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病与心病(上)(下) 身病与心病(上)(下)](https://www.100di.net/zb_users/upload/2024/12/20241215204037173426643764371.jpg)
尊敬的张其成院长、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好:
很高兴今天能够应邀来到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做《身病与心病》这方面的讲座。我们面对每个人来讲,都会有感受的。不管是学佛的也好、不学佛的人也好,都会生病,生老病死是人生都要经历的事。那么病呢,简单来说可以分成身病和心病。身病就是我们人身体方面的问题、毛病、疾病,身体方面的痛苦;心病呢,就是我们人内心的问题,内心的感受,内心的痛苦。
释迦牟尼佛名为“大医王”,所以,佛、佛教一直以来都跟“医”是有关的。我们出家的法师对信众来讲,主要是引导断烦恼、解除内心的痛苦;而社会中的医院里的医生要解决的是身体方面的病。但实际上,身体方面的病和内心的病是有联系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我们人活在无明大病当中,对这些病认识不清楚,往往浑浑噩噩、懵懵懂懂、糊糊涂涂的,分不清楚病因、病灶,这就是问题。所以我们的生活,乃至整个人生,就常常会出现一种摇摆不定、模棱两可的状态。好一点的,各是其是,各非其非;,再好一点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但是,我们如何能够一步一步的提升,能够用佛法的智慧来观照人生的实相、人生的问题、人间的痛苦,以及我们身心的毛病?
每个人活在世上都希望自强不息、生生不已,不断能够发展。人是万物之灵,人身非常的难得。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人有神性,亦有兽性。神没有道德,以无兽性故;兽亦没有道德,以无神性故。人者,兼者有神性和兽性。所以,只有人有道德。”过去中国的儒家也谈到,人是“异于禽兽者几希”,也就是人既有动物的一部分特性,同时又是万物之灵,又有灵性,这种灵性是其他的有情不好比的,比不上的。所以过去的儒家就告诉我们:要存天理,去人欲。王船山曾经说过:“天理即在人欲之中,无人欲则天理亦无从发见。”就是天理与人欲的一种关系。佛教讲“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从这里面也就是说明了一个问题:人内心的烦恼、内心的智慧、内心的灵性,内心的觉悟是并存的。那我们人是不是自己的灵性在起作用,自己的觉悟在起作用,自己的智慧在起作用?如果不是的话,那可能就是烦恼在起作用,贪婪、嗔恚、愚痴、无明,种种有毒的、有害的心理在起作用。这样我们的心理就不会健康,心理不健康,就会影响到我们身体方面的不健康。
人对外在种种的执着,对外在种种的追求,放不下、看不清,但我们追求的目标,要达到的这种目的,可能恰恰是偏离我们内心的灵性的,这样我们的行为可能就是恶的,有害的,造的业也都是恶业。反过来说,如果我们人内心是清净的、善良的、觉悟的,我们所造的业就是清净的、善的力量。用佛教的话来讲,就是广积资粮、福慧双修,既修福报,又增长智慧。
佛教里有一部经叫《佛说业报差别经》,经中讲,人要得长命的报应,有十种因:第一种,不杀生;第二种,劝别人不杀生;第三种,赞叹不杀生;第四种,见其他的众生不杀生,内心生欢喜;第五种,看到别人杀生,方便去救护;第六,看到怖畏的人、内心虚弱的人,能够安慰他;第七,看到恐怖的人、害怕的人、胆小的人,能够开导他,施其无畏;第八种,看到困苦的人能够起慈悯之心;第九种,看到劫难的人,能够起大悲心;第十种,用各种饮食来布施众生。这十种业,能够让人得长命的报应——长寿。现在的人要求健康,要求长寿,这以上所说的十种,就是长寿的因。
