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信托旗下一只7.7亿规模的房地产信托产品延期,再次引发部分公众对于地产信托产品的担忧与猜测。
在打破刚性兑付、地产行业大调整的背景下,投资人、信托公司与地产商之间的关系,从过去“有钱一起赚”到如今拉横幅“维权”之间,仅隔着一张延期兑付的公告。
信托产品的投资门槛更高,对投资者适当性要求也更高。在资管新规下,对信托公司和投资者都提出了严格要求。
对信托公司而言,对于投资能力、风险把控能力要与时俱进。对信托投资者而言,自身也要提高投资能力和判断力,要对理财产品的特点与风险有充分认知。
地产信托违约“洪峰”已过
地产信托产品的繁荣,与地产行业的景气度高度相关。
在2021年之前,地产信托计划一度是地产公司融资的重要渠道。彼时,投资者、地产商、信托公司一度处于“蜜月期”——高净值客户(信托产品购买门槛一般为100万元起)借此获得稳定且可观的收益;地产商可以高效的募集资金拿地、建房;信托公司也借此获得了规模和收益的高速增长。
然而,随着我国地产行业的深度调整,过去一荣俱荣的造富链条开始断裂。 “三道红线”政策之后,房企融资渠道收紧,加上疫情期间房地产市场急转直下,房企营业收入大幅下挫,影响到房地产信托项目兑付。
自2021年以来,地产信托产品就已经进入“暴雷”的高峰期。来自信托行业的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房地产信托全年违约规模达到917.11亿元,占总违约规模的61.34%;2022年共有115款产品违约,违约金额合计930.25亿元;2023年共有107款房地产信托产品违约,违约金额合计486.42亿元。从上述数据变化来看,房地产信托真正的违约“洪峰”早已过去。
根据中国信托业协会发布的数据,从去年以来,房地产信托产品正在大量“出清”,其未来带给市场的潜在风险冲击也不必过分担忧。截至2022年四季度末,投向房地产的资金信托余额为1.22万亿元,同比下降30.52%,环比下降4.44%;房地产信托占比为8.14%,同比下降3.60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39个百分点。
在业内人士看来,平安信托此次产品兑付延期,表明当下房地产信托面临的风险仍在。但从整个行业风险“出清”的角度来看,随着行业监管和信托公司近年来持续推动改革转型,信托行业的发展路径和发展质量正在重塑。
有信托行业分析师认为,2023年信托公司的业绩虽然整体呈现下滑趋势,但部分更好适应政策方向,及时调整业务重点,并对市场变化做出快速调整的信托公司依然保持了较为稳健的发展态势。
信托行业“规则”大变高质量发展成主旋律
地产向左,信托向右。在急剧动荡的市场环境中,当下的信托行业早已和地产商走向了不得不分手的境地。
早在2022年以来,信托行业尤其是房地产信托业务的展业环境,就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周期、政策、监管的共振之下,房地产行业急转直下:一方面楼市销售增速降至历史低点,另一方面融资端遭遇收紧,同时预售资金受到全面严格管控,房企资金流内外全线承压。
信托业的“荒野求生”大比拼大幕已经拉开,行业中激进者率先“破防”,率先转型改革者才能绝地逢生。日前,四川信托获批破产。2020年,四川信托多款资金池产品出现逾期,多只产品无法正常兑付。引发兑付危机的TOT信托产品,一方面收益率高,另一方面门槛低,部分项目投资门槛仅30万元,明显低于100万元标准。产品逾期三年多之后,四川信托兑付方案于2023年12月公布。此外,近年来,万向信托部分项目停息延期,公司经营岌岌可危。
相较而言,信托行业的头部公司正在逐渐走出地产风险“泥潭”。今年1月中旬,52家信托公司在间市场陆续披露2023年未经审计的年报经营数据,头部信托公司的业绩表现持续向好。
数据显示,2023年行业营业收入前5位分别为平安信托、上海信托、建信信托、中信信托、兴业信托;上述信托公司2023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为145.53亿元、81.41亿元、75.24亿元、49.4亿元、46.35亿元。从净利润表现来看,2023年52家信托公司实现净利润370.56亿元,其中,上海信托2023年实现净利润49.52亿元,位列第一;平安信托、中信信托排名分列第二、第三,上述两家信托公司分别实现净利润42.55亿元、26.32亿元。
从净资产指标来看,全行业平均净资产为136.15亿元,平安信托、中信信托、华润信托排名前三,分别为778.38亿元、390.89亿元、286.13亿元.
作为2023年全行业营业收入排名第一、利润总额排名第二、净资产排名第一的平安信托,其经营方针和转型策略也十分明确。平安信托党委书记、董事长方蔚豪日前明确表态,该公司提出了打造“轻资产、服务型信托专家”的发展定位,聚焦信托服务、机构资管、私募股权等核心优势业务,扎实推进“清资产、控风险、促发展”三大重点工作,立足长期价值最大化,坚定不移地推动战略与经营转型。
“维权”引发恐慌或应理性看待
4月10日,平安信托发布了一则声明,对于近期公司暴雷的传闻进行了正面回应。
声明正文表示:“受房地产市场整体下行影响,近期平安信托福宁615号信托计划宣布延期,对于此次给客户带来的困扰公司深表歉意。目前,平安信托秉承着投资人利益最大化原则,切实履行受托管理职责,正在通过持续跟进标的项目开发销售及资金回笼情况、对回购义务人正荣方提起诉讼、推进信托计划持有的标的股权的转让退出等方式积极推进项目处置。”
从目前公开披露的信息看,引爆舆论的“平安信托福宁615号信托计划”产品的规模约为7.7亿元,与平安信托整体6600多亿的资产管理规模而言,比重微不足道。与去年地产信托违约总额486.42亿元相比,仅相当于一个“零头”。从该项目的公告中还可以看到,平安信托已在采取诸如司法诉讼、等各种项目处置措施。
与股票、公募基金、理财产品相比,信托产品的投资门槛(一般为100万元起步)更高,对投资者适当性要求也更高。根据资管新规下“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原则,对信托公司和投资者都提出了严格要求。
对信托公司而言,对于投资能力、风险把控能力要时俱进。对信托投资者而言,除了事后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外,自身也要提高投资能力和判断力。在当前监管明确要求信托等产品“打破刚兑”后,投资者自身对于投资风险的把控能力也要与时俱进,关注投资项目风险控制措施以及风险化解手段的关注。
尤其是,投资者购买信托产品时应当充分重视自己受权,尤其是首次认购信托产品或接受信托服务的消费者,信托公司会向其告知接受投资者的途径,比如通知其参加投资者的专题讲座、培训研讨会等方式向消费者普及金融知识、进行风险揭示等。
对投资者而言,“卖者尽责、买者自负”,是一堂残酷且必修的投教课。记者注意到,在此次信托延期事件发生后,不少律师明确提醒投资者,只要信托公司真实披露相关风险,并且确实做到了风险匹配和勤勉尽责,那么投资者就应该为自己的购买的信托产品负责。(CIS)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联系QQ:276037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