网红打卡,参赛者水平不达标,好端端的比赛变成了游戏,出现大量套牌、抄近道和伤亡事故频出的现象。
因此,各地政府应该学习体育扶贫“因地制宜”的理念,充分利用现有的城市空间,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多开展一些特色的户外运动赛事,而不是一味的追求马拉松赛事。
繁峙和代县两地所具备的地理环境和群众基础并不足以支撑其跟风举办马拉松赛事,但是这两县在脱贫路上懂得取长补短,利用自身的优势去打造小众精品的赛事同样能带动经济的增长,值得其他小城市去学习。
另一方面,自身的“造血”功能对于体育产业也同样重要,大多时候一项赛事的成功举办并不是专注于眼前的光彩,而是要看其是否能够带动长远的经济增长模式。
伦敦奥运会所建造的奥林匹克公园是有史以来最具可持续发展性的一个奥林匹克体育场,其奥运后通过举办赛事就产生了上亿英镑的经济效益;而里约奥运会仅在结束6个月后,开幕式、闭幕式的主体育场马拉卡纳以及水上比赛中心,已经成为一片荒废之地。
体育扶贫实现了基础设施从无到有的变化,在充分落实体育+的发展模式和规避短暂的利益后,繁峙和代县正走在可持续发展的规划中。
所以说,体育给扶贫带来的产业全方面提升的方式适用于各地去效仿,体育+的发展模式实际上是最先出现在体育产业自身的发展里,此后延伸到扶贫工作里。
但是,往往急于求成的正是这些吃穿不愁的地方。
体育扶贫的成功反而能够让体育行业反思自我,要始终贯彻体育+融合可持续发展模式,坚持因地制宜,而不是病急乱投医。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