我今天要给大家谈的主要是从五个方面来说明《身病与心病》这样一个问题。
一、健康的意义和标准
(一)社会的看法和标准
1999年有80多位诺贝尔获奖者在纽约探讨“21世纪人类最需要的是什么”,最后得出一个共同结论就是:健康。身体健康、体质健康、精力充沛、人的情绪乐观、身心的快乐,这些都非常重要。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有一个定义说: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还包括了躯体的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就是适应社会能力很强很好)和道德的健康。
(二)佛教的看法和标准
《(四十卷)华严经》里说到:“菩萨初学修菩提时,当知病为最大障碍。”初发心的菩萨,我们要了解病就是最大的障碍。“若诸众生身有疾病,心则不安,岂能修习诸波罗蜜?”如果我们身体有毛病,那么心里就不能安宁,就没办法来修六度。“是故菩萨修菩提时,先应疗治身所有疾。”先要应该治疗身上的疾病。“菩萨起化,先疗国王,次治众生,令无患苦,然后说法,调伏其心。”菩萨度化众生,首先要治疗国王、皇帝,然后治理众生,令他们都能够远离痛苦,然后为他们说法,调伏他们的心。
在《成实论》里谈到:“少病者能初夜、后夜精进不息。若多疾病,则妨行道。”如果身体不好的话,就很难修行了,很难行道了。“又有不适定难,谓行者有冷热等病。”如果我们身体不好,经常发烧了,经常有毛病了。“若疲极失眠,谓因缘故令身不适,有贪、忧、嫉垢等诸烦恼令心不适,则失禅定。”也不容易得禅定。“是故行者应自将护身心,令其调适。”就是要把身心都调治在一个很好的状态。
所以佛讲:一切法都是佛法,一切因缘都是佛法的因缘。我们人生病、治病都是佛法的因缘,都能跟佛法联系在一起。我们对这些疾病也应该有一种堪忍的心,过去讲“难忍能忍”,就是能够承受得了内心及身体方面的痛苦。怎么来忍受?怎么来看待?我们要了解到身心的苦痛也都是因为业力形成,因缘形成。善因就有善果,恶因就有恶果。我们身心方面有各种各样的疾苦,都是因为有恶的因缘;这些恶因断除了,恶缘远离了,那人的身心就好。
佛在世的时候他就曾经说过,佛观一钵水,八万四千虫。一钵水里面就有八万四千的众生,很多很多的众生。人的肉眼是看不到的,但是佛眼能够看得到,天眼能够看得到,用我们现在的显微镜也能够看到水里的很多微生物。
人的生命的疾病同人的业报有关,同内因和外缘有关系。这样,我们如何来让外在的因缘对我们人的身心健康能够更加有利?反过来说,我们遇到对身心安乐、身心健康不利的因缘,怎么办?我们要有一种随缘的心,不执着的心,无住生心,《金刚经》中谈到无住生心。对于不好的因缘我们不能去住相,就是要让我们内心能够自在,身心自在。否则的话我们如果对一个不好的环境起了嗔恚之心,那我们本身内心的毒就会被引发出来;反过来如果我们是一种超越的心理,解脱的心理,去观照外在的因缘,就更能有一种理智的、理性的、智慧的认识问题、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佛法告诉我们的是要让自己对自己一切的行为负责,这是最重要的。我们来到世间,无论是哪一个人,都不曾经拥有什么;我们死了之后,离开这个世间也不会带走什么,我们带走的只是我们的业力,我们来到这个世间也都是业力,所以佛教讲“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实际上我们各种各样的行为是受我们思想的影响,如果我们的思想是健康的,那我们的行为也是健康的;反过来说我们的思想不健康,那我们的行为也就不健康,我们的身体也就会有病。这些都是有连带的关系。
二、当代人的健康危机
(一)个人不良习惯引起的现代文明病
2008年8月,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一篇的报告里谈到,“全球化还被看作促使生活方式改变并促使心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等非传统性疾病成为流行病的主要因素。与使用烟草、不健康的节食、身体不运动和有害地饮酒等有关的健康问题在中低收入国家已经达到了令人震惊的地步。那里的各种趋势正在都市化和社会经济决定因素的背景下迅速地变化着。2005年,全球60%的死亡者,是因患非传染性疾病而死亡。”
这也就是说,在全球一体的时代背景下,人的疾病的传播是非常快速的,并且也会给我们带来种种问题,这些新的问题在全球化以前是不存在的。
(二)社会高速发展带来的精神心理病
人的压力是非常大的,所以我们可能有各种各样的错误感觉,就是看到外在的事项上面种种变化,内心当中有各种各样的阴影,各种各样的感受。实际上用佛教的观点来说,世间都是无常的、不究竟的,但是我们对这些无常的事物、不究竟的事物总是会有各种各样的错觉和执着,很难真正在当下大彻大悟——悟到无所得的原理,这样,一些美好的事物就非常容易在我们内心中留下回忆,深刻的回忆,(让我们)流连忘返。实际上,我们的心、意、识,心就是妄想,意就是执着,识就是分别,妄想、执着、分别。我们无法离开心意识,离开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一旦有了妄想、分别和执着,那我们对客观外境所缘的一切都会成问题,都会成无明。
所以,有觉悟的人,对佛法参悟比较通达的人,他能够在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乃至我们日常中来修行,来用功。就是用自己内在的本性,用自己内在的觉性,而不是内心的分别、执着、妄想来面对学习、生活和工作。这样的话,所有的烦恼、所有的障碍、所有的问题,当下就能够超越,否则就很难。外在各种各样的障碍,各种各样的问题是很多的,所以经典里边讲:“不离本处,即得菩提”。菩提,就是在烦恼中当下的彻悟。我们二十四小时都应该要知道自己的起心动念,起什么心,动的什么念,这就是修行。因为人的意识心分别太快了,我们的末那识执着也非常的坚固,第八识——阿赖耶识的妄想也是非常非常多,所以需要靠佛、法、僧三宝的力量才有办法来对治。
佛教里面常常讲无常、无我,“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名为佛教的三法印,为什么佛教一直要强调无常和无我?其目的就是要让我们的心意识对客观的外在的事物减轻分别、执着、妄想的度,减轻这种力量,那我们内心才能够解脱,才能够减少痛苦,才能够健康。
(三)过度开发自然导致的环境污染病
中国新闻网2013年4月19日里有一篇文章说,“世界卫生组织监测102种疾病当中有85种是受环境的影响。一份由公益人士制作的‘中国癌症村地图’在互联网上收到广泛的关注,村子的数量被认为超过200个。无独有偶,北京市卫生局统计的数据显示,2010年肺癌位居北京市户籍人口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的第一位,在女性中居第二位。”这就是受环境污染的影响,尤其我们最近几年的雾霾,大家都会有非常深刻的感受。
(四)群体道德滑坡造成的食品安全病
食品安全有很多人常常担惊、害怕。民以食为天,人天天要吃饭,天天离不开食品,如果把有毒的添加剂放到食物中去,对身体的伤害、毒害是非常大的,影响也是非常坏的,但是,有些人为了追求利润,不惜牺牲其他人的健康。
三、健康问题根本在心
我们现在在食品安全方面种种的问题、种种的过患,严重程度非常令人震惊。这些健康的问题,根本在于人的心。
英国的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展望二十一世纪》里谈到说:“贪婪本身就是一个罪恶,他是隐藏于人性内部的动物一面,人类如果要治理污染,继续生存,那就不但不应该刺激贪欲,还要抑制贪欲。”就是如何来对冶我们内心的贪烦恼——贪欲的烦恼。
贪欲,嗔恚、愚痴,佛教名为三毒,三种剧毒。贪的烦恼如果同人的欲望结合在一起,这种欲望就是有害的、有毒的,就是有害的欲望,有毒的欲望,对自己、对社会都会引发有害的后果。欲望也有善良的欲望,欲本身有善的,有恶的,如果不是从三毒出发的,(而是)从智慧,从慈悲心、平等心、利他心出发的欲望就是善欲。我们做一件事,一个企业,一个公司所生产的产品、食品,对人究竟是有害的还是有利的是健康的还是不健康的,这应该是最重要的,这必须从人的道德层面,(从)我们内心对社会的责任方面(来认识),我们(要)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有后果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否则,我们可能常常会遇到、看到、碰到、接触到种种不好的现象。
现在,公共安全的问题,可以说大家都有同感,所以需要道德,需要社会公德。人需要信仰,需要文化方面的视线,需要有善恶是非的标准,不然的话,人如果一味为了经济的发展,一味为了赚钱,可能不择手段,什么方法都用出来,对社会很多很多有害的行为和后果都不去顾及,这样对社会是一种破坏,,如果这种行为、这种问题一多的话,我们整个社会的人都会受到这方面的害处。所以人的身病和心病关联是非常密切的。
为什么有人会做那些没有道德的事情?其原因就是人内心的烦恼、无明、贪婪在起作用。佛教里面的《正法念处经》讲:“心清净故,血则清净,血清净故,颜色清净。”医生曾经也做过调查、化验,信佛的人血比较清净,这就跟我们的心有关,信佛的人,他的内心如果清净,他的血就清净,人的毛病也就会比较少。
所以修行也就是改变,改变我们的身心,让我们的身心越来越健康,越来越有力量。内心有力量以后,人才能够做更多的利益众生的事业,做更多的对社会有益的事业。所有的这些都需要来改变,来提升我们人的内心的境界。
四、佛教看待身心关系
(一)身心互依
佛教讲身心这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蕴和合。色蕴就是我们的身体,这个身体是会变坏的;受蕴是我们内心当中的种种感受,有痛苦的感受、有快乐的感受,有非痛苦非快乐的感受;想蕴就是我们人活这一世,能够有各种各样的记忆,我们经历的事能够记住,我们读过的书也能够记住,我们心里的活动也能够记得住,所有这些都是我们想蕴的作用;行蕴就是我们内心的活动,内心的造作,心里的状态;识蕴就是我们的识了,心意识,八个识。受想行是我们的心所,心所的活动,内心的活动,与我们的肉体和合,就成为人,成为人的身心。《瑜伽师地论》里头谈到说:“同安危者,由心、心所任持力故。”因为有心跟心所任持的力量,所以能够让我们的色身不断、不坏、不烂。“即由如是所执受色或时衰损,或时摄益,其心、心所亦随损益。”所以身心互依,是非常密切的。
(二)身心不二
明朝的一如法师说:“一切诸法唯心本具,即是妙色妙心,心即是色,色即是心,心外无色,色外无心,互具互摄,故名不二。”就是色心不二,我们如果能够悟到这一点,觉悟到这一点——色心的关系是不二的,是相依的,我们内心就不会为自己的烦恼所动摇,外相就不会为客观外境的种种境界所扰乱,我们就能够远离主观跟客观的对立,我们就能够远离和解脱落入种种名言概念的是非价值评判的标准中去,能够逐步逐步与佛法的标准相应,能够顿悟,能够解脱,能够自在,能够快乐。我们不自在、不快乐,其实就是对外在法界的真实境界的扭曲、曲解、误解所造成的。反过来说,外在的这些境界仅仅满足了我们内心的烦恼,而不是用我们内心的智慧去关照,所以种种的分别产生种种的执着,就有善有恶,有喜有憎,有高低,有贫富,有是非,有对错,这样种种的二元对立。实际上佛法告诉我们,要正确的来认识世间一切的境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一个人对世界对人生种种的感受,就如喝水一样,水温到底有多少度,合适不合适,是烫的还是太凉了,我们应该有这样的一个正确的感受。我们如果知道这个水是热的,知道这个水是冷的,这个太冷了我们不能喝,太热了我们也不能喝,最后有一个如理的取舍,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就不会活在一种盲目的、无序的、混乱的、迷茫的生活当中。
所以人有了佛法,学了佛法之后,他存在的本身就能够超越,存在的本身就能够解脱,而不是说在存在以外另外有所谓的解脱和超越,它就超越了种种的对立。所以有了佛法智慧的关照之后,我们能够得到一个这样的结论:成就别人就是成就自己,别人成就了,自己也就成就了。比如说一个老师教了很多学生,那么很多的学生成就了,这个老师才有大的成就。如果一个老师教了学生,学生都不成长,很难讲这个老师有多大的成就。反过来说,因为这个老师学识很渊博,道德很高尚,所以我们当学生的才能够学习到知识,有益的知识,有用的知识,才能够在人品、人格方面受到很好的影响和启迪,最后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这个也就是因为老师的孜孜不倦、博学多才,才会有好的学生培养出来,都是相互的。也就是说,我们的成就是因为别人的成就,所以成就别人就是成就自己。这样我们人就非常容易注意,并且应该要注意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各种因缘,包括对环境的关系和环境的因缘。如果不注意环境,那么整个环境污染,我们人的身心也受害。
但是我们因为烦恼的原因,常常去伤害的都是同自己最接近的人,是我们周围的人,自己的亲戚、朋友,乃至同学、老师,最容易观察到他们种种的问题和过失,造成各种各样的关系紧张、扭曲,关系不良。这都是因为我们智慧觉悟欠缺、不足所造成的。所以我们应该要有这种超越的、解脱的、圆满的认识,不能有偏颇的认识,这样我们才能够活在一种快乐、安详、自在的、生活氛围当中,我们的心念才能够明明了了,有一种善良的情绪。如果我们有善良的情绪,我们才能够做善良的事和事业。
五、佛教对待身心疾病
(一)总明身心二病
《大智度论》里谈到:“种种内外诸病名为身病,淫欲、瞋恚、嫉妒、悭贪、忧愁、怖畏等种种烦恼,九十八结、五百缠、种种欲愿等,名为心病。”这就谈到了身病和心病的区别。
(二)识知身病因缘
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里说:“病有二种:先世行业报故,得种种病。”过去世所造作的种种的业,今生感得种种的病。“今世冷热风发故,亦得种种病。”现世的病也有两种:“一者内病:五藏不调,结坚宿疹。二者外病:奔车、逸马、塠压、坠落、兵刃、刀杖,种种诸病。”
智者大师的《摩诃止观》里谈到,病起的因缘有六种。第一种,“四大不顺故病”,四大不调。第二种,“饮食不节故病”,不注意饮食。第三种,“坐禅不调故病”。第四种,“鬼神得便”。第五种,“魔所为”。第六种,“业起故病”,业障也使人能够生病。
(三)契合因缘疗治
《法句经》里说:“佛告长者:人生世间,横死有三”,横死有三种。“有病不治为一横死”,如果人生病,却不治,最后他就会死。“治而不慎为二横死”,治疗不对症。第三种,“骄恣自用,不达逆顺为三横死。如此病者,非日月、天地、先人、君父所能除遣,当以明道随时安济:一者四大寒热当须医药;二者众邪恶鬼当须经戒;三者奉事贤圣,矜济穷厄,德威神祇,福祐群生,以大智慧消去阴盖。奉行如此,现世安吉,终无枉横,戒慧清净,世世常安。”
《增一阿含经》里说:“疾病之人成就五法,不得时瘥,恒在床褥。云何为五?于时病人不择饮食,不随时而食,不亲近医药,多忧喜瞋”,多忧愁,经常喜欢起嗔心。“不起慈心向瞻病人。是谓,比丘,疾病之人成就此五法,不得时瘥。若复病人成就五法,便得时瘥。”那么就容易好。“云何为五?于是,病人选择而食,随时而食,亲近医药,不怀愁忧,咸起慈心向瞻病人。是谓,比丘,病人成就此五法,便得时瘥。如是,比丘,前五法者当念舍离,后五法者当共奉行。”佛法告诉我们,缘起缘灭。人生病,就是缘起,这个因缘起的时候,我们怎么样把它去掉呢?这就缘灭。万法都是有因果的。
佛法告诉我们,自己的行为要承担后果,反过来说,我们自己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我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才会有好的结果。我们的行为不好,是因为我们的心不好、思想观念不好。我们没有很好地、长期、持续地来培养好的、正确的、健康的、善良的思想和观念,就会导致一些恶法、恶念、妄想在内心滋长,这样我们的行为就没有力量,或者说我们的行为就会错谬,我们行为就会为恶。所以一个人,如果(是)贪心很重的人,他可能夜里做梦发大财;嗔心很重的人,他可能做梦的时候经常跟人家吵架,乃至于跟人家打架。这都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佛教告诉我们要明心见性,要能够生死自在,到死的时候要得到自在。我们死的时候要得到自在,活的时候更应该自在;活的时候不能自在,死的时候怎么自在?观音菩萨名为观自在,只有自在,才是解脱的一种境界。所以我们需要行善,常常行善,心心念念都要行善。我们不需要在这些外相上面去分别、计较、执着,外相上面我们是认识不清楚的,并且认识不完,一天看到的人、看到的事、看到的境界多如牛毛,听到的事也非常多,接触的境界也非常多、非常广、非常杂乱,如果我们内心当中不清明,不清净,没有力量,我们根本就没有办法来面对这个世界。缘的境界越多,外在的境界经历得越广,可能内心越会受影响,最后内心装的都是很多无用的垃圾。信仰让我们能够非常理性地、非常理智地、非常自觉地来观照自身的缘起和世间的缘起。只有认识清楚自己和世间的缘起,才知道这些因缘果报。一件好的事情的成办,有好的缘起;一件不好的事情的出现,也有不好的缘起。通过这一系列的缘起,我们再来推广,我们再来观照,这样我们对世间的因缘果报,对自己的因缘果报,对现世的因缘果报,乃至(对)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三世的因缘果报之间的连续性,就会慢慢有笃定的信仰和体认。所以,信仰不是一种教条,它(让我们)能够非常理智地来认知这个世间。
所以我们需要善护自己的心念——各种各样清净的念头、善良的念头,我们应该要护持。我们去寺庙,或亲近良师益友,其目的就是要来护持内心中这种善的力量,让我们善的力量能够不断得到萌发——用佛门的话来讲,就是发心,发善心、发菩提心、发大心——就这样不断训练。
(四)调身修善避患
1.合理饮食
智者大师在《金光明经文句》里提到:“饮食得病者亦有六:一、过量食;二、少食不足而止;三、过饥食;四、逆时食,未饥强与也;五、妨食,如食肉饮生乳使人癞;六、不曾食而强食,如南人饮浆、北人饮蜜。”
2.经行运动
《十诵律》:“经行有五利益:勦(矫)健、有力、不病、消食、意得坚固,是名经行五利。复有经行五利益:能行故,解劳故,除风故,消冷热病故,意得坚固,是名经行五利。”
3.修善离恶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有十业令众生得少病报:一者不喜打拍一切众生;二者劝他不打;三者赞不打法;四者见不打者,心生欢喜;五者供养父母及诸病人;六者见贤圣病,瞻视供养;七者见怨病愈,心生欢喜;八者见病苦者,施与良药,亦劝他施;九者于病苦众生起慈愍心;十者于诸饮食能自节量。以是十业得少病报。”
(五)修心超越身执
1.智者身病心不病
《大智度论》:“有二种苦,一者身苦,二者心苦。是诸圣人以智慧力故,无复忧愁、嫉妒、瞋恚等心苦。已受先世业因缘四大造身,有老、病、饥、渴、寒、热等身苦。于身苦中亦复薄少,如人了了知负他债,偿之不以为苦;若人不忆负债,债主强夺,瞋恼生苦。……凡夫人受苦时,内受三毒苦,外受寒热鞭杖等,如人内热盛,外热亦盛。如经说:凡夫人失所爱物,身心俱受苦,如二箭双射。诸贤圣人无忧愁苦,但有身苦,更无余苦。”这就是圣者与愚者的区别。
《瑜伽师地论》:“应知略有二种变坏:一者诸行衰老变坏,谓如有一年百二十,其形衰迈,由是因缘名身老病;二者心忧变坏,由是因缘名心老病。第一变坏,若愚,若智,皆于其中不随所欲。”岁数大了,谁也免不了。“第二变坏,智者于中能随所欲,非诸愚者。”智者跟愚者差别就很大。“又诸愚夫若身老病,当知其心定随老病。其有智者,身虽老病,而心自在不随老病。是名此中愚、智差别。”
所以佛教要告诉我们要转凡成圣,转识成智,转烦恼成菩提,不能一直迷惑,应该是智慧在起作用。
2. 体谅他人心离忧
《增一阿含经》说:“贤圣弟子所应病物便病,是谓彼人不起愁、忧、苦、恼。当作是学:‘我今所病非独一己,余人亦有此法,设我于中起愁忧者,此非其宜,或能使亲族起忧、怨家欢喜、食不消化,即当成病,身体烦热,由此缘本,便致命终。’尔时,便能除去愁畏之刺。”
印光大师讲:“念佛方能消宿业,竭诚自可转凡心。”我们如果心当中有佛,如果内心诚恳,那我们很多业障就能够得到消除。
3.识身无我不生着
《维摩经》里说:“有疾菩萨应作是念:‘今我此病,皆从前世,妄想颠倒,诸烦恼生。无有实法,谁受病者!所以者何?四大合故,假名为身。四大无主,身亦无我。又此病起,皆由着我。是故于我不应生着。"
就是不能有太多的执着,不能有常见。所谓常见,就是我们对一件事物总是认为它是不会变化的,它永远都是如此,生病永远生病,不会生病永远不会生病。这种就是常见。我们人世间的种种害怕,种种恐怖,都是从无明、愚痴所产生。如果我们了知了病因、病源,也就不会害怕。所以佛法告诉我们“无我”,既然无我,那么也就是没有“我所”;因为没有我所,所以病也就不存在。
各种各样灾难的出现和发生,也都是跟众生起烦恼、造种种恶业有关系,所以要断恶修善,才能够改善我们的命运。《大集经》说:“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维摩经》说:“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智者求心不求佛,愚者求佛不求心。智者调心不调身,愚者调身不调心。什么意思呢?有智慧的人求心不求佛,不求外在的佛,实际上佛也是在我们内在的心里;“愚者求佛不求心”,愚痴的人总是在外在来求,但是不从内心里来着手。所以有智慧的人就调心,没有智慧的、愚痴的人,只知道调身。所以我们修行目的就是要祛除妄想、断除妄想,妄想没有了,也就没有妄念。那么如何来祛除我们的妄想和妄念?必须要悟“无所得”,悟到了“无所得”,“诸法毕竟空”,我们种种的妄想就没有了。《遗教经》里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如果我们内心种种的问题、烦恼、执着能够得到制服,那么所有的佛法事业都能够承办。
《楞严经》里面谈到:“佛告阿难:’如汝常闻我毗奈耶中,(毗奈耶中就是戒律当中),宣说修行的三种决定意:即’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这是戒定慧。印光法师讲:“儒释无二道,”儒家跟佛家没有两个道理,“生佛无二心。”众生的心跟佛的心是没有差别的,无二心。“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一切有情,皆禀真如佛性而得建立。”如果悟了真如的法性,悟了诸法的实相,那么自然而然,这些问题、这些病就少了。罪从心生,还从心灭,我们造了种种的恶业,造了种种的罪,这些业,这些罪业,都是有不好的动机,不良的动机,也就是不好的念头,如果我们知道这个业是从哪里开始的,它的源头在哪里,那我们在动机方面把它断掉、祛除,这个恶业就不能相续,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反过来说,我们知道了善心善念是怎么来的,怎么生的,怎么灭的,怎么让它不坏灭,(那善业就能够增长。)我们常常讲发菩提心,就是来培养这种力量。
实际上我们人的一生很快,几十年,甚至在这几十年当中有时候也是会无常。《四十二章经》里:“佛问诸沙门曰:人命几何?”人的寿命到底有多久?“沙门答曰:数日之间。佛言:子未识道。”你还不了解佛法。“一位沙门答曰:饮食之间。”吃一顿饭的时间。“佛曰:子未识道。”你还不了解。 “一位沙门答曰:呼吸之间。佛曰:善哉,子识道。”也就是说,我们人的生命实际上是在呼吸之间,一口气不来人就死了,就成了下一生,就成了下一世。所以我们这个有限的人生,不能作为一个桎梏的人生,一个被烦恼缠缚的人生,应该是一个解脱的人生,觉悟的人生,无我的人生